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技术学导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科学技术学导论
  • 张功耀编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5760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34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349页
  • 主题词:科学技术学-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学技术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科学技术学的学科属性、学术任务和教学目标1

一、科学技术学的学科属性2

二、科学技术学的学术任务2

三、科学技术学的教学目标4

第二节 科学技术学的早期探索7

一、两种科学规范的形成7

二、实验科学的兴起10

三、信仰主义对科学传统的破坏11

四、经验主义哲学的兴起12

五、理性主义科学观13

六、机械唯物主义科学观16

七、“人为自然界立法”17

八、费希特的先验自我哲学18

九、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哲学1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学的形成22

一、工业文明浪潮对农耕文明的冲击22

二、科学技术活动的职业化25

三、旧自然观的终结26

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学的确立29

第二章 自然界与人32

第一节 非生命世界的物质基础32

一、粒子32

二、元素34

三、能量37

四、场39

五、信息41

第二节 生命世界的物质基础43

一、生命的化学元素基础43

二、生命的营养物质基础44

三、生命的能量物质基础47

四、生命体中的活性物质47

第三节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模式49

一、开放式演化49

二、封闭式演化50

三、振荡式演化51

第四节 地球环境中的物质循环53

一、岩石循环54

二、水环境的物质循环55

三、水文循环57

四、生命物体中的主要化学元素循环59

第五节 努力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64

一、技术的异化65

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条件68

三、生态经济模式与可持续发展72

第三章 科学78

第一节 “科学”概念的由来78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概念78

二、“科学”概念的拉丁语起源80

三、笛卡尔的“科学”概念81

第二节 科学的经验基础83

一、科学概念的经验可理解性83

二、科学必须具备可靠的经验基础84

三、经验事实获得的途径85

四、经验的基本类型87

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逻辑构造90

一、科学理论构造的公理性标准91

二、科学理论构造的逻辑一致性标准92

三、科学理论的自洽性准则95

第四节 科学理论建构的简单性原则97

一、概念的简化97

二、引理的简化99

三、逻辑过程的简化99

第五节 科学陈述的语言特征100

一、普遍性100

二、精确性101

三、开放性102

四、直言式104

第六节 科学的价值104

一、科学的价值与人类自身价值的关系105

二、科学的价值蕴涵106

三、科学活动的价值渗透113

第七节 科学复查与科学检验116

一、科学复查116

二、科学检验118

第八节 伪科学及其相关概念121

一、原生科学121

二、伪科学122

三、非科学124

四、超科学124

五、反科学125

六、科学作弊125

七、错误的科学126

第四章 技术127

第一节 技术的基本形态与分类127

一、技术的基本存在形态128

二、技术的分类131

第二节 技术需求与技术实现133

一、技术需求133

二、技术需求的表达133

三、技术实现134

四、技术实现的基本方式135

第三节 技术的产业化138

一、技术产业化的由来138

二、技术产业化的社会后果140

三、高技术及其产业化143

第四节 技术创新148

一、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48

二、创造性毁灭原理150

三、技术创新的基本类型153

四、技术创新的战略模式155

第五章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158

第一节 研究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意义158

一、把握各门科学技术之间的相关性158

二、充分认识专门化科学技术的知识功能159

三、为科学技术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60

第二节 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解析要素160

一、研究种类解析161

二、人力资源解析164

三、社会-经济目标解析165

第三节 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分析方法166

一、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静态分析166

二、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动态分析168

第四节 科学技术的理论结构分析171

一、概念分析171

二、命题分析177

第五节 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历史演变180

一、史前时代的科学技术180

二、古代的科学技术182

三、近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187

四、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及其演化趋势188

第六章 科学知识论的基本范畴193

第一节 现象与实在193

一、实在的规定194

二、现象及其显现原理196

三、现象描述的科学意义199

四、现象描述的心理学障碍202

第二节 原因与结果206

一、因果观念的起源207

二、判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208

三、因果关系的基本构成模式213

四、因果关系分析法则的运用220

第三节 简单性与复杂性223

一、基本概念223

二、复杂性系统的特征226

三、复杂性系统的演化228

第四节 先验与后验232

一、先验和后验的定义232

二、知识真理的基本类型236

第七章 科学技术研究的基本方法238

第一节 科研选题方法238

一、科研选题的前期准备238

二、寻找学科及课题生长点241

三、选题的基本原则244

第二节 测量方法247

一、测量的科学意义247

二、科学测量应该遵循的原则249

三、可测量性的哲学疑难252

第三节 实验方法254

一、实验的种类255

二、实验的基本概念256

三、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258

第四节 逻辑思维方法261

一、概念和定义261

二、判断及其有意义的标准263

三、归纳推理266

四、演绎逻辑269

五、逻辑思维的哲学辩护272

第五节 模拟方法275

一、模拟方法的定义及其适应范围275

二、模拟方法的优势275

三、模拟研究的主要步骤277

第六节 系统分析与系统控制方法280

一、从伯纳德的“内部环境”到系统论280

二、从系统论到系统分析方法281

三、基本的系统分析方法284

四、系统分析的数值方法及其理论基础286

五、系统控制288

第八章 进阶入门293

第一节 科学哲学293

一、历史概述293

二、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298

三、“成功的科学”的评价标准299

四、科学解释301

五、科学进步的模式302

第二节 技术哲学309

一、技术哲学的学术任务309

二、当代最有影响的技术哲学家311

第三节 科学的社会学研究317

一、科学社会学317

二、知识社会学319

三、数学知识社会学322

四、科学知识社会学325

总复习题3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