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宏观经济学 第5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梁东黎编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503059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44页
- 文件大小:138MB
- 文件页数:466页
- 主题词:宏观经济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宏观经济学 第5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
一、宏观经济的波动现象1
二、凯恩斯革命4
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8
四、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基础9
五、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系10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1
一、实证分析方法11
二、经济理性主义的假定12
三、均衡分析方法13
四、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14
五、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14
六、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15
七、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15
八、事前变量分析与事后变量分析15
第三节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框架16
一、总需求分析16
二、总供给分析16
三、总产出和物价的决定16
四、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16
五、总供求框架(AS-AD)16
附录17
一、经济周期概说17
二、我国(1953—1987)经济周期情况22
三、我国的经济波动简况22
四、我国改革后经济周期性波动26
五、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28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38
第一节 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38
一、为什么要核算国民收入38
二、总产量包括哪些项目38
三、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含义39
第二节 从总支出统计国民生产总值GNP41
一、简单经济: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41
二、统计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支出法41
第三节 从总收入统计国民生产总值GNP43
一、统计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收入法43
二、五个总量指标44
第四节 宏观统计恒等式45
第五节 国民生产总值GNP统计中的价格因素47
一、名义国民生产总值GNP47
二、国民生产总值GNP价格矫正指数47
三、实际国民生产总值GNP48
四、通货膨胀率49
第六节 国内生产总值(GDP):不能告诉我们什么?49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最重要的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之一49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四大局限应该认清50
附录51
一、按生产法和支出法核算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51
二、按收入法核算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52
三、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总收入GNP54
四、我国资本形成结构54
五、我国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55
第三章 消费需求57
第一节 绝对收入假说57
一、为什么要研究消费需求函数57
二、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绝对收入假说58
三、线性消费函数59
第二节 消费函数之谜61
一、短期消费函数61
二、长期消费函数61
三、消费函数之谜62
四、绝对收入假说对消费之谜的解释63
第三节 相对收入假说63
一、消费的示范效应和攀比效应63
二、消费的棘轮效应64
第四节 财产-终生收入假说65
一、财产-终生收入假说的基本观点65
二、预期终生劳动收入不变情况65
三、储蓄与财产66
四、预期终生劳动收入改变情况67
五、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68
六、财产-终生收入假说对消费之谜的解释69
第五节 持久收入假说70
一、持久收入消费函数的主要内容70
二、持久收入的估算方法70
三、持久收入假定对消费之谜的解释72
第六节 消费需求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73
附录74
一、有关消费率的统计数据74
二、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消费和积累(储蓄)76
三、我国的消费需求78
四、我国高储蓄率问题82
第四章 投资需求88
第一节 由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导出的投资需求函数88
一、为什么要研究投资函数88
二、投资需求问题的复杂性88
三、投资和资本的含义89
四、投资决策90
五、贴现原理91
六、资本边际效率93
七、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投资曲线93
八、投资曲线和投资水平的决定95
第二节 从总量生产函数导出的投资需求函数96
一、合意资本存量96
二、投资水平的决定97
第三节 投资需求的阶段性98
一、什么是投资的阶段性98
二、非投资品购价的成本考虑对投资的影响98
第四节 信贷配给对投资需求的影响99
一、信货配给问题99
二、信货配给条件下的投资需求100
第五节 投资需求及其供给效应100
一、资本-产出比率100
二、加速数101
三、由加速数推导的投资需求函数101
四、投资需求的供给效应101
第六节 托宾的投资需求理论101
第七节 投资需求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102
附录104
一、我国的投资率104
二、若干国家的投资率105
三、我国的加速数(投资与产出增量之比)105
四、我国的投资需求106
五、我国投资需求不足问题122
六、投资独立于消费而增长123
第五章 有效需求130
第一节 有效需求概念130
一、意愿购买130
二、有效需求的含义130
第二节 有效需求的决定131
一、有效需求的决定:45°线模型的分析131
二、均衡过程的数量(净存货)机制132
三、有效需求的决定:投资曲线与储蓄曲线的分析133
第三节 有效需求的变动134
一、漏出和注入的数量关系134
二、投资对有效需求的影响:投资乘数134
三、意愿购买和有效需求135
第四节 有效需求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136
附录137
我国储蓄和投资的关系:储蓄缺口137
第六章 货币需求139
第一节 货币需求概念139
一、为什么要研究货币需求139
二、货币需求概念139
三、持有货币的三个动机141
四、货币需求和有效需求的关系142
第二节 货币需求曲线142
一、简化的货币需求函数142
二、货币需求曲线的斜率143
第三节 货币需求模型144
一、平均货币持有量144
二、最优平均货币持有量的决定145
三、货币需求弹性146
第四节 货币需求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149
附录151
一、交易货币需求与货币流通速度151
二、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154
三、经济转型中的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155
第七章 货币供给157
第一节 影响货币供给的三个行为主体157
一、货币供给的衡量157
二、中央银行的作用159
三、商业银行的作用159
四、公众的作用160
第二节 存款创造与存款乘数161
一、简单情况下的存款乘数161
二、复杂情况下的存款乘数166
第三节 货币供给量的决定168
一、中央银行增发现金的存款乘数168
二、高能货币和存款创造的关系169
三、货币供给量的决定170
四、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171
第四节 货币供给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172
附录176
一、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基础货币、货币供给和货币乘数176
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177
三、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货币供给187
四、我国货币供给的外生性188
五、1996—2004年上半年我国的货币扩张190
六、“货币荒”是怎样发生的?200
第八章 总需求209
第一节 利息率对有效需求的影响:IS曲线209
一、利息率变化对有效需求的影响209
二、利息率对有效需求的影响程度209
三、自发性支出对有效需求的影响209
四、产品市场供求不均衡对有效需求的影响209
第二节 有效需求对利息率的影响LM曲线211
一、利息率的决定211
二、货币供给对利息率的影响212
三、有效需求对利息率的影响212
四、有效需求对利息率的影响程度213
五、两种极端情况213
六、货币市场供求不均衡对利息率的影响214
第三节 总需求形成的三种情况215
一、有效需求和货币供给共同决定总需求215
二、有效需求起主导作用216
三、货币供给起主导作用217
四、总需求形成的五个环节217
第四节 物价对总需求的影响218
一、物价对投资需求的影响218
二、物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218
三、物价对净出口的影响218
四、物价对总需求的影响:总需求曲线218
五、总需求曲线和单个产品需求曲线的区别219
六、其他因素对总需求的影响219
第五节 总需求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219
第六节 全球经济危机对总需求理论的检验220
附录221
一、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总需求221
二、我国“双轨制”时期的总需求226
三、我国转轨时期的总需求229
第九章 总供给238
第一节 就业的决定238
一、充分就业的常态238
二、“短期”的经济学含义241
三、小于充分就业的常态241
第二节 短期总供给的形成243
一、物价对总供给的影响243
二、总供给的两种极端情况244
三、总供给曲线整体244
第三节 短期总供给的变动245
一、要素价格对总供给的影响245
二、资本存量对总供给的影响245
三、技术进步对总供给的影响245
第四节 长期总供给的形成245
一、“长期”的经济学含义245
二、长期总供给的形成245
第五节 总供给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246
附录247
一、传统体制下企业的生产247
二、我国地方政府的生产职能及其转变263
三、我国技术进步的类型及其贡献274
第十章 通货紧缩282
第一节 总产出决定的一般原理282
一、总产出决定的短边规则282
二、资源约束型经济282
三、需求约束型经济283
第二节 总产出和物价的决定283
一、总供求(AS-AD)分析框架283
二、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决定情况283
三、总需求起主导作用情况284
四、总供给起主导作用情况285
第三节 通货紧缩的形成285
一、何谓“通货紧缩”285
二、总需求收缩情况285
三、总供给改善情况285
四、总需求、总供给同时扩张情况286
第四节 通货紧缩的成本286
一、通货紧缩的类型286
二、奥肯定律287
第五节 通货紧缩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287
第六节 全球经济危机对通货紧缩理论的检验288
附录289
一、余永定:我国通货收缩的形成机制289
二、林毅夫的评论290
三、樊纲:我国通货紧缩的形成291
四、我国通货紧缩:固定价格的总供求模型解释292
五、膨胀转为衰退的机制294
第十一章 通货膨胀303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形成303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303
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303
三、通货膨胀的实质:货币数量方程的表达304
第二节 现代货币主义的观点305
一、通货膨胀率的决定305
二、政策建议306
第三节 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替代306
一、菲利普斯对英国的经验研究306
二、凯恩斯学派的理论解释307
第四节 通货膨胀效应308
一、没有通货膨胀预期时的效应308
二、有通货膨胀预期时的效应308
第五节 通货膨胀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309
附录310
一、我国改革开放前物价情况310
二、我国改革开放后物价情况311
三、我国改革开放后的通货膨胀311
第十二章 财政政策效应314
第一节 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314
一、均衡产出与充分就业产出314
二、总额税情况下的财政政策效应316
三、比例税情况下的财政政策效应318
四、影响财政政策效应的因素319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321
一、财政政策的一般效应321
二、影响财政政策效应的因素323
三、凯恩斯流动陷阱区的财政政策效应324
四、古典区的财政政策效应325
第三节 财政政策融资方式的影响326
一、财政扩张的融资方式326
二、融资方式对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327
第四节 财政政策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327
一、极度萧条区的政策效应328
二、小于充分就业区的政策效应328
三、充分就业区的政策效应328
第五节 财政政策效应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329
附录330
一、财政政策效应的几何表达(IS-LM模型)330
二、三个基本模型之间的联系332
三、我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投资乘数333
四、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公共产品价值335
五、欧洲主权债务危机342
第十三章 货币政策效应345
第一节 货币供给量的控制345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345
二、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内生性345
三、对货币供给控制的干扰345
第二节 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346
一、一般效应346
二、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347
三、凯恩斯陷阱区的货币政策效应347
四、古典区的货币政策效应348
五、对影响政策效应的因素的进一步研究349
第三节 政策搭配的效应350
一、双松政策效应350
二、双紧政策效应351
三、松财政紧货币政策的效应351
四、紧财政松货币政策的效应352
第四节 治理通货膨胀政策的成本353
一、充分就业情况下的紧缩政策效应353
二、小于充分就业情况下的紧缩政策效应353
第五节 货币政策效应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353
附录354
一、货币政策效应的几何表达(IS-LM模型)354
二、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356
三、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357
四、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360
第十四章 总需求扩张的负供给效应363
第一节 适应性预期情况363
一、事实对理论的检验363
二、预期的类型363
三、长期菲利普斯曲线364
四、与LPH曲线对应的AS-AD表达365
第二节 理性预期情况365
一、劳动市场情况365
二、产品市场情况366
第三节 粘性工资情况366
一、工资(价格)粘性假说366
二、就业状况对工资的影响367
三、总产出对总供给的影响368
四、总需求扩张的效应369
五、弹性假说、刚性假说、粘性假说的比较370
第四节 市场出清假说在我国的适用性371
第五节 全球经济危机对市场出清假说的检验372
附录373
我国若干行业产能过剩情况373
第十五章 经济增长374
第一节 经济增长概述374
一、经济增长问题374
二、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374
第二节 均衡增长的条件375
一、经济增长模型的一般假定375
二、固定系数的生产函数375
三、有保证的增长率376
四、自然增长率与一致性条件378
第三节 均衡增长的机制379
一、政府干预379
二、价格机制379
三、收入分配调节381
第四节 经济增长的源泉382
一、资本的作用382
二、技术进步的作用383
三、知识的作用384
四、经济制度的作用384
第五节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385
一、经济体制改革385
二、提高储蓄率386
三、增加人力资本投资386
四、推动技术进步386
五、转变政府职能387
第六节 经济增长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387
附录389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统计资料389
二、我国要素投入和生产率提高对增长的贡献390
三、需求约束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理论392
四、要素歧视条件下的经济增长399
第十六章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408
第一节 包括进出口的IS-LM模型408
一、包括进出口的IS曲线的形成408
二、IS曲线的移动409
第二节 国际收支平衡411
一、国际收支411
二、国际收支平衡曲线的建立411
三、国际收支平衡曲线BP的移动412
第三节 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机制413
一、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机制413
二、固定汇率制度下的机制415
第四节 内外宏观经济目标的协调416
一、对有顺差的萧条经济的调节416
二、对有逆差的萧条经济的调节417
三、对有顺差的过热经济的调节418
四、对有逆差的过热经济的调节418
五、认识的深化与局限419
第五节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420
附录421
一、1982—1996年我国国际收支变动的阶段性421
二、1994年我国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422
三、我国货币“内贬外升”的现象422
四、双顺差的核算含义与福利含义430
主要参考文献440
后记442
热门推荐
- 3033304.html
- 3862507.html
- 721752.html
- 2737511.html
- 3235260.html
- 1778670.html
- 3024482.html
- 3175502.html
- 3178213.html
- 10543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372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59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325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927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345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407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000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321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65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0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