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宋庆龄 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宋庆龄 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 爱泼斯坦(Epstein,Israel)著;沈苏儒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12539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709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7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宋庆龄 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青年时代:美国,1907—1913年1

第二章 家世和早年生活10

(一)祖籍海南12

(二)父亲宋耀如: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道路14

(三)民族尊严和西方教养的矛盾19

(四)虔诚贤淑的母亲倪桂珍23

(五)成为企业家、爱国者和革命者的宋耀如26

(六)宋庆龄的童年和少女时代29

第三章 回国和结婚:1913—1915年39

(一)同孙中山的结合47

(二)爱情·革命·理想54

第四章 孙中山60

(一)贫农的儿子60

(二)“这孩子也许是第二个洪秀全”62

(三)从改良到革命65

(四)百折不挠68

(五)列宁的评价:革命民主主义者79

(六)内心世界83

第五章 为了维护共和:上海—广州,1916—1922年88

(一)南下护法92

(二)他们一生中唯一的一所自有住宅95

(三)支持五四运动98

(四)作为非常大总统的夫人100

(五)参加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的会议101

(六)孙中山晚年思想的发展104

(七)广州脱险108

第六章 广州的变局:1923—1925年117

(一)《孙文—越飞宣言》120

(二)同李大钊的交谊127

(三)促进同中共和苏联的合作133

(四)动员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138

(五)历史性的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140

(六)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142

(七)犯难北上:为了团结和斗争146

(八)一代伟人的逝世150

第七章 继承孙中山的遗志:1925—1927年157

(一)化悲痛为力量157

(二)在孙中山逝世后的第一次战斗160

(三)高举孙中山的旗帜:支持群众运动165

(四)广州: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171

(五)国民党“二大”:政坛首次表现174

(六)从广州到武汉:迎接挑战179

第八章 1927年的武汉:考验和分水岭184

(一)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领?185

(二)坚决回击蒋介石的叛变190

(三)外国记者笔下的孙夫人:一位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文雅妇女194

(四)领导妇女运动及伤员救护198

(五)在武汉的中外革命友人203

(六)义正、词严、掷地有声的“七·一四”声明210

(七)1924—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212

第九章 赴莫斯科:1927年8月219

(一)决定性的行动221

(二)在莫斯科:鼓舞和困扰226

(三)“我将踏着革命者的足迹继续前进……决不回头”241

第十章 在柏林:1928年250

第十一章 1929年的回国:一场短暂的暴风雨263

第十二章 再赴欧洲:1929—1931年275

第十三章 救援革命者:上海,1931—1934年282

(一)邓演达的遇害283

(二)对国民党的“判决”288

(三)营救牛兰夫妇290

(四)动员抗日—1932年的淞沪抗战294

(五)继续营救牛兰夫妇297

(六)中国民权保障同盟301

(七)谋害宋庆龄的阴谋309

(八)抗议纳粹暴行——同萧伯纳谈话——反战大会310

(九)30年代初期的宋庆龄和中国共产党319

(十)宋庆龄在家中324

第十四章 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上海1935—1937年334

(一)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高涨而曲折的潮流334

(二)宋庆龄和1935年的学生运动338

(三)帮助国共高层的初期接触339

(四)鲁迅的逝世342

(五)救国会“七君子”案344

(六)宋庆龄和“西安事变”347

(七)从主席台到监狱大门350

(八)中国开始了全面抗战351

(一)从上海到香港355

第十五章 抗战岁月(上):香港,1937.12—1941年355

(二)不顾日机轰炸危险,数访广州359

(三)反对投降主义362

(四)三姐妹同赴重庆:为了团结抗日364

(五)预兆不祥的“皖南事变”370

(六)为促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而努力373

(七)西方的战争:对东方的初步影响379

(八)同印度的相互同情;与尼赫鲁的通信382

(九)对日本军国主义——抗击到底;对日本人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386

(十)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及其意义387

(十一)战火蔓延,离港赴渝405

(一)摆脱国民党官场,发出自己的声音413

第十六章 抗战岁月(下):重庆,1941—1945年413

(二)恢复保卫中国同盟421

(三)利用战时首都的有利条件425

(四)在新的国际环境中工作428

(五)不忘记老朋友432

(六)史迪威时期436

(七)统一战线——以及救灾442

(八)在重庆时的生活447

(九)充满危机的年月:1943—1944年450

(十)亲属关系452

(十一)史迪威去职——战争结束——美国支持中国反动派455

(一)和平或内战471

第十七章 在战后的上海:1946—1949年471

(二)从保卫中国同盟到中国福利基金会476

(三)在新环境中保持老传统479

(四)围绕着战后救济工作的斗争481

(五)反对美国政府的政策——对美国和美国人民友好486

(六)把救济工作同重大问题联系起来490

(七)周恩来的一封信495

(八)给尼赫鲁的信497

(九)建立反对内战和蒋介石独裁的统一战线498

(十)在“超级”通货膨胀的压榨下500

(十一)在上海为妇女、儿童、贫苦知识分子和未来而工作501

(十二)面对谰言507

(十三)在人民的事业即将获胜的时刻508

(十四)黎明前的黑暗512

第十八章 建设新中国:1949—1965年517

(一)新中国的诞生517

(二)在党政事务中526

(三)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529

(四)人民外交532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532

中苏友好534

亚洲的“亲戚”540

对印度的情谊542

对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的友好访问545

越南:同胡志明的会见548

日本和日本人:保持同日本人民的传统友谊548

对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鲜明的立场、深厚的友情549

(五)家常聚会557

(六)她的刊物《中国建设》560

(七)维护妇女权益565

(八)“儿童是我们的未来”571

(九)在国内各地访问575

(十)面对疾病576

(十一)对建国后十六年的评价577

第十九章 “文化大革命”:艰难的日子,1966—1976年586

(一)历史性的悲剧586

(二)狂飙初起589

(三)纪念孙中山百年诞辰593

(四)宋庆龄同刘少奇596

(五)在“文化大革命”前期598

1967年599

1968年601

1969年603

1970年605

悼念斯特朗605

同斯诺重逢608

1971年:关键的年份610

(六)在“文化大革命”后期612

沉默五年后的第一篇文章612

痛悼挚友614

恢复同国外的交往619

(七)巨人的逝世626

(八)“文化大革命”使她的事业受到了损害629

幽居631

(九)“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个人生活631

病痛、安慰和忧思632

两个女孩子633

第二十章 金色的余辉:1976—1981年640

(一)继续关心儿童、妇女642

(二)“人民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历史的结论646

(三)缅怀英烈、先贤和战友649

(四)恢复和扩大国际交往652

(五)同亲属的联系655

(六)对美国的态度和感情657

同“邻居”的通信660

(七)在最后的日子里660

“悼念李燕娥同志”661

最后的题字和讲演662

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663

易箦前后664

(八)高风亮节 国之瑰宝665

哀荣、安息665

伟大光荣的一生668

在北京故居中的怀念671

引用及参考书目677

人名、地名、专名汉英对照表690

译者后记7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