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逻辑学思想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逻辑学思想史
  • 张家龙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ISBN:753554169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658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685页
  • 主题词:逻辑史(学科: 研究 地点: 世界) 逻辑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逻辑学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中国名辩学1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中国名辩学产生的历史背景2

一、名实悖谬和百家争鸣2

二、必要的理论准备3

第二节 中国名辩学发展简史4

一、先秦时期4

二、秦汉魏晋时期5

三、隋唐至明清时期7

四、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9

五、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11

第二章 名14

第一节 名、指、称15

一、“实立而名从”15

二、“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16

三、“名必有所分”16

四、名与指17

第二节 “所为有名”18

五、名与称18

第三节 “审分”21

一、“偏有偏无有”21

二、达、类、私22

三、共名与别名23

四、形貌之名与非形貌之名23

五、兼名与单名24

第四节 “名”与“号”27

一、“白马非马”28

三、“推而共之”与“推而别之”29

二、“号凡而略,名详而目”29

第五节 正名30

一、“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31

二、“制名枢要”32

三、“名逐物而迁”34

第六节 “名实相悖”35

一、重名、过名、非名35

二、“三惑”说37

三、“离谓”说40

第三章 辞42

第一节 辞、言、意43

一、“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43

二、“所谓”与“所以谓”44

三、辞与言45

四、辞与意46

第二节 辞的种类47

一、尽与或47

二、小故与大故49

三、必与不必50

四、且与已51

五、“兼爱相若”52

第三节 “彼”、“此”与“牛”、“马”53

一、“彼”与“此”53

二、“牛”与“马”54

第四节 辞当56

一、辞意相合56

二、辞实相符56

第五节 悖辞57

三、“言者以谕意”57

一、“以言为尽悖,悖”58

二、“非诽者,悖”59

三、“学无益,悖”59

四、“知知之否之足用也,悖”60

第六节 若干辩题61

一、惠施的“历物之意”61

二、辩者的若干辩题62

第四章 说64

第一节 “方不彰,说也”65

第二节 “圣人何以不可欺”67

第三节 推类69

一、明类69

二、同类相推,“异类不比”70

三、“类可推而不可必推”71

第四节 辟72

一、“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72

二、“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74

三、“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75

四、“不知譬喻,则无以推明事”76

五、“比不应事,未可谓喻”77

六、“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77

七、“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78

八、小结80

第五节 效与侔82

一、效82

二、侔83

一、援88

第六节 援与推88

二、推90

第七节 “以类度类”91

第八节 “一节见而百节知”93

一、止93

二、“得事之所由”95

第九节 连珠97

一、连珠创始于韩非97

二、陆机、葛洪演连珠98

第十节 朱熹的推理思想100

一、“自下面做上去”101

二、“自上面做下来”102

第十一节 说之谬误103

一、“行而异,转而危,远而失,流而离本”103

二、“有所至而正”105

三、“多方、殊类、异故”108

四、对“类不可必推”的探索110

第五章 辩113

第一节 辩、论、说114

一、“辩,争攸也”114

三、“论说辩然否”116

二、“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116

四、“分别事类而明处”117

五、“正白黑以广论,释微妙而通之”117

六、“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118

第二节 理辩与辞辩119

一、圣人之辩、君子之辩和小人之辩119

二、心辩与口辩120

三、君子之辩与俗士之辩120

第三节 “正是”与“疾妄”121

四、理辩与辞辩121

二、“正真是”、“疾虚妄”122

一、“以类取”、“以类予”122

第四节 “八材”123

第五节 “五诺”124

第六节 “三物”125

一、“辞以故生”126

二、“辞以理长”127

三、“辞以类行”127

一、“矛盾之说”128

第七节 论“矛盾”128

二、“类不可两”131

三、“相违”与“相伐”131

四、“矛盾无俱立之势”132

第八节 辩的具体要求133

一、“说而不难,莫知其由”133

二、“通意后对”134

三、“贵有效验”135

四、“当先求自然之理”137

五、“秦赵相让”的启示138

六、“偏是之议”,不难为是139

七、忌“气构”、“妄构”140

八、“辩言必约”,“理足而止”140

九、“疾徐应节,不犯礼教”141

第六章 名辩与因明、逻辑143

第一节 因明、逻辑学的传入和发展143

一、因明的传入和发展143

二、逻辑学的传入和发展146

第二节 名辩与因明、逻辑的比较研究148

一、孙诒让发比较研究之端148

二、梁启超、章太炎的比较研究149

三、谭戒甫、虞愚、章士钊的比较研究151

四、沈有鼎、张盛彬的比较研究154

第二编 印度正理—因明159

第一章 概述159

第一节 印度正理—因明产生的历史背景159

一、宗教哲学背景159

二、社会伦理背景162

三、论辩术背景164

第二节 印度正理—因明的发展时期166

一、古代时期167

二、中世纪时期171

三、近代时期184

第二章 论证式191

第一节 陈那以前的古典论证式192

一、耆那教的十支论式192

二、《正理经》的五支作法194

三、古因明的论证式200

第二节 陈那的三支作法210

一、陈那三支作法的固定格式210

二、新因明之利与古因明之弊216

第三节 法称的三支作法220

一、法称三支作法的逻辑形式220

二、法称对三支作法的理论贡献223

第三章 因三相规则225

一、因三相的由来226

第一节 陈那以前的因三相226

二、陈那以前的因三相说228

第二节 陈那的因三相231

一、讨论立破之则限于共比量231

二、同品和异品、九句因和因三相236

三、因的第二、第三相与同、异喻体243

四、因三相与三支作法的推理性质245

第三节 法称的因三相246

一、改造陈那的因三相247

二、三种正因248

三、不可得比量因种种251

第四章 过失论254

第一节 《方便心论》的过失论255

一、《方便心论》简介255

二、《方便心论》论五种过失256

第二节 《正理经》的过失论260

一、论诤261

二、似因261

四、误难262

三、曲解262

五、负处263

第三节 《如实论》的过失论264

一、四种相违宗过265

二、误难论266

三、堕负论268

第四节 陈那的过失论269

一、似能立270

二、似能破280

第五节 法称的过失论293

一、宗过294

二、因过294

三、喻过296

第三编 西方逻辑297

第一章 概述297

第一节 西方逻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297

一、论辩术的产生298

二、数学的发展303

三、逻辑思想的萌芽306

第二节 西方逻辑发展简史312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312

二、中世纪时期313

三、近代时期314

四、数理逻辑的基础——逻辑演算建立时期315

第二章 直言三段论学说317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的直言三段论学说317

一、直言命题之间的关系318

二、直言命题的换位320

三、直言三段论的定义322

四、直言三段论的格和式323

五、直言三段论的化归326

六、关于直言三段论第四格的问题331

七、直言三段论的规则337

第二节 中世纪的直言三段论学说340

一、三段论记忆歌诀340

二、带单独词项的三段论343

第三节 近代的直言三段论学说345

一、《波尔—罗亚尔逻辑》345

二、莱布尼茨的直言三段论学说347

三、沃尔夫和康德的直言三段论学说351

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直言三段论学说的现代研究353

一、希尔伯特和阿克曼对三段论式的系统地推演353

二、卢卡西维茨的蕴涵式公理系统357

三、直言三段论的自然演绎系统362

第三章 词项理论376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的词项理论377

一、四谓词理论377

二、十范畴理论389

一、五谓词理论391

第二节 波菲利的词项理论391

二、五谓词理论与四谓词理论的同异400

第三节 中世纪的词项理论402

一、范畴词和助范畴词402

二、指代理论405

第四节 近代的词项理论413

第四章 命题逻辑418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命题逻辑418

一、命题421

第二节 麦加拉—斯多阿逻辑421

二、论证426

三、悖论432

第三节 中世纪的命题逻辑434

一、波爱修的命题逻辑思想434

二、推论学说437

三、悖论444

第四节 近代的命题逻辑思想450

一、模态命题之间的关系453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的模态逻辑453

第五章 模态逻辑453

二、必然模态三段论455

三、偶然模态三段论469

四、亚里士多德模态三段论的现代研究491

第二节 麦加拉—斯多阿学派的模态理论502

第三节 中世纪的模态命题逻辑系统506

第四节 近代的模态理论522

一、莱布尼茨论可能世界和必然真理522

二、康德论模态判断523

第六章 逻辑基本规律525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论矛盾律和排中律525

一、本体论方面525

二、逻辑方面526

三、心理和认识方面527

四、语义方面527

第二节 近代的逻辑规律理论531

一、莱布尼茨推理的两大原则531

二、沃尔夫论逻辑基本规律533

三、康德论逻辑基本规律与模态的关系534

第七章 归纳法和古典归纳逻辑537

第一节 古代和中世纪的归纳法538

一、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法538

二、伊壁鸠鲁及其学派的归纳法546

三、罗吉尔·培根的归纳法550

第二节 古典归纳逻辑的建立553

一、古典归纳逻辑建立的自然科学基础553

二、弗兰西斯·培根的排除归纳法556

三、密尔的求因果联系的方法565

四、密尔归纳法的现代研究570

第八章 数理逻辑的基础——逻辑演算592

第一节 数理逻辑产生的历史背景592

第二节 莱布尼茨创建数理逻辑的指导思想595

一、思维演算595

二、普遍语言596

第三节 逻辑演算建立前逻辑学和数学的成果597

一、逻辑代数598

二、关系逻辑603

三、分析的算术化607

第四节 逻辑演算的建立609

一、弗雷格的逻辑演算609

二、罗素的逻辑演算617

第五节 逻辑演算的发展628

一、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的不同系统628

二、逻辑演算的元理论634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645

参考书目653

后记6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