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食品病原微生物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柳增善,任洪林,崔树森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23291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73页
- 文件大小:127MB
- 文件页数:391页
- 主题词:食品微生物-病原微生物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食品病原微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分布1
1.1 食品病原性细菌的分类1
1.1.1 种1
1.1.2 变种1
1.1.3 亚种(又称小种)1
1.1.4 型2
1.1.5 菌株2
1.1.6 群2
1.1.7 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分类法2
1.1.8 遗传学分类法2
1.1.9 微生物命名3
1.2 食品传播性病毒的分类3
1.2.1 病毒的分类规则3
1.2.2 病毒的命名规则3
1.2.3 病毒的命名4
1.3 食品产毒性真菌的分类4
1.3.1 分类的目的和依据4
1.3.2 真菌分类名称和等级4
1.3.3 真菌的命名5
1.4 食品传播性寄生虫的分类5
1.4.1 寄生虫的分类5
1.4.2 寄生虫命名规则6
1.5 藻类分类6
1.6 食品微生物的分布6
第2章 食品内外环境因素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7
2.1 食品内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7
2.1.1 食品中的酸碱环境7
2.1.2 含水量8
2.1.3 氧化还原电势8
2.1.4 营养成分8
2.1.5 抗微生物成分9
2.1.6 生物结构9
2.2 食品的外在因素9
2.2.1 食品的贮藏温度9
2.2.2 环境的相对湿度9
2.2.3 环境中的气体9
2.2.4 其他微生物及其活性10
第3章 食物传播性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11
3.1 构成病原菌的毒力因素11
3.1.1 细菌的侵袭力11
3.1.2 内毒素12
3.2 病毒感染12
3.2.1 病毒对细胞的损伤作用12
3.2.2 构成机体病毒感染的因素13
3.2.3 病毒感染的类型和机制13
3.3 构成真菌的毒力因素14
3.3.1 真菌产毒的特点14
3.3.2 真菌毒素的毒性作用14
3.4 引起人中毒和感染的必要条件14
3.5 中毒和感染的类型和结局15
3.6 食品病原的流行病学15
3.6.1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点15
3.6.2 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因素15
3.7 食品致病菌的卫生标准15
3.7.1 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体系15
3.7.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17
第4章 食物链中的各种人兽共患病病原风险19
4.1 食品供应全球化和疾病的传播19
4.1.1 疾病和食物链19
4.1.2 食物链中相关疾病实例20
4.2 食品供应中病原的流行病学21
4.2.1 肠道感染的类型和趋势21
4.2.2 食源性细菌病21
4.2.3 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23
4.2.4 病毒性食源性感染23
4.3 肉及肉品作为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来源24
4.3.1 细菌性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24
4.3.2 食源性人兽共患病毒病病原24
4.3.3 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病原24
4.4 肥料作为食源性病原来源25
4.4.1 肥料来源的食源性疾病和传染模式25
4.4.2 接触肥料引起的重要人兽共患病25
4.4.3 肥料作为耐药微生物和耐药基因的来源25
4.4.4 其他来自于肥料的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25
4.4.5 处理肥料,减少风险26
4.5 动物饲料作为食源性疾病病原和人兽共患病病原来源26
4.5.1 饲料作为潜在疾病的传播者26
4.5.2 饲料中的食源性病原和人兽共患病病原26
4.5.3 饲料成分污染的风险26
4.5.4 饲料对人产生的健康风险27
4.5.5 饲料中抗生素使用27
4.6 乳和鲜乳的消费作为食源性疾病病原和人兽共患病病原来源27
4.6.1 鲜乳的食用价值27
4.6.2 鲜乳和乳产品食源性病原流行情况28
4.7 环境和食物链中抗生素残留和家畜中抗生素基因28
4.8 畜牧业减少食源性病原的实践操作29
4.8.1 降低动物饲料和饮水中病原数量29
4.8.2 抗微生物饲料添加剂29
4.8.3 益生菌29
4.8.4 益生元30
4.8.5 免疫作用30
4.8.6 噬菌体30
4.8.7 废物处理30
4.9 有机农业对食源性疾病的影响30
4.9.1 有机食品安全30
4.9.2 有机植物产品风险30
4.9.3 有机动物产品风险30
4.10 禽流感对食物链的威胁与影响31
4.10.1 禽流感致病性31
4.10.2 新现禽流感病毒31
第5章 食物中毒性微生物32
5.1 食物中毒的概念及分类32
5.1.1 食物中毒及食物中毒性细菌32
5.1.2 食物中毒(性细菌)分类及特点32
5.2 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33
5.2.1 食物中毒现场调查33
5.2.2 样品的采取和检验33
5.2.3 食物中毒现场的最后处理34
5.3 食物中毒性细菌34
5.3.1 沙门氏菌属35
5.3.2 变形杆菌属42
5.3.3 致病性大肠杆菌46
5.3.4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53
5.3.5 副溶血性弧菌57
5.3.6 空肠弯曲菌60
5.3.7 蜡样芽胞杆菌63
5.3.8 金黄色葡萄球菌64
5.3.9 肉毒梭菌67
5.3.10 魏氏梭菌71
5.3.11 志贺氏菌属75
5.3.12 坂崎肠杆菌79
5.3.13 链球菌85
5.3.14 猪链球菌88
5.3.15 粪链球菌90
5.3.16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91
5.3.17 河弧菌95
5.3.18 拟态弧菌97
5.3.19 创伤弧菌98
5.3.20 霍利斯弧菌100
5.3.21 溶藻弧菌101
5.3.22 嗜水气单胞菌102
5.3.23 类志贺邻单胞菌105
5.3.24 香港海鸥形菌107
5.3.25 弓形菌108
5.3.26 克雷伯氏菌110
5.3.27 柠檬酸杆菌111
5.3.28 爱德华氏菌111
5.3.29 哈夫尼亚菌113
5.4 中毒性真菌及其毒素113
5.4.1 黄曲霉及黄曲霉毒素118
5.4.2 赭曲霉及赭曲霉毒素121
5.4.3 烟曲霉及烟曲霉毒素123
5.4.4 杂色曲霉124
5.4.5 寄生曲霉126
5.4.6 硫色曲霉126
5.4.7 棒曲霉126
5.4.8 巨大曲霉127
5.4.9 酱油曲霉128
5.4.10 炭黑曲霉128
5.4.11 佩特曲霉129
5.4.12 菌核曲霉129
5.4.13 孔曲霉130
5.4.14 蜂蜜曲霉130
5.4.15 洋葱曲霉130
5.4.16 黑曲霉131
5.4.17 土曲霉131
5.4.18 白曲霉132
5.4.19 米曲霉133
5.4.20 构巢曲霉133
5.4.21 焦曲霉133
5.4.22 链霉菌134
5.4.23 青霉菌属及相关毒素135
5.4.24 黄绿青霉135
5.4.25 岛青霉136
5.4.26 桔青霉137
5.4.27 展青霉138
5.4.28 圆弧青霉140
5.4.29 皱褶青霉140
5.4.30 产紫青霉141
5.4.31 红色青霉141
5.4.32 娄地青霉141
5.4.33 普通青霉142
5.4.34 纯绿青霉143
5.4.35 疣孢青霉143
5.4.36 变幻青霉144
5.4.37 镰刀菌及其毒素144
5.4.38 禾谷镰刀菌145
5.4.39 梨孢镰刀菌145
5.4.40 拟枝孢镰刀菌146
5.4.41 三线镰刀菌147
5.4.42 串珠镰刀菌147
5.4.43 雪腐镰刀菌149
5.4.44 尖孢镰刀菌149
5.4.45 茄病镰刀菌150
5.4.46 木贼镰刀菌150
5.4.47 镰刀菌毒素及其检测151
5.4.48 麦角菌属155
5.4.49 甘薯黑斑病霉155
5.4.50 葡萄穗霉156
5.4.51 交链孢霉158
5.4.52 木霉属159
5.4.53 头孢霉属159
5.4.54 单端孢霉属160
5.4.55 节菱孢属160
5.4.56 减低真菌毒素污染食品的良好农业操作规范161
5.5 食物中毒性藻类及其毒素162
5.5.1 藻类及其毒素的食品卫生学意义概述162
5.5.2 双鞭甲藻及其毒素163
5.5.3 甲藻贝毒素169
5.5.4 甲藻贝毒的综合防制175
5.5.5 硅藻及其毒素176
5.5.6 蓝藻及其毒素177
5.6 食物中毒性毒(蘑菇)蕈181
5.6.1 毒蕈(毒蘑菇)中毒概述181
5.6.2 凤梨小牛肝菌182
5.6.3 黄白粘盖牛肝菌183
5.6.4 红网牛肝菌184
5.6.5 巨孢牛肝菌184
5.6.6 假根牛肝菌184
5.6.7 苦粉孢牛肝菌184
5.6.8 黄粉末牛肝菌185
5.6.9 网孢红牛肝菌185
5.6.10 臭黄菇185
5.6.11 羊蜡伞186
5.6.12 橙黄蜡伞186
5.6.13 环纹苦乳菇186
5.6.14 红褐乳菇186
5.6.15 窝柄黄乳菇187
5.6.16 绒白乳菇187
5.6.17 毒红菇187
5.6.18 疣孢扇菇187
5.6.19 白霜杯伞188
5.6.20 赤褶菌188
5.6.21 毛柄白毒伞188
5.6.22 橙红毒伞188
5.6.23 块鳞青毒伞189
5.6.24 毒蝇伞189
5.6.25 毒伞189
5.6.26 豹斑毒伞190
5.6.27 朱红盖伞190
5.6.28 土红粉盖伞191
5.6.29 角鳞灰伞191
5.6.30 纹缘毒伞191
5.6.31 白毒伞191
5.6.32 角鳞毒伞192
5.6.33 橘黄裸伞192
5.6.34 红鳞花边伞192
5.6.35 大毒粘滑菇193
5.6.36 簇生沿丝伞193
5.6.37 亚黄色锈伞193
5.6.38 钟形斑褶伞194
5.6.39 紧缩斑褶伞194
5.6.40 深红鬼笔194
5.6.41 鹿花菌194
5.6.42 胶陀螺195
5.6.43 软盘菌195
5.6.44 鳞柄白毒伞195
5.6.45 赭鹿花菌195
5.6.46 肋状皱盘菌196
5.6.47 粉红丛枝菌196
5.6.48 月夜菌196
5.6.49 褐鳞环柄菇197
5.6.50 发光脐菇197
5.6.51 栎金钱菌197
5.6.52 白杯伞197
5.6.53 毒杯伞198
5.6.54 环带杯伞198
5.6.55 水银杯伞198
5.6.56 豹斑口蘑198
5.6.57 白棕口蘑199
5.6.58 虎斑口蘑199
5.6.59 赭红拟口蘑199
5.6.60 黄毒蝇伞199
5.6.61 小毒蝇伞200
5.6.62 灰托柄菇200
5.6.63 褐云斑伞200
5.6.64 角鳞白伞200
5.6.65 黄盖伞201
5.6.66 黄环柄菇201
5.6.67 肉褐鳞小伞201
5.6.68 黄斑黑伞202
5.6.69 双环林地菇202
5.6.70 包脚黑褶伞202
5.6.71 墨汁鬼伞202
5.6.72 大孢花褶伞203
5.6.73 暗蓝花褶伞203
5.6.74 粪生花褶伞203
5.6.75 粘盖花褶伞203
5.6.76 大花褶伞204
5.6.77 古巴光盖伞204
5.6.78 毒光盖伞204
5.6.79 柔锥盖伞204
5.6.80 毒丝膜菌205
5.6.81 细鳞丝膜菌205
5.6.82 簇生黄韧伞205
5.6.83 淡紫丝盖伞206
5.6.84 星孢毛锈伞206
5.6.85 裂丝盖伞206
5.6.86 黄丝盖伞206
5.6.87 肝褐丝盖伞207
5.6.88 毛脚丝盖伞207
5.6.89 褐丝盖伞207
5.6.90 茶褐丝盖伞207
5.6.91 空柄丝盖伞207
5.6.92 芥味滑锈伞208
5.6.93 毒滑锈伞208
5.6.94 绿褐裸伞208
5.6.95 秋盔孢伞208
5.6.96 细条盖盔孢伞209
5.6.97 条盖盔孢伞209
5.6.98 纹缘盔孢伞209
5.6.99 赭红粉褶菌209
5.6.100 方孢粉褶菌210
5.6.101 暗蓝粉褶菌210
5.6.102 毒粉褶菌210
5.6.103 粘盖包脚菇210
5.6.104 卷边网褶菌211
5.6.105 褐圆孔牛肝菌211
5.6.106 褐绒盖牛肝菌211
5.6.107 酒红绒盖牛肝菌211
5.6.108 细网牛肝菌212
5.6.109 小美牛肝菌212
5.6.110 丽柄牛肝菌212
5.6.111 紫红牛肝菌212
5.6.112 华丽牛肝菌213
5.6.113 松林小牛肝菌213
5.6.114 黑褐乳菇213
5.6.115 绒边乳菇213
5.6.116 灰褐乳菇214
5.6.117 毛头乳菇214
5.6.118 潮湿乳菇214
5.6.119 黄毛乳菇214
5.6.120 稀褶黑菇215
5.6.121 亚稀褶黑菇215
5.6.122 密褶黑菇215
5.6.123 小毒红菇216
5.6.124 点柄臭黄菇216
5.6.125 褐紫红菇216
5.6.126 黄裙竹荪216
5.6.127 红笼头菌217
5.6.128 块鳞灰毒鹅膏菌217
5.6.129 粘盖美丽小包脚菇217
5.6.130 鳞皮扇菇217
5.6.131 波状粘滑菇218
5.6.132 耳状桩菇218
5.6.133 细环柄菇218
5.6.134 大青褶伞218
5.6.135 细褐鳞蘑菇219
5.6.136 毛头鬼伞219
5.6.137 半卵形斑褶菇219
5.6.138 鳞柄口蘑219
5.6.139 毒粉褶菌220
5.6.140 铜绿球盖菇220
5.6.141 止血扇菇220
5.6.142 条纹口蘑220
5.6.143 五棱鬼笔220
5.6.144 拟臭黄菇221
5.6.145 波纹桩菇221
5.6.146 多毛丝盖伞221
5.6.147 粗鳞丝盖伞222
5.6.148 掷丝膜菌222
5.6.149 粪生光盖伞222
5.6.150 紧缩花褶伞222
5.6.151 粉褶白环菇222
5.6.152 冠状环柄菇223
5.6.153 残托斑鹅膏菌223
5.6.154 锈伞223
5.6.155 美丽粘草菇224
5.6.156 尖顶丝膜菌224
5.6.157 栗色环柄菇224
5.6.158 叶状耳盘菌224
5.6.159 拟灰花纹毒鹅膏224
5.6.160 裂皮毒鹅膏225
5.6.161 淡红毒鹅膏225
5.6.162 鳞柄白毒鹅膏226
5.6.163 鳞柄白鹅膏226
5.6.164 铅绿褶菇226
第6章 食物感染性病原微生物228
6.1 霍乱弧菌228
6.1.1 食品卫生学意义228
6.1.2 生物学特性228
6.1.3 检验和控制230
6.2 炭疽杆菌230
6.2.1 食品卫生学意义230
6.2.2 生物学特性230
6.2.3 检验和控制232
6.2.4 卫生评价与处理233
6.3 结核分枝杆菌233
6.3.1 食品卫生学意义233
6.3.2 生物学特性233
6.3.3 致病性234
6.3.4 检测和控制235
6.3.5 卫生评价和处理235
6.4 布鲁氏菌235
6.4.1 食品卫生学意义235
6.4.2 生物学特性236
6.4.3 检验和控制237
6.5 鼻疽杆菌238
6.5.1 食品卫生学意义238
6.5.2 生物学特性238
6.5.3 致病性239
6.5.4 抵抗力239
6.5.5 细菌学检验239
6.5.6 卫生评价与处理239
6.6 土拉杆菌239
6.6.1 食品卫生学意义239
6.6.2 生物学特性240
6.6.3 细菌学检验240
6.6.4 卫生评价与处理240
6.7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240
6.7.1 食品卫生学意义240
6.7.2 生物学特性241
6.7.3 细菌学检验243
6.7.4 卫生评价与处理243
6.8 猪丹毒杆菌244
6.8.1 食品卫生学意义244
6.8.2 生物学特性244
6.8.3 细菌学检验244
6.8.4 卫生评价与处理245
6.9 钩端螺旋体属245
6.9.1 食品卫生学意义245
6.9.2 生物学特性245
6.9.3 检验246
6.9.4 卫生评价与处理247
6.10 假单胞菌属247
6.10.1 食品卫生学意义247
6.10.2 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247
6.10.3 生化特性248
6.10.4 抵抗力248
6.10.5 致病性248
6.10.6 细菌学检验248
6.11 粪产碱杆菌248
6.11.1 食品卫生学意义248
6.11.2 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249
6.11.3 生化特性249
6.11.4 抵抗力249
6.11.5 致病性249
6.11.6 细菌学检验249
6.12 黏质沙雷氏菌249
6.12.1 食品卫生学意义249
6.12.2 形态特征与培养特性249
6.12.3 生化特性249
6.12.4 致病性250
6.12.5 抵抗力250
6.12.6 细菌学检验250
6.13 阴沟肠杆菌250
6.13.1 食品卫生学意义250
6.13.2 形态特征与培养特性250
6.13.3 生化特性250
6.13.4 抵抗力250
6.13.5 致病性250
6.13.6 细菌学检验251
6.14 慢生黄分枝杆菌251
6.14.1 食品卫生学意义251
6.14.2 形态特征与培养特性251
6.14.3 生化特性251
6.14.4 致病性251
6.14.5 抵抗力252
6.14.6 细菌学检验252
6.15 食品传播性病毒概述252
6.16 诺如病毒253
6.16.1 食品卫生学意义253
6.16.2 主要特征253
6.16.3 微生物学检测253
6.16.4 预防254
6.17 轮状病毒254
6.17.1 食品卫生学意义254
6.17.2 主要特征254
6.17.3 微生物学检测255
6.18 肠腺病毒255
6.18.1 食品卫生学意义255
6.18.2 主要特征255
6.18.3 微生物学检测255
6.19 嵌杯样病毒255
6.19.1 食品卫生学意义255
6.19.2 主要特征256
6.19.3 微生物学检测256
6.20 冠状病毒256
6.20.1 食品卫生学意义256
6.20.2 主要特征257
6.20.3 微生物学检测259
6.20.4 控制策略259
6.21 口蹄疫病毒259
6.21.1 食品卫生学意义259
6.21.2 主要特征260
6.21.3 检测和控制260
6.22 甲型肝炎病毒261
6.22.1 食品卫生学意义261
6.22.2 主要特征261
6.22.3 检测和控制262
6.23 戊型肝炎病毒263
6.23.1 食品卫生学意义263
6.23.2 生物学主要特征263
6.23.3 微生物学检测264
6.24 脊髓灰质炎病毒264
6.24.1 食品卫生学意义264
6.24.2 主要特征264
6.24.3 微生物学检测265
6.25 柯萨奇病毒265
6.25.1 食品卫生学意义265
6.25.2 主要特征266
6.25.3 微生物学检测266
6.26 埃可病毒266
6.26.1 食品卫生学意义266
6.26.2 主要特征267
6.26.3 检测和控制267
6.27 禽流感病毒267
6.27.1 食品卫生学意义267
6.27.2 主要特征269
6.27.3 微生物学检测271
6.27.4 防疫措施271
6.28 朊病毒271
6.28.1 食品卫生学意义271
6.28.2 主要特性272
6.28.3 致病性272
6.28.4 微生物学检测274
6.29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275
6.29.1 食品卫生学意义275
6.29.2 主要特征275
6.29.3 检测和控制276
6.30 立克次体277
6.30.1 食品卫生学意义277
6.30.2 主要特征277
6.30.3 检测和控制279
6.31 爱知病毒280
6.31.1 食品卫生学意义280
6.31.2 主要特征281
6.31.3 检测和控制281
第7章 食物感染性寄生虫282
7.1 食源性寄生虫概述282
7.1.1 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措施283
7.1.2 寄生虫的生活史283
7.2 溶组织内阿米巴284
7.2.1 食品卫生学意义284
7.2.2 生物学特性284
7.2.3 致病性286
7.2.4 检测和控制287
7.3 迪斯帕内阿米巴288
7.3.1 食品卫生学意义288
7.3.2 生物学特性288
7.3.3 致病性288
7.3.4 检测和控制288
7.4 结肠内阿米巴288
7.4.1 食品卫生学意义288
7.4.2 生物学特性288
7.4.3 致病性289
7.4.4 检测和控制289
7.5 哈氏内阿米巴289
7.5.1 食品卫生学意义289
7.5.2 生物学特性289
7.5.3 致病性289
7.5.4 检测和控制289
7.6 微小内蜒阿米巴289
7.6.1 食品卫生学意义289
7.6.2 生物学特性289
7.6.3 致病性289
7.6.4 检测和控制289
7.7 布氏嗜碘阿米巴289
7.7.1 食品卫生学意义289
7.7.2 生物学特性289
7.7.3 致病性290
7.7.4 检测和控制290
7.8 小颊犬内阿米巴290
7.8.1 食品卫生学意义290
7.8.2 生物学特性290
7.8.3 致病性290
7.8.4 检测和控制290
7.9 侵袭性内阿米巴290
7.9.1 食品卫生学意义290
7.9.2 生物学特性291
7.9.3 致病性291
7.9.4 检测和控制291
7.10 波列基内阿米巴291
7.10.1 食品卫生学意义291
7.10.2 生物学特性291
7.10.3 致病性292
7.10.4 检测和控制292
7.11 迈氏唇鞭毛虫292
7.11.1 食品卫生学意义292
7.11.2 生物学特性292
7.11.3 致病性292
7.11.4 检测和控制292
7.12 人肠滴虫292
7.12.1 食品卫生学意义292
7.12.2 生物学特性292
7.12.3 致病性292
7.12.4 检测和控制293
7.13 蓝氏贾第鞭毛虫293
7.13.1 食品卫生学意义293
7.13.2 生物学特性293
7.13.3 致病性293
7.13.4 检测和控制293
7.14 结肠小袋纤毛虫294
7.14.1 食品卫生学意义294
7.14.2 生物学特性294
7.14.3 致病性294
7.14.4 检测和控制294
7.15 贝氏等孢球虫294
7.15.1 食品卫生学意义294
7.15.2 生物学特性295
7.15.3 致病性295
7.15.4 检测和控制295
7.16 刚地弓形虫295
7.16.1 食品卫生学意义295
7.16.2 生物学特性295
7.16.3 致病性296
7.16.4 检测和控制297
7.17 环孢子虫298
7.17.1 食品卫生学意义298
7.17.2 生物学特性298
7.17.3 致病性299
7.17.4 检测和控制300
7.18 微孢子虫300
7.18.1 食品卫生学意义300
7.18.2 生物学特性300
7.18.3 致病性301
7.18.4 检测和控制301
7.19 肉孢子虫301
7.19.1 食品卫生学意义301
7.19.2 生物学特性302
7.19.3 致病性302
7.19.4 检测和控制302
7.20 微小隐孢子虫303
7.20.1 食品卫生学意义303
7.20.2 生物学特性303
7.20.3 致病性304
7.20.4 检测和控制305
7.21 十二指肠钩虫306
7.21.1 食品卫生学意义306
7.21.2 生物学特性307
7.21.3 致病性307
7.21.4 检测和控制308
7.22 异尖线虫308
7.22.1 食品卫生学意义308
7.22.2 生物学特性308
7.22.3 致病性308
7.22.4 检测和控制309
7.23 广州管圆线虫309
7.23.1 食品卫生学意义309
7.23.2 生物学特性309
7.23.3 致病性310
7.23.4 检测和控制310
7.24 脊形管圆线虫310
7.24.1 食品卫生学意义310
7.24.2 生物学特性310
7.24.3 致病性311
7.24.4 检测和控制311
7.25 人蛔虫311
7.25.1 食品卫生学意义311
7.25.2 生物学特性311
7.25.3 致病性311
7.25.4 检测和控制311
7.26 肝毛细线虫312
7.26.1 食品卫生学意义312
7.26.2 生物学特性312
7.26.3 致病性312
7.26.4 检测和控制312
7.27 菲律宾毛细线虫312
7.27.1 食品卫生学意义312
7.27.2 生物学特性313
7.27.3 致病性313
7.27.4 检测和控制313
7.28 对盲囊虫属313
7.28.1 食品卫生学意义313
7.28.2 生物学特性314
7.28.3 致病性314
7.28.4 检测和控制314
7.29 肾膨结线虫314
7.29.1 食品卫生学意义314
7.29.2 生物学特性314
7.29.3 致病性315
7.29.4 检测和控制315
7.30 麦地那龙线虫315
7.30.1 食品卫生学意义315
7.30.2 生物学特性315
7.30.3 致病性316
7.30.4 检测和控制316
7.31 棘头线虫属316
7.31.1 食品卫生学意义316
7.31.2 生物学特性316
7.31.3 致病性316
7.31.4 检测和控制317
7.32 蠕形住肠线虫317
7.32.1 食品卫生学意义317
7.32.2 生物学特性317
7.32.3 致病性317
7.32.4 检测和控制317
7.33 颚口线虫属317
7.33.1 食品卫生学意义317
7.33.2 生物学特性317
7.33.3 致病性318
7.33.4 检测和控制319
7.34 兽比翼线虫319
7.34.1 食品卫生学意义319
7.34.2 生物学特性319
7.34.3 致病性320
7.34.4 检测和控制320
7.35 前盲囊线虫属320
7.35.1 食品卫生学意义320
7.35.2 生物学特性320
7.35.3 致病性320
7.35.4 检测和控制320
7.36 艾氏同小杆线虫320
7.36.1 食品卫生学意义320
7.36.2 生物学特性320
7.36.3 致病性321
7.36.4 检测和控制321
7.37 犬弓首蛔虫和猫弓首蛔虫321
7.37.1 食品卫生学意义321
7.37.2 生物学特性321
7.37.3 致病性322
7.37.4 检测和控制322
7.38 旋毛虫322
7.38.1 食品卫生学意义322
7.38.2 生物学特性322
7.38.3 致病性323
7.38.4 检测和控制323
7.39 毛首毛首线虫324
7.39.1 食品卫生学意义324
7.39.2 生物学特性324
7.39.3 致病性324
7.39.4 检测和控制325
7.40 毛圆线虫325
7.40.1 食品卫生学意义325
7.40.2 生物学特性325
7.40.3 致病性325
7.40.4 检测和控制325
7.41 美洲重翼吸虫325
7.41.1 食品卫生学意义325
7.41.2 生物学特性325
7.41.3 致病性325
7.41.4 检测和控制325
7.42 齿形背茎吸虫326
7.42.1 食品卫生学意义326
7.42.2 生物学特性326
7.42.3 致病性326
7.42.4 检测和控制326
7.43 台湾棘带吸虫326
7.43.1 食品卫生学意义326
7.43.2 生物学特性326
7.43.3 致病性327
7.43.4 检测和控制327
7.44 中华分支睾吸虫327
7.44.1 食品卫生学意义327
7.44.2 生物学特性327
7.44.3 致病性327
7.44.4 检测和控制328
7.45 舌隐穴吸虫328
7.45.1 食品卫生学意义328
7.45.2 生物学特性328
7.45.3 致病性328
7.45.4 检测和控制328
7.46 伊族棘口吸虫328
7.46.1 食品卫生学意义328
7.46.2 生物学特性328
7.46.3 致病性328
7.46.4 检测和控制328
7.47 林多恩斯棘口吸虫329
7.47.1 食品卫生学意义329
7.47.2 生物学特性329
7.47.3 致病性329
7.47.4 检测和控制329
7.48 矛形双腔吸虫329
7.48.1 食品卫生学意义329
7.48.2 生物学特性329
7.48.3 致病性330
7.48.4 检测和控制330
7.49 曲领棘口吸虫330
7.49.1 食品卫生学意义330
7.49.2 生物学特性330
7.49.3 致病性330
7.49.4 检测和控制330
7.50 卷棘口吸虫330
7.50.1 食品卫生学意义330
7.50.2 生物学特性330
7.50.3 致病性331
7.50.4 检测和控制331
7.51 胰阔盘吸虫331
7.51.1 食品卫生学意义331
7.51.2 生物学特性331
7.51.3 致病性331
7.51.4 检测和控制331
7.52 大片形吸虫332
7.52.1 食品卫生学意义332
7.52.2 生物学特性332
7.52.3 致病性332
7.52.4 检测和控制332
7.53 肝片形吸虫332
7.53.1 食品卫生学意义332
7.53.2 生物学特性332
7.53.3 致病性333
7.53.4 检测和控制333
7.54 布氏姜片形吸虫334
7.54.1 食品卫生学意义334
7.54.2 生物学特性334
7.54.3 致病性334
7.54.4 检测和控制334
7.55 长菲策吸虫335
7.55.1 食品卫生学意义335
7.55.2 生物学特性335
7.55.3 检测和控制335
7.56 拟人腹盘吸虫335
7.56.1 食品卫生学意义335
7.56.2 生物学特性335
7.56.3 致病性335
7.56.4 检测和控制335
7.57 徐氏拟裸茎吸虫335
7.57.1 食品卫生学意义335
7.57.2 生物学特性335
7.57.3 致病性336
7.57.4 检测和控制336
7.58 异形异形吸虫336
7.58.1 食品卫生学意义336
7.58.2 生物学特性336
7.58.3 致病性336
7.58.4 检测和控制336
7.59 诺氏异形线虫336
7.59.1 食品卫生学意义336
7.59.2 生物学特性336
7.59.3 致病性337
7.59.4 检测和控制337
7.60 拟异形吸虫337
7.60.1 食品卫生学意义337
7.60.2 生物学特性337
7.60.3 致病性337
7.60.4 检测和控制337
7.61 锥状低颈棘口吸虫337
7.61.1 食品卫生学意义337
7.61.2 生物学特性337
7.61.3 致病性338
7.61.4 检测和控制338
7.62 横川后殖吸虫338
7.62.1 食品卫生学意义338
7.62.2 生物学特性338
7.62.3 致病性338
7.62.4 检测和控制338
7.63 并殖吸虫属338
7.63.1 食品卫生学意义338
7.63.2 生物学特性338
7.63.3 致病性339
7.63.4 检测和控制340
7.64 麝猫后睾吸虫340
7.64.1 食品卫生学意义340
7.64.2 生物学特性340
7.64.3 致病性341
7.64.4 检测和控制341
7.65 猫后睾吸虫341
7.65.1 食品卫生学意义341
7.65.2 生物学特性341
7.65.3 致病性342
7.65.4 检测和控制342
7.66 珍珠新穴吸虫342
7.66.1 食品卫生学意义342
7.66.2 生物学特性342
7.66.3 致病性342
7.66.4 检测和控制343
7.67 斜睾吸虫属343
7.67.1 食品卫生学意义343
7.67.2 生物学特性343
7.67.3 致病性343
7.67.4 检测和控制343
7.68 原角囊吸虫属343
7.68.1 食品卫生学意义343
7.68.2 生物学特性343
7.68.3 致病性344
7.68.4 检测和控制344
7.69 斑皮吸虫344
7.69.1 食品卫生学意义344
7.69.2 生物学特性344
7.69.3 致病性344
7.69.4 检测和控制344
7.70 大复殖孔绦虫344
7.70.1 食品卫生学意义344
7.70.2 生物学特性344
7.70.3 致病性344
7.70.4 检测和控制344
7.71 阔节裂头绦虫345
7.71.1 食品卫生学意义345
7.71.2 生物学特性345
7.71.3 致病性345
7.71.4 检测和控制345
7.72 犬复孔绦虫346
7.72.1 食品卫生学意义346
7.72.2 生物学特性346
7.72.3 致病性346
7.72.4 检测和控制346
7.73 布氏双线绦虫346
7.73.1 食品卫生学意义346
7.73.2 生物学特性346
7.73.3 致病性347
7.73.4 检测和控制347
7.74 多房棘球绦虫347
7.74.1 食品卫生学意义347
7.74.2 生物学特性347
7.74.3 致病性348
7.74.4 检测和控制348
7.75 细粒棘球绦虫348
7.75.1 食品卫生学意义348
7.75.2 生物学特性348
7.75.3 致病性349
7.75.4 检测和控制350
7.76 缩小膜壳绦虫350
7.76.1 食品卫生学意义350
7.76.2 生物学特性350
7.76.3 致病性350
7.76.4 检测和控制351
7.77 微小膜壳绦虫351
7.77.1 食品卫生学意义351
7.77.2 生物学特性351
7.77.3 致病性352
7.77.4 检测和控制352
7.78 猪带绦虫352
7.78.1 食品卫生学意义352
7.78.2 生物学特性353
7.78.3 致病性353
7.78.4 检测和控制354
7.79 牛带绦虫354
7.79.1 食品卫生学意义354
7.79.2 生物学特性354
7.79.3 致病性354
7.79.4 检测和控制354
7.80 曼氏迭宫绦虫354
7.80.1 食品卫生学意义354
7.80.2 生物学特性355
7.80.3 致病性355
7.80.4 检测和控制355
7.81 多头绦虫355
7.81.1 食品卫生学意义355
7.81.2 生物学特性355
7.81.3 致病性356
7.81.4 检测和控制356
7.82 中殖孔绦虫属356
7.82.1 食品卫生学意义356
7.82.2 生物学特性356
7.82.3 致病性357
7.82.4 检测和控制357
7.83 德墨拉瑞列绦虫357
7.83.1 食品卫生学意义357
7.83.2 生物学特性357
7.83.3 致病性357
7.83.4 检测和控制357
第8章 食品病原微生物检验的理论基础358
8.1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特点和基本要求358
8.2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359
8.3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取、送检和处理359
8.3.1 检验样品的采取359
8.3.2 检样采取的要求和注意事项359
8.3.3 检样的送检360
8.3.4 检验与处理360
8.4 食品加工中受伤病原细菌检验的有关问题360
8.5 致病和产毒微生物检测培养360
8.6 动物和动物产品食源性病原采样技术360
8.6.1 简单随机采样360
8.6.2 分层次随机采样362
8.6.3 系统性采样362
8.6.4 集成采样或两阶段采样363
附录364
参考文献373
热门推荐
- 1807222.html
- 2258978.html
- 110322.html
- 422347.html
- 3510710.html
- 3299944.html
- 3143668.html
- 2884484.html
- 2319143.html
- 25467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583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22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44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021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697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389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901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354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75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