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业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根蟠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津出版社
- ISBN:9576684326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345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7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农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自成一体的农业起源3
第一节 考古发现所展示的原始农业面貌4
一、黄河流域5
二、长江中下游8
三、华南和西南地区10
四、北方地区12
第二节 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16
一、中国农业起源的途径16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和我国农业的起源时间19
三、中国农业起源的地理环境22
四、中国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其在世界农业起源中的地位24
第二章 悠悠千古话沟洫——虞夏西周春秋农业28
一、青铜农具的出现及其使用领域的扩展29
第一节 青铜农具与耒耜29
二、耒耜的演变及其在我国上古史中的地位34
第二节 以农田沟洫为特征的农业体系41
一、农田沟洫的普遍性及其存在的依据41
二、沟洫制对农产生产和农业技术的影响46
第三节 五谷六畜及其他55
一、谷物57
二、园圃61
三、桑麻63
四、畜牧66
五、虞衡69
第三章 铁器牛耕谱新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农业78
一、冶铁术的进步和铁农具的普及79
第一节 在传统农具领域发生的革命79
二、牛耕和耕犁的起源和发展82
三、旱地耕播农具的系列化87
四、谷物加工工具的创新89
第二节 大规模农田灌溉工程的兴建和农区的扩展95
一、水土整治的新形势与新问题95
二、春秋战国大型农田灌溉工程的兴起98
三、汉代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102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水利开发107
第三节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114
一、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114
二、从不违农时到人工小气候的利用116
三、北方旱地耕作栽培技术体系的形成120
四、丰富多彩的育种及其他生物技术措施123
五、从先秦农家到《齐民要术》128
第四节 农业生产全方位的发展137
一、大田作物构成的变化137
二、园圃业的发展和独立林业经营的出现141
三、畜牧、蚕桑和渔业145
第五节 从华夷杂处到农牧分区154
一、游牧部落的出现和农牧分区的形成154
二、牧区的生产结构和地区差异158
三、秦汉和魏晋南北朝农牧区的消长160
四、农区牧区在经济上的相互关系163
第四章 在经济重心转移中凯歌前进——隋唐宋元农业169
第一节 农业优势的南北易位170
一、从并驾齐驱到拉开差距170
二、南方的加快开发和北方的曲折发展173
三、南方的再度领先和北方的相对衰落176
第二节 传统农具发展的峰巅184
一、中国传统犁的完善和水田农具的系列化185
二、灌溉农具的巨大发展188
三、北方农具的局部创新与改进192
第三节 梯山围水、争寸夺尺198
一、?田的起源与发展200
二、涂田和架田203
三、?田和梯田206
四、北方水土利用的新经验210
第四节 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传统农学的新发展216
一、从火耕水耨到精耕细作216
二、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体系的特点219
(一)多熟种植220
(二)育秧移栽222
(三)土壤耕作和农田排灌223
(四)肥料的积制和施用224
(五)良种的培育和引进225
三、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的继续发展226
四、丰富多彩的农学文献227
五、农学理论的新发展231
第五节 农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238
一、粮食构成的巨大变化238
二、南方经济作物和植茶业的崛起241
三、园艺生产的发展和独立花卉业、药草栽培业的出现246
四、蚕桑业、经济昆虫饲养与水产养殖的发展249
五、农区畜牧业的历史性转折和农牧区的消长251
第五章 在人口膨胀压力下继续发展——明清农业262
第一节 垦殖活动的纵深发展和农牧区的变迁265
一、传统农区垦殖活动的深入266
(一)黄河流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266
(二)东南地区农业的继续发展和新的重要农区的形成270
(三)荒远山区的开垦275
二、边疆地区的普遍开发277
(一)东北地区277
(二)蒙古地区279
(三)新疆281
(四)西南地区283
第二节 新作物、新组合291
一、新的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和传播291
二、衣著原料生产的划时代变化295
三、其它经济作物与园艺作物发展概况298
四、动物饲养与农牧比例的变化301
五、商业性农业的发展304
第三节 发展与局限:农具、农艺与农学309
一、农业工具的相对停滞和农业技术的继续发展309
(一)多熟种植的发展310
(二)对施肥的高度重视313
(三)耕作栽培技术的精细化314
(四)良种繁育之发展316
(五)低产田的改造317
(六)立体农产之雏形319
二、农书创作的繁荣321
三、农学理论的发展与局限325
结束语333
热门推荐
- 1090025.html
- 1879654.html
- 2219728.html
- 1694988.html
- 38966.html
- 473654.html
- 2700505.html
- 2733420.html
- 2260698.html
- 31690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721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295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31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39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65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524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062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471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7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