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文明史 第2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华文明史 第2卷
  • 张传玺,王邦维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10599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03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425页
  • 主题词:文化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文明史 第2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目录1

第一节 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封建时代政治文明的主要标志2

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6

中央集权制度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重要条件6

郡县制的曲折发展6

第二节 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国家干预的必要6

私营工商业的发展12

第三节 大一统形势下的文化复兴12

盐铁专卖制的产生12

土地买卖12

土地兼并与国家干预12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12

第一节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22

第一章 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创立和曲折发展22

人本主义的发展22

文化发展与新学科兴起22

大一统文化观的形成22

整理古籍22

以教辅政22

以士补官22

复兴学术22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创建中央集权制度27

为发展经济文化而统一有关制度和文字27

奠定疆域,初步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27

第二节 “汉承秦制”与汉武帝改革27

推行职业常备军31

第三节 两汉经略边疆与开通丝绸之路31

整顿财政31

刘邦的权宜政策31

汉武帝改革政治制度31

“汉承秦制”31

从“匈奴绝和亲”到“昭君出塞”42

“张骞凿空”与开通丝绸之路42

汉武帝经略两越,开通海上丝绸之路42

渡过澜沧,开通西南丝绸之路42

第四节 分与合:东汉后期至西晋的政治发展趋势42

第五节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开发与民族融合46

西晋统一全国及其两大隐患46

东汉后期的黑暗腐朽46

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作用46

魏蜀吴三国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46

十六国的兴亡与北魏“混一戎华”54

第二章 官僚政治的确立与演变54

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54

第一节 官僚政治的奠基54

江南的开发54

宋、齐、梁、陈的更迭54

东晋偏安江南54

皇权和相权的变迁60

中枢行政架构的科层化与合理化60

地方控制的主干:郡县体制60

“如律令”和“以文书御天下”60

第二节 文吏与儒生60

第三节 官僚的士族化与门阀政治65

从“四科选官”到“贡士以经学为先”65

文吏与儒生的融合65

东汉初年的“吏化”65

儒生的“轨德立化”65

文吏的“优事理乱”65

从“霸王道杂之”到王莽变法65

士族门阀政治69

官僚政治的扭曲和变态69

第四节 官僚政治的艰难维系和继续进化69

魏晋官僚群体的封闭化69

汉代“世族”的积累69

秦汉之际世族的断裂69

宗王政治的二重性74

皇权的自我维护74

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和武将执兵柄74

清议呼吁与法术之学74

政治制度的缓慢进化74

第五节 胡汉融合与南北朝官僚政治的复兴74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与封建国家的限田政策84

专制官僚政治的复兴和帝国的重振84

第三章 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84

拓跋皇权-军功贵族-国人武装体制84

十六国政治的胡汉杂糅84

“胡化”与“汉化”的交错行进84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93

土地兼并与贫富两极分化93

豪强、世族与宾客、部曲93

官赋与私租数额的消长93

从限田到均田93

第二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93

大力修治黄河100

第三节 官私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100

铁农具与牛耕的推广100

两汉兴修农田水利的高潮100

生产技术的进步100

官私交替经营的冶铁业105

官私并营的纺织业105

技艺精美的漆器业与青瓷业105

第四节 商业的盛衰与交通的发展105

民族互市113

邮驿制度的大改革113

第五节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113

全国经济区域的形成与中心都会的出现113

五铢钱的行用113

抑商政策的松弛与商业的发展113

交通事业的发展113

与朝鲜、日本的往来125

第四章 儒学的地位与演化125

第一节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125

南海丝绸之路的畅通125

西南丝绸之路的开辟125

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兴盛125

“汉承秦制”是历史发展的潮流130

儒家学者对汉初法治政策的批判和对儒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130

陆贾的政治学说:从先秦儒学向汉代儒学转变的第一步130

贾谊的“以礼为治”说:对荀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130

董仲舒的“以德化民”说: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30

汉武帝独尊儒术和《公羊》学的兴起130

第二节 五经传承及其流派130

官学和私学:汉朝政府对儒家各派学说的抉择138

古文经:汉代经学内部的两大派系138

第三节 《春秋》三传之争和今文古文之争138

师法和家法:儒家经典权威性的来源和根据138

齐学和鲁学:汉代经学的两大发祥地138

汉代经学支叶蕃滋138

今文经和138

汉武帝“尊《公羊》家”和法律的初步儒家化145

《公羊》家对武帝“兴利”政策的批判145

石渠阁会议和《榖梁》学的兴起145

“《榖梁》之学大盛”和礼治运动的兴起145

古文经学与王莽托古改制145

《公羊》学独尊地位的恢复和确立145

谶纬:《公羊》学的衍生形态145

第四节 名教政治下儒学的进一步发展145

王肃之学及其命运150

南朝经学的玄学化150

郑学在北朝的流行和发展150

第五节 学校教育的发展150

东汉古文经学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150

今文经学的衰落和古文经学的兴起150

名教之治及古文经学的优势150

郑玄: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150

分裂时代的“学在家族”和学校身份化161

第一节 清议、清谈与玄学161

北朝六学体制的形成161

第五章 魏晋玄学161

汉末太学生参政161

私学的繁荣161

意义深远的开端:汉代太学的创设161

秦的“焚书坑儒”和法制教育161

清谈与清议164

才性与名理164

名士164

玄学164

第二节 思辨的魅力164

《老子》的“道”169

王弼的“无”169

王弼的本末之辩169

第三节 自然与名教169

第四节 率性自然的魏晋风度174

自然与名教174

自然之理174

玄学家的自然观174

嵇康“心物为二”论174

王弼的“圣人有情”论179

嵇康与向秀的“养生”论179

郭象的“适性逍遥”179

第五节 玄佛之间179

第六章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出现191

支遁逍遥义191

格义与六家191

般若学与玄学191

第一节 佛教传入中国192

“伊存授经”与“永平求法”200

“大教东来,传译为先”200

第二节 佛教在中原地区的发展200

第三节 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13

佛教信仰在民间的发展213

神灭还是神不灭:范缜与佛教徒的争论213

慧远与南方佛教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竺道生与《大般涅槃经》213

鸠摩罗什及其弟子213

“不依国主,法事难立”:道安在北方的活动213

帝王、贵族与佛教213

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18

佛教的新发展:讲习经论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218

第四节 道教的产生218

第五节 两晋南北朝时代的道教224

太平道与五斗米道224

方士与道教224

道家与汉初黄老学说的流行224

葛洪与《抱朴子》237

陶弘景与寇谦之237

佛道之争237

道教与古代科学237

第七章 史学与地理学的奠基与发展237

第一节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新史学239

第二节 纪传体断代史学的确立与发展244

《史记》的文学价值244

纪传体新史学开创的意义244

《史记》的史学价值244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49

陈寿《三国志》与范晔《后汉书》249

第三节 地方史志的发达249

赵晔《吴越春秋》254

袁康《越绝书》254

常璩《华阳国志》254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254

第四节 地理学的成就254

《汉书·地理志》261

郦道元《水经注》261

考古发现的地图261

裴秀绘《禹贡地域图》、《地形方丈图》和“制图六体”261

第八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261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261

南北文风的差异及融合267

文学批评的繁荣及体系的建立267

第二节 传记文学传统的确立267

文体辨析与文学特点的认识267

言志到抒情的转变267

文苑传及总集、别集的编纂267

文笔之辨267

叙事传统的确立274

夸饰与史学精神的背离和契合274

史学与文学的相通274

历史人物传记的文学性要求274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无韵之《离骚》274

第三节 汉代辞赋与乐府274

辞与赋279

司马相如创立的写作模式279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279

第四节 诗歌繁荣的前夜279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合流292

谢朓与永明体292

第九章 艺术的全面繁荣292

第一节 艺术新局面的开辟292

左思、鲍照:寒士诗歌传统的建立292

陶渊明与田园诗292

诗歌的典范——建安风骨292

古体向近体流动292

五、七言诗的起源292

谢灵运与山水诗292

佛教艺术的传入与本土化294

第二节 建筑艺术的壮美与瑰丽294

人文觉醒与艺术的自觉294

走下神坛的民间艺术294

以人为本艺术风格的形成294

非壮丽无以重威298

秦汉建筑的大美气象298

建筑艺术的装饰美298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298

第三节 灿烂的汉画艺术298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绘画与画论301

图画天地,品类群生301

绚丽多彩的汉墓壁画301

绘画与雕刻相结合的画像石艺术301

奇幻诡谲的马王堆汉墓帛画301

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308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308

由技而艺 绘画艺术的自觉308

第五节 传统雕塑艺术的魅力308

第六节 佛教雕塑与洞窟壁画艺术315

富丽堂皇的青铜造型艺术315

自然灵动的霍去病墓石雕315

姿态万千的百戏汉俑艺术315

气势磅礴的秦兵马俑群塑315

外来宗教与本土思想的融合322

“秀骨清像”与“褒衣博带”322

“晕染”技法的出现322

佛教艺术本土化的完成322

第七节 书法艺术与书论322

第十章 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31

自然天成,洒脱俊逸331

第一节 天文历算331

书法盛世,名家辈出331

汉魏精神与书艺自觉331

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331

言天三说:盖天、宣夜与浑天338

历法制订与天文观测 《九章算术》与刘徽注338

祖冲之父子的数学成就338

第二节 中医药学体系的奠定和发展338

第三节 农业科学的进步344

魏晋南北朝的中医药学344

“医圣”张仲景与“神医”华佗344

《神农本草经》与《难经》344

《内经》的中医理论344

从垄作法到代田法349

《氾胜之书》与区田法349

月令体农书《四民月令》349

农村百科全书《齐民要术》349

第四节 机械技术的新创造349

第五节 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354

灌溉工具翻车354

指南车与计里鼓车354

水碓、水排与水磨354

张衡制造地动仪354

植物纤维纸的出现361

蔡伦改进造纸术361

用纸的普及361

纸与造纸术的外传361

第十一章 社会生活361

第一节 多姿多彩的衣食住行361

第二节 家庭与宗族381

四通八达的交通381

风格各异的居住381

日益丰富的饮食381

绚丽多彩的服饰381

盛世汉朝的个体家庭社会387

和平、动荡、分裂中的宗族势力387

第三节 内容丰富的岁时娱乐387

从《淮南子·天文训》看二十四节气398

完善于东汉的十二生肖398

迷信、娱乐并重的传统节日398

走入俗世的娱乐活动398

彩图目录398

插图目录3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