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产业技术进步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产业技术进步论
  • 何荣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750582080X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12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2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产业技术进步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产业技术和产业技术进步:一组需重新认识的概念1

二、产业技术政策:一个需重新立论的话题3

第一章 马克思关于产业技术的思想及其政策意义6

第一节 产业技术是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6

一、关于产业技术的涵义7

二、关于产业技术进步的理解12

第二节 产业技术是“社会生产的普遍基础”16

第三节 产业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23

第四节 马克思关于产业技术思想的政策意义27

第二章 产业技术进步的背景分析31

第一节 新型经济的出现与新经济平台31

一、新型经济的出现31

二、现代新经济平台42

第二节 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深化发展57

一、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深化和发展57

二、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度量72

第三节 产业技术进步的世纪之变75

一、产业技术进步的“软化”75

二、结合劳动成为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形式77

三、产业技术进步市场作用机制的破缺80

四、政府在产业技术进步中职能的变化82

第三章 产业技术进步的动因分析84

第一节 创新劳动是产业技术进步的源泉84

一、创新劳动和常规劳动84

二、创新劳动的度量87

三、创新劳动的主体94

四、创新劳动的保护102

第二节 可变资本是产业技术进步的第一资本103

一、马克思关于可变资本的理论105

二、可变资本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第一资本110

三、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可变资本的发展、积累和深化121

四、可变资本作为产业技术进步的第一资本的政策意义125

第三节 技术再造是产业技术进步的加速器128

一、成功的技术引进是技术再造的起点128

二、良好的“知本机制”是技术再造的关键132

三、构筑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动力基础136

第四节 产业技术进步的国民化选择151

一、产业技术进步国民化选择的必然152

二、产业技术进步国民化的途径——技术的社会化和产业化156

三、产业技术进步国民化的大推进168

第四章 产业技术进步的制度分析176

第一节 科研体制与产业技术进步176

一、科研体制及其在产业技术进步中的作用176

二、西方国家的一些科研体制及其启示184

三、我国科技体制五十年的回顾和思考192

四、我国科研体制亟待解决的问题197

第二节 专利制度与产业技术进步202

一、专利制度与产业技术进步的关系202

二、我国专利制度的发展207

三、充分利用专利制度推进我国产业技术进步209

第三节 税收制度与产业技术进步215

一、税收对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216

二、深化税制改革,推动产业技术创新224

第四节 政府采购制度与产业技术进步227

一、政府采购及其历史沿革227

二、政府采购对产业技术进步的意义229

三、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我国政府采购制度238

四、政府采购应重视技术进步的特点243

第五章 产业技术进步的关系分析246

第一节 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246

一、马克思关于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化的思想246

二、产业技术进步与三大产业的结构变化247

三、产业内容的知识化、技术化和技能化发展256

四、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融合与软化259

五、产业技术进步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263

第二节 产业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265

一、产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265

二、产业技术进步与我国劳动力的产业分布结构277

三、开拓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高级化之路289

第六章 美、日产业技术进步的比较分析299

第一节 美国产业技术进步的国家创新体系300

一、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300

二、美国企业的创新制度302

三、美国的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306

四、美国政府对产业技术进步的支持307

五、美国产业技术进步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简单评价311

第二节 日本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国家创新系统312

一、日本通商产业省的作用312

二、日本企业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316

三、日本的教育、培训和相关的社会创新319

四、日本面向知识经济的新科技战略321

第三节 美、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比较322

一、美、日企业具有不同的技术创新优势323

二、美、日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的比较326

三、美、日企业对技术创新人员的组织与激励有差异329

四、美、日企业家的行为风格、方式不尽相同331

第四节 美、日国家创新体系的比较与评价333

第七章 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体系337

第一节 产业技术进步政策的新理论逻辑337

一、传统产业技术政策的理论背景337

二、产业技术政策在各国各地区的实践绩效340

三、我国的产业技术政策与实践346

四、产业技术政策的新理论逻辑352

第二节 我国产业技术“跨越”发展的新思路357

一、产业技术“跨越”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358

二、产业技术进步中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362

附录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378

附录二: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390

附录三:我国历次科技发展规划摘要395

主要参考文献405

后记4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