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伤寒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伤寒论
  • 熊曼琪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3774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1100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1123页
  • 主题词:伤寒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伤寒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论1

上篇21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21

第一节 太阳病概论(1~11)21

一、太阳病提纲(1)21

二、太阳病的分类——中风、伤寒、温病(2、3、6)23

三、辨太阳病传与不传(4、5)28

四、辨太阳病病程的变化(8、10)29

五、太阳病欲解时(9)31

附:其他五经病欲解时(193、272、275、291、328)33

六、外感病初起辨阴阳的要点(7)36

七、辨寒热真假(11)37

第二节 桂枝汤证(12、13)39

一、桂枝汤证的兼证(14、18、20)49

(一)桂枝加葛根汤证(14)49

第三节 桂枝汤证的兼证、变证及禁忌证(14~27)49

(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18)52

(三)桂枝加附子汤证(20)54

二、桂枝汤证的辨证(15、21、22、24、25、26)58

三、坏病处理原则与桂枝汤禁忌证(16、17、19)66

四、太阳病轻证(23、25、27)69

第四节 桂枝汤证疑似证(28~30)76

一、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28)76

二、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29)80

三、证象阳旦(30)89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92

第一节 葛根汤证及其辨证(31~34)92

第二节 麻黄汤证(35、36、37)106

第三节 麻黄汤证兼证(38~41)114

一、大青龙汤证(38、39)114

二、小青龙汤证(40、41)119

第四节 解表发汗方的辨证选用(42~57、95)126

一、辨宜用桂枝汤解外的脉证(42~45)126

二、辨可不可发汗与小发汗(46~52)129

(一)辨麻黄汤证与衄乃解(46、47)129

(二)二阳并病与小发汗(48)131

(三)辨可不可发汗(49~52)133

三、桂枝汤的灵活应用(53、54、57、95)136

四、表证衄血之辨(55、56)141

第五节 太阳病汗吐下后的变证(58~82)143

一、汗吐下后邪去正虚欲愈(58、59)143

二、辨汗吐下后变证的虚寒与实热(60~70)145

(一)虚寒变证的脉证、病机(60)145

(二)干姜附子汤证(61)146

(三)桂枝新加汤证(62)148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63、162)150

(五)桂枝甘草汤证(64)158

(六)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65)160

(七)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66)162

(八)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67)164

(九)芍药甘草附子汤证(68)171

(十)茯苓四逆汤证(69)173

(十一)误汗后的虚实辨证(70)175

三、五苓散证(71~74)177

四、栀子豉汤证(76~81)193

五、真武汤证(82)198

第六节 峻汗禁例(83~89)203

第七节 表里先后辨(90~92)207

第八节 小柴胡汤证(96~101)215

第九节 小柴胡汤证的兼变证与疑似证(102、103、104、105、107、108、109)236

一、小建中汤证(102)236

二、大柴胡汤证(103)241

三、柴胡加芒硝汤证(104、105)249

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107)253

五、肝邪乘脾肺证(108、109)259

第十节 太阳病火逆变证(110~119)263

第十一节 太阳病吐后变证(120~123)271

第十二节 太阳蓄血证(106、124~127)273

一、蓄血轻证(106)273

二、蓄血重证(124~127)280

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287

第一节 结胸与脏结的比较(128~130)287

第二节 结胸证治(131~141)288

一、大结胸证治(131~137)288

(一)大结胸的病机与证治(131、134、135)288

(二)大结胸危重证(132、133)294

(三)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阳明腑实证的区别(136、137)295

二、小结胸证治(138)297

三、寒实结胸及文蛤散证(139~141)301

(一)寒实结胸的成因与主证(139)301

(二)寒实结胸与文蛤散证(141)302

(三)太阳病误下后的变证(140)307

第三节 结胸疑似证(142~148)309

一、太阳少阳并病与热入血室(142~145)309

二、柴胡桂枝汤证(146)316

三、柴胡桂枝干姜汤证(147)322

四、阳微结证(148)327

第四节 痞证证治(149~151、153~158)330

一、痞证的病因病机(151、153)330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附子泻心汤证(154、155)332

三、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149、157、158)343

四、痞证的鉴别(150、156)364

第五节 痞证的辨证与兼变证(159~161、163~167)369

一、痞证误下后的变证与赤石脂禹余粮汤证(159)369

二、旋覆代赭汤证(161)373

三、桂枝人参汤证(163)378

四、瓜蒂散证(166)382

五、痞证的辨证(160、164、165、167)388

第六节 太阳病其他变证(152、168~170、172、173、176)393

一、白虎与白虎加人参汤证(168~170、176)393

二、黄芩汤证(172)400

三、黄连汤证(173)403

四、十枣汤证(152)408

第七节 风湿证(174、175)414

第八节 炙甘草汤证(177、178)426

太阳病篇小结438

第一节 阳明病概论(179~202)443

一、阳明病提纲(180)443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443

二、阳明病外症、主脉、来路(179、182、186)444

三、阳明病的病因病机(181、183、184、185、187、188)446

四、阳明病中风、中寒辨(189~194)448

五、阳明发黄及其他证候(195~202)451

第二节 阳明病不可攻下(203~206)454

第三节 阳明病三承气汤用法比较(207~209)456

第四节 谵语辨证及白虎汤证(210~220)472

一、谵语辨证(210~218、220)472

二、白虎汤证(219)479

第五节 阳明病兼变证的辨治(221~237)487

一、阳明病攻下与多汗的辨证(221~224)487

二、阳明病攻下后寒热之辨(225~228)493

三、阳明兼少阳证治(229、230)495

四、阳明中风发黄(231、232)496

五、导法(233)498

六、阳明兼太阳证治(234、235)500

七、阳明发黄与阳明蓄血的辨治(236、237)502

第六节 燥屎辨证(238~242)504

第七节 辨转属阳明与脾约证(243~247)507

一、转属阳明有寒热之辨(243~246)507

二、脾约证(247)509

第八节 各种攻下法的比较(248~258)514

第九节 阳明发黄辨(259~262)522

阳明病篇小结529

第五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263~272)532

第一节 少阳病概论(263~266)532

一、少阳病提纲(263)532

二、少阳病禁忌及其辨证(264~266)533

第二节 少阳病的转归(267~271)536

少阳病篇小结540

第六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73~280)541

第一节 太阴病概论(273~275、277)541

一、太阴病提纲(273)541

二、太阴中风(274)542

三、太阴病治则(277)543

第二节 太阴病兼证(276、279、280)545

第三节 太阴寒湿发黄(278)551

太阴病篇小结552

第一节 少阴病概论(281~286、293、294)553

一、少阴病(寒化证)主要脉证(281~283)553

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553

二、少阴病治禁(285、286)559

三、少阴病火劫伤阴变证(284)561

四、少阴病动血变证(293、294)562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292、295~300)565

一、阳回自愈可治证(287~289、292)565

二、少阴病欲愈候与欲解时(290、291)569

三、少阴不治证(295~300)570

第三节 太少两感证与少阴热化证(301~303)576

一、太少两感证(301、302)576

二、少阴热化证(303)588

第四节 少阴寒湿证(304、305)596

第五节 辨少阴便脓血、吐利证(306~309)602

一、少阴便脓血证(306~308)602

二、少阴吐利证(309)609

第六节 少阴咽痛证(310~313)611

第七节 少阴下利证(314~319)625

一、白通汤证与白通加猪胆汁汤证(314、315)625

二、真武汤证(316)634

三、通脉四逆汤证(317)642

四、四逆散证(318)647

五、猪苓汤证(319)656

第八节 少阴三急下证(320~322)661

第九节 少阴病温法提要(323~325)666

少阴病篇小结677

第八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679

第一节 厥阴病概论(326~330)679

第二节 辨厥(331~357)683

一、厥的概念(337)683

二、厥热胜复(331~334、336、341、342)685

三、厥的危重证(343、346、348)693

四、厥证辨治(335、338~340、347、349~357)697

(一)蛔厥(338)697

(二)寒凝下焦之厥(340)707

(三)亡血之厥(347)708

(四)阳郁寒厥(349)709

(五)热厥(335、339、350)710

(六)血虚寒厥(351、352)713

(七)寒厥(353、354)721

(八)痰厥(355)723

(九)水厥(356)724

(十)上热下寒之厥(357)727

一、下利辨治(358、359、370~375)734

(一)欲作自利(358)734

第三节 辨下利(358~375)734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359)735

(三)通脉四逆汤证(370)737

(四)白头翁汤证(371、373)738

(五)严重虚寒下利兼表证(372)745

(六)小承气汤证(374)746

(七)下利后余热证(375)748

二、下利辨脉(360~369)749

第四节 辨呕与哕(376~381)756

一、呕吐辨治(376~379)756

二、哕的辨治(380、381)766

厥阴病篇小结768

第一节 霍乱病脉证(382~384)771

第九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382~391)771

一、四逆加人参汤证(385)774

第二节 霍乱病证治(385~391)774

二、五苓散证与理中丸(汤)证(386)777

三、四逆汤证(388、389)785

四、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390)786

五、病后调理(387、391)788

霍乱病篇小结789

第一节 阴阳易证治(392)791

第十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392~398)791

第二节 差后病证治(393~398)793

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小结803

二、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807

一、中风、伤寒与温病807

下篇807

第十一章 类证辨析807

第一节 证候辨析807

四、大青龙汤证与桂枝二越婢一汤证808

三、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808

七、麻黄汤证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809

六、干姜附子汤证与茯苓四逆汤证809

五、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与小青龙汤证809

九、五苓散证与抵当汤证810

八、桂枝加桂汤证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810

十一、小柴胡汤证与大柴胡汤证811

十、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811

十三、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证812

十二、大柴胡汤证与柴胡加芒硝汤证812

十五、热实结胸证与寒实结胸证813

十四、热实结胸证、脏结证、痞证813

十八、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814

十七、小陷胸汤证与大黄黄连泻心汤证814

十六、大陷胸汤证与小陷胸汤证814

二十、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815

十九、葛根汤证与桂枝人参汤证815

二十一、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816

二十二、栀子豉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817

二十四、小建中汤证与桂枝加芍药汤证818

二十三、五苓散证与猪苓汤证818

二十六、附予汤证与真武汤证819

二十五、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白通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819

二十七、附子汤证、桂枝新加汤证与麻黄汤证820

二十九、半夏泻心汤证、黄连汤证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821

二十八、真武汤证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821

三十一、葛根芩连汤证、黄芩汤证、白头翁汤证822

三十、蛔厥证与脏厥证822

一、恶寒823

第二节 症状辨析823

三十二、四逆加人参汤证与茯苓四逆汤证823

三、发热825

二、背恶寒825

四、头痛827

五、项强828

六、头眩829

七、汗出830

八、口渴832

九、面色赤833

十、喘834

十一、咳嗽835

十三、鼻鸣836

十二、短气836

十四、身重837

十五、悸838

十六、心下痞840

十七、心下满(硬)841

十八、胸胁满痛842

十九、呕吐844

二十、哕847

二十一、腹痛848

二十二、腹满850

二十三、少腹满(少腹硬、少腹急结)854

二十四、不能食(不欲食、不能消谷、不受食)855

二十五、能食(消谷善饥、欲食、饮食如故)858

二十六、欲寐与嗜卧860

二十七、不得卧861

二十八、不得眠862

二十九、烦躁863

三十、懊憹865

三十一、谵语866

三十二、发黄868

三十三、鼻衄869

三十四、便血870

三十五、便脓血871

三十六、下利872

三十八、利止877

三十七、下重877

三十九、便秘878

四十、小便不利880

四十一、咽干885

四十二、咽痛886

四十三、四肢骨节疼痛887

四十四、厥888

一、浮脉891

第三节 脉象辨析891

二、沉脉897

三、迟缓脉900

四、紧脉902

五、洪大脉904

六、微弱脉905

七、促结代脉909

八、数脉910

九、细脉912

十、弦脉913

十一、滑脉914

十二、涩脉915

第四节 舌象辨析917

桂枝甘草汤919

小建中汤919

第十二章 类方辨析919

第一节 桂枝汤类919

桂枝汤919

桂枝加葛根汤919

桂枝加附子汤919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919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919

桂枝加桂汤919

桂枝加芍药汤919

桂枝加大黄汤919

桂枝人参汤920

桂枝二越婢一汤920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920

桂枝去芍药汤920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920

桂枝附子汤920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920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920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920

桂枝麻黄各半汤920

桂枝二麻黄一汤920

麻黄升麻汤921

麻黄附子甘草汤921

第二节 麻黄汤类921

麻黄汤921

大青龙汤921

小青龙汤921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921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921

麻黄细辛附子汤921

抵当丸922

抵当汤922

第三节 葛根汤类922

葛根汤922

葛根加半夏汤922

葛根黄芩黄连汤922

第四节 抵当汤类922

桃核承气汤922

枳实栀子豉汤923

栀子柏皮汤923

第五节 栀子豉汤类923

栀子豉汤923

栀子甘草豉汤923

栀子生姜豉汤923

栀子干姜汤923

栀子厚朴汤923

半夏泻心汤924

附子泻心汤924

第六节 陷胸汤类924

大陷胸丸924

大陷胸汤924

小陷胸汤924

白散(三物小白散)924

十枣汤924

第七节 泻心汤类924

大黄黄连泻心汤924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925

黄连汤925

生姜泻心汤925

甘草泻心汤925

旋覆代赭汤925

茯苓甘草汤926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926

第八节 桂枝甘草汤类926

桂枝甘草汤926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926

桂枝去芍药汤926

桂枝去芍药加附予汤926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926

炙甘草汤926

第九节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类926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926

黄连阿胶汤927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927

第十节 五苓散类927

五苓散927

猪苓汤927

第十一节 黄芩汤类927

黄芩汤927

小承气汤928

调胃承气汤928

第十二节 白虎汤类928

白虎汤928

白虎加人参汤928

竹叶石膏汤928

第十三节 承气汤类928

小柴胡汤929

第十四节 柴胡汤类929

大承气汤929

麻子仁丸929

四逆散930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930

大柴胡汤930

柴胡加芒硝汤930

柴胡桂枝汤930

柴胡桂枝干姜汤930

甘草干姜汤931

桂枝人参汤931

第十五 节芍药甘草汤类931

芍药甘草汤931

芍药甘草附子汤931

第十六节 理中丸(汤)类931

理中丸(汤)931

通脉四逆汤932

茯苓四逆汤932

第十七节 赤石脂禹余粮汤类932

赤石脂禹余粮汤932

桃花汤932

禹余粮丸932

第十八节 四逆汤类932

四逆汤932

四逆加人参汤932

干姜附子汤932

附子汤933

真武汤933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933

白通汤933

白通加猪胆汁汤933

烧裈散934

吴茱萸汤934

第十九 节杂方类934

瓜蒂散934

蜜煎导方(附猪胆汁方)934

猪肤汤934

甘草汤934

桔梗汤934

苦酒汤934

半夏散及汤934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934

乌梅丸934

茵陈蒿汤934

白头翁汤934

文蛤散934

牡蛎泽泻散934

甘草936

第十三章 用药辨析936

桂枝938

大枣940

生姜941

芍药943

干姜944

附子945

人参946

半夏947

茯苓948

黄芩948

麻黄949

黄连950

大黄950

杏仁951

白术951

柴胡952

栀子952

枳实953

石膏953

芒硝954

细辛954

蜜955

厚朴955

牡蛎955

葛根956

当归956

香豉956

龙骨957

泽泻957

粳米957

栝楼根957

甘遂958

桃仁958

阿胶958

桔梗959

五味子959

知母959

黄柏959

通草960

猪苓960

葱白960

猪胆汁960

水蛭961

虻虫961

蜀漆961

吴茱萸961

苦酒962

赤石脂962

赤小豆962

麦门冬962

酒963

葶苈子963

栝蒌实963

麻子仁963

张仲景其人其事964

第十四章 专题研究964

《伤寒论》流传沿革及其版本969

伤寒学及其发展史略973

《伤寒论》文法举要976

《伤寒论》六经排列985

对《伤寒论》六经实质的研究989

《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研究993

《伤寒论》中的方法论研究996

《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的研究1001

关于三纲鼎立学说1005

《伤寒论》中的体质学说1009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1013

《伤寒论》中的时间医学思想1017

《伤寒论》中的治未病思想1022

《伤寒论》并非外感病专著1025

关于伤寒是寒与伤寒非寒的争议1029

关于六经提纲的争议1032

关于六经病的传经1036

关于厥阴病的争议1040

对热入血室的认识1048

关于六经病经证、腑证1050

关于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1054

《伤寒论》中的脉诊1057

《伤寒论》中的腹诊及其客观化研究1059

《伤寒论》中的针灸疗法1065

《伤寒论》方配伍规律的研究1070

《伤寒论》中的方药煎服法1073

《伤寒论》中的药物剂量问题1077

日本伤寒论研究述略1079

经方配伍实验研究概述1089

伤寒论方化学成分研究述评1093

方剂索引10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