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空间形态定量分析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城市空间形态定量分析研究
  • 储金龙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56410815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71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185页
  • 主题词: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城市空间-定量分析-研究-合肥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城市空间形态定量分析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2

1.1.1 研究背景2

1.1.2 研究意义5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6

1.2.1 基本思路6

1.2.2 研究内容8

1.3 本书框架9

1.4 研究区域概况9

1.4.1 位置与范围9

1.4.2 历史沿革9

1.4.3 城市发展简要历程10

1.4.4 社会经济发展13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4

2.1 城市形态理论与实证研究14

2.1.1 国外城市形态研究14

2.1.2 国内城市形态研究17

2.2 城市形态研究方法19

2.2.1 城市形态分析与测度方法19

2.2.2 新技术应用与测度方法改进20

2.3 城市形态演化过程与模式研究22

2.3.1 城市形态演化过程22

2.3.2 城市形态演化模式23

2.4 可持续城市形态模式研究25

2.4.1 国外相关研究27

2.4.2 国内相关研究29

2.5 研究述评30

第3章 基于GIS的城市空间形态实证分析方法33

3.1 城市空间形态实证分析方法框架33

3.2 主要分析方法与指标35

3.2.1 城市空间扩展分析35

3.2.2 城市空间形态测度37

3.2.3 空间相关与移动分析42

3.3 资料与数据库建立45

3.3.1 资料及来源45

3.3.2 数据预处理46

3.3.3 数据库建立47

3.4 技术路线47

第4章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特征及演化49

4.1 建国以来合肥城市扩展历程49

4.2 合肥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52

4.2.1 城市扩展的时间特征53

4.2.2 城市扩展的各向异性57

4.3 城市外部形状演变特征62

4.3.1 紧凑度63

4.3.2 分维数64

4.3.3 形状指数66

4.4 本章小结67

第5章 基于空间梯度的城市形态演化分析68

5.1 功能用地的密度分布及演化69

5.1.1 工业用地70

5.1.2 居住用地72

5.1.3 公共设施用地74

5.2 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化76

5.2.1 合肥城市人口的历史增长76

5.2.2 人口增长速度的空间差异77

5.2.3 城市人口密度模型及其理论意义79

5.2.4 人口密度模型拟合81

5.2.5 人口分布的空间形态特征86

5.2.6 人口密度的空间自相关分析89

5.3 本章小结90

第6章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特征及演化93

6.1 主要功能用地的空间结构及演化94

6.1.1 功能用地的结构演化94

6.1.2 功能用地的空间分异97

6.2 主要功能用地的形态特征105

6.2.1 功能地块的格局特征105

6.2.2 功能地块空间集聚特征107

6.2.3 功能地块形状变化109

6.2.4 功能用地异质性特征110

6.3 合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其演变111

6.3.1 功能用地的空间分布及圈层识别111

6.3.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114

6.4 本章小结115

第7章 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及其机制118

7.1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轨迹119

7.1.1 据点生成到团城发展(1949年以前)119

7.1.2 “风扇型”形态的生成期(1949—1958年)122

7.1.3 “风扇型”形态的保持期(1958—1978年)122

7.1.4 扇翼扩张壮大期(1978—1991年)122

7.1.5 翼间填充和跳跃式发展期(1991—2000年)123

7.1.6 多组团紧密发展期(2000—2004年)124

7.2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形成与演化机制124

7.2.1 经济发展——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始终动力124

7.2.2 自然条件——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基础126

7.2.3 职能转变——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助推器128

7.2.4 城市规划——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导向阀129

7.2.5 交通诱导——城市空间形态突变的开始132

7.2.6 新城建设——城市空间形态突变的关键133

7.3 本章小结134

第8章 城市空间形态优化调控对策135

8.1 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目标136

8.1.1 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的内涵136

8.1.2 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的要素分析137

8.1.3 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模式架构准则139

8.2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优化调控142

8.2.1 基于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分析142

8.2.2 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架构149

8.2.3 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对策150

8.3 本章小结152

第9章 结语154

9.1 主要结论154

9.2 主要创新点158

9.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160

主要参考文献162

后记1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