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方志接受学基础教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韩章训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杭州出版社
- ISBN:7806338373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43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59页
- 主题词:方志学:接受学-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方志接受学基础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论经世致用(代序)1
一、经世致用是传统志论的基本主张1
绪论1
一、方志接受在方志事业中的作用2
二、经世致用是新志编纂的基本方针3
二、方志接受理论的形成和发展4
三、经世致用是地方志书的基本功能5
三、建立方志接受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6
四、方志接受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8
五、本书的学术定位和总体设计10
第一章 接受观念13
第一节 接受概念14
一、接受概念界定14
二、消费、接受和鉴赏概念的差异16
第二节 接受的目的和意义19
一、接受的目的19
二、接受的意义21
第三节 接受观念嬗变26
一、从主供官用到官民共用的转化26
二、从少数人用到多数人用的转化27
三、从修用分离到修用结合的转化29
四、从重修轻用到修用并重的转化30
第二章 接受活动32
第一节 接受本体、本质和特点32
一、接受本体32
二、接受本质34
三、接受特点36
第二节 接受主体和环境条件39
一、接受主体39
二、接受环境条件43
第三节 接受主客体关系48
一、接受客体对主体的决定作用49
二、接受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50
三、接受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51
第三章 接受对象53
第一节 志书名称和种类54
一、志书名称54
二、志书种类56
第二节 志书体式、体裁和构成58
一、志书体式58
二、志书体裁63
三、志书构成65
一、志书内容71
第三节 志书内容和形式71
二、志书形式72
三、志书内容与形式关系74
第四节 志书版本、版式和数量78
一、志书版本78
二、志书版式80
三、志书数量83
第四章 传播88
第一节 传播的一般理论89
一、传播作用和过程89
二、传播媒介和类型91
三、传播环境和技术95
第二节 发行和宣传96
一、发行97
二、宣传99
第三节 志事报道和志刊编辑101
一、志事报道101
二、志刊编辑110
第四节 网络出版与网站建设117
一、网络出版118
二、网站建设119
第五节 传播者126
一、传播者的作用127
二、传播者的素养128
第五章 整理130
第一节 影印、重印、复制和佚志辑录131
一、影印和重印131
二、复制134
三、佚志辑录136
第二节 旧志点校和注译138
一、旧志点校139
二、旧志注译149
一、目录152
第三节 目录、著录和索引152
二、著录162
三、索引164
第四节 志料类编和志书改编168
一、志料类编169
二、志书改编171
第六章 阅读174
第一节 阅读的一般理论175
一、阅读意义和本质175
二、阅读期待、动机和意志179
三、阅读主客体关系和感知182
第二节 阅读发生条件、过程和类型186
一、阅读发生条件187
二、阅读过程188
三、阅读类型190
第三节 阅读原则和方法191
一、阅读原则192
二、阅读方法193
第四节 阅读心理及影响阅读的几种心理效应195
一、阅读心理196
二、影响阅读的几种心理效应199
一、阅读旧志的知识准备203
第五节 旧志阅读203
二、阅读旧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07
第六节 读者209
一、读者作用和类型210
二、读者与编者关系214
三、读者的二度创造215
第七章 批评218
第一节 批评性质、特点和作用218
一、批评性质219
二、批评特点222
三、批评作用226
一、批评标准230
第二节 批评标准、原则和总术230
二、批评原则236
三、批评总术241
第三节 批评视角、类型和文类246
一、批评视角246
二、批评类型249
三、批评文类251
第四节 批评写作254
一、批评写作特点254
二、批评写作过程256
三、批评写作技巧263
一、批评家的基本素养270
第五节 批评家270
二、批评家的角色规范273
三、批评家的自我建构277
第八章 收藏应用282
第一节 志书散失和收藏282
一、志书散失283
二、志书收藏285
第二节 方志馆和地情信息库291
一、方志馆292
二、地情信息库300
第三节 资源调查统计、开发和利用307
一、资源调查统计308
二、资源开发310
三、资源利用312
第四节 志料考证、选用和征引317
一、志料考证317
二、志料选用319
三、志料征引320
第九章 接受行政323
第一节 党政领导和方志部门指导323
一、党政领导323
二、方志部门指导325
第二节 管理原则和要务327
一、管理原则328
二、管理要务330
第三节 方志教育和人才培养336
一、方志教育336
二、人才培养342
第十章 接受发展344
第一节 接受发展述略344
一、古代接受述略344
二、现代接受述略348
三、当代接受述略349
一、自律性规律354
第二节 接受发展规律354
二、他律性规律357
第三节 接受发展趋势359
一、接受对象的多样化趋势360
二、接受主体的大众化趋势361
三、接受过程的市场化趋势362
四、接受手段的现代化趋势362
第十一章 接受理论364
第一节 接受理论研究及理论存在形态365
一、接受理论研究365
二、接受理论存在形态369
第二节 学科命名和通论构建370
一、学科命名371
二、学科通论构建375
第三节 方志接受学与诸学科379
一、接受学与消费学、传播学和文艺鉴赏理论380
二、接受学与解释学美学、接受美学384
附录387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论用志387
二、方志工作文献393
三、当代用志大事年表408
四、书文目录433
后记442
热门推荐
- 793846.html
- 708777.html
- 2033202.html
- 887297.html
- 2028511.html
- 554176.html
- 1164974.html
- 1635559.html
- 219117.html
- 24814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329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319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48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220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80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472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13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76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55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8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