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 王德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ISBN:751301629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23页
  • 文件大小:123MB
  • 文件页数:34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选题依据2

二、研究方案5

三、研究特色与创新9

第二章 宜居城市相关研究进展及述评11

第一节 宜居城市思想渊源与形成发展阶段12

一、国外宜居城市思想渊源及形成发展阶段12

二、国内宜居城市思想渊源及形成发展阶段13

第二节 国外宜居城市研究进展14

一、宜居城市的概念与内涵研究15

二、宜居城市的综合测度方法17

三、宜居城市综合影响因素研究21

四、国外重要的宜居城市发展思想22

第三节 国内宜居城市研究进展25

一、宜居城市的概念与内涵研究25

二、宜居城市定量评价体系研究27

三、宜居城市空间分异特征研究29

四、宜居城市建设的提升对策研究30

第四节 宜居城市研究进展的总体评价31

第三章 宜居城市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34

第一节 宜居城市的内涵34

一、宜居城市的内涵34

二、宜居城市的研究框架35

第二节 宜居城市相关基础理论38

一、田园城市理论及其对宜居城市研究的指导作用38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对宜居城市研究的指导作用41

三、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对宜居城市研究的指导作用42

四、健康城市理论及其对宜居城市研究的指导作用43

五、新城市主义理论及其对宜居城市研究的指导作用45

六、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及其对宜居城市研究的指导作用47

七、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对宜居城市研究的指导作用48

八、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及其指导作用51

第四章 国内外宜居城市建设经验借鉴54

第一节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与经验借鉴54

一、温哥华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经验55

二、新加坡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经验57

三、墨尔本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经验61

第二节 国内宜居城市建设实践与经验借鉴62

一、大连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经验62

二、青岛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经验65

三、杭州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经验68

四、成都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经验70

第五章 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的理念与基本模式74

第一节 宜居之都建设理念74

第二节 宜居之都建设的基本模式76

第六章 北京宜居之都判别标准及综合评价方法85

第一节 宜居城市的典型判别标准85

第二节 宜居城市的典型测度方法88

一、主观评价法88

二、AHP决策分析法89

三、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89

四、位分值法91

五、综合评价法93

第三节 宜居北京综合评价方法选择95

一、研究区范围95

二、宜居北京判别标准96

三、缓冲区分析97

四、空间可达性分析99

五、空间插值分析99

六、基于问卷调查的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100

第七章 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现状与总体评价103

第一节 城市宜居性总体空间分异特征103

第二节 城市宜居性的分要素分异特征105

一、“公平北京”建设空间分异特征105

二、“安全北京”建设空间分异特征106

三、“便捷北京”建设空间分异特征109

四、“舒适北京”建设空间分异特征110

五、“人文北京”建设空间分异特征112

第八章 空间合理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基础114

第一节 北京市城市总体功能区划115

一、城市总体功能区划115

二、不同功能区发展重点116

第二节 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118

一、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118

二、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存在问题122

三、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126

第三节 北京市新城建设重点127

一、北京新城规划建设现状及面临问题128

二、伦敦新城建设历程及经验教训129

三、对北京新城规划建设的启示130

第四节 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调控133

一、分散中心城区人口133

二、提升卫星城质量133

三、加快“首都经济圈”建设134

四、注重人口经济调控135

第九章 产业生态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前提136

第一节 北京市产业发展现状137

一、三次产业结构表现出从“二、三、一”转变到“三、二、一”格局137

二、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向农业及牧业为主转变138

三、工业结构中以重工业为主,且比重呈上升趋势139

四、新型产业及高技术制造业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42

五、产业能耗逐年降低,二产能耗降低速率尤其明显143

六、形成内核以三产为主,外围以二产为主的空间格局145

第二节 北京市产业发展存在问题147

一、就业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147

二、第一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产业化程度低149

三、工业内部结构仍然偏重,高耗能的重工业没有根本减少149

四、作为未来主导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欠佳149

第三节 北京市产业生态化发展战略150

一、依据环境承载能力,选择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作为城市主导产业150

二、根据产品链间的共生及伴生关系,配套发展关联产业151

三、按照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协同发展的原则,构建基础产业152

第四节 新型工业化与工业布局优化153

一、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方向与重点153

二、工业布局优化154

第五节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建设重点157

一、现代服务业空间层次特征157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分析160

第十章 社会公平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重点162

第一节 北京社会公平建设现状分析162

一、城乡差距分析162

二、医疗卫生条件分析165

三、教育设施发展分析167

四、居住条件分析169

五、社会保障分析174

六、文体设施建设分析176

七、社会公平建设空间差异特征178

第二节 北京社会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分析186

一、购物设施可达性空间分异特征186

二、教育设施可达性空间分异特征187

三、医疗设施可达性空间分异特征188

四、社会服务设施综合可达性空间分异特征189

第三节 北京社会服务设施空间满意度评价190

一、购物满意度空间分异特征190

二、教育设施服务满意度空间分异特征193

三、医疗服务设施满意度空间分异特征194

四、社会服务设施综合满意度空间分异特征196

第四节 北京社会公平化建设对策197

一、逐渐减弱主城区居住功能,缓解主城区人口压力197

二、加大城市边缘区居住功能,加强职住平衡建设198

三、加强北京社会服务设施建设的区域分类指导和开发建设198

四、提升中关村及CBD地区居住环境健康性和舒适度198

五、加强新城及新建大型居住区文化特色建设199

第十一章 居住安全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关键200

第一节 居住环境安全性的客观背景分析200

一、刑事案件发生及破案概况200

二、道路交通安全概况203

三、地震场所建设205

四、火灾发生概况206

五、居住环境安全性的空间特征208

第二节 居住环境安全性评价的总体特征214

一、分街道案情发生率空间差异特征214

二、基于问卷调查的居住环境安全性满意度空间差异特征215

第三节 居住环境安全性建设对策建议216

一、加强城市安全法规及制度建设217

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217

三、构建城市一体化应急管理体制218

四、积极推进防灾避难场所建设219

五、强化城市危机预警机制建设219

第十二章 交通便捷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载体221

第一节 北京交通系统发展及演变特征222

一、交通系统发展现状分析222

二、交通系统演变阶段分析237

第二节 居民出行便捷性空间特征评价238

一、交通畅达性分析238

二、居民交通出行满意度空间特征评价243

第三节 基于便捷性的北京交通问题解析249

一、城市建设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协调249

二、道路网络规划不尽合理249

三、“职住分离”导致交通问题的加剧250

四、公共客运交通难以应对私人交通工具的强劲挑战251

五、城市交通系统管理缺乏有效整合251

第四节 北京交通便捷化改善方案252

一、构建多层次的公共交通运营系统252

二、加快发展快速轨道交通系统252

三、适度控制私人交通系统253

四、合理定位自行车出行系统253

五、建立完善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254

第十三章 环境舒适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核心255

第一节 北京市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分析256

一、近50年来北京气候变化256

二、大气环境分析261

三、噪声环境分析266

四、水环境分析267

五、园林绿化分析270

六、环境要素空间特征分析272

第二节 城市生态环境健康性空间特征分析276

一、绿地系统满意度空间特征276

二、汽车尾气治理满意度空间特征280

三、扬尘及工业污染治理满意度空间特征281

四、公共开放空间满意度空间特征282

五、城市生态环境健康性综合评价空间特征285

第三节 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286

一、治理大气环境污染,提高大气环境质量286

二、构建“生态立市”理念,提高城市绿化水平287

三、坚持可持续开发水资源原则,提高水环境质量288

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适合首都定位的产业289

五、严格执法,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289

第十四章 宜居北京与周边地区合作机制291

第一节 土地资源合作开发模式分析292

第二节 水资源合作开发模式分析295

第三节 生态环境共育模式分析297

一、与环首都经济圈共建防风固沙生态屏障297

二、与环首都经济圈共建水源涵养林防护工程298

三、与环首都经济圈共建区域绿道298

第四节 产业协调发展路径分析298

一、产业协调发展重点299

二、产业协调发展布局301

第五节 宜居北京与周边地区合作机制分析302

第十五章 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的对策建议307

第一节 宜居之都建设的分要素提升路径307

一、合理分流过度集中的人口及产业,加强“紧凑北京”建设308

二、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生态北京”建设309

三、以宜居社区推动北京公平化建设,加强“公平北京”建设309

四、将安全教育纳入各级教育体系,加强“安全北京”建设310

五、构建“点对点”快捷交通网络,加强“便捷北京”建设311

六、加大城市环境监管力度,加强“健康北京”建设311

第二节 宜居之都构建的近期建设重点312

一、促进公众参与宜居之都的规划与建设312

二、大力推动北京生态经济发展312

三、积极营造优美生态空间313

四、努力创造宜居之所313

五、建立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系统313

六、加强城市安全建设314

七、保护城市文化特色314

参考文献3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