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与日本学术思想 汉字圈1700-1990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文与日本学术思想 汉字圈1700-1990
  • 林少阳著 著
  •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91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16页
  • 主题词:文学思想史-研究-日本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与日本学术思想 汉字圈1700-1990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本书体例1

绪章:“文”、话语与历史1

第一节 “文”与汉字圈学术:本书的问题意识以及几个重要概念1

第二节 关于本书的内容13

第三节 西方学术思想史中的语言方法论视角:一个参照18

第一部分 江户日本之“文”:日本学术史的中国视角或相反27

第一章 引子:“文”的江户时代——江户汉学的思想史、学术史位置27

第一节 “清儒”的邻居:江户日本儒学、汉学之社会、文化位置27

第二节 不同语境中的宋学:作为官方思想体系的日本江户朱子学30

第二章 清朝学术史视角中的江户硕儒荻生徂徕37

第一节 荻生徂徕简介37

1-1获生徂徕学述37

1-2获生徂徕的语言视角41

第二节 考据学史视野中的荻生徂徕学术及思想43

2-1从古文派与清朝考证学角度看获生徂徕的学术43

2-2获生徂徕《读荀子》与明代学术的关联:小学史及考据学史的角度46

2-3汉字圈儒学史以考据学代替理学的先声之一:徂徕《读荀子》与方以智的关联52

第三节 荻生徂徕《读荀子》:观察清朝考据学荀子热的一个视角54

3-1清朝的荀学热:一个考察江户日本荀子热的角度54

3-2不约而同的汉字圈荀子热:获生徂徕《读荀子》的先声意义58

第三章 汉学共同体——获生徂徕的荀子解读与清儒的比较以及清儒对其学术的评价65

第一节 荻生徂徕《读荀子》与清朝考据学的“后王”解65

1-1从获生徂徕《读荀子》“后王”解:儒法、孟荀之争中的荀子解读史65

1-2获生徂徕《读荀子》“后王”解与清儒解释的比较68

第二节 清朝考据学与荻生徂徕在《荀子》解读上的对照71

2-1获生徂徕《读荀子》与清儒荀子注解:考据学角度的验证71

2-2获生徂徕与清儒荀子注解中的“假借”问题78

第三节 清朝考据学对荻生徂徕学术的反应:从乾嘉儒者至章太炎84

3-1清儒对获生徂徕及其门派的评价及引用84

3-2章太炎对日本汉学的酷评及其语境86

3-3俞樾、杨守敬等清儒对获生徂徕的评价:以荀学为中心89

第四章 日本的戴震?——荻生徂徕于日本思想史的位置92

第一节 荻生徂徕的方法:与清儒戴震的类似92

1-1由语言训诂至事物、道艺:以“道问学”相对化“尊德性”的先驱者之一92

1-2两者的方法论所植根的学术、语言思想96

1-3由语言至思想的方法论可能性:东原徂徕之同异98

第二节 从“名”至“物”101

2-1何谓“名”?101

2-2朝向“物”的外部性104

第三节 历史与道109

3-1历史性的问题109

3-2为了“活生生的道”110

3-3道本人情112

第五章 荻生徂徕的“修辞”与“古文辞”概念117

第一节 荻生徂徕思想中的“修辞”、“古文辞”概念:与明代学术的关联117

1-1获生徂徕与王世贞及李攀龙:两种“古文辞”?117

1-2获生徂徕的古文辞学及其文章论的“修辞”解释122

1-3获生徂徕的“修辞立其诚”解124

第二节 以语言为基的经学及文学解释理论126

2-1作为汉字圈共同之书写体的汉语文言文与日文书写体之间的关系:获生徂徕的观点126

2-2获生徂徕主张以原音解读汉籍的语言学及经学理由129

2-3获生徂徕以形、音、义三者合一之关系性为基础的语言视角131

第三节 荻生徂徕的“文”概念133

3-1获生徂徕的古文辞与“修辞”概念的关联133

3-2文与道、文与礼之间136

3-3文道相合的系谱:由唐代韩愈至江户的获生徂徕、清儒戴震、章学诚139

第二部分 由江户向明治、昭和的“国语”之“文”的转变——近代日本文学批评史、学术史上的汉字圈及西学视角145

第六章“文”与现代性——夏目漱石的《文学论》145

第一节 夏目漱石:日本的鲁迅145

第二节“文”之居所150

2-1《文学论》出现的思想史学术史语境150

2-2在现代性的语境中思考“文”153

2-3何谓文学:仅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155

2-4“山川河岳,地之文也;日月星辰,天之文也”158

第三节 夏目漱石《文学论》的方法论160

3-1打破二元对立的理论设定160

3-2虽现代犹古典的文学理论:从传统诗学概念“兴”的角度观之163

3-3格式塔式的“场”164

第四节 明治的社会政治语境中的“道德”拆解168

4-1尼采式的道德论与话语权力168

4-2“春秋笔法”与阅读理论171

第七章 另类《文史通义》的夏目漱石《文学论》174

第一节 捍卫文与史的主体性:从语言的角度174

1-1文与史、史与诗之间:夏目漱石与钱锺书的不约而同174

1-2为了活生生的隐喻178

第二节 由文及史,史必由文:另类的《文史通义》之“学”183

2-1由微而宏的“史学”方法:探讨时代之“集合意识”的“文学”183

2-2涵括“史学”的广义“文学”:《文学论》关键词之“势”184

2-3关于语言与意识形态形成关系的考察186

第三节 文与主体性:谁压抑了文?189

附录《文学论·自序》(夏目漱石)191

第八章 新感觉派与横光利一的语言唯物论199

第一节 横光利一与新感觉派199

第二节 横光利一反“国语”的形式论与小说《上海》203

第三节《上海》的音响格式与意义衍生208

第四节《上海》的比喻性结构——从“形”“义”的角度213

4-1比喻与属性赋予功能:利科尔理论的视角213

4-2比喻结构中的根源隐喻217

4-3水火不相容:《上海》的隐喻群220

第五节 横光利一语言角度的马克思主义挪用225

第九章 西脇顺三郎的诗学与康德228

第一节 关于西脇顺三郎228

第二节 诗的立法233

2-1何谓诗的立法?233

2-2意象的“地志学”237

2-3何谓诗的表现对象?——西脇顺三郎对康德哲学概念的“挪用”239

第三节 西脇顺三郎的“批判”诗学243

3-1《游荡的美学(纯粹艺术批判)》:西脇顺三郎的康德式批判243

3-2追求至纯至粹245

3-3何谓“纯粹意识”?——对语言的深刻怀疑248

第四节 西脇顺三郎的形式论诗学250

4-1诗乃结构,乃方法250

4-2词语的暴力性结合与认识论价值253

第五节 对经验语言的彻底否定257

附录《俗谈》(西脇顺三郎)260

第三部分 当代日本思想学术与新西学——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话语之间279

第十章 日本后现代思潮的社会语境及理论语境279

第一节 “日本后现代”或日本语境中的“现代思想”:其定义279

第二节 日本后现代的社会语境283

第三节 日本后现代思潮与日本本身的理论、学术史语境:新学与“旧学”之间290

3-1日本后现代思潮与日本近现代学术传统的关联290

3-2“日本的后现代”与“近代的超克”296

第四节 七八十年代日本语境中的后现代之歧义性:是新保守主义还是新的批判理论?303

第五节 寻找新时代的“文”的尝试——一个思想、哲学史的视角308

第十一章 柄谷行人的书写语言批判之思想性——后现代语境中的“思想性话语历史的固有秩序”314

第一节 资本·语言·康德——柄谷行人的理论简介:日本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或康德主义的一种后现代形态314

1-1柄谷行人康德色彩的马克思解读315

1-2柄谷行人的维特根斯坦解读与马克思、康德的关系320

第二节 语言学中的思想性——柄谷行人对西田几多郎的哲学及时枝诚记语言学理论的批判324

第三节 海德格尔式系辞的汉字与尼采式的本居宣长——日本浪漫派的紧箍咒:在政治性与美学性之间334

第四节 对“日本”与“中国”的阅读340

第五节 思想性话语历史的固有秩序346

第六节 美学化的诱惑与历史性351

第十二章 江户儒学近现代解读话语本身的思想史——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352

第一节 日本思想史上朱子学批判的三阶段: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353

1-1日本语境中的“现代主义”(“近代主义”)含义353

1-2淡化江户学术史的日本近代历史叙述与“儒学”想象356

第二节 西方新学引发的对汉字圈传统的重审——江户儒学解释的语言视觉的转向360

第三节 从现代主义者丸山真男到后现代新西学影响中的儒学解读366

第四节 “翻译”的思想性:柄谷行人的朱子学解读371

结语 在现代主义者与后现代主义者之间377

索引38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