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中的热点法律问题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中的热点法律问题研究
  • 姚菊芬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ISBN:978780219863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83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297页
  • 主题词:农业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中的热点法律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形式及制度创设1

第一节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概念及特征1

一、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概念2

二、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特征5

第二节 我国现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形式和法律地位6

一、我国现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形式6

二、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11

第三节 市场经济环境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形式的基本要求16

一、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16

二、市场经济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形式的基本要求17

第四节 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有效形式18

一、股份合作制18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18

三、有限责任公司18

第五节 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设19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的立法19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法人地位的确定20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安排22

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立的条件和程序22

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机构及运行27

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28

第二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的设计缺陷与补足31

第一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理论32

一、合作社治理的必要性32

二、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容34

第二节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制度的设计缺陷与补足34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的性质35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制度的设计缺陷36

三、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制度设计缺陷的补足38

第三节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制度的设计缺陷和补足40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制度的基本理论40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制度的设计及其缺陷42

三、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制度缺陷的补足45

第四节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责任制度的缺陷及补足54

一、法律责任制度与合作社治理的关系54

二、合作社法律责任制度的缺陷及补足54

第三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59

第一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的基础概念分析59

一、“农产品”和“食品”的概念界定与区分59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66

三、小结73

第二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其主要成因73

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74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成因76

第三节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分析82

一、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现状83

二、欧盟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现状85

三、英国的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88

四、法国的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89

五、德国的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90

六、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91

七、日本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现状92

八、国外经验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构建的意义93

第四节 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分析96

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现状96

二、我国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98

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法律问题108

第五节 完善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之法律策略117

一、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117

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责任制度118

三、理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之间的关系120

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监管制度120

五、充分赋予执法部门权力,加强执法监督力度125

第四章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127

第一节 宅基地使用权概述127

一、宅基地使用权之概念界定127

二、宅基地使用权之特征分析130

三、宅基地使用权之性质探讨131

四、宅基地使用权之权能研究134

五、宅基地使用权之沿革136

第二节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之必要性与可能性138

一、关于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几种观点138

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之必要性140

三、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之可能性144

第三节 国内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之现状评析148

一、国内有关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法律法规的现状分析148

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考察149

三、改革试点地区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实践探索153

第四节 国内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之立法探讨157

一、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立法理念157

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基本原则162

三、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条件163

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范围165

五、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式166

六、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分配制度171

七、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相关配套措施172

第五节 物权法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相关条款之评析与完善175

一、物权法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相关条款之简要评析175

二、物权法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相关条款之完善建议176

第五章 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构造181

第一节 农村金融发展与法律环境的关系181

一、金融法律制度的基本功能及其产生基础182

二、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生态的外部法律环境变化及其影响185

第二节 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立法原则188

一、平衡金融创新中风险和效率的关系189

二、平衡金融创新中自由和秩序的关系190

三、平衡金融创新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193

四、平衡金融创新中产业和资本的关系194

第三节 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制因素195

一、金融价格管制是制约农村民间金融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196

二、政策试点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支撑是制约农村金融改革推进的首要因素198

三、市场竞争的法制状况是制约金融深化的因素200

四、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不完善是制约金融开放程度的重要因素202

五、法律救济的公信力不足是制约农村金融生态进一步改善的重要因素203

第四节 农村地区与金融发展有关的法律环境建设建议204

一、农村金融法律环境的目标205

二、农村金融法律环境建设的评价标准207

三、区域金融法律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208

第六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比较研究213

第一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背景研究213

一、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213

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产生背景223

三、小结229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比较229

一、目标与实施情况的比较229

二、原则的比较230

三、参保范围的比较231

四、筹资标准的比较231

五、保障水平的比较233

六、组织管理机构的比较233

七、基金管理的比较234

八、服务管理的比较235

第三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实证比较236

一、医保待遇的比较236

二、医保缴费的比较242

第四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共同难题244

一、非强制性问题244

二、参保范围问题244

三、年度统筹与续保问题245

四、新农合与居民医保的对接问题245

第五节 共同难题的解决方案246

一、主要方案的设计246

二、配套措施的设计246

第七章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创新机制建设与路径选择——以宁波市为例249

第一节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创新机制要素250

一、经济、文化宗教因素250

二、社会救助对象及标准确定251

三、社会救助对象的激励和劳动力市场的融合机制252

四、社会救助管理水平252

五、社会救助主体的多元化建设253

六、社会救助立法建设253

七、相关社会保障配套制度253

第二节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创新的现状及困境253

一、经济、文化宗教因素253

二、社会救助对象及标准的确定255

三、与就业扶持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与劳动力市场融合机制建设258

四、社会救助管理机构及队伍建设259

五、社会救助“破窗效应”屏蔽设计与执行中的监督管理机制建设260

六、多元化福利主体与公益性社团组织建设261

七、社会救助立法建设262

八、农村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城乡一体化与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263

第三节 国外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创新的路径与经验264

一、经济、文化宗教因素对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推动264

二、社会救助对象与标准确定的科学性和复杂性265

三、社会救助就业激励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融合机制266

四、培育多元化的社会救助主体267

五、完善的社会救助立法268

第四节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创新路径选择与完善269

一、清除农村社会保险发展障碍,促进社会救助真正城乡一体化建设269

二、趋同多元化的救助价值观,实现社会救助认知和表达机制的创新270

三、加大财政投入,实现社会救助资金筹措和转移机制的创新270

四、加强社会救助对象与标准确定,在提高专项制度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创新272

五、进一步深化就业激励机制,在劳动力市场融合机制上创新273

六、提高社会救助管理水平,在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上创新273

七、严防“破窗效应”,建立健全低保监督机制274

八、进行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建设,在政策扶持和管理制度上创新275

九、加强国家法律的本地化和跟踪评估,在法律制度建设上创新275

参考文献2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