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危机意识与金融改革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危机意识与金融改革
  • 徐滇庆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121228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24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41页
  • 主题词:金融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危机意识与金融改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金融危机是心腹大患3

1.1 居安思危防范金融危机3

1.2 银行业改革避重就轻,缺乏新意6

1.3 警惕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7

1.4 WTO的贡献8

1.5 两种改革方案9

1.6 唤起金融危机意识,促进金融改革11

第2章 入世对中国产业的冲击15

2.1 入世对失业率的影响15

2.1.1 国际贸易与就业环境15

2.1.2 定量分析入世对就业的冲击16

2.1.3 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18

2.2 入世对农业的冲击22

2.2.1 中美柑橘在时间上的互补22

2.2.2 供过于求压低了国际市场小麦价格23

2.2.3 中国生产小麦不具备比较优势24

2.2.4 进口美国小麦不会损害中国农民的利益25

2.2.5 进口农产品与国家安全27

2.3 入世与外资垄断29

2.3.1 会不会出现外资企业的垄断?29

2.3.2 三种类型的垄断29

2.3.3 为什么政府要授权垄断?31

2.3.4 规模经济并不能保证外资企业取得垄断地位31

2.3.5 重视教育和开发研究,争夺知识产权34

2.3.6 入世绝对不会导致外资垄断35

2.4 入世与产业升级36

2.5 入世之后究竟谁是狼39

第3章 入世后最大的忧患47

3.1 优质客户流失导致国有银行严重亏损47

3.2 存款分流导致信用危机48

3.3 大量丧失中间结算、批发和零售业务50

3.4 业务骨干流失,遭遇强大的人才竞争压力50

第4章 为什么中国能够回避亚洲金融风暴59

4.1 分析金融风险的基本理论架构59

4.2 决定外汇市场的主要变量分析62

4.2.1 国际储备和经常项目结余(FR+NX)62

4.2.2 债务结构与外债(FD)64

4.2.3 中国的外资流入(NL)70

4.2.4 资本外流分析(KO)72

4.2.5 外国投机资本(SD)76

4.2.6 外部冲击的放大作用(α)77

4.3 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程度78

4.4 时过境迁,防火墙已经不复存在79

第5章 开放民营银行的难点和风险85

5.1 开放民营银行的难点85

5.2 邻国的教训值得注意86

5.3 俄罗斯教训87

5.4 印尼教训88

5.5 韩国教训89

5.6 泰国教训90

第6章 泰国金融风暴与危机意识95

6.1 毫无危机意识的金融自由化95

6.1.1 针对资金短缺采取的改革措施95

6.1.2 加速开放资本项目96

6.1.3 泰国的经济起飞97

6.2 落后于开放步伐的金融体系98

6.3 外资吹起了泡沫经济99

6.4 缺乏危机意识加剧了泡沫经济101

6.4.1 房地产膨胀101

6.4.2 股市狂热101

6.4.3 超前消费102

6.4.4 超额放贷102

6.4.5 债台高筑102

6.4.6 抑制了实质性产业的发展103

6.5 惨烈的汇率保卫战105

6.5.1 山雨欲来风满楼105

6.5.2 缺乏危机意识的既得利益集团105

6.5.3 为时已晚,无力回天106

6.6 泰国金融风暴的危机处理109

6.7 损失惨痛,刻骨铭心110

6.8 泰国金融风暴的教训112

第7章 印尼金融风暴与危机意识117

7.1 印尼的金融风暴117

7.1.1 毁灭性的打击117

7.1.2 外因还是内因118

7.1.3 令人骄傲的宏观经济指标119

7.1.4 能否用宏观经济指标来判断金融危机?120

7.1.5 金融危机是可以预见的122

7.2 泡沫经济是金融危机的前导123

7.2.1 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123

7.2.2 外资流入吹大了泡沫经济124

7.2.3 不切合实际的发展策略124

7.3 危机征兆——巨额外债与经常项目赤字125

7.3.1 外债——危机导火线125

7.3.2 经常项目赤字——为危机火上浇油127

7.4 脆弱的银行体制是危机之源128

7.4.1 印尼国有银行弊病丛生128

7.4.2 泡沫经济导致银行过度扩张130

7.4.3 印尼民营银行先天不足130

7.4.4 危险的对外金融开放132

7.4.5 金融系统的腐败与混乱133

7.5 最糟糕的危机处理133

7.6 印尼金融危机的教训138

第8章 韩国金融风暴与危机意识143

8.1 韩国金融风暴有没有征兆143

8.1.1 值得夸耀的宏观经济指标143

8.1.2 高债务率与银行不良贷款146

8.1.3 为什么没有预警信号148

8.1.4 盲目乐观,贻误时机149

8.2 韩国的新重商主义发展模式151

8.2.1 韩国的经济发展战略151

8.2.2 举债扩张,扭曲企业行为151

8.2.3 扭曲的企业行为掩盖了危机信号152

8.2.4 银行行为的扭曲153

8.2.5 寻租与官员贪污腐败154

8.2.6 雪崩式企业破产154

8.2.7 金融崩溃155

8.3 危机来自于金融监管的失误156

8.3.1 韩国政府的金融监管156

8.3.2 银行的金融监管157

8.3.3 企业自身的金融监管158

8.3.4 对外开放过程中的金融监管159

8.4 亡羊补牢,改革金融体制161

8.4.1 韩国金融改革的主要措施161

8.4.2 改革的难点163

第9章 马来西亚金融风暴与危机意识167

9.1 马来西亚金融危机的征兆167

9.1.1 无可挑剔的宏观经济指标167

9.1.2 出乎意料的马来西亚金融风暴168

9.1.3 金融危机的预警指标169

9.2 马来西亚的泡沫经济170

9.2.1 马来西亚政府指导下的产业政策170

9.2.2 大量外资流入马来西亚171

9.2.3 超前消费和经济项目赤字171

9.2.4 超额放贷173

9.2.5 房地产市场超常繁荣173

9.2.6 股市恶性膨胀174

9.3 金融风暴的罪魁祸首175

9.3.1 泡沫经济趋于崩溃175

9.3.2 谁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176

9.3.3 要不要对外开放金融177

9.3.4 金融风暴的放大倍数178

9.4 马来西亚的金融危机处理180

9.4.1 危机处理的紧急对策180

9.4.2 危机处理不当的沉重代价183

第10章 国有银行改革的难点187

10.1 难啃的硬骨头187

10.2 究竟有多少不良贷款188

10.3 出现不良贷款的原因193

10.3.1 不良贷款的由来193

10.3.2 政企不分是造成银行业巨额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193

10.3.3 国有企业亏损使不良贷款与日俱增194

10.3.4 加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体制缺陷197

10.4 中国金融系统的不良贷款与亚洲邻国的异同199

10.5 如何消化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201

10.5.1 银行自身注销不良贷款202

10.5.2 财政拨款注销不良贷款204

10.5.3 资产重组化解不良贷款205

10.5.4 “剥离”银行不良资产206

10.5.5 “疯狂”处置不良资产209

10.5.6 处置不良贷款,一动不如一静211

10.6 金融信誉风险213

10.7 国有银行改革的症结215

10.7.1 政企不分使得金融改革难以推进215

10.7.2 如何挑选金融机构负责人216

第11章 国有银行上市热221

11.1 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热221

11.2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222

11.3 赤字连年,有心无力224

11.4 隐性债务,触目惊心225

11.5 银行上市的基本条件229

11.6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应当缓行230

11.7 国有商业银行切块上市232

11.8 如何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234

第12章 银行风险与金融监管239

12.1 银行风险239

12.2 金融监管的目的240

12.3 金融监管机构的独立性243

12.4 金融监管的多元化244

12.5 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247

12.6 信息真实性风险250

12.7 金融腐败风险254

12.7.1 金融业的寻租现象254

12.7.2 金融监管机构的利益与成本255

12.7.3 发挥市场机制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257

第13章 打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261

13.1 不能歧视民营中小企业261

13.2 银行流动性的三个理论263

13.3 为什么中小企业融资难264

13.4 社区信用制度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途径265

13.5 社区银行与民营银行270

13.6 银行存差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障碍272

13.7 为什么中央的指令贯彻不下去278

13.8 开放民营银行,打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280

第14章 金融市场竞争机制285

14.1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285

14.2 决定国际竞争力的三个要素286

14.3 竞争力的来源288

14.4 国有银行系统内的竞争291

14.5 股份制银行没有改变竞争格局292

14.6 中小银行和大银行的竞争294

第15章 开放民营银行 深化金融改革299

15.1 加快开放民营银行的步伐299

15.1.1 民营银行代表了历史发展潮流299

15.1.2 最大的风险是因为害怕风险而裹足不前300

15.1.3 开放民营银行的速度取决于金融创新的进展301

15.1.4 民营银行的准入法规303

15.1.5 民营银行的监管法规303

15.1.6 民营银行的破产法规305

15.1.7 存款保险制度306

15.2 金融改革的第二战场307

15.2.1 金融改革突破口的选择307

15.2.2 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难度309

15.2.3 在金融改革第二战场上的公平竞争311

15.3 金融业的产权改革313

15.3.1 银行产权改革无可回避313

15.3.2 产权结构与现代企业治理机制314

15.3.3 实现金融现代企业制度的难关315

15.3.4 银行业产权改革应当从开放民营银行开始316

15.3.5 不要一厢情愿,打错了算盘317

15.4 金融改革的战略部署318

15.4.1 民营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318

15.4.2 抓紧试点,总结经验,有例可循3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