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浙江教育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浙江教育史
  • 张彬主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
  • ISBN:753386763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042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1092页
  • 主题词:教育史-浙江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浙江教育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古代篇2

第一章 浙江教育的肇始2

第一节 河姆渡文化与良渚文化3

一、从河姆渡文化看浙江教育的起源3

二、从良渚文化看浙江教育的起源10

第二节 舜和禹在浙江的传说16

一、舜在浙江的传说17

二、禹在浙江的传说17

三、舜、禹传说所赋予的教育意义19

一、越族的名称与起源20

第三节 越文化的形成和特点20

二、越文化的形成与传播21

三、“十年生聚,十年教训”32

第二章 秦汉六朝时期的浙江教育36

第一节 秦汉时期教育渐兴36

一、秦代对越族的教化37

二、汉代文教之风兴起39

第二节 六朝时期家学的兴盛43

一、家学的兴盛44

二、余姚虞氏家学48

三、吴兴沈氏家学52

一、佛教与佛教教育57

第三节 六朝时期的宗教教育57

二、道教与道教教育59

第四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62

一、唯物主义的哲学观62

二、“学为世用”的教育观65

第三章 隋唐五代的浙江教育72

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地方教育72

一、地方官学的建立73

二、书院教育的萌芽78

第二节 科举制的确立和影响81

一、科举制的确立和完善81

二、科举制在浙江的影响82

第三节 各类人才的涌现86

一、经史名家辈出87

二、文人雅士云集89

三、书画艺术争奇斗艳90

第四节 “台郡文教之祖”郑虔92

一、创设地方官学93

二、淳化乡风民俗95

三、传承书画诗文96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浙江教育98

第一节 地方官学的发展99

一、宋代的地方官学99

二、元代的地方官学104

三、胡瑗与苏湖教法105

第二节 南宋国学的重建108

一、南宋重建国学108

二、太学的招生、教学112

三、太学的学生风潮115

第三节 科举与两浙人才117

一、宋元科举的兴与衰118

二、两宋奠定人才基础121

第四节 书院教育的兴盛124

一、朱熹与浙江书院124

二、吕祖谦与丽泽书院128

三、甬上四先生与书院教育132

四、北山四先生与书院教育135

五、西湖书院的藏书与刻书139

第五节 蒙学与蒙学教材141

一、蒙学教育的发展142

二、蒙学教材的编写144

第六节 热心教育的地方官范仲淹、王安石148

一、范仲淹在浙江的教育活动148

二、王安石在鄞县的教育活动152

第七节 吕祖谦的教育思想153

一、“杂博”的人性说154

二、“育实材”的教育宗旨156

三、经史并重的教育内容157

四、论教育和学习方法159

第八节 陈亮、叶适的教育思想161

一、天赋平等的人性说162

二、德才兼备的人才观163

三、广闻博识的学习观164

四、勤勉质疑的方法论165

第九节 程端礼的教育思想168

一、论教育的根本目的169

二、论教育阶段和内容170

三、论教学的原则174

四、论读书的方法176

第一节 官学教育的加强179

第五章 明代的浙江教育179

一、府、州、县学普遍设立180

二、乡、镇社学发展迅速182

第二节 科举与浙江进士185

一、八股取士制度的确立185

二、浙江科举仕进的优势188

第三节 书院教育的发展191

一、明代书院发展概况192

二、书院讲会之风形成198

第四节 西学入浙之滥觞202

一、李之藻与西学译著203

二、艾儒略对西学的译介205

第五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208

一、“致良知”的教育目的论209

二、“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论211

三、“践履”、“实行”的学习方法214

四、顺应自然的儿童教育观216

第六节 浙中王门的教育思想218

一、徐爱的教育思想219

二、钱德洪的教育思想221

三、王畿的教育思想225

第七节 刘宗周的教育思想230

一、论教育作用231

二、论道德修养234

三、论学习方法235

四、论家庭教育237

第六章 清代前、中期的浙江教育239

第一节 文字狱的“重灾区”239

一、清代浙江的文字狱案240

二、文字狱所造成的影响243

第二节 学校与科举取士245

一、学校教育的科举化246

二、科举取士及其影响249

第三节 书院与书院教育253

一、清代书院发展概况254

二、阮元、俞樾与诂经精舍260

第四节 朱之瑜的教育思想267

一、论学校教育268

二、论为学宗旨270

三、论治学之道272

四、论道德修养273

第五节 陈确的教育思想275

一、论人性和教育275

二、论道德修养279

三、论为学之道282

第六节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285

一、论人性与教育286

二、论学校的作用288

三、论人才的选拔290

四、论治学的方法293

五、论教师的条件296

第七节 张履祥的教育思想298

一、论“人性本善”298

二、论道德修养299

三、论读书方法303

四、论“居家之教”307

第七章 晚清时期的浙江教育(上)312

第一节 龚自珍改革封建教育的先声312

近代篇312

一、“不拘一格降人材”314

二、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316

三、提倡率性和“尊情”317

第二节 门户开放与教会学校的设立319

一、开埠通商后的社会变迁319

二、教会组织的不断扩展321

三、早期教会学校的设立323

四、华花圣经书房329

第三节 早期的科学启蒙及科学教育330

一、早期的科学启蒙活动331

二、李善兰的科学教育活动333

第四节 汤震、陈虬、宋恕的教育思想336

一、汤震及其《危言》336

二、宋恕与《六斋卑议》340

三、陈虬与《治平通议》347

第八章 晚清时期的浙江教育(下)352

第一节 维新运动期间的思想发动352

一、甲午战争后浙江知识阶层的觉醒353

二、张元济的教育思想与实践356

三、汪康年的教育思想与实践360

第二节 清末各地的兴学热潮363

一、各地兴办的新式学堂363

二、民间极盛的兴学之风375

三、惠兴女士殉学及影响383

第三节 林启在杭州的兴学活动386

一、创办求是书院387

二、创办蚕学馆390

三、设立养正书塾393

第四节 孙诒让在浙南的兴学活动394

一、创办应时需的学堂396

二、成立学会以助兴学399

三、发展温、处地方教育402

第五节 王国维与西方教育思想的导入405

一、译介西方教育学理论406

二、导入西方美育思想409

三、翻译东西方教科书413

第九章 北京政府时期的浙江教育416

第一节 民国初年各类教育的发展416

一、教育行政机构的演变417

二、初等教育迅速发展420

三、中等教育全面加强424

四、高等教育专业化程度提高429

第二节 五四时期教育改革的推进433

一、省教育会对新教育的宣传433

二、五四时期旧观念的转变439

三、各地教育改革的试行444

第三节 1922年学制的贯彻实施448

一、初等教育进一步发展449

二、中等教育的重点调整454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459

第四节 杜亚泉的科学教育实践464

一、编辑自然科学教科书465

二、编办学术杂志宣传科学470

三、科学教育实践的特点473

第五节 中等教育改革的先驱者经亨颐479

一、倡导人格教育481

二、改革师范教育484

三、主持春晖中学489

第一节 三民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494

第十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浙江教育(上)494

一、教育方针的确立495

二、训育制度的建立497

第二节 教育行政和管理的制度化501

一、教育行政机构的变革501

二、视导制度与辅导制度507

第三节 教育格局的全面调整511

一、高等学校的增设512

二、中学教育的加强515

三、师范学校的分立518

第四节 义务教育的推行521

一、普设乡镇初级小学523

二、加大私塾改良力度524

三、发展短期义务教育525

第五节 民众教育的兴办529

一、民众教育机构的建立530

二、民众教育师资的培训533

三、各类民众教育的开展535

第六节 教育实验的开展539

一、乡村教育实验539

二、幼儿教育实验544

第七节 蔡元培与浙江高等教育548

一、促办国立浙江大学549

二、筹建国立艺术院553

第八节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558

一、论教育的本质和职能559

二、论社会主义社会教育562

三、论“全人生指导”565

第十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浙江教育(下)569

第一节 战时的教育方针政策569

一、蒋介石的战时教育思想570

二、浙江的战时教育措施574

第二节 战时学校的搬迁与发展582

一、高等院校的迁徙与发展582

二、省立中等学校的搬迁与重组586

三、浙西南学校教育的发展589

第三节 奴化与反奴化教育596

一、沦陷区的奴化教育597

二、抗日军民的反奴化教育措施600

第四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606

一、把干部教育放在第一位607

二、结合地方实际开展民众教育610

三、改革普通中小学教育612

第五节 国民教育的实施615

一、国民教育制度的推行616

二、俞子夷与国民教育实验626

一、战后学校的复员和发展632

第六节 战后学校复员的困境632

二、战后教育面临的困境635

三、教育界的爱国民主运动637

第七节 竺可桢的高等教育思想641

一、实施通才教育643

二、制定“求是”校训647

三、提倡教授治校650

当代篇654

第十二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浙江教育654

第一节 接管、改造旧有学校654

一、对公立学校的接管、接办655

二、对私立学校的接办、接收664

三、对旧教育的初步改造670

第二节 推行党的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政策673

一、调整、充实教师队伍674

二、改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678

三、加强教师的思想改造684

第三节 贯彻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方针687

一、举办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688

二、学校向工农及其子女开门691

三、开展工农群众业余文化教育693

第四节 调整学校设置及管理体制701

一、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701

二、中等学校的调整705

三、重点中小学的举办708

四、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711

第五节 加强和改进学校教学工作716

一、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经验716

二、改进中小学的教学工作719

三、改进高校的教学工作723

第六节 学校的思想、体育和卫生工作730

一、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730

二、重视中小学的体育、卫生工作734

第七节 教育事业纳入有计划的发展轨道741

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742

二、初等教育事业的发展743

三、中等教育事业的发展744

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748

五、工农业余教育的发展748

第十三章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浙江教育751

第一节 教育方针的实施和“反右”扩大化751

一、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实施751

二、“反右”斗争的扩大化754

第二节 教育“大跃进”和教育“大革命”757

一、教育事业的“大跃进”757

二、各类教育的“大革命”763

第三节 教育事业的调整和三个《条例》的实施780

一、教育事业的调整781

二、三个《条例》的实施789

第四节 “两种教育制度”的推行和教学改革的深入795

一、“半工(农)半读”学校的发展795

二、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799

第五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803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803

二、高校师生参与“四清”运动805

第十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浙江教育807

第一节 教育领域的全面动乱807

一、“文革”风暴的掀起808

二、红卫兵“大串联”810

三、“造反派”夺权与武斗811

四、“复课闹革命”812

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814

第二节 “两个基本估计”指导下的“教育革命”815

一、改变教育管理体制816

二、缩短大、中、小学学制817

三、改变招生制度819

四、重编、改编各类教材820

第三节 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821

一、大中专学校遭受极大冲击821

二、普通中小学的盲目发展823

一、逐步认清“四人帮”的罪恶行径827

第四节 广大师生员工的觉醒827

二、坚持工作,坚持教学,坚持科研830

第十五章 拨乱反正,调整改革时期的浙江教育833

第一节 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833

一、推倒“两个基本估计”833

二、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834

三、恢复正常教育秩序837

四、各类教育的初步调整839

五、科学总结历史经验843

第二节 教育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845

一、把教育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845

二、教育工作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846

三、教育投入逐年增加848

第三节 以“三个面向”为指针的各类教育改革850

一、基础教育的改革851

二、高等教育的改革871

三、师范教育的改革883

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892

五、成人教育的改革898

第十六章 全面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教育906

第一节 “科教兴省”战略的贯彻和实施906

一、“科教兴省”战略的逐步确立907

二、各级政府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910

三、《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的颁布915

第二节 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918

一、幼儿教育多元发展919

二、义务教育成绩显著922

三、普通高中迅速增长926

四、改革管理体制,调整原有格局929

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932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938

一、扩大招生规模,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938

二、专业调整和学科建设947

三、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953

四、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956

五、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961

第四节 职业教育的突破性进展964

一、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965

二、贴近地方经济,强化专业特色968

三、以人为本,推进教学改革970

四、校企结合,产教一体974

五、探索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976

六、组建职业教育集团979

第五节 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981

一、中、高等师范院校的调整改革981

二、教师继续教育的大力推行984

三、教师素质全面提高990

第六节 成人教育的稳步发展996

一、农村成人教育的三级网络997

二、职工教育如火如荼999

三、成人高等教育快速增长1002

四、自学考试持续发展1007

五、社区教育生机盎然1011

第七节 民办教育的重新崛起1013

一、民办教育的“浙江现象”1014

二、民办教育的发展背景1019

三、民办教育的制度创新1022

四、民办教育的典型个案1025

五、民办教育的发展趋势1037

后记10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