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区域海洋学 海洋地貌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颖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海洋出版社
- ISBN:9787502782580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676页
- 文件大小:207MB
- 文件页数:696页
- 主题词:区域地理学-海洋学-中国;海洋地貌学-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区域海洋学 海洋地貌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 绪论1
第1篇 渤海9
第1章 渤海海洋地理概况9
1.1 总体范围与基本数据9
1.2 分区海域组成10
1.2.1 渤海海峡11
1.2.2 辽东湾12
1.2.3 渤海湾14
1.2.4 莱州湾14
1.2.5 渤海中央盆地15
第2章 渤海海洋地理环境特点16
2.1 新生代构造控制海底地貌与沉积16
2.2 汇入渤海的河川水系与河口特点16
2.2.1 滦河17
2.2.2 辽河18
2.2.3 六股河19
2.2.4 海河20
2.2.5 渤海湾小河20
2.2.6 莱州湾小河21
2.2.7 黄河21
2.3 河海交互作用与地貌发育23
2.3.1 河流输沙与海洋动力相互作用23
2.3.2 沉积—地貌效应24
2.3.3 海底沉积分布与沉积速率27
2.4 现代海平面变化与环境效应30
第3章 渤海海岸与海底地貌48
3.1 基岩港湾海岸(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与冀东海岸)48
3.1.1 海蚀型基岩港湾海岸48
3.1.2 海蚀—海积型基岩港湾海岸50
3.1.3 海积型港湾海岸50
3.2 平原海岸51
3.2.1 三角洲—沙坝潟湖海岸51
3.2.2 海积—贝壳堤平原海岸55
3.2.3 蓟运河河口湾—牡蛎礁平原海岸64
3.3 河口—二角洲湿地海岸73
3.3.1 辽河河口海岸73
3.3.2 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海岸77
3.4 渤海海底地貌105
3.4.1 水下岸坡105
3.4.2 海底潮流通道105
3.4.3 构造—沉溺水下河谷105
3.4.4 复合型地貌106
3.5 渤海的海岛106
3.5.1 辽东湾海岛106
3.5.2 渤海湾海岛109
3.5.3 渤海南部海岛110
3.5.4 渤海海峡海岛群110
3.5.5 渤海海岛与半岛海岸的黄土地貌111
3.6 结语123
参考文献123
第2篇 黄海129
第4章 黄海海洋地理环境129
4.1 黄海海域概况129
4.2 黄海海域基底地质构造131
4.2.1 胶辽隆起131
4.2.2 南黄海—苏北坳陷带131
4.2.3 浙闽隆起带132
4.3 入海径流与泥沙132
4.3.1 入黄海河流133
4.3.2 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入海小河134
4.3.3 南黄海入海径流135
4.3.4 黄海东部入海河流136
4.4 海岸海洋动力136
4.4.1 风、浪、涌136
4.4.2 潮汐与潮流139
4.4.3 渤海、黄海、东海环流及沿岸流149
第5章 黄海海洋地貌155
5.1 海岸地貌156
5.1.1 基岩港湾海岸156
5.1.2 平原海岸158
5.2 北黄海浅海陆架166
5.3 南黄海浅海陆架169
5.3.1 河海交互作用与古江、河三角洲—辐射沙脊群沉积体系169
5.3.2 废黄河三角洲171
5.3.3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173
5.3.4 辐射沙脊群海域资源最宜开发利用建设244
5.4 叠置于古江、河三角洲南部的现代长江三角洲248
5.5 黄海海岛250
5.5.1 基岩海岛250
5.5.2 泥沙堆积岛252
5.5.3 海岛发展建议255
参考文献276
第3篇 东海281
第6章 东海海洋地理环境281
6.1 概述281
6.1.1 范围281
6.1.2 海岸线281
6.1.3 海岛281
6.1.4 海湾282
6.1.5 海峡283
6.1.6 东海地形格局284
6.2 地质构造285
6.2.1 主要构造单元285
6.2.2 主要断裂287
6.3 河流作用287
6.3.1 入海河流水文基本特征287
6.3.2 长江入海径流量、泥沙量及其变化289
6.3.3 长江入海水、沙对东海地貌发育的影响290
6.4 海洋动力291
6.4.1 潮汐、潮流291
6.4.2 东海流系(环流)292
6.4.3 海浪294
第7章 东海地貌组合特征296
7.1 地貌分类296
7.2 东海海岸带地貌297
7.2.1 海岸类型297
7.2.2 河口水下三角洲313
7.2.3 河口湾堆积平原321
7.2.4 潮流通道323
7.2.5 水下岸坡326
7.3 大陆架地貌327
7.3.1 陆架堆积平原327
7.3.2 陆架侵蚀—堆积平原328
7.3.3 古三角洲平原329
7.3.4 陆架构造台地329
7.3.5 陆架洼地330
7.3.6 海底暗礁331
7.4 大陆坡地貌331
7.4.1 堆积型陆坡斜坡332
7.4.2 侵蚀堆积型陆坡斜坡332
7.4.3 侵蚀型陆坡斜坡332
7.4.4 断褶型陆坡斜坡332
7.4.5 海底峡谷333
7.4.6 陆坡海台(构造台地)334
7.4.7 陆坡海槽336
7.4.8 构造谷(槽)336
7.5 “沟—弧—盆”系地貌336
7.5.1 冲绳海槽337
7.5.2 琉球岛弧342
7.5.3 琉球海沟地貌344
7.6 东海海岛345
7.6.1 海岛分类345
7.6.2 重要海岛345
第8章 东海重点地貌单元和体系349
8.1 长江河口及水下三角洲349
8.1.1 长江河口基本轮廓349
8.1.2 长江河口及邻近海域环境条件350
8.1.3 长江河口地貌和长江水下三角洲358
8.2 杭州湾371
8.2.1 概况371
8.2.2 杭州湾动力条件372
8.2.3 杭州湾海底地貌类型373
8.2.4 杭州湾形成和历史演变377
8.3 象山港潮流通道377
8.3.1 象山港地貌轮廓378
8.3.2 象山港潮流通道的发育过程379
8.3.3 象山港潮流通道稳定性分析381
8.4 东海潮流沙脊沙波体系382
8.4.1 东海陆架沙脊形成和分布特征382
8.4.2 浅海潮流沙脊沙波的形成机制与内部结构386
8.5 海底古河道388
8.5.1 古河道(谷)类型388
8.5.2 古河道分布389
8.5.3 长江口外古河谷系特征390
8.6 台湾海峡393
8.6.1 海岸带地貌393
8.6.2 海底地貌395
第9章 东海地貌成因与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398
9.1 板块运动398
9.2 区域构造演化399
9.2.1 区域构造演化对地貌的控制400
9.2.2 断裂构造对地貌的控制400
9.3 海平面变化402
9.3.1 更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402
9.3.2 现代海平面变化403
9.3.3 海平面变动的地貌响应406
9.3.4 现代海平面变化的影响408
9.4 人为作用409
9.4.1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流入海泥沙量增加409
9.4.2 河流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水利工程建设,减少河流入海水、沙通量409
9.4.3 海岸围填海和截湾等海岸工程,水、沙路径发生变化,改变海岸地貌过程410
9.4.4 滨海采砂,引起海岸侵蚀411
参考文献413
第4篇 南海421
第10章 南海概况421
10.1 南海地理位置和轮廓421
10.2 南海地质构造421
10.3 南海地形地貌与珊瑚礁群岛422
第11章 南海海洋地理环境特征427
11.1 气象与海洋水文427
11.1.1 热带海洋季风气候427
11.1.2 海洋水文430
11.2 主要入海径流水系433
第12章 南海海岸带地貌437
12.1 南海基岩港湾海岸439
12.1.1 海蚀型基岩港湾海岸439
12.1.2 海蚀—海积型基岩港湾海岸444
12.1.3 海积型基岩港湾海岸478
12.1.4 海蚀—海积与潮汐汊道基岩港湾海岸485
12.2 南海河口与三角洲平原海岸508
12.2.1 珠江三角洲508
12.2.2 韩江三角洲517
12.2.3 南渡江三角洲521
12.3 南海红树林海岸526
12.3.1 南海红树林海岸的分布527
12.3.2 南海红树林海岸微环境及其演化528
12.3.3 南海典型红树林海岸530
12.3.4 南海红树林海岸的保护和管理533
12.4 南海珊瑚礁海岸(岸礁与堡礁)535
12.4.1 南海的岸礁536
12.4.2 南海的堡礁541
12.4.3 南海珊瑚礁海岸的形成过程544
12.5 沉溺的喀斯特海岸545
第13章 南海海洋地貌547
13.1 南海大陆架地貌547
13.1.1 南海北部大陆架地貌547
13.1.2 南海西部大陆架地貌549
13.1.3 南海南部大陆架地貌550
13.1.4 南海东部岛架地貌550
13.1.5 陆架岛屿和海峡551
13.2 南海大陆坡—沉降折断的古陆架与珊瑚环礁群岛558
13.2.1 南海大陆坡558
13.2.2 珊瑚环礁群岛571
13.3 南海深海平原(中央海槽、高耸的火山岛与珊瑚环礁)583
13.3.1 中央海盆584
13.3.2 西北次海盆584
13.3.3 西南次海盆585
13.4 南海海洋沉积586
13.4.1 南海大陆架沉积586
13.4.2 南海大陆坡沉积588
13.4.3 深海区沉积物类型及其分布588
13.5 南海周边海峡通道589
13.5.1 马六甲海峡589
13.5.2 吕宋海峡590
13.5.3 巽他海峡591
13.5.4 民都洛海峡591
13.6 南海的重要海湾593
13.6.1 北部湾593
13.6.2 泰国湾595
13.6.3 广州湾597
第14章 南海周边半岛与列岛的自然环境与海岸地貌601
14.1 中南半岛601
14.1.1 中南半岛自然环境601
14.1.2 中南半岛地质及海岸地貌602
14.2 马来半岛606
14.2.1 马来半岛自然环境607
14.2.2 马来半岛地质及海岸地貌607
14.3 苏门答腊岛610
14.3.1 苏门答腊岛自然条件610
14.3.2 苏门答腊岛地质及海岸地貌611
14.4 加里曼丹岛613
14.4.1 加里曼丹岛自然条件613
14.4.2 加里曼丹岛地质及海岸带地貌614
14.5 巴拉望岛615
14.6 吕宋岛616
14.6.1 吕宋岛自然条件616
14.6.2 吕宋岛地质及海岸地貌617
第15章 南海断裂—地震—火山活动、海平面变动及其地貌响应619
15.1 南海断裂、地震和火山活动619
15.1.1 南海断裂构造619
15.1.2 南海的地震621
15.1.3 南海新生代火山活动623
15.2 海平面变动及其海岸海洋地貌响应628
15.2.1 南海古海平面变化及其海岸海洋地貌响应629
15.2.2 南海现代海平面变化及其海岸海洋地貌响应633
参考文献636
第5篇 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域647
第16章 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域环境特点647
16.1 海洋地理特征647
16.2 海底地质构造648
16.2.1 台湾东部碰撞造山带650
16.2.2 琉球沟—弧—盆体系652
16.2.3 西菲律宾海盆654
16.2.4 基底深大断裂654
16.3 海洋动力655
16.3.1 风和降水655
16.3.2 潮汐656
16.3.3 海流和潮流656
第17章 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域的海岸与海底地貌657
17.1 海岸类型657
17.1.1 东北部基岩港湾海岸657
17.1.2 东部断层悬崖海岸658
17.1.3 南部珊瑚礁海岸660
17.2 海底地貌663
17.2.1 海岸带地貌664
17.2.2 岛架地貌665
17.2.3 岛坡地貌665
17.2.4 海沟地貌667
17.2.5 大洋地貌668
17.3 海底地貌的成因分析669
17.4 台湾以东海域的海岛670
17.4.1 台湾岛670
17.4.2 绿岛(火烧岛)670
17.4.3 兰屿671
17.4.4 龟山岛671
第18章 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域海岸海洋地质灾害672
18.1 海岸侵蚀672
18.2 地震灾害672
18.3 海啸灾害673
18.4 火山和泥火山活动674
18.5 热带风暴674
参考文献675
热门推荐
- 3410704.html
- 3148304.html
- 177788.html
- 3663263.html
- 1095194.html
- 3365441.html
- 3226435.html
- 3199292.html
- 2605553.html
- 35535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59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39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85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50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213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675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23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010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99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4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