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微生物药品研发动态 新技术、新产品及市场信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顾觉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6556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10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23页
- 主题词:微生物-生物制品-技术开发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微生物药品研发动态 新技术、新产品及市场信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1
第一 章 微生物药物学概论1
第一节 微生物药物的概念和形成1
一、微生物药物的定义1
二、微生物药物的形成1
目录1
第二节 微生物药物的种类2
一、抗生素类药物2
二、维生素类药物3
三、氨基酸类药物3
四、核苷酸类药物4
五、酶与辅酶类药物4
六、酶抑制剂4
第三节 国内外微生物药物新药研究进展5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5
八、激素类药物5
七、微生物产生的免疫调节剂5
二、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7
三、链阳性菌素8
四、特异性免疫抑制剂8
五、日本微生物药物开发动态8
第四节 生物技术的应用9
一、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微生物(产生菌)药物的生产能力9
二、采用现代生物技术设计新抗生素10
三、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微生物药物研究中的应用11
四、生物技术产品12
参考文献13
第二章 微生物药物研究开发近况14
第一节 新药研究开发动向14
一、21世纪畅销药物预测15
二、近年来我国新药研发资助状况16
三、21世纪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展望17
第二节 微生物药物的研究开发20
一、微生物药物的发展20
二、微生物药物研发趋势25
第三节 寻找新的微生物药物的方法29
一、扩大微生物来源29
二、微生物遗传性状改变32
三、已知微生物药物的结构改造34
四、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35
参考文献37
第二篇 新技术及应用38
第三章 筛选新微生物药物的研究进展38
第一节 生态学途径筛选微生物药物38
一、抗生素产生菌与活性物质的双重筛选38
二、微生物药物筛选的特点39
第二节 遗传学途径筛选微生物药物42
一、诱发突变42
二、突变生物合成44
三、遗传重组(又称基因重组)46
四、原生质体融合47
五、基因克隆49
六、沉默基因的激活——产生新抗生素另一种方法50
第三节 微生物药物筛选的发展趋势54
一、抗细菌微生物药物筛选54
二、抗病毒抗生素药物筛选55
三、抗肿瘤抗生素药物筛选55
四、微生物来源的免疫调节剂的筛选56
五、微生物来源的生理活性物质的筛选56
六、我国目前可以开展研究的微生物代谢工程药物56
参考文献57
第四章 基因工程技术在微生物制药中的应用58
第一节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克隆58
一、抗生素的抗性基因58
二、对抗生素作用部位(靶点)进行修饰的酶59
三、抗生素的抗性机制60
四、抗性基因的表达60
第二节 抗生素生物合成调节基因的克隆61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生物合成参与基因及其合成途径62
二、基因工程改造及创造新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65
三、小结68
第三节 抗生素结构基因的克隆68
一、抗生素结构基因克隆方法68
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构基因克隆实例69
第四节 基因重组产生杂合抗生素70
一、基因重组产生美达紫红素A和双氢硫紫红素71
二、基因重组产生一种新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71
三、基因克隆产生的杂合蒽环类抗生素71
四、小结73
第五节 应用基因工程改进抗生素产量74
一、扩增抗生素的抗性基因,提高产生菌自身的耐受性74
二、过度表达调控网络中的正调节组分74
三、抗生素的全部结构基因克隆——改变表达体系75
四、克隆相应的生物合成基因加速限速反应77
参考文献79
一、初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调节81
第一节 代谢调控技术在微生物制药中的应用81
第五章 微生物药物发酵技术新进展81
二、抗生素产生菌的代谢调节87
第二节 前体在生物合成中的应用90
一、次级代谢物生物合成的前体90
二、抗生素的生物合成95
第三节 途径工程在微生物制药中的应用99
一、途径工程99
二、氨基酸途径工程102
三、维生素及辅酶Q途径工程103
四、聚酮类抗生素的途径工程105
五、β-酰胺类抗生素的途径工程106
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108
七、林可酰胺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109
参考文献111
第六章 微生物制药分离纯化新技术进展112
第一节 双水相萃取技术112
二、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应用115
一、双水相萃取概述119
三、双水相体系萃取技术展望121
四、小结121
第三节 膜分离技术121
第二节 大孔网状吸附剂在微生物制药分离纯化上的应用122
一、大孔网状吸附剂的类型、结构及吸附机制123
二、大孔网状吸附剂在微生物药物分离和纯化上的应用126
三、分离纯化的方式方法126
一、分类和定义131
二、膜分离技术的应用133
三、膜分离技术在抗生素、氨基酸和酶类分离纯化中的应用134
四、分离纯化的方式方法137
五、面临问题、解决方法和发展方向139
六、小结141
第四节 基因工程药物的分离与纯化方法141
一、2000年以前的基因工程药物141
二、基因工程药物分离与纯化的一般流程142
四、高度纯化143
三、浓缩与初步纯化143
五、目标蛋白质的表征和分析方法147
参考文献148
第七章 微生物药物制剂研究进展151
第一节 微生物药物制剂研究概述151
一、生物药剂学的发展阐明了药物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之间的关系151
二、从常规制剂发展到缓释、控释制荆,靶向制剂152
第二节 抗生素的缓释及控释给药系统153
一、缓释、控释制剂概述153
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口服缓释制剂154
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口服缓释及控释制剂155
四、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缓释制剂157
五、多烯类抗生素的缓释及控释制剂158
第三节 抗生素的靶向给药系统158
一、新型药物载体——脂质体158
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靶向释药新制剂160
三、多烯类抗生素靶向释药新制剂161
四、抗肿瘤抗生素靶向释药新制剂163
一、微球制剂概述165
第四节 抗生素的微球给药系统165
二、可生物降解类栓塞性微球166
第五节 抗生素的磁性微球制剂168
一、磁性微球制剂概述168
二、组成材料168
三、抗生素的磁性微球制剂169
参考文献169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171
一、头孢菌素类抗生素171
第三篇 新药开发与市场171
第八章 抗细菌微生物药物研究近况171
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175
三、青霉烯类抗生素181
第二节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182
一、金属β-内酰胺酶的种类、特性183
二、金属型β-内酰胺酶的作用机制183
三、按主核结构,从七个方面分述β-内酰胺酶抑制剂184
四、小结187
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188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抗菌特征188
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存在的缺点和需要改进的问题188
三、新上市的大环内酯抗生素品种188
四、新大环内酯的研发190
一、异帕米星195
二、奈替米星195
第四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195
三、地贝卡星196
四、依替米星197
第五节 其他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198
一、新型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198
二、链阳性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200
三、新型肽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203
参考文献206
一、以细胞膜中甾醇为作用靶位210
第九章 抗真菌微生物药物研究进展210
第一节 作用于真菌细胞膜的药物210
二、以细胞膜中鞘磷脂为作用靶位214
第二节 以真菌细胞表面结构为作用靶位214
一、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的药物214
二、作用于甘露聚糖的抗生素219
第三节 作用于蛋白质和核酸的药物219
一、作用于蛋白质的药物219
参考文献220
二、作用于核酸的药物220
第十章 抗癌微生物药物研究进展221
第一节 抗癌微生物药物的来源、结构及抗癌活性221
一、多肽和蛋白质类抗生素223
二、蒽环类抗生素224
三、醌类抗生素226
四、苯并二吡咯类226
五、色霉素类抗生素227
七、苯并蒽醌类228
六、安曲霉素类抗生素228
八、双烯二炔类229
九、激素类230
十、其他抗癌微生物药物230
第二节 结构改造与构效关系231
一、多肽类抗生素的构效关系231
二、蒽环类的构效关系231
三、醌类的构效关系232
四、环孢素的构效关系232
第三节 作用机制233
一、蒽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233
二、新安曲霉素的作用机制234
三、环孢素的作用机制234
四、抑制DNA模功能的微生物药物的作用机制234
五、干扰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微生物药物的作用部位234
六、其他抗癌微生物药物的作用机制235
五、激素类236
四、安曲霉素类抗生素236
六、其他微生物代谢物236
第四节 临床试验及疗效236
三、色霉素类抗生素236
二、蒽环类抗生素236
一、肽类抗生素236
第五节 毒副作用237
第六节 苯并二吡咯类抗肿瘤抗生素的研究进展238
一、来源及开发状况238
二、化学结构238
三、抗瘤谱及抗瘤活性238
四、作用机制239
五、毒性241
六、结构改造及临床研究241
七、小结242
第七节 烯二炔类抗肿瘤抗生素及其单克隆抗体导向药物研究进展242
一、烯二炔类抗肿瘤抗生素简介243
二、化学合成与分子设计的烯二炔类抗生素245
三、烯二炔类抗生素单克隆抗体导向药物246
四、前景及展望251
参考文献252
第十一章 微生物产生的其他生理活性物质概述255
第一节 新型微生物来源免疫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255
一、微生物来源的免疫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255
二、根据作用机制从微生物产物中筛选新型免疫抑制剂261
三、加强微生物来源的免疫抑制剂作用机制研究的重要意义262
四、小结262
第二节 新型微生物来源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262
一、乙酰辅酶A:胆固醇乙酰转移酶(ACAT)抑制剂262
二、角鲨烯合成酶抑制剂265
三、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抑制剂266
四、LDL受体表达促进剂267
五、胰酯酶抑制剂267
六、他汀类药物在其他治疗领域的研究开发268
第三节 微生物来源HIV抑制剂的研究进展269
一、作用于吸附和融合过程的HIV抑制剂270
二、影响HIV核酸复制和整合的抑制剂272
三、影响病毒颗粒装配和成熟的HIV抑制剂273
四、作用于病毒调控因子的抗生素274
五、小结275
参考文献275
第十二章 国内微生物药物使用状况及市场分析279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状况及市场分析279
一、青霉素类的市场状况279
二、头孢菌素的市场状况280
三、碳青霉烯类的市场状况283
四、酶抑制剂的市场状况284
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SWOT分析286
六、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SWOT分析结果给出的建议288
第二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状况及市场分析288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概况288
二、主要大环内酯类产品产销概况289
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SWOT分析291
四、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SWOT分析结果给出的建议292
第三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用状况及市场分析292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概述292
二、我国目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销状况293
三、主要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市场状况295
四、小结297
第四节 他汀类药物应用状况及市场分析298
一、他汀类药物的全球市场298
二、国内他汀类药物市场总体情况298
三、几类重要他汀类药物的国内外市场299
四、他汀类药物的市场展望303
第五节 新制剂、新剂型的市场分析及价值304
一、未来新药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新制剂、新剂型的开发利用304
二、新制剂、新剂型的市场分析306
三、新制剂、新剂型的开发价值309
参考文献309
热门推荐
- 3188729.html
- 1264015.html
- 2196951.html
- 1073364.html
- 2323367.html
- 3185589.html
- 672946.html
- 1040461.html
- 1597548.html
- 7067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224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24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131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167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843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12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05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59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05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22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