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明清实学思潮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陈鼓应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济南:齐鲁书社
- ISBN:7533301080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644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68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明清实学思潮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二十章 汤显祖的“至情论” 成复旺(6 11
第十一章 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 董光璧(311
第一节 生平、著作及其影响 (311
第二节 尚今、尚俗、尚奇警的文艺思想 (341
第二节 学“泰西”之“实学” (721
第三节“明哲保身”论 (161
第三节 注经“必藉实据”,反对“以空言说经” (12 11
第三节 “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 (11 71
第一节“志存闻道” (1 561
第三节 “释氏诸经,即周孔之义疏” (551
第一节生平和著作 (1 11
第四章 崔铣的“敛华就实”思想 默明哲(1 11
第五节“以宽为本”的王道政治 (101
第四节“性中本有欲” (1 7 11
第二节 治学三变——由朱学到王学再到实学 (81
第二节“浑然天地万物一体”说 (981
第三节 明陆王心学“阳儒阴释”之实 (241
第一节“性气乖时,游宦不达” (6 11
目 录1
引 论 葛荣晋1
第五节 “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381
第二节“内蕴渊渊之实学,外履勃勃之实行” (851
第二十九章 张溥及其复社“兴复古学,1
务为有用”的经世思想 张显清(871
第一节复社领袖 (871
导论 葛荣晋1
第四节社会政治思想 (881
第二节 立志事功,务为实学 (921
卷首语 陈鼓应1
第一节站在分水岭上的文化巨匠 (1 751
第三节“经学即理学” (1 1 12
第二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 13
第四节 吕留良与黄宗羲 (1315
第五节“道不离器”的唯物论倾向 (1 6 16
第四节一个锐意图新的文学改革家 (777
第一节“振起东林之绪” (9 18
第四节“反常之论” (910
第一节“锐意当世”的一生 (710
第三节性即气即生 (211
第四节“事势自然”的历史观 (1 612
第一节为学“就实”过程12
第一章 罗钦顺的“经世宰物”之学 衷尔钜12
第一节生平及其著作 (513
第二节 宋儒“全不以习行经济为事” (1 413
第五节科学“乃儒流实事求是之学” (1714
第二节“情”的哲学 (615
第二节“不随朱子脚下转” (115
第四节 “验之于物得之于心乃为真知” (216
第二节“辅世拯民” (516
第三节 “民情之所欲”即为“至善” (417
第二节变法致治17
第三十一章 陈子龙的实学建设18
张显清(918
第二十七章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19
第一节 生平及著作 (819
董光璧(819
第四节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1 120
第三节“理须就气上认取”的实理观22
第四节 心学和禅学真似“水上葫芦”28
第五节历史地位40
第一节锐意改革的一生43
第二章 王廷相的元气实体论 葛荣晋43
第二节“惟实学可以经世”47
第三节 “无何”学说的认识论根基 (1 153
第三节 “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的实体论54
第四节 “知行兼举”的实践论64
第五节 “动静交相养”的实修论73
第三章黄绾的王道政治及其对78
理学的批判 葛荣晋78
第一节“经理世务”的一生78
第三节宋明理学“皆由于禅”84
第四节圣人“艮止、执中之学”92
第一节“著述之富,甲于近代” (1 197
第二节 重“事功”、斥“空虚”之学 (1 199
第三节“诋阳明不遗余力”122
第五节“文须有益于天下” (1128
第四节“民惟邦本”131
第三十八章 熊伯龙的“无何”说133
罗 炽(1133
第一节“一代伟人”,“千载异书” (1133
第二节“无何”论 (1138
第五章 王艮“尊身立本”的启蒙思想 余敦康140
第一节王学的分化与王艮思想的形成140
第二节“淮南格物”说152
第一节 为民族复兴提供理论依据的一生 (1160
第二节 “因时之极敝而补之” (1165
第四节“经世之业,莫先于讲学”166
第六章 杨慎的考据博学论 贾顺先170
第一节“谪戍”的一生170
第二节 提倡“实事”、“实践”,反对“学而无实”、“学而无用”172
第三节 提倡训诂考证,开明清考据学之新风179
第四节 “言必征实”和“行之为贵” (1180
第五节“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 (1189
第四节 主张“性情合”论,反对“存理灭欲”190
第五节 反对复古主义,主张“人人有诗,代代有诗”194
第七章 吴廷翰的实理真知论 衷尔钜197
第四十章毛奇龄崇尚“事功”,197
第一节 “亢直”、“廉谨”的一生197
反对“以空言说经”的思想 陈德述(1197
第二节“物上见得理才方是实”205
第四十一章 魏禧的实学思想 里 西(1220
第二节 变法·救荒·封建 (1222
第五节在日本的影响225
第八章 陈建对王学的诘辩和《治安要议》231
第一节“究心学术邪正之分及国家因革治乱”231
的实政思想 步近智231
第二节 “明朱陆‘早同晚异’之实”233
第四十二章 费密的弘道论 蔡方鹿(1238
第一节 从崇佛老静坐,到倡明实学 (1238
第二节 中实之道 (1243
第四节 《治安要议》的实政思想246
第三节 道脉谱论 (1247
第四节 “欲不可禁” (1250
第九章 高拱的实政论及其理论基础 牟钟鉴254
第一节“志不尽舒,才不尽酬”254
第二节“挽刷颓风,修举务实之政”257
第二节从经世时务到“悔过自新” (1260
第三节力排众议,定策安边266
第三节 从“悔过自新”到“明体适用” (1266
第四节“只要成就一个‘是’字”269
第四节 从“明体适用”到“明学术,正人心” (1274
第一节“惟事讲学”的一生282
第十章 何心隐反封建的“异端”思想 蒙登进282
杜石然(1283
第四十四章王锡阐和《晓庵新法》283
第二节 “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的平等思想288
第三节 《晓庵新法》的科学成就 (1296
第三节 “天下国之身之家之”的社会理想296
第四节 “与百姓同欲”的理欲观302
第五节 “易天而不革天”的二重性307
第二节 《本草纲目》的科学价值318
第三节 “医者贵在格物”326
第四节 “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329
第十二章 徐渭的“本色”论 成复旺334
第一节 “眼空千古,独立一时”的奇人334
第三节 明后期文学解放思潮的先驱者359
第十三章 张居正“敦本务实”之学369
余敦康369
第一节锐意改革的一生369
第二节 治国之本在“振其纪纲”378
第三节 内圣应落实于外王390
第二节清初“历算第一名家” (1402
人本主义 陈鼓应 成复旺403
第十四章 李贽的叛逆精神和403
第一节 一个“敢倡乱道”的人403
第三节“法有可采,何论中西” (1406
第二节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409
第四十九章 颜元的“习行经济”410
之学 姜广辉(1410
第四节 “治贵适时,学必经世”425
第四节 功利论的哲学范畴体系 (1427
第五节“发于情性,由乎自然”430
第一节浙东史学的特点 (1435
第六节历史的评价440
叛逆精神 张安奇戴念祖444
第一节 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生444
第十五章朱载堉的科学实践和444
第二节 “凡天地造化,莫能逃其数”448
第七节 补纂《宋元学案》中所体现的学术454
平等思想 (1454
第三节 “孰真孰伪?”“试验则易知耳!”457
及其地理思想 唐锡仁(1458
第五十一章 刘献廷的“经济天下”458
第三节先进的地理思想 (1467
第四节离经叛道精神468
第十六章 吕坤的求实思想与477
批判精神 王国轩477
第一节生平和著作477
第二节“学以自得为宗”482
第三节元气“是形化气化之祖也”489
第四节 “能行方算得知,徒知难算得行”495
第五节颜李学说的历史地位及其命运 (1496
第五节 “天地间只靠两种人为命”497
第一节对颜学的宏扬及其向汉学的异趋 (1504
思想 姜广辉(1504
第五十三章李塨的“以事物为教”的504
第六节 官吏“不求济事,只是扰民”505
今之学无用” (1509
第二节 “古之学实,今之学虚;古之学有用,509
“辅世拯民”思想 葛荣晋513
第十七章 唐鹤征的“实功论”及其513
第三节 “考古准今”,“参以近日西洋诸法” (1517
第四节“气外无理”,“理即在事中” (1522
第三节“天地之间,只有一气”527
第五节 李塨学术的异趋及其原因 (1527
第五十四章 袁枚的“抒写性灵”说531
第一节“任天而动”的思想性格 (1531
及其叛逆精神 成复旺(1531
第二节 “抒写性灵”的文学主张 (1536
第四节 反对“空悟”,提倡“实功”536
牟钟鉴545
第十八章 焦竑的主体意识和求实精神545
第一节 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545
第二节 “从自己胸中辟取一片乾坤”547
第三节对正统封建文学观念的批判 (1550
第四节 “非博学不能成约”556
第四节 从袁宏道到袁枚 (1557
第五十五章 戴震的理欲观及其561
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蒙登进(1561
第五节 “口说不济事,要须实践”563
第二节 “气化即道”,“理在事中” (1567
第六节 “无小学一段功夫则根基不立”568
第三节“就事求理”,“履而后知” (1574
第十九章 陈第“志在经世”577
的思想 贾顺先黄德昌577
第一节 生平及其著作577
第二节 “不达世务,终难致用”579
第四节“欲出于性”,“理存乎欲” (1582
第三节“求实”的心性观584
第四节 “志在经世,何论戎马经术”588
第五节研习科学,“裨益民生” (1590
第五节“因时致治”596
第五十六章 章学诚的历史哲学 赵宗正(1598
第一节生平和著作 (1598
第六节“求实”的考据法600
第二节 “史学所以经世” (1601
第三节对“六经皆史”说的发挥 (1605
第五十七章 汪中的“用世之学” 魏宗禹(1621
第三节“梦”的境界626
第三节“箴(针)砭俗学”的批判思想 (1631
第四节“灵”的创造632
第四节 “各择一术”的子学思想 (1634
第五节对汪中实学思想的评论 (1640
第五节 “梦了为觉,情了为佛”640
引 论 步近智645
目 录645
第三节“推本述原,实事求是” (1648
第四节无神论思想 (1651
第一节 “居水边林下”而“志在世道”653
实学思想 步近智653
第二十一章顾宪成“志在世道”的653
第五节人口论思想 (1654
第二节 “讲以讲乎习之事,习以习乎讲之理”656
第五十九章 焦循的“实测”之学 蒙登进(1659
第一节“实测而知” (1659
第三节 “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660
第四节 崇尚实学与空谈心性的思想论争663
第二节“证之以实,而运之于虚” (1667
第五节“力排佛学之非”677
第六节 提倡“学”与“虑”、“悟”与“行”的结合680
第一节乾嘉学派的集大成者 (1685
第一节“一时儒者之宗”687
步近智687
第二十二章 高攀龙的务实致用思想687
第二节 理气观的矛盾690
第三节对“三教统一”说的论驳692
第四节 “吾辈当相与稽弊而反之于实”695
第五节格“一草一木之理”700
第三节“圣贤之道,无非实践” (1703
第六节倡“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703
第七节 “约之于法”和惠商恤民的政治、经济思想706
第六十一章 龚自珍的社会批判论 冯天瑜(1720
第一节“慷慨论天下事” (1720
第三节 《崇祯历书》的编译724
第二节“讥切时政,诋诽专制” (1726
第四节算数之学和《几何原本》729
第五节“富国必以本业”734
第六节 “强国必以正兵”738
第三节“事天地东西南北之学” (1739
第二十四章袁宏道的文学革新思想744
第一节个性解放思想744
成复旺744
第六十二章 魏源的经世实学及其751
对近代新学的启迪 冯天瑜(1751
第二节 “不知有时,安知有文”755
第二节“以经术为治术” (1756
第三节“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 (1760
第三节“独抒性灵,不拘格套”763
第四节“师夷长技以制夷” (1773
第二十五章孙奇逢“以实补虚”论776
张显清776
第一节奋斗不息776
第二节兼采朱王,以实补虚779
第三节 “躬行实践,舌上莫空谈”783
第四节“生平之学,主于实用”787
第一节实地考察的一生794
戴念祖794
第二十六章 徐弘祖——科学考察大自然的首创者794
第二节对大自然的科学考察和系统描述799
第三节 向自然索取真知809
第二节 《野议》及其经世思想823
第三节 《天工开物》及其技术观832
第四节 《谈天》、《论气》及其自然观839
第二十八章朱之瑜的实学思想及845
影响 李甦平845
第一节 “海外遗民意不归,老来东望泪频挥”845
第三节传中华之道脉,激东海之儒流864
第二节“尊遗经,砭俗学”874
第三节“察古镜今”,“文乃道器”877
第三十章 傅山“思以济世”的实学思想887
魏宗禹887
第一节“笃挚”的一生887
第二节“学必实用”894
第三节“不发空言,见诸实效”904
第三节 限制君权,尊重“凡人”之欲927
第四节“修兵农而极富强”931
第五节“颂美,刺非,托志”934
第三十二章黄宗羲的经世实学940
辛冠洁940
第一节 求实求是的一生940
第二节理想社会的设计945
第三节“经术所以经世”,“言性命者必究于史”958
第四节作为“经世”思想之基础的哲学967
第一节“拔足迷途”的一生975
默明哲975
第三十三章 潘平格的“求仁”说975
第三节“致知格物”说987
第四节“笃志力行”说995
第三十四章 方以智的“质测通几”之学999
第一节龙眠山下一狂生999
罗 炽999
第二节“欲挽虚窃,必重实学”1006
第三节“质测通几之学”1017
第四节“道寓于艺”、“史以征事”1037
第三十五章 陆世仪“讲求实用为事”1043
的思想 陈来1043
第一节 “力矫时趋,黜华崇实”的一生1043
第二节 “致良知赅不得穷理”1048
第三节“识得分殊方是一贯”1051
第四节 “学必多艺”,“切用于世”1054
第五节“性善在气质”,“即气是理”1065
第三十六章 张履祥的“经济之学”1072
衷尔钜1072
第一节 一个终生生活在民间的儒生1072
第二节 以“治生”为目的的“经济之学”1078
第三节 以“勤俭”为本的伦理道德观1083
第四节 追求“利厚”的农学思想1090
陈祖武1099
第一节 经邦济世的一生1099
第三十七章顾炎武——清初务实学风的倡导者1099
第三十九章 王夫之实学思想及其1160
理论基础 王兴国1160
第一节 “今日之学术,他日之治术”1220
第三节 “日新不穷”的发展观1233
第五节“舍经无所谓圣人之道”1252
第四十三章 李颙的“明体适用”思想1255
陈祖武1255
第一节 “坚苦力学,无师而成”1255
第五节 不断深化的“救世济时”思想体系1279
第一节 一生潜心于“象数声律之学”1283
第二节“兼采中西,去其疵类”1287
第四节 崇尚科学实践,抨击陆王心学1300
第四十五章 吕留良“尊朱辟王”思想1304
的时代特征 陈祖武1304
第一节“醒便行吟埋亦可,无惭尺布裹头归”1304
第二节 “选家二字,素所愧耻”1308
第三节“今日之所以无人,以士无志也”1312
第五节 “欲正姚江之非,当真得紫阳之是”1320
引 论 葛荣晋1327
目 录1327
第一节 清操廉介的一生1337
思想 陈 来1337
第四十六章 陆陇其的“舍虚求实”1337
第二节 “以实补虚”——对王学的反省和批判1342
第三节 “求之虚不若求之实”1349
第四节 “实行必由乎实学”1355
第五节 地位与影响1358
第四十七章 唐甄的“贵实”思想及其对1361
“君权”的批判 陈德述1361
第一节“连蹇不遇”的一生1361
第二节“治道贵致其实”1367
第三节 “立国之道”,“惟在于富”1370
第四节 “兵者,国之大事”1376
第六节 提倡“破祟”论,批判封建纲常1388
第四十八章 梅文鼎的天算学 杜石然1393
第一节 “穷日夜不舍”,学习天算1393
第三节“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的1420
社会构想1420
第五十章万斯同、全祖望的经世1435
史学思想 赵宗正1435
第二节 万斯同的生平和著作1438
第三节万斯同的经世史学思想1441
汇通思想1444
第四节 万斯同“兼通两家而折其衷”的中西1444
第五节 全祖望的生平和著作1445
第六节 全祖望的民族爱国思想1448
第一节广问博求的一生1458
第二节 反对清统治者,关心人民疾苦1464
第一节 生平和著述1474
的社会构想 姜广辉1474
第五十二章 王源的“哲人变法”1474
第二节 “唯一实可以自许”的学风1476
第三节“尽毁其故而别为构”的变法思想1479
第四节 “用兵有自治之道、制敌之道”1488
第一节“平实”的一生1621
第二节“有志于用世,而耻为无用之学”1624
第五十八章 洪亮吉的批判精神 金春峰1643
第一节生平与著述1643
第二节 关心民瘼,痛斥吏治之弊1644
第三节“期于实用”1676
第四节“欲本乎性”1679
第六十章 阮元的“实事求是”之学 尹协理1685
第二节“实事求是”之学1693
第四节历史地位1749
后记1777
英文总目录1779
热门推荐
- 1801513.html
- 1026581.html
- 2933787.html
- 500663.html
- 2436140.html
- 1870396.html
- 3891875.html
- 788365.html
- 650242.html
- 32627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291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25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970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353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44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2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551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313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93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2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