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学术文丛 中国教育史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陈青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 ISBN:750685303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26页
- 文件大小:143MB
- 文件页数:450页
- 主题词:教育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学术文丛 中国教育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编前语1
第一编 原始氏族社会时代的教育3
第一期 自商代以上3
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与教育的起源4
第二章 汉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6
第二编 封建时代的教育13
第一期 西周(前1122—前771)13
第三章 西周社会的概观14
第四章 后人附会之西周教育制度18
第一节 学制系统18
第二节 学校之内容22
第三节 女子教育28
第四节 结论29
第二期 东周(前770—前222)31
第五章 东周之社会与思想32
第六章 东周教育家及其学说35
第一节 概论35
第二节 老子36
第三节 孔子40
第四节 墨子46
第五节 孔门弟子51
第六节 孟子56
第七节 庄子64
第八节 荀子67
第三编 半封建时代前期的教育79
第一期 秦汉(前221—前219)79
第七章 半封建社会形成之第一幕80
第八章 儒家学术之独占与教育83
第九章 两汉学风90
第十章 两汉教育制度及其实施94
第一节 概论94
第二节 太学96
第三节 鸿都门学与宫邸学100
第四节 郡国学校102
第五节 选举105
第十一章 两汉教育家及其学说109
第一节 概论109
第二节 贾谊110
第三节 董仲舒112
第四节 扬雄118
第五节 王充121
第六节 马融与郑玄126
第七节 荀悦与徐干129
第二期 魏晋南北朝(220—588)137
第十二章 魏晋六朝之政局与民族138
第十三章 魏晋六朝之学风140
第十四章 魏晋六朝之教育144
第一节 魏晋之教育144
第二节 南北朝之教育147
第十五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学说151
第一节 概论151
第二节 傅玄与颜之推152
第三节 葛洪与刘勰154
第三期 隋唐及五代(589—959)157
第十六章 隋唐之国力与士气158
第十七章 隋唐学风160
第十八章 唐之教育制度及其实施162
第一节 概论162
第二节 中央六学二馆164
第三节 郡县学校171
第四节 医学172
第五节 玄学174
第六节 科举174
第七节 结论177
第十九章 隋唐教育家及其学说179
第一节 概论179
第二节 王通180
第三节 韩愈182
第四节 李翱185
第二十章 唐末及五代188
第四编 半封建时代中期的教育193
第一期 宋(960—1276)193
第二十一章 宋之政治与教育的关系194
第二十二章 宋代学风及学派197
第二十三章 宋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200
第一节 概论200
第二节 国子监203
第三节 太学203
第四节 六专门学校207
第五节 三短期学校210
第六节 贵胄学校及国立小学211
第七节 地方学校212
第八节 科举214
第九节 书院218
第十节 结论220
第二十四章 北宋教育家及其学说222
第一节 概论222
第二节 胡安定223
第三节 周濂溪227
第四节 王荆公230
第五节 张横渠234
第六节 程明道241
第七节 程伊川247
第八节 程门弟子256
第二十五章 南宋教育家及其学说266
第一节 概论266
第二节 罗豫章与李延平267
第三节 胡五峰271
第四节 朱晦庵273
第五节 张南轩288
第六节 吕东莱294
第七节 陆象山300
第八节 朱门弟子308
第九节 真西山314
第二期 元(1277—1367)317
第二十六章 蒙古帝国之政治经济与教育318
第二十七章 元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321
第一节 概论321
第二节 中央学校322
第三节 地方学校324
第四节 科举325
第二十八章 元代教育家及其学说328
第一节 概论328
第二节 赵复329
第三节 许鲁斋330
第四节 刘静修333
第五节 金履祥与许谦335
第六节 吴草庐338
第三期 明(1368—1643)345
第二十九章 蒙古帝国瓦解与汉族主权恢复346
第三十章 明代学风之三变348
第三十一章 明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350
第一节 概论350
第二节 国子监352
第三节 郡县学校355
第四节 其他学校359
第五节 科举360
第六节 结论362
第三十二章 初明教育家及其学说366
第一节 概论366
第二节 曹月川367
第三节 薛敬轩369
第四节 吴康斋373
第五节 胡敬斋376
第三十三章 中明教育家及其学说380
第一节 概论380
第二节 陈白沙381
第三节 湛甘泉384
第四节 王阳明388
第五节 罗整庵与吕泾野401
第六节 王门弟子406
第三十四章 晚明教育家及其学说411
第一节 概论411
第二节 东林学派412
第三节 刘蕺山418
第五编 半封建时代后期的教育429
第一期 清(1644—1911)429
第三十五章 清帝国之政治与教育430
第三十六章 清代学风之复古432
第三十七章 清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435
第一节 概论435
第二节 国子监437
第三节 地方学校441
第四节 其他学校445
第五节 书院448
第六节 科举449
第七节 结论451
第三十八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一)454
第一节 概论454
第二节 孙夏峰455
第三节 李二曲459
第四节 张杨园465
第五节 陆桴亭470
第六节 陆稼书478
第三十九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二)482
第一节 概论482
第二节 黄梨洲483
第三节 顾亭林487
第四节 颜习斋491
第五节 李恕谷496
第四十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三)500
第一节 概论500
第二节 吴中惠氏501
第三节 江永504
第四节 戴东原505
第五节 王鸣盛与钱大昕512
第四十一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四)515
第一节 概论515
第二节 方望溪与姚惜抱516
第三节 章实斋517
第六编 初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教育523
第一期 自英法联军至中日之战(1862—1894)523
第四十二章 社会之变迁与新教育之产生524
第一节 社会的变迁524
第二节 新教育之产生527
第四十三章 萌芽期的新教育之趋势及种类529
第一节 概论529
第二节 方言教育531
第三节 水师教育534
第四节 陆军教育536
第五节 留学教育537
第六节 结论538
第二期 自甲午之役至辛亥革命543
第四十四章 外力之压迫与新教育之勃兴544
第一节 外力压迫之警醒544
第二节 新教育之勃兴546
第四十五章 本期教育思潮与宗旨550
第一节 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思潮550
第二节 教育宗旨552
第四十六章 教育行政机关的组织554
第一节 概论554
第二节 中央教育行政机关555
第三节 地方教育行政机关556
第四十七章 学校制度及实施558
第一节 概论558
第二节 直系教育560
第三节 师范教育569
第四节 实业教育572
第五节 学堂行政组织及教职员576
第六节 管理考试及奖励578
第七节 结论581
第四十八章 学部成立后学堂教育之推进583
第一节 概论583
第二节 女子教育与简易学塾584
第三节 中小学与师范教育586
第四节 高等教育589
第五节 结论592
第四十九章 留学教育595
第一节 游学与游历595
第二节 资格与学科597
第三节 管理与奖励599
第四节 结论600
第五十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学说603
第一节 概论603
第二节 张之洞604
第三节 梁启超611
第三期 自民国建元至欧战告终(1912—1918)619
第五十一章 民国成立后七年内之教育背景与教育620
第一节 辛亥革命与教育620
第二节 复古运动与教育622
第五十二章 教育思潮与宗旨627
第五十三章 本期教育制度638
第一节 教育行政组织638
第二节 学校系统640
第三节 直系教育642
第四节 师范教育645
第五节 实业教育648
第六节 结论651
第五十四章 小学教育之改制652
第五十五章 本期教育之实际情形656
第一节 各种学校之概况656
第二节 义务教育与国语运动660
第四期 自五四运动至三一八惨案(1919—1926)667
第五十六章 一九一九年之解放运动668
第一节 何谓解放运动668
第二节 解放运动与教育671
第五十七章 教学法之进步679
第五十八章 教育制度之改造685
第一节 概论685
第二节 学校系统686
第三节 中小学课程标准690
第四节 县市教育行政机关696
第五十九章 三种教育之运动698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运动698
第二节 平民教育的运动702
第三节 国家主义教育的运动704
第六十章 结论708
第五期 自国民政府建都南京至现今(1927—1934)713
第六十一章 国民革命与教育714
第六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之教育宗旨及教育政策718
第六十三章 国民政府之教育制度725
第一节 概论725
第二节 教育行政制度之一度改造726
第三节 学校系统729
第四节 各项学校令及其规程733
第五节 各级学校课程标准735
第六节 毕业会考及成绩核算法742
第六十四章 现今教育之趋势745
第一节 生产教育745
第二节 乡村教育752
第三节 结论757
第六十五章 中国教育今后之出路760
第一节 中国现在之国情760
第二节 已往教育之错误762
第三节 今后教育之出路767
第四节 结论773
热门推荐
- 2683928.html
- 2816843.html
- 1233992.html
- 3542096.html
- 3718997.html
- 1093081.html
- 760144.html
- 96320.html
- 180594.html
- 15367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29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579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515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01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487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08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875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886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986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29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