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简明中国古代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罗宏曾编著 著
- 出版社: 求实出版社
- ISBN:11231·232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510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52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简明中国古代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远古时期4
第一节 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4
一、猿人时期的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5
二 古人时期的大荔人、马坝人和丁村人等7
第二节 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8
一 母系氏族8
(一)山顶洞人9
(二)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10
二 父系氏族12
(一)龙山文化13
(二)大汶口文化14
第三节 远古的神话和传说16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21
第一节 夏朝22
一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22
二 夏朝的发展及其衰亡26
第二节 商朝27
一 商朝的建立与国家机器的强化28
二 商朝的生产事业33
(一)农业33
(三)手工业34
(二)畜牧业34
(四)商业36
三 商朝的阶级、阶段斗争及商朝的死亡36
第三节 西周39
一 周族的兴起和西周王朝的建立40
二 西周时期的政治统治制度43
(一)分封制度的确立和宗法制度的完善44
(二)国家统治机构的进一步加强和完备46
(三)敬天保民思想与礼刑双修制度48
(一)井田制的进一步发展49
三 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和经济发展49
(二)西周时期的生产事业51
四 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的的激化及西周王朝的灭亡54
(一)奴隶、国人的反抗与“周召共和”54
(二)王室衰微和诸侯势力的扩张57
(三)西戎的人侵与西周王朝的灭亡58
第四节 春秋60
一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62
(一)大国争霸的时代背景62
(二)大国争霸的概况63
(三)大国争霸的后果69
(一)农业71
二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71
(二)手工业72
(三)商业73
三 春秋时期的阶级斗争和地主势力的逐渐壮大74
(一)奴隶的反抗斗争和国人暴动74
(二)新兴地主阶级夺取统治权的斗争76
第五节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化79
一 哲学、文学和史学80
(一)哲学80
(二)文学和史学88
(一)天文历法和数学91
二 自然科学技术91
(二)医学93
第三章 战国秦汉时期95
第一节 战国95
一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96
(一)魏国李惺变法96
(二)楚国吴起变法98
(三)秦国商鞅变法99
二 战国时期阶段结构的变化101
(一)地主阶级102
(三)工商业奴隶主103
(二)农民阶级103
(四)奴隶阶级104
(五)士104
三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05
(一)农业105
(二)手工业106
(三)商业和城市发展107
四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和秦灭六国108
(一)兼并战争中重大的历史事件109
(二)秦一统中国及其历史意义115
(一)创立“皇帝”称号,皇权至高无上117
一 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和加强117
第二节 秦117
(二)建立三公九卿制118
(三)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118
二 巩固统一国家的各项措施119
(一)经济120
(二)政治120
(三)文化思想121
(四)军事122
三 秦末农民大起义和秦王朝的灭亡123
(一)起义的根本原因和爆发的导火线123
(二)农民政权的建立和秦王朝的灭亡125
一 西汉初期的经济与政治129
(一)“与民休息”政策和“文景之治”129
第三节 西汉129
(二)《治安策》与《削藩策》132
二 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34
(一)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建立“中朝”和设置“刺史”等134
(二)经济上改革币制、官营盐铁,实行“均输”、“平准”和颁布“算缗”、“告缗”135
(三)军事上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137
(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37
三 西汉时期生产事业的发展138
(一)农业138
(二)手工业139
(三)商业和城市140
四 西汉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141
(一)汉武帝反击匈奴与“昭君和番”142
(二)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与“西域都护”的建置144
(三)与东北、西南、东南各族的关系147
五 西汉末年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起义147
(一)王莽改制的内容及其失败148
(二)绿林、赤眉起义149
第四节 东汉152
一 光武帝的政治经济措施152
(一)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制152
(二)经济上实行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政策155
二 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和地主庄园经济的形成157
三 东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58
(一)匈奴的分裂和班超出使西域158
(二)其他各少数族161
(三)东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61
四 黄巾大起义163
(一)东汉后期的腐败政治163
(二)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166
第五节 战国秦汉文化170
一 哲学和宗教170
(一)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170
(二)桓谭和王充的唯物论184
(三)佛教与道教的传播188
二 文学、史学和艺术189
(一)楚辞、汉赋与乐府诗189
(二)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192
(三)绘画和雕刻193
三 自然科学和技术194
(一)天文与历法194
(二)算术和光学196
(三)医学与化学196
(四)“司南”和造纸术197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200
第一节 三国201
一 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02
(一)宫渡之战与曹操统一北方202
(二)赤壁之战与三国的建立203
二 三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205
(一)曹魏的屯田制与九品中正制205
(二)诸葛亮辅佐下的刘蜀政权207
(三)孙权开拓江东和派兵到台湾208
三 魏晋政权的交替209
第二节 西晋210
一 西晋的占田制与户调制210
二 统治阶级的腐败与“八王之乱”212
三 “永嘉之乱”和西晋的灭亡213
第三节 东晋214
一 东晋的建立和祖逖北伐215
二 淝水之战217
三 孙恩、卢循起义218
第四节 十六国220
一 十六国时期的经济与政治220
二 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族的迁徒与初步融合225
第五节 南朝226
一 宋、齐、梁、陈的更替228
二 南方经济的显著发展229
三 门阀制度232
第六节 北朝233
一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递嬗233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237
(一)实行均田制237
(二)实行三长制239
(三)实行班禄制240
(四)迁都洛阳240
(五)大力推行汉化241
三 北方经济的发展242
(一)农业243
(二)手工业244
(三)商业245
四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起义和民族大融合246
(一)六镇起义246
(二)关陇起义247
(三)河北起义248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250
一 哲学和宗教250
(一)玄学的兴盛及其流派250
(二)佛教的滥觞252
(三)范缜的《神灭论》255
(四)道教的发展与改造256
(一)儒学继续保持正宗的地位259
二 儒学、史学与文学艺术259
(二)史学、地理学的累累硕果260
(三)诗、民歌、志怪小说和文学批评262
(四)书法、绘画、石窟艺术及其他264
三 自然科学与技术266
(一)算术、天文与历法266
(二)医学、药物学与农学268
(三)炼钢技术与机器制造269
第五章 隋唐时期271
第一节 隋271
(一)隋的建立和统一全国272
一 隋朝的统一和前期的经济政治272
(二)隋初发展经济的措施及其效果274
(三)强化中央集权国家的各项措施276
二 隋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和对高丽的战争278
(一)与琉求的关系278
(二)与吐谷浑的关系279
(二)对高丽的战争280
三 隋末农民大起义与隋王朝覆亡282
(一)隋炀帝的残暴统治282
(二)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的覆亡284
一 唐朝前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287
(一)唐的建立和统一全国287
第二节 唐287
(二)强化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措施289
二 唐朝前期发展经济的措施及其效果292
(一)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292
(二)唐太宗和“贞观之治”294
(三)“开元之治”和唐朝前期经济的繁荣297
三 唐与边疆告族关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300
(一)唐与边疆各族的关系300
(二)唐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307
四 唐朝后期的社会矛盾和唐末农民战争311
(一)安史之乱及其影响311
(二)两税法的实行及其后果316
(三)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318
(四)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319
第三节 隋唐文化323
一 哲学和宗教323
(一)佛教的传播和宗派的建立323
(二)道教和其他外来宗教的传播326
(三)傅奕、吕才的无神论和韩愈的“道统说”327
(四)柳宗元的《天说》和刘禹锡的《天论》328
二 儒学、史学与文学艺术329
(一)儒学正统地位的加强329
(二)史学、地理学论著辈出330
(三)文学、艺术的辉煌成就331
三 自然科学和技术334
(一)天文与历法334
(二)医学与火药的发明335
(三)赵州桥与雕版印刷的发明336
第六章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338
第一节 五代十国339
一 五代的更替与周世宗改革339
(一)五代的更替339
(二)周世宗改革340
(一)十国的兴亡342
二 十国的兴亡与南方经济的发展342
(二)南方经济的发展343
第二节 北宋344
一 北宋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的加强345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全国345
(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347
二 北宋的辽、夏的关系349
(一)辽国的建立及其政治经济349
(二)北宋与辽的关系351
(三)北宋与西夏的关系352
三 王安石变法354
(一)北宋前期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反抗斗争354
(二)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357
四 北宋与金的关系及其灭亡362
(一)北宋后期的腐败政治和农民起义362
(二)金国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364
(三)北宋与金的关系和北宋的灭亡365
第三节 南宋367
一 南宋的建立与宋金关系367
(一)南宋的建立与钟相、杨么起义367
(二)南宋与金的关系370
二 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373
(一)农业和手工业373
(二)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375
三 南宋与蒙古的关系及南宋的灭亡377
(一)南宋后期的腐败政治与农民起义377
(二)蒙古的兴起与蒙古帝国的建立378
(三)南宋军民的抗元斗争和南宋的灭亡380
第四节 元382
一 元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383
(一)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383
(二)军事制度和驿站制度384
(三)民族分化政策和法律385
(四)利用宗教加强统治386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87
二 元代社会经济的发展387
(二)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389
三 元末农民起义和元朝的灭亡392
(一)元朝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392
(二)红巾军大起义392
(三)朱元璋起义和元朝的灭亡394
第五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396
一 哲学中的理学与反理学396
(一)周敦颐和二程的理学396
(二)朱熹的理学397
(三)陈亮、叶适的反理学398
(一)《资治通鉴》、《通志》与《文献通考》399
二 史学与文学艺术399
(二)宋词、元曲与话本小说400
(三)山水花鸟画与人物画404
三 自然科学与技术405
(一)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武器405
(二)沈括和《梦溪笔谈》与王祯的《农书》406
(三)郭守敬的《授时历》和苏颂的水运仪象台407
(四)针灸学和金元四大医家408
第七章 明清时期410
第一节 明410
(一)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411
一 明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411
(二)明成祖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414
二 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15
(一)“安养生息”政策与生产关系的改善415
(二)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416
三 明朝中期的社会矛盾和张居正改革417
(一)明朝中期社会矛盾的激化417
(二)张居正改革420
四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422
(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422
(二)某些手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423
(一)对东北地区的管辖425
五 明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425
(二)对北方和西北地区的管辖426
(三)对西南地区的管辖427
(四)对台湾地区的管辖428
六 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429
(一)郑和下西洋429
(二)驱逐倭寇和援朝战争430
(三)反对欧洲殖民者的斗争431
七 明末农民大起义和明王朝的灭亡433
(一)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433
(二)明末农民战争和明王朝的灭亡437
第二节 清(鸦片战争以前)441
一 清军入关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442
(一)清军入关与李自成起义军的失败442
(二)农民军余部与南明政权的联合抗清斗争444
(三)江南和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445
二 清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加强447
(一)设立军机处和内务府447
(二)建立总督制和保甲牌法448
(三)加强军事和法律的控制449
(四)大兴文字狱449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和摊丁人亩制度450
三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450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452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成长453
四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55
(一)平定三藩之乱455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统一台湾456
(三)反击沙俄侵略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457
(四)平定蒙古、青海、新疆地区贵族的叛乱458
(五)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460
(六)继续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460
(一)乾隆、嘉庆期间的腐朽统治461
(七)清朝的疆域和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461
五 乾嘉时期的腐朽统治和各族人民起义461
(二)各族人民起义的爆发462
第三节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文化465
一 主观唯心论哲学的流行和反对理学的斗争465
(一)王守仁的“心学”和李贽的反理学465
(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的唯物主义思想466
(三)戴震的唯物论和反理学思想468
二 考据学、史学和图书编纂468
(一)乾嘉考据学的兴盛468
(二)史学的发达和《永乐大典》、《四库全书》469
(一)《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470
三 古典小说和戏剧470
(二)《红楼梦》及其他小说471
(三)《牡丹亭》和《桃花扇》473
四 自然科学和技术474
(一)《本草纲目》和《医林改错》474
(二)百科全书式的《天工开物》475
(三)《农政全书》和《豳风广义》475
附录478
历史复习与解题的一般方法478
重要事件年表500
热门推荐
- 356014.html
- 2063907.html
- 3486272.html
- 580292.html
- 2777550.html
- 1798508.html
- 2009078.html
- 3128220.html
- 933887.html
- 37144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617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759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953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54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711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66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232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30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37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66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