图书介绍

三维信用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三维信用论
  • 吴晶妹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 ISBN:978751540312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96页
  • 文件大小:138MB
  • 文件页数:314页
  • 主题词:信用理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三维信用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怎么认识信用?——信用资本论1

一、什么是信用? 信用的内涵与外延1

(一)怎么定义信用?1

(二)信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2

(三)信用的实质3

二、信用有什么特点?信用的四大特征5

(一)信用有归属性5

(二)信用有标识性7

(三)信用有传散性10

(四)信用有社会性11

三、信用有什么功能与作用?13

(一)信用是资格与手段13

(二)信用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依据之一14

四、信用有价值吗?信用资本价值的形成与决定15

(一)信用资本的形成与积累由信用主体决定15

(二)信用资本的最终价值由社会决定16

(三)信用资本定价——不同性质的信用资本17

五、为什么会有信用危机?信用是风险资本19

(一)信用资本是高风险资本19

(二)信用资本的风险是系统性、社会化的20

(三)现代信用危机发生是必然的22

六、信用为什么需要社会管理?信用资本具有公共性23

(一)信用资本属公共管理范畴23

(二)信用资本的应用需要社会管理25

第2章 怎么评价信用?——信言用三维构成论28

一、三维信用构成28

(一)一维信用:诚信度28

(二)二维信用: 合规度31

(三)三维信用:践约度34

二、三维信用之间的关系37

(一)三维信用之间的并列和独立关系37

(二)三维信用之间的共生和游离关系38

三、决定三维信用平衡关系的因素41

四、三维信用度量:三维、二度与三率43

(一)基础素质——诚信度——失信率43

(二)社会活动——合规度——违规率44

(三)经济活动——践约度——违约率44

五、三维信用度量的目的与分类45

(一)诚信度占绝对主导——诚信评价46

(二)合规度占绝对主导——监管评价47

(三)践约度占绝对主导——授信评价48

第3章 信用为何重要?——信言用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49

一、量化信用的新概念:信用总规模49

(一)概念与结论49

(二)美国信用总规模50

二、经济信用化率51

(一)内涵与结论52

(二)美国经济信用化过程53

(三)美国经济信用化的特征55

三、信用结构·信用依存度·信用效率56

(一)信用结构(CS)56

(二)信用依存度(DDC)58

(三)信用效率(CE)61

四、信用需求64

(一)三维信用需求64

(二)三维信用需求的关系66

(三)信用需求的特点67

(四)信用需求的三个区域68

五、信用供给69

(一)三维信用供给69

(二)信用供给质量与检验71

(三)信用供给的决定因素74

(四)信用供给的特点75

六、信用产业链76

(一)信用产业链概念(CIC, Credit Industry Chain)76

(二)信用产业链的特征78

(三)信用产业链的主要组成部分79

七、信用与市场经济的关系84

(一)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与基础84

(二)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85

(三)信用是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经济活动的启动器87

(四)信用是市场经济核心——金融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88

(五)信用为市场经济活动与交易创造工具与基本条件90

(六)经济活动日益信用化91

(七)信用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拉动力91

八、信用与社会的关系92

(一)信用制度与管理体系重于经济基础与技术手段92

(二)信用提高了现代生活的质量与效率94

(三)信用制度与管理体系有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96

第4章 信用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97

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背景97

(一)社会管理需要97

(二)现代市场经济改革需要98

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99

(一)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90年代末)100

(二)起步阶段(21世纪初—2010年)100

(三)发展阶段(2011年—现在)102

三、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步成就103

(一)行业信用建设稳步推进103

(二)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104

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尚存在的问题107

(一)信用意识与道德规范107

(二)行政管理107

(三)信用信息公开与共享108

(四)信用中介产品与服务108

(五)信用法律法规108

(六)行政监督与管理109

(七)信用管理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109

(八)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110

(九)政务诚信110

(十)商务诚信110

(十一)社会诚信111

(十二)司法公信111

第5章 详解社会信用体系112

一、社会信用体系的内涵与框架112

(一)社会信用体系的内涵112

(二)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115

二、社会信用体系的意义与作用119

(一)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119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120

(三)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冷却器122

(四)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制度安排123

(五)社会信用体系是建立社会信用规则与秩序的途径124

(六)社会信用体系是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的条件126

(七)社会信用体系是应对风险、防范危机的防火墙127

(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21世纪重要的强国战略129

三、社会信用体系的运行与内容130

(一)社会信用体系运行的核心——失信惩罚机制132

(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内容——系列子体系133

第6章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思考——现实与未来136

一、信用问题是经济与社会管理问题136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诚信开始137

三、政府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138

四、加快与加强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139

五、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双重目的141

六、我国征信运营模式公共与私营并存142

七、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先行并活跃143

八、信用数据体系建设144

九、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创新147

第7章 政府信用监管148

一、什么是政府信用监管?148

二、为什么要进行政府信用监管?149

(一)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战略性制度安排149

(二)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政府推动150

三、由谁来监管?153

(一)中国信用监督管理委员会154

(二)信用监管司、局154

四、信用监管的职能是什么?155

(一)中国信用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管职能155

(二)中国信用监督管理委员会派出机构的监管职能156

(三)各部委信用监管司、局的监管职能157

五、信用监管的内容是什么?157

(一)诚信度监管157

(二)合规度监管158

(三)经济践约监管159

(四)政府信用建设的重点——合规信用监管体系160

六、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基本作用161

(一)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同阶段的作用161

(二)信用文化与政府的导向161

七、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具体任务是什么?163

(一)统一全面规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框架163

(二)政府统一组织立法163

(三)推动征信数据的开放与共享164

(四)带头使用产品,推动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165

(五)建立信用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监管制度165

(六)加强对信用交易的监管167

(七)推动专业信用管理教育与社会诚信宣传168

(八)保持政府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控制力169

(九)维护国家信息和经济安全170

八、详解合规信用监管170

(一)为什么要建立合规信用监管体系?170

(二)什么是合规信用监管体系?172

(三)合规信用监管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73

第8章 政务诚信建设179

一、怎么理解政务诚信?179

二、为什么要进行政务诚信建设?181

(一)政务诚信是商务诚信、社会诚信的表率181

(二)政务诚信是确立现代社会诚信的基石181

三、政务诚信缺失的表现与影响181

(一)表现182

(二)影响182

四、怎样进行政务诚信建设?183

(一)意识与文化建设184

(二)规章制度与岗位责任建设184

(三)交易践约能力185

五、如何建立政务诚信监督机制、提高公信力?186

第9章 商务诚信建设188

一、什么是商务诚信?188

二、商务诚信建设的重要性189

三、我国商务诚信的现状189

(一)意识淡薄,基础素质不高,消费者信任度几近为零190

(二)缺乏规则,没有奖惩,社会信任关系紧张并恶化191

(三)信用交易践约率不高,信用风险无处不在,人人自危191

四、商务诚信建设的主要内容192

(一)意识与文化建设——基础素质192

(二)建立规则并有效执行——社会活动合规度193

(三)鼓励并加强信用交易及践约——经济活动践约度194

(四)行业组织自律195

(五)舆论监督196

(六)信用服务业196

(七)重点与热点领域198

第10章 社会诚信建设199

一、怎么认识社会诚信的内涵与范围?199

二、社会诚信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意义200

(一)社会诚信缺失现象与情况200

(二)社会诚信建设的意义201

三、社会诚信建设的内容202

第11章 司法公信建设205

一、什么是司法公信?205

二、为什么要建设司法公信?206

(一)建设法制社会要求206

(二)司法自身提高的要求206

三、司法公信建设的主要内容207

(一)坚持司法公开,增强司法透明度207

(二)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确保司法队伍的清正廉洁207

(三)提高司法人员综合素质,夯实司法公信的队伍基础207

(四)以人民为本,狠抓审判质效,把好公信之本208

(五)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司法保障的落实208

(六)改进司法宣传工作,促进良好舆论环境的形成209

第12章 对中国征信业的思考210

一、征信概述210

(一)什么是征信?210

(二)征信有哪些方式与渠道?211

(三)三大征信领域213

(四)征信发展的基本条件——法律213

(五)征信发展的保证——标准214

(六)征信的一般内容——企业、个人215

二、我国征信业的发展现状217

(一)对征信内涵与外延的认识逐渐清晰217

(二)征信活动市场细分格局逐渐明朗219

(三)金融征信逐渐成熟,防范金融风险作用彰显220

(四)商业信用征信已起步,市场化征信已开始萌芽221

(五)监管征信体系悄然构建,应用日益广泛221

三、我国征信体系现存的主要问题224

(一)全国征信体系建设缺乏统一规划224

(二)征信行业监管缺失224

(三)征信市场结构与产业布局没有形成225

(四)征信市场供求双重不足226

(五)法律法规全面性与应用指导性不够226

(六)商业征信步履蹒跚,市场发育尚未成熟227

(七)行业专业化程度不高229

四、关于我国征信模式的思考229

(一)市场化征信模式的内涵与条件229

(二)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市场化征信的几点分析230

(三)公共征信与市场征信并进232

(四)我国征信模式的未来233

五、对我国公共征信建设与政府征信管理的思考234

(一)征信体系建设基本目的与政府需求234

(二)转轨经济、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征信管理创新236

(三)征信建设中的因地制宜和区域协调作用237

(四)保护公共利益与发展现代征信服务业238

(五)正确认识“征信活动”与“诚信评价”238

(六)关于政府信用信息开放:分类与有序240

(七)政府信用信息整合方式:数据库与平台241

(八)现有各政府职能部门信用信息数据库如何发展242

六、思考与建议:2013中国征信元年243

(一)制定征信法律体系规划,加快政府信息共享与开放243

(二)构建新型行政信用监管机制244

(三)打造自主经营的征信航母机构245

(四)重视专业教育,加快人才培养245

七、思考与展望:未来中国征信将形成三大数据体系246

(一)金融征信体系246

(二)行政管理征信体系247

(三)商业征信体系248

第13章 对中国信用评级业的思考251

一、信用评级概述251

(一)信用评级界定251

(二)信用评级机构252

(三)信用评级分类254

(四)信用评级的方法和程序255

(五)信用评级的主要内容258

(六)信用评级报告259

二、市场经济需要信用评级吗?259

(一)市场经济自我调节与缺陷:信用评级生存之根259

(二)债务交易与信息需求:信用评级生存之土262

三、信用评级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264

(一)信用评级在市场机制中的地位264

(二)信用评级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265

四、信用评级为什么会有话语权?268

(一)信用评级是金融市场上证券发行和流通的先决条件268

(二)信用评级是银行信贷信用风险判判定的唯一依据269

(三)信用评级是金融投资的指向标与通行证269

(四)信用评级是金融监管部门对机构考核的重要标准270

(五)信用评级影响甚至决定市场价格271

五、我国信用评级为什么发展不起来?272

(一)我国商业风险机制尚未健全272

(二)行业发展规则尚未确立与健全272

(三)信用评级市场尚未形成273

六、对信用评级业的思考274

(一)危机后的反思:信用评级的功能、作用与责任274

(二)来自美国金融监管的教训:拔苗助长278

(三)信用评级理念与技术281

(四)信用评级市场的划分、产品的性质与信用产业链282

(五)信用评级机构的治理结构、收费模式与独立性283

七、对信用评级业发展的预测与建议284

(一)信用评级业态升级:从行为预测到资本定价284

(二)政府监管:按市场需求建立分级监管制度286

(三)政府主导:公共性与准公共性的信用评级288

(四)将信用评级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91

术语索引293

图表索引294

参考文献2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