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原与北方之间的文化走廊 太行山东麓地区先秦文化的演进格局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渭莲,段宏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物出版社
- ISBN:978750104462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31页
- 文件大小:157MB
- 文件页数:469页
- 主题词:文化史-中国-先秦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原与北方之间的文化走廊 太行山东麓地区先秦文化的演进格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 研究时空的设定1
二 研究缘起3
三 研究内容、途径与方法4
四 研究目标5
第二章 研究史6
第一节 史前文化6
第二节 夏代时期文化12
第三节 商代时期文化16
第四节 西周时期文化21
第五节 东周文化24
一 燕文化24
二 中山文化26
三邢、卫、晋文化27
四赵、魏文化29
第六节 环境与文化30
第七节 小结32
第三章 自然环境变迁34
第一节 太行山的隆起与华北平原的形成34
一 太行山的隆起34
二 黄土堆积与黄土高原的形成35
三 华北平原的形成35
第二节 黄河的北流与太行山东麓地理走廊的形成36
第三节 孢粉反映的环境变迁40
一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41
二 北京平原41
三 白洋淀42
四 大陆泽43
五 太行山东麓地区中更新世以来的环境变迁43
第四节 海岸线演变与贝壳堤的形成45
第五节 动物群的分布与迁徙47
第四章 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年代49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49
一 文化分期49
二 年代判定52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52
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54
二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时代63
三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时代87
第三节 夏代99
一 北区99
二 南区107
第四节 商代119
一 北区119
二 南区126
第五节 西周147
一 北区147
二 南区154
第六节 东周159
一 北区160
二 中区168
三 南区175
第五章 考古学文化面貌与聚落形态的走廊色彩185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185
一 旧石器时代早期:周口店与新桥185
二 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与小南海186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187
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早段:东胡林与南庄头187
二 新石器时代早期晚段:北福地与磁山及裴李岗190
三 前仰韶时期和仰韶早期:从北福地二期文化到后岗一期文化202
四 仰韶中期:庙底沟类型的东传210
五 仰韶晚期:午方与大司空211
六 仰韶末期庙底沟二期时期:雪山与孟庄217
七 龙山时代:后岗二期文化221
第三节 夏和早商时期229
一 夏家店下层文化230
二 下岳各庄文化234
三 下七垣文化237
四 二里头文化243
五 早商文化245
第四节 晚商时期251
一 围坊三期文化251
二 晚商文化253
第五节 西周时期259
一 张家园上层文化260
二 西周文化262
第六节 东周时期270
一 燕文化271
二 中山文化278
三 邢文化287
四 卫文化289
五 晋文化292
六 赵文化295
七 魏文化305
第六章 考古学文化格局变迁的走廊模式309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小石器工业的兴盛309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309
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北方文化的长驱南下309
二 前仰韶时期和仰韶早期:东方文化的覆盖与中原文化的北进311
三 仰韶中期:中断与西方文化的侵入313
四 仰韶晚期:本地文化的短暂兴盛317
五 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南北对峙319
六 龙山时代:本地文化的繁盛319
第三节 夏时期的南北对峙322
第四节 商文化的北进326
第五节 西周时期殖民文化的一统331
第六节 东周诸侯文化的个性与共性333
第七章 环境与文化337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环境与文化337
一 北京猿人的生存环境337
二 山顶洞人的生存环境339
三 东方广场的露天营地340
第二节 白洋淀地区史前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342
一 白洋淀地区古环境的变迁342
二 白洋淀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与平面格局344
三 白洋淀地区史前文化与古环境变迁的关系347
第三节 气候变迁与商人南下351
一 夏代的环境变异351
二 历史文献关于夏代环境的记载354
三 商人的迁徙356
第四节 晚商暖期与殷墟的繁荣357
一 晚商时期的自然环境358
二 晚商都城的固定和殷墟文化的繁荣360
第五节 西周冷期与戎狄入侵361
一 西周中后期的气候变化361
二 戎狄频繁入侵与西周王朝的衰落364
三 西周文化的衰落与太行山东麓走廊交通的中断365
第六节 东周暖期与城市繁荣368
一 东周时期的气候369
二 东周人口的增长与城市的繁荣371
第八章 走廊文化格局下的部族与国家376
第一节 史前古部族的传说376
一 黄帝、炎帝与蚩尤376
二 颛顼与共工377
第二节 商人起源地378
一 昭明与相土379
二 王亥与上甲微381
三 汤都亳381
第三节 商王朝的都邑与王畿地区382
一 河亶甲居相382
二 祖乙迁邢383
三 盘庚迁殷383
四 王畿范围的变化384
第四节 周人的东方屏障385
一燕385
二邢386
三卫387
四燕、邢、卫分封的意义388
第五节 夏商周时期中原与北方部族的互动388
一 文献所见北方部族389
二 考古发现所见的北方青铜文化392
三 中原与北方文化的互动395
第六节 晋的东进与赵国的强盛397
一 晋的东进与邢、卫的衰亡397
二 赵国的强盛与扩张399
第七节 中山的兴衰与华夏化402
一 中山的兴衰402
二 中山华夏化的进程403
第八节 东周燕国的强大与北扩404
第九章 结语407
一 太行山东麓地区先秦文化的纵向演进轨迹与平面格局动态407
二 太行山东麓地区先秦文化格局形成的原因410
三 太行山东麓地区先秦文化的走廊色彩412
四 太行山东麓走廊地区的历史重要性415
五 太行山东麓走廊地区与黄河下游古文明419
六 太行山东麓地区:中原与北方之间的文化走廊422
图一 太行山东麓地区位置图2
图二 汉以前河北平原河流分布示意图37
图三 华北大平原湖沼塘泊分布示意图38
图四 河北平原中全新世古地理图39
图五 太行山东麓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遗址分布图40
图六 历史时期渤海湾沿岸动态46
图七 新石器时代早期第一期典型陶器55
图八 新石器时代早期北区第二期早段典型陶器57
图九 新石器时代早期北区第二期晚段典型陶器58
图一○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区第二期早段典型陶器59
图一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区第二期晚段典型器物60
图一二 新石器时代早期南区第二期典型陶器61
图一三 仰韶时代第一期第一段典型陶器67
图一四 仰韶时代第一期第二段典型陶器68
图一五 仰韶时代第一期第三段典型陶器69
图一六 仰韶时代第二期早段典型陶器(一)71
图一七 仰韶时代第二期早段典型陶器(二)72
图一八 仰韶时代第二期早段典型陶器(三)73
图一九 仰韶时代第二期晚段典型陶器(一)74
图二○ 仰韶时代第二期晚段典型陶器(二)74
图二一 仰韶时代第三期典型陶器76
图二二 仰韶时代北区第四期典型陶器(一)78
图二三 仰韶时代北区第四期彩陶片(二)79
图二四 仰韶时代北区第四期典型陶器(三)80
图二五 仰韶时代中区第四期典型陶器(一)80
图二六 仰韶时代中区第四期典型陶器(二)81
图二七 仰韶时代中区第四期典型陶器(三)81
图二八 仰韶时代南区第四期典型陶器82
图二九 仰韶时代北区第五期典型陶器(一)84
图三○仰韶时代北区第五期典型陶器(二)85
图三一 仰韶时代南区第五期典型陶器85
图三二 龙山时代第一期典型陶器92
图三三 龙山时代第二期典型陶器93
图三四 龙山时代第三期典型陶器(一)94
图三五 龙山时代第三期典型陶器(二)94
图三六 龙山时代第四期典型陶器(一)95
图三七 龙山时代第四期典型陶器(二)96
图三八 龙山时代第五期典型陶器(一)97
图三九 龙山时代第五期典型陶器(二)98
图四○夏代北区第一期典型陶器101
图四一 夏代北区第二期典型陶器101
图四二 夏代北区第三期典型陶器103
图四三 夏代北区第四期典型陶器(一)104
图四四 夏代北区第四期典型陶器(二)105
图四五 夏代北区第五期典型陶器(一)106
图四六 夏代北区第五期典型陶器(二)106
图四七 夏代南区第一期典型陶器108
图四八 夏代南区第二期典型陶器109
图四九 夏代南区第三期典型陶器113
图五○夏代南区第四期典型陶器115
图五一 夏代南区第五期典型陶器117
图五二 商代北区第一期典型陶器120
图五三 商代北区第二期典型陶器121
图五四 商代北区第三期典型陶器121
图五五 商代北区第四期典型陶器122
图五六 商代北区第五期典型陶器123
图五七 商代北区第六期典型陶器124
图五八 商代北区第七期典型陶器125
图五九 商代南区第一期典型陶器130
图六○商代南区第二期典型陶器131
图六一 商代南区第三期典型陶器133
图六二 商代南区第四期典型陶器134
图六三 商代南区第五期典型陶器136
图六四 商代南区第六期典型陶器138
图六五 商代南区第七期典型陶器142
图六六 商代南区第八期典型陶器144
图六七 商代南区第九期典型陶器145
图六八 商代南区第十期典型陶器146
图六九 西周北区第一期典型陶器(一)148
图七○西周北区第一期典型陶器(二)149
图七一 西周北区第二期典型陶器(一)150
图七二 西周北区第二期典型陶器(二)151
图七三 西周北区第三期典型陶器153
图七四 西周南区第一期典型陶器156
图七五 西周南区第二期典型陶器157
图七六 西周南区第三期典型陶器158
图七七 东周北区第一期典型陶器161
图七八 东周北区第二期典型陶器162
图七九 东周北区第三期典型陶器163
图八○东周北区第四期典型陶器164
图八一 东周北区第五期典型陶器166
图八二 东周北区第六期典型陶器167
图八三 东周中区第一期典型铜器169
图八四 东周中区第二期典型器物170
图八五 东周中区第三期典型陶器171
图八六 东周中区第四期典型陶器172
图八七 东周中区第五期典型陶器173
图八八 东周南区第一期典型陶器176
图八九 东周南区第二期典型陶器177
图九○东周南区第三期典型陶器178
图九一 东周南区第四期典型陶器179
图九二 东周南区第五期典型陶器181
图九三 东周南区第六期典型陶器182
图九四 北福地一期文化陶器分组图191
图九五 北福地F1平剖面图194
图九六 北福地祭祀场示意图195
图九七 北福地一期文化面具196
图九八 磁山文化早段陶器分组198
图九九 磁山文化晚段陶器分组199
图一○○磁山H346平剖面图200
图一○一 磁山H453平面图201
图一○二 北福地二期文化典型陶器203
图一○三 后岗一期文化典型陶器204
图一○四 南杨庄F1平剖面图206
图一○五 北福地H91平剖面图206
图一○六 南杨庄F3平剖面图208
图一○七 濮阳西水坡M45平面图209
图一○八 午方-东牛类型典型陶器212
图一○九 大司空类型典型陶器214
图一一○ 鲍家堂H25④猪骨架平面图216
图一一一 秦王寨类型陶器217
图一一二 后岗二期文化陶器分组223
图一一三 白营J1平剖面图224
图一一四 白营遗址部分房址平面分布图225
图一一五 后岗F25平剖面图227
图一一六 孟庄古城平面图228
图一一七 西金城龙山城址平面图228
图一一八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物分组示意图232
图一一九 塔照墓地布局233
图一二○ 下岳各庄文化遗物分组示意图235
图一二一 下七垣文化遗物分组示意图239
图一二二 刘庄下七垣墓地分布及分区示意图242
图一二三 早商文化遗物分组示意图246
图一二四 洹北商城平面示意图249
图一二五 台西聚落遗迹分布图251
图一二六 围坊三期文化遗物分组示意图252
图一二七 晚商文化遗物分组示意图254
图一二八 西北岗王陵分布示意图257
图一二九 殷墟平面示意图259
图一三○张家园上层文化遗物分组示意图261
图一三一 西周文化遗物分组示意图263
图一三二 琉璃河西周燕都城址及墓地266
图一三三 西周邢都遗址平面分布图269
图一三四 辛村M1平剖面图270
图一三五 东周燕文化遗物分组示意图272
图一三六 东沈村M5陶器组合273
图一三七 燕下都城址平面图275
图一三八 辛庄头墓区30号墓平剖面图277
图一三九 中山文化遗物分组示意图280
图一四○访驾庄M8004平面图和出土遗物282
图一四一 战国中山国灵寿城遗址平面图283
图一四二 中山王?墓、外藏坑及陪葬墓分布图285
图一四三 中山王?兆域图版GSH:29摹本286
图一四四 中山三器286
图一四五 东周邢文化典型陶器288
图一四六 东周卫文化典型陶器290
图一四七 东周卫文化青铜器组合291
图一四八 濮阳高城平面示意图292
图一四九 东周晋文化遗物分组示意图294
图一五○赵文化遗物分组示意图296
图一五一 赵邯郸故城遗址总平面图298
图一五二 赵都邯郸邻近地区东周聚落遗址群分布略图304
图一五三 魏文化遗物分组示意图306
图一五四 水陆攻战纹鉴307
图一五五 新石器时代早期晚段文化格局示意图311
图一五六 前仰韶时期文化格局示意图314
图一五七 仰韶早期文化格局示意图315
图一五八 仰韶中期文化格局示意图316
图一五九 仰韶晚期文化格局示意图318
图一六○庙底沟二期时期文化格局示意图320
图一六一 龙山时代文化格局示意图321
图一六二 夏时期文化格局示意图323
图一六三 早商时期文化格局示意图327
图一六四 晚商时期文化格局示意图330
图一六五 西周时期文化格局示意图332
图一六六 战国时期文化格局示意图335
图一六七 白洋淀地区史前文化遗址分布图345
表1新石器时代早期陶质陶色统计表57
表2新石器时代早期纹饰统计表57
表3新石器时代早期器类统计表58
表4新石器时代早期碳十四测年数据表61
表5仰韶时代陶质陶色统计表65
表6仰韶时代纹饰统计表66
表7仰韶时代器类统计表67
表8仰韶时代碳十四测年数据表86
表9龙山时代陶质陶色统计表90
表10龙山时代纹饰统计表90
表11龙山时代器类统计表91
表12龙山时代碳十四测年数据表98
表13夏代北区陶系统计表102
表14夏代北区陶系统计表105
表15 夏代北区器类统计表105
表16夏代南区陶质陶色统计表110
表17夏代南区纹饰统计表111
表18夏代南区器类统计表112
表19夏代时期南北二区分期对应表119
表20商代北区陶系统计表120
表21南区早商陶质统计表127
表22南区早商纹饰统计表128
表23南区早商器类统计表129
表24南区晚商陶系统计表140
表25南区晚商纹饰统计表140
表26南区晚商器类统计表141
表27商代南北二区分期对应表147
表28西周南区陶系统计表155
表29西周南区器类统计表155
表30西周时期南北二区分期对应表159
表31东周北区陶系统计表161
表32东周南区陶系统计表176
表33东周南区器类统计表177
表34东周时期南北中三区分期对应表184
表35邢台地区商周文化遗存分期对应表366
表36太行山东麓地区先秦文化演进与格局示意表410
表37中原文化区与北方文化区的发展演进历程示意表429
热门推荐
- 771510.html
- 1419819.html
- 3271644.html
- 557190.html
- 3647945.html
- 1516719.html
- 2046311.html
- 183258.html
- 3057430.html
- 3565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31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661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247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07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90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678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44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507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408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24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