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大通史 18 明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毛佩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7507753226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539页
- 文件大小:78MB
- 文件页数:5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大通史 18 明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综述3
一、明代的历史大势3
(一)开创期(洪武元年至永乐二十二年)3
(二)守成期(洪熙元年至正统十四年)5
(三)变化期(景泰元年至正德十六年)7
(四)衰落期(嘉靖元年至泰昌元年)12
(五)灭亡期(天启元年至崇祯十七年)15
二、明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18
(一)政治制度的变化18
(二)经济形势的变化20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23
(四)社会风俗的变化26
三、明代的历史地位27
(一)明初政权向中原王朝脉络复归的趋势27
(二)蒙元政治遗产对明初政权的影响29
(三)明中后期向“前近代社会”的初步转型31
治乱兴衰编36
第一章 权力更迭与政治争斗36
一、明朝的建立与全国的统一36
(一)元末天下大乱36
(二)群雄并起38
(三)朱元璋的崛起40
(四)明朝的建立43
(五)全国的统一45
二、明初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统治集团内部斗争46
(一)中书省的裁撤与丞相的废除46
(二)胡蓝之狱等大案49
(三)诸王分封与靖难之役51
(四)汉王之乱54
三、明中期统治集团内部斗争56
(一)王振干政与土木之变56
(二)英宗复辟与曹石之变59
(三)南人北人之争61
(四)汪直擅权64
(五)刘瑾乱政66
(六)安化王、宁王之乱67
(七)大礼议风波73
(八)内阁倾轧75
四、明后期的政治争斗与党派纷争79
(一)国本之争与万历政争的开始79
(二)东林党与对立党派的斗争83
(三)魏忠贤专权与东林党反对阉党的斗争87
(四)崇祯党争与复社90
第二章 改革与政策变更95
一、洪武祖制95
(一)官制和行政机构的改革95
(二)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的创立96
(三)监察制度的建立97
(四)《大明律》、《大诰》的制定与整肃吏治97
(五)学校和科举制度99
(六)恢复经济的措施100
(七)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102
(八)对周边地区和国家的政策103
二、建文改制104
(一)政治方面的改革105
(二)其他方面的改革107
三、嘉靖新政108
(一)杨廷和革除积弊108
(二)明世宗即位之初的善政109
四、张居正改革111
(一)政治改革112
(二)军事改革113
(三)水利整治114
(四)经济改革114
五、天启改良117
六、崇祯锐意求治119
(一)改革用人制度120
(二)关注边政122
(三)勤于政事122
(四)崇尚节俭123
第三章 国力盛衰与社会稳定状况124
一、明初的强盛与社会大局稳定124
(一)统一大业的完成和疆域的开拓124
(二)君主专制政治体制125
(三)经济的显著发展126
(四)政治高压之下的社会稳定128
二、短暂的仁宣之治129
(一)仁宗治国129
(二)宣宗平汉王之乱130
(三)任人唯贤130
(四)守成之君132
三、明朝中衰与社会动荡134
(一)国力衰弱与政治腐败135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136
(三)社会矛盾的加深142
四、弘治中兴146
(一)明于任人146
(二)政治改良及其局限性150
五、明后期国力衰竭与社会急剧动荡155
(一)政治败坏155
(二)土地兼并156
(三)政府财力枯竭157
(四)各种社会矛盾激化159
第四章 中央政府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和中外关系162
一、满族163
(一)建州三卫和奴儿干都司的设置163
(二)明与后金(清)的战争164
二、蒙古族168
(一)北征蒙古与北疆的防御169
(二)瓦剌的兴起与土木之变170
(三)鞑靼的复兴与隆庆和议171
(四)宁夏哱拜叛乱173
(五)明朝与后金争夺蒙古175
三、畏兀儿族与藏族178
(一)畏兀儿族178
(二)藏族180
四、土司管理下的西南各族182
(一)土司制度182
(二)改土归流183
(三)播州杨应龙叛乱183
(四)奢安之乱186
五、明朝与朝鲜的关系192
(一)明初的中朝交往192
(二)万历年间援朝抗倭193
(三)女真与朝鲜的关系194
六、明朝与安南的关系195
(一)用兵安南和设立交趾195
(二)弃交趾后与安南的关系196
七、明朝与日本的关系196
(一)明初的中日友好交往196
(二)明初的倭寇197
(三)嘉靖“倭患”197
八、明朝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199
(一)郑和下西洋199
(二)东南亚各国的朝贡201
(三)华侨对南洋地区的开发203
九、明朝与帖木儿帝国的关系203
(一)帖木儿帝国204
(二)陈诚出使西域205
十、西方早期殖民者的入侵207
(一)葡萄牙占据澳门207
(二)西班牙屠杀华侨208
(三)荷兰侵占台湾210
十一、传教士来华与中西文化交流211
(一)耶稣会士来华211
(二)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212
(三)儒家典籍的西传及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214
第五章 农民起义与各类民众反抗斗争216
一、明初的农民起义216
(一)白莲教起义的余波216
(二)地方性的农民起义217
二、明中期的农民起义219
(一)正统年间的浙闽农民起义219
(二)成化年间的荆襄流民起义221
(三)正德年间的农民起义222
(四)嘉靖年间的农民起义223
(五)万历年间的农民起义224
三、明末农民大起义228
(一)徐鸿儒领导的白莲教起义228
(二)陕北农民起义230
(三)张献忠与大西政权232
(四)李自成与大顺政权233
四、明代农民起义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作用235
(一)时代特色235
(二)历史作用238
五、其他形式的民众反抗斗争240
(一)万历年间的矿监税使和城市民变240
(二)明中后期频发的兵变246
(三)明末南方的佃变、奴变、民变249
经济编257
第一章 资源与环境257
一、国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257
(一)明代的疆域257
(二)东南西北资源条件的差异259
(三)明朝对国土资源的开发260
(四)对边疆地区的开发261
二、水利与水害270
(一)黄河的治理与运河的利用270
(二)江南水利资源的利用与治理272
三、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275
四、人口与人力资源277
(一)人口统计与人口地域分布277
(二)国家对人口的控制278
(三)户籍与人口的分类280
第二章 经济体制与政策管理284
一、机构与管理284
(一)以户、工二部为主的中央经济管理机构284
(二)军屯与军事经济286
(三)地方行政机构对经济的管理287
二、制度与政策289
(一)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289
(二)黄册与明朝的赋役制度291
(三)鱼鳞图册与明朝的土地制度293
(四)屯田与垦荒295
(五)漕运及其管理297
(六)盐法与开中制的行废299
(七)茶政与马政300
(八)货币与流通302
(九)蠲赈政策与预备仓的设置304
(十)明朝前后期经济管理及其政策的变化306
三、特殊经济形式307
(一)皇庄307
(二)王府庄田309
(三)寺院经济311
(四)其他庄田313
(五)特殊经济形式对明朝经济的影响315
第三章 部门经济317
一、明朝前期传统农业的恢复与发展317
(一)北方的垦荒种植与江南的精耕细作317
(二)明初植树与棉、麻种植的发展319
二、明中叶以后农业生产的多样性320
三、商品经济发展与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雏形323
四、空前发展的官私手工业325
(一)明代前期官府手工业的发展325
(二)商品经济与民间手工业的进步326
(三)手工业规模化生产的萌芽328
五、交通运输业的发展330
(一)明初交通运输业的发展330
(二)以驿路为主的交通网络332
(三)水上交通运输的繁荣334
六、商品生产与商品经济336
(一)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活跃336
(二)商品生产的发展与市镇的繁兴337
(三)从朝贡贸易到私人海上贸易的变化339
(四)政治体制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制约341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343
一、明朝经济的支柱——江南经济区343
(一)重赋地区343
(二)发达经济区的传统优势344
(三)综合经济实力的发展346
二、恢复发展的华北经济区348
(一)明初的重点屯垦地区348
(二)永乐迁都后的经济发展350
(三)庄田及备边对华北地区经济的影响352
三、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农业主体作用354
四、闽浙沿海地区的经济特征356
(一)农业的发展与人口压力356
(二)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357
(三)沿海倭患与地方经济的破坏359
五、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开发361
六、沿长城经济区的特点363
(一)沿边军事重镇的经济363
(二)特殊的商贸形式365
七、巴蜀经济区的再度繁荣367
八、新经济区域的开发369
(一)荆襄地区的开发369
(二)辽东经济的开发与破坏370
(三)西南地区的开发372
第五章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375
一、科技与农业375
(一)种植技术的发展375
(二)水利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380
(三)农业工具的发展381
(四)明代农业生产技术总体水平381
二、科技与手工业384
(一)江南地区纺织印染技术的发展384
(二)烧制技术的进一步成熟388
(三)采矿与冶炼技术的普及388
(四)制盐技术与盐业的发展391
(五)酿造技术的提高与酿造新产品395
(六)造纸与印刷技术的普及提高396
(七)集大成的传统建筑技术396
(八)领先的造船业399
三、科技与抗灾能力400
社会结构编407
第一章 阶级、阶层与社会群体407
一、皇室与贵族407
(一)皇室407
(二)封藩制与藩王权力之消长410
(三)外戚411
(四)世袭勋贵412
二、庞大的官僚集团413
(一)从功臣治国到文官治国414
(二)官僚集团的区域特征415
(三)朝官与地方官416
(四)乡官417
(五)明代的官俸418
三、宦官与宫婢419
(一)明初对宦官的约束419
(二)皇权专制与宦官专权420
(三)宦官的作用422
(四)下层宦官与宫婢424
四、胥吏和幕僚425
(一)胥吏的行政作用425
(二)胥吏的经济地位426
(三)特定政治条件下的幕僚427
五、士大夫阶层428
(一)不同层次的士人428
(二)明中叶以后士大夫的活跃431
(三)士人集团的政治作用432
六、庶民地主与纳粟入官432
七、农民435
(一)农民的经济地位435
(二)自耕农与国家佃农437
(三)投献势家的农民439
(四)流民与屯田农户439
八、手工业者441
(一)记籍工匠441
(二)城镇手工业者443
(三)商品生产的发展与手工业者的地位444
九、商人444
(一)垄断官营行业的官商445
(二)明初对商人的限制445
(三)商业的繁荣与商人的发展446
(四)地方特色鲜明的商帮448
(五)行业特点与商会448
(六)捐钱买官与商人身份的变化449
十、军士450
(一)军户450
(二)军丁与军余451
(三)世袭军官452
(四)军士地位的变化453
十一、世仆与农奴454
十二、贱民455
(一)娼妓456
(二)乞丐与丐帮457
(三)说唱艺人458
十三、妇女459
十四、僧道461
(一)明政府对僧道的限制461
(二)僧道官员462
(三)僧道近幸462
(四)一般僧道人员464
十五、秘密会社464
十六、鲜明的社会分层与明中叶以后社会层间变化的加剧466
第二章 家庭、宗族与社区468
一、婚姻与家庭468
(一)政治联姻与门户婚468
(二)家庭类型与规模471
(三)家庭的功能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474
二、宗族479
(一)宗族组织的发展与特点480
(二)祠堂、族谱和族田483
(三)个体家庭与社会的中介489
三、城乡社会493
(一)城市、农村的分布493
(二)城市的类型、特点、功能及管理496
(三)农村的地域特征、粮区划分与乡村管理499
四、社会的空间流动505
(一)明初的移民505
(二)流民与流民的安置506
(三)市镇的兴起与流民的涌入507
第三章 民族和民族构成508
一、北元衰亡后的蒙古族诸部508
(一)靼鞑509
(二)瓦剌513
(三)兀良哈515
二、从分治到统一的东北女真各部517
(一)建州女真518
(二)海西女真519
(三)野人女真520
(四)女真各部的统一与满族的建立521
三、乌斯藏524
(一)宗喀巴与明初西藏的宗教改革524
(二)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525
(三)明廷对西藏宗教领袖的敕封526
(四)藏传佛教对蒙古的影响528
四、回族与其他西北各族529
(一)回族的形成与分布529
(二)其他西北各族530
五、西南各族和高山族534
(一)西南各族534
(二)高山族与台湾的开发537
六、民族分布特征538
热门推荐
- 1407562.html
- 2536233.html
- 2495485.html
- 205640.html
- 1760796.html
- 536101.html
- 929320.html
- 1207685.html
- 2083678.html
- 3259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28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789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20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336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427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64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38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281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336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0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