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江华编著 著
- 出版社: 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61499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83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9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文化学基本理论1
第一节 文化的涵义1
一、文化的定义1
二、文化的性质2
第二节 文化的内容4
一、文化结构5
二、文化层次5
三、文化发展6
四、文化交流9
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10
第三节 文化学的性质10
二、中国文化学的学科建设12
三、学习方法和意义13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产生15
第一节 中国文化产生的背景15
一、气候和地域条件15
二、河流的先决地位17
三、农耕的生产方式19
四、农民的生活方式21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因子22
一、原始社会的习俗22
二、血缘宗法的遗风23
三、文化元典的出现25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创立28
一、混乱而自由的时代29
二、知识阶层的诞生29
三、诸子百家的形成32
四、地方学派的出现35
第三章 中国文化体系36
第一节 文化体系的初创36
一、学派的融合36
二、经济和政治的选择39
三、文化的自我改造40
一、儒学演变为经学44
第二节 文化体系的拓展44
二、汉代儒学的堕落45
三、道教文化的复兴47
第三节 文化体系的僵化49
一、宋明理学出现的必然性49
二、宋明理学是儒学的第二次复兴51
三、宋明理学的流派54
四、封建文化的最佳选择55
第四章 中国文化的分析57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性质57
一、现实人伦性57
二、政治治理性61
三、农耕家庭性63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特征64
一、顺从而非抗争64
二、静逸而非狂傲66
三、中和而非偏执68
四、乡土而非流动69
五、典雅而非粗俗71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功能71
一、导向功能72
二、稳定功能72
三、政治功能73
四、安全功能74
五、再造功能75
第五章 中国哲学78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78
一、宇宙空间78
二、宇宙本体80
三、宇宙状态84
四、认知理论85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88
一、整观宇宙人生88
二、直觉情感体验90
三、主体反观内省91
一、理论建构93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93
二、主要规范96
三、生活态度98
第六章 中国宗教100
第一节中国宗教的特征100
一、适宜的土壤100
二、特有的风格102
三、迷信的蔓延104
第二节 中国化的宗教——道教106
一、道教的形成106
二、道教的理论108
三、道教的修炼111
四、道教的作用112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113
一、佛教的创立与理论113
二、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116
三、汉传佛教118
四、藏传佛教120
第七章 中国文学121
第一节 文学理论和审美原则121
一、文学理论121
二、审美原则123
第二节 唐代的诗歌125
一、唐诗的出现126
二、唐诗的流派127
三、唐诗的创作方法129
第三节 宋词和元曲132
一、词的出现及早期流派132
二、宋词的流派134
三、元曲136
第四节 小说138
一、小说的形成138
二、小说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139
三、小说的流派140
一、中国绘画150
第八章 中国艺术150
第一节 书画艺术150
二、中国书法154
第二节 服饰艺术和养生艺术157
一、服饰艺术157
二、养生理论158
三、养生的文化评价160
四、养生方法162
第三节 饮食艺术164
一、烹调艺术165
二、酒文化167
三、茶文化168
第四节 建筑艺术170
一、建筑体系的形成170
二、建筑的美学风格172
三、古典建筑的类型173
第九章 中国文化制度177
第一节 产生的背景177
一、家庭制度177
二、政治制度181
第二节 教育制度185
一、教育制度的形成185
二、中国教育的体系185
三、中国教育的理论187
四、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190
第三节 文化信息的保存制度192
一、书院制度192
二、典籍制度194
第四节 科举制度197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197
二、科举制度的原则199
三、对科举制度的评价200
第十章 中外文化的交流202
第一节 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往202
一、丝绸之路的开通202
二、海上“丝绸之路”204
三、中印佛教文化的交流205
四、郑和下西洋207
第二节 与欧洲文化的交流与冲突207
一、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交流207
二、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特征208
三、被动吸收的过程210
四、中西文化的论争211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复兴214
一、儒家文化圈的经济振兴214
二、现代新儒家215
三、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217
第四节 对未来新文化的展望219
一、过渡社会的文化矛盾219
二、文化创新的困境221
三、对中国新文化的设计222
第十一章 中国文化转型225
第一节 启蒙文化运动的搁置225
一、启蒙文化的转向225
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227
第二节 新传统文化233
一、新传统文化的出现233
二、新传统文化的特征235
三、新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危机237
一、改革是文化转型的条件242
第三节 第二次文化转型242
二、改革是一场文化转型243
第四节 转型期的文化整合245
一、转型期的文化冲突245
二、转型期的文化失范250
三、文化整合的方式254
第十二章 当代中国文化257
第一节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257
一、精英文化257
二、大众文化259
一、主导文化260
第二节 主导文化与主体文化260
二、主体文化264
第三节 理想人格与变态人格264
一、理想人格264
二、变态人格268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企业文化272
一、地域文化272
二、企业文化278
三、中国的企业文化279
参考文献282
后记283
热门推荐
- 3636710.html
- 1165048.html
- 429507.html
- 1169695.html
- 2765178.html
- 1651157.html
- 360996.html
- 395140.html
- 2390742.html
- 27310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149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075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915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23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023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566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423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150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0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