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现代科学全书 汉语修辞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现代科学全书 汉语修辞论
  • 王希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 ISBN:7801156498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06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521页
  • 主题词:语言学-研究;文字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现代科学全书 汉语修辞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修辞学的定义1

一、汉语中的“修辞”一词1

二、修辞家、修辞学家和修辞学学家2

三、修辞活动、修辞规律和修辞学5

四、修辞学的名称7

五、传统修辞学的定义和修辞学的传统定义8

六、定义的分歧和修辞学的发展9

七、西方学者的定义12

八、修辞学的定义14

九、修辞学是表达者的学问15

十、表达效果和接受效果17

十一、修辞学是语言表达学19

十二、修辞学不是美辞学,是得体学19

十三、修辞学是语言科学21

十四、表达者——修辞人21

十五、表达者和接受者的对话23

十六、现实人生的对话24

十七、修辞人身份的确认25

十八、修辞学是关系之学、形式之学27

十九、最佳表达效果的辩证法30

第二章 修辞学的性质32

一、被攻击的修辞学32

二、修辞学是科学33

三、修辞活动是艺术,修辞学是科学37

四、修辞学的两面性38

五、修辞学是人文科学41

六、修辞学是语言学41

七、修辞学是经验科学44

八、修辞学是伦理科学47

九、修辞学是描写性学科52

十、修辞学是规范性学科53

十一、修辞学的阐释性55

十二、修辞学是创新与保守统一的学问56

十三、修辞学是一门应用学科57

十四、修辞学没有阶级性58

第三章 修辞学的内容62

一、多种多样的修辞学62

二、修辞学和修辞学学63

三、普通修辞学和个别修辞学65

四、共时修辞学和历时修辞学67

五、语言修辞学和言语修辞学69

六、修辞史和修辞学史70

七、积极修辞学和消极修辞学72

八、理论修辞学和实用修辞学77

九、内部修辞学和外部修辞学80

十、核心修辞学和边缘修辞学82

十一、比较修辞学和对比修辞学84

十二、跨文化修辞学87

十三、口语修辞学和书面语修辞学88

十四、常规修辞学和变异修辞学89

十五、游戏修辞学91

十六、修辞批评92

十七、修辞学批评96

第四章 语言、汉语、现代汉语99

一、表达工具——语言99

二、语言的共性与民族性100

三、修辞活动的民族性101

四、修辞学的民族性102

五、汉语103

六、汉语修辞学105

七、汉语修辞的时代性107

八、汉语修辞学的时代性108

九、古代汉语修辞学110

十、文言修辞学和白话修辞学110

十一、现代汉语112

十二、现代汉语修辞学115

十三、汉语修辞的地区差118

十四、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地区差119

十五、汉字和修辞学120

十六、汉语修辞文化学124

十七、方言修辞学126

十八、汉语修辞的团体特色和个人特色126

十九、现代汉语修辞学的任务129

第五章 修辞学是选择规则系统133

一、修辞活动是选择活动133

二、选择活动的章程135

三、表达者的选择自由度137

四、零选择138

五、对接受者的选择139

六、语码的选择141

七、表达者的被动性142

八、修辞活动是有规则的143

九、修辞规则145

十、表达过程A:从思想到话语(文本)146

十一、表达过程B:从话语(文本)到接受者148

十二、修辞规则的客观性148

十三、修辞规则的评价150

十四、修辞规则的等级性和层次性151

十五、修辞规则的系统性152

十六、修辞规则的简单性154

十七、修辞规则的生成性157

十八、修辞规则的结构性160

十九、修辞规则的开放性161

第六章 修辞原则:得体性原则163

一、规则和原则163

二、三性原则: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165

三、惟一的、最高的原则:得体性原则166

四、得体性原则和“适合题旨和情境”说172

五、得体性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173

六、得体性原则与世界文化174

七、得体性原则的层次性176

八、整体准则177

九、语境准则180

十、信息准则182

十一、文化准则184

十二、心理准则186

十三、语体准则189

十四、风格准则192

十五、自我准则198

十六、得体度200

十七、得体性原则的偏离202

十八、得体性原则和精神文明204

第七章 同义手段206

一、同义手段选择活动和同义手段选择学说206

二、同义手段学说的兴起和争论208

三、同义手段的定义218

四、同义手段的丰富性222

五、语言的同义手段和言语的同义手段225

六、语音的同义手段230

七、音节和同义手段232

八、词汇的同义手段234

九、语法的同义手段236

十、同义句238

十一、同指手段240

十二、同息手段242

十三、文化世界的同义手段242

十四、心理世界的同义手段245

十五、显性同义手段和潜性同义手段248

十六、古今式同义手段251

十七、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同义手段255

第八章 语言环境258

一、语言环境的定义258

二、语境学和修辞学260

三、语境的功能262

四、表达者和语境的关系265

五、语境的选择267

六、语境的创造267

七、语境和同义手段270

八、反馈和预测271

九、语内语境和语外语境273

十、上下文对选择的制约275

十一、趋同和求异277

十二、语音上下文279

十三、语义上下文281

十四、交际对象282

十五、时间285

十六、场景286

十七、传递方式287

十八、文化语境287

十九、心理语境290

二十、语境差293

二十一、语境的偏离——悖境296

第九章 修辞格300

一、修辞格的名称300

二、修辞格和修辞学301

三、唐钺的《修辞格》302

四、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309

五、吴士文的《修辞格论析》311

六、王希杰的辞格观313

七、修辞格的分类316

八、辞格和非辞格320

九、非辞格的排除327

十、兼格和辞格的交错333

十一、辞格的综合运用和辞格群336

十二、修辞格的数量339

十三、比喻341

十四、辞格的归并346

十五、辞格的扩充351

十六、新辞格的创建354

十七、辞格和语音357

十八、辞格和语义360

十九、辞格和语法362

二十、辞格和辞格研究的价值364

第十章 修辞学的研究方法365

一、中国传统修辞学的方法和方法论365

二、何爵三《中国修辞学上的几个根本问题》368

三、中国现代修辞学的方法和方法论369

四、中国当代修辞学的方法和方法论372

五、方法和方法论的争论374

六、修辞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375

七、语言观、修辞观和方法论376

八、研究方法的选择377

九、对比法379

十、归纳法381

十一、统计法383

十二、演绎法386

十三、移植法387

十四、复合研究法391

十五、方法和语料392

十六、方法和体系394

十七、研究方法的评价396

第十一章 从传统修辞学到现代修辞学400

二、传统修辞学的现代审视400

二、传统修辞学的历史性总结402

三、中国传统修辞学的特点405

四、从传统修辞学到现代修辞学408

五、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中国现代修辞学412

六、何爵三:《中国修辞学上的几个根本问题》414

七、王易的《修辞学通诠》416

八、陈望道和他的《修辞学发凡》419

九、百家争鸣的三十年代425

十、郑业建的《修辞学》428

十一、宫廷璋的《修辞学举例:风格篇》431

十二、心理视角的修辞学研究432

十三、语法学家的修辞学研究435

十四、胡怀琛的修辞学研究及其争论440

第十二章 从现代修辞学到当代修辞学444

一、过渡时期的汉语修辞学444

二、从现代修辞学到当代修辞学446

三、百花齐放的新时期450

四、王力的修辞学研究458

五、张志公的《修辞概要》和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460

六、倪宝元的《汉语修辞新篇章》463

七、钱钟书的《论通感》和《管锥编》467

八、从杨树达到李维琦468

九、何伟棠的《永明体到近体》和吴洁敏、朱宏达的《汉语节律学》472

十、《发凡》派,复旦派475

十一、伍铁平和模糊修辞学480

十二、香港和澳门的修辞学483

十三、台湾修辞学484

十四、傅隶朴和徐芹庭488

十五、新加坡的汉语修辞学492

十六、日本的汉语修辞学497

十七、苏联的汉语修辞学研究500

十八、王希杰的修辞学研究501

结束语50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