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础化学教程 无机与分析化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傅洵,许泳吉,解从霞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8802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51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69页
- 主题词: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基础化学教程 无机与分析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 物质与化学反应的计量1
1.1.1 物质的计量1
第1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1
1.1.2 化学反应的计量5
1.2 化学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与术语6
1.2.1 体系与环境6
1.2.2 状态与状态函数7
1.2.3 过程8
1.2.4 热、功、热力学能(内能)8
1.2.5 热力学第一定律9
1.3.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焓与焓变10
1.3.2 标准摩尔反应焓,热化学(反应)方程式10
1.3 热化学10
1.3.3 盖斯定律12
1.3.4 由标准生成焓计算反应热13
1.3.5 计算反应热效应的其他方法14
思考题15
习题16
第2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和限度18
2.1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18
2.1.1 影响化学反应方向的因素18
2.1.2 标准状态下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与相关计算22
2.2 化学反应速率24
2.2.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24
2.2.2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26
2.2.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27
2.3 化学平衡及化学反应的限度31
2.3.1 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31
2.3.2 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自由能变35
2.3.3 化学平衡的移动37
思考题40
习题42
第3章 误差与数据处理45
3.1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45
3.1.1 基本概念45
3.1.2 误差的分类、产生的原因及减免的方法47
3.2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50
3.2.1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散程度的表示50
3.2.2 置信度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52
3.2.3 统计性检验54
3.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59
3.3.1 有效数字59
3.3.2 有效数字运算规则60
思考题61
习题62
第4章 酸碱平衡64
4.1 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64
4.1.1 酸碱电离理论64
4.1.2 酸碱质子理论64
4.1.3 酸碱离解常数及酸碱的强度68
4.2.2 酸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70
4.2 不同pH溶液中酸碱存在形式的分布情况——分布曲线70
4.2.1 基本概念70
4.3 酸碱溶液pH的计算74
4.3.1 质子条件74
4.3.2 弱酸弱碱水溶液pH的计算75
4.4 酸碱平衡的移动82
4.4.1 稀释定律与同离子效应82
4.4.2 活度、离子强度与盐效应83
4.5 酸碱缓冲溶液85
4.5.1 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与缓冲能力85
4.5.2 酸碱缓冲溶液的分类和选择86
4.5.3 缓冲溶液的有关计算87
4.6 路易斯酸碱电子理论89
思考题90
习题91
第5章 酸碱滴定法93
5.1 概述93
5.1.1 基本概念93
5.1.2 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95
5.1.3 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96
5.2 酸碱指示剂98
5.2.1 酸碱指示剂及其作用原理98
5.2.2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99
5.2.3 混合指示剂101
5.3.1 一元酸碱滴定103
5.3 酸碱滴定曲线103
5.3.2 多元酸、混合酸和多元碱的滴定107
5.4 滴定终点误差110
5.4.1 强酸、强碱滴定的终点误差110
5.4.2 弱酸、弱碱滴定的终点误差111
5.4.3 终点误差公式112
5.5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112
5.5.1 酸标准溶液112
5.5.2 碱标准溶液113
5.6 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及其计算114
5.6.1 直接滴定法114
5.6.2 间接滴定法117
5.7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119
5.7.1 物质的酸碱性与溶剂的关系120
5.7.2 非水滴定条件的选择120
5.7.3 非水溶液中酸碱滴定应用实例122
5.8 线性滴定法122
5.8.1 线性滴定法及其特点122
5.8.2 一元酸的线性函数公式及数据处理123
5.8.3 线性滴定法的应用124
思考题125
习题126
第6章 沉淀溶解平衡128
6.1 溶度积与溶解度128
6.1.1 溶度积常数128
6.1.2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129
6.2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130
6.2.1 同离子效应130
6.2.2 盐效应131
6.2.3 酸效应132
6.2.4 配位效应133
6.3 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133
6.3.1 溶度积规则133
6.3.2 溶度积规则的应用134
思考题141
习题142
7.1.2 重量分析法的特点143
7.1.1 重量分析法及其分类143
7.1 概述143
第7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143
7.1.3 沉淀重量法对沉淀的要求144
7.1.4 影响沉淀完全的因素145
7.2 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的选择145
7.2.1 沉淀的形成145
7.2.2 沉淀条件的选择147
7.3 影响沉淀纯净的因素及获得纯净沉淀的措施151
7.3.1 影响沉淀纯净的因素151
7.3.2 获得纯净沉淀的措施153
7.4 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称量形式的获得154
7.4.1 沉淀的过滤与洗涤154
7.5.1 重量分析的结果计算155
7.4.2 沉淀的烘干或灼烧155
7.5 重量分析的结果计算与应用实例155
7.5.2 重量分析应用实例156
7.6 沉淀滴定法158
7.6.1 莫尔法158
7.6.2 福尔哈德法160
7.6.3 法扬斯法161
思考题162
习题163
8.1.1 氧化数164
8.1.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164
8.1 基本概念164
第8章 氧化还原平衡164
8.2 电极电势168
8.2.1 原电池168
8.2.2 电极电势169
8.3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172
8.3.1 能斯特方程式172
8.3.2 浓度与酸度的影响173
8.3.3 沉淀生成对电极电势的影响174
8.4 电极电势的应用175
8.4.1 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及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175
8.4.2 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176
8.4.3 计算难溶电解质的K?或弱酸的K?176
8.4.4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177
8.4.5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178
8.5 元素标准电极电势图及其应用179
8.5.1 元素标准电极电势图179
8.5.2 元素标准电势图的应用180
8.6 化学电池181
思考题183
习题183
第9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186
9.1 条件电势186
9.2 滴定分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要求187
9.2.1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187
9.2.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189
9.2.3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191
9.3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192
9.3.1 氧化还原指示剂192
9.3.2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194
9.4 氧化还原滴定的应用199
9.4.1 高锰酸钾法199
9.4.2 重铬酸钾法201
9.4.3 碘法202
9.4.4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205
9.5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206
思考题208
习题208
10.1.2 玻尔氢原子模型210
10.1.1 卢瑟福原子模型210
10.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氢原子模型210
第10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0
10.2 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214
10.2.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214
10.2.2 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性215
10.3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215
10.3.1 波函数与薛定谔方程215
10.3.2 电子云和概率分布217
10.3.3 4个量子数220
10.4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元素周期律222
10.4.1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222
10.4.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25
10.4.3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227
10.4.4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228
思考题234
习题236
第11章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239
11.1 离子键与离子晶体239
11.1.1 离子键理论239
11.1.2 离子的特性及对离子键强度的影响240
11.1.3 离子晶体243
11.2 共价键与原子晶体247
11.2.1 共价键理论247
11.2.2 杂化轨道理论251
11.2.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254
11.2.4 大π键257
11.2.5 分子轨道理论260
11.3 分子间力、氢键和分子晶体266
11.3.1 分子间力266
11.2.6 原子晶体266
11.3.2 氢键269
11.3.3 分子晶体271
11.4 金属键与金属晶体271
11.4.1 金属键的改性共价键理论271
11.4.2 金属键的能带理论272
11.4.3 金属晶体274
思考题275
习题276
12.1.1 基本概念278
第12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278
12.1 配合物的组成与命名278
12.1.2 配合物的命名282
12.2 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284
12.2.1 现代价键理论284
12.2.2 晶体场理论290
12.3 配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298
12.3.1 配位平衡与稳定常数298
12.3.2 配位平衡的移动301
12.4 螯合物及新型特殊配合物306
12.4.1 螯合物及其特点306
12.4.2 新型特殊配合物308
思考题310
习题312
第13章 配位滴定法315
13.1 乙二胺四乙酸及其离解平衡315
13.1.1 乙二胺四乙酸315
13.1.2 乙二胺四乙酸的离解平衡316
13.2 乙二胺四乙酸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及其稳定性317
13.2.1 乙二胺四乙酸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特点317
13.2.2 影响乙二胺四乙酸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318
13.2.3 准确滴定单一金属离子的条件及酸度范围的确定322
13.3 滴定曲线325
13.3.1 滴定曲线的绘制325
13.3.2 曲线的讨论326
13.3.3 终点误差328
13.4 金属指示剂329
13.4.1 金属指示剂及其作用原理329
13.4.2 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330
13.4.3 常用金属指示剂332
13.5 配位滴定的应用333
13.5.1 混合离子的选择性滴定333
13.5.2 滴定方式及应用实例337
13.5.3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340
思考题341
习题342
14.1 卤族元素344
14.1.1 单质344
第14章 非金属元素(一)344
14.1.2 卤化氢与氢卤酸349
14.1.3 卤化物351
14.1.4 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352
14.1.5 拟卤素355
14.2 氧与硫356
14.2.1 氧与硫的成键特征356
14.2.2 氧及其化合物357
14.2.3 硫及其化合物360
习题366
15.1.1 氮及其化合物369
15.1 氮与磷369
第15章 非金属元素(二)369
15.1.2 磷及其化合物377
15.1.3 化肥与农药380
15.2 碳、硅、硼381
15.2.1 引言381
15.2.2 碳及其主要化合物382
15.2.3 硅及其重要化合物386
15.2.4 硼及其重要化合物387
15.3 氢390
15.3.1 氢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390
15.3.2 氢单质391
15.3.3 氢的化合物393
15.4.1 稀有气体的发现与名称演变395
15.4 稀有气体395
15.4.2 稀有气体的通性与用途396
15.4.3 稀有气体的化合物397
习题398
第16章 主族金属元素400
16.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400
16.1.1 金属元素的性质400
16.1.2 单质402
16.1.3 化合物402
16.2 铝及其重要化合物407
16.2.1 铝单质407
16.2.2 氧化铝与氢氧化铝408
16.2.3 铝盐408
16.2.4 元素性质的对角关系409
16.3 锡、铅410
16.3.1 单质410
16.3.2 氧化物与氢氧化物411
16.3.3 主要化合物及其性质412
16.4 砷、锑、铋413
16.4.1 氧化物与含氧酸(盐)413
16.4.2 砷、锑、铋的盐414
习题415
第17章 过渡金属元素417
17.1 概述417
17.1.1 过渡元素的特征418
17.1.2 过渡金属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421
17.2.2 钛的重要化合物424
17.2 钛及其重要化合物424
17.2.1 单质424
17.3 铬及其重要化合物426
17.3.1 单质426
17.3.2 铬的重要化合物426
17.4 锰及其重要化合物430
17.4.1 单质430
17.4.2 锰的重要化合物431
17.5 铁系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433
17.5.1 单质433
17.5.2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434
17.5.3 盐类436
17.5.4 配位化合物437
17.6 铜副族440
17.6.1 单质440
17.6.2 铜的重要化合物441
17.6.3 银与金的重要化合物444
17.7 锌副族445
17.7.1 单质445
17.7.2 锌的重要化合物446
17.7.3 镉的重要化合物447
17.7.4 汞的重要化合物448
习题450
18.1 概述454
18.1.1 稀土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454
第18章 镧系元素454
18.1.2 镧系元素的原子结构及相关性质455
18.2 镧系元素单质与化合物458
18.2.1 镧系金属的性质458
18.2.2 镧系元素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458
18.2.3 镧系元素的难溶盐460
18.2.4 镧系元素的易溶盐461
18.2.5 镧系元素的配合物462
18.3 镧系元素的分离提取与应用462
18.3.1 镧系元素的分离提取462
18.3.2 镧系元素的应用464
习题467
19.1.1 电位分析中常用电极468
第19章 电化学分析法468
19.1 概述468
19.1.2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474
19.2 直接电位法475
19.2.1 溶液pH的测定475
19.2.2 离子活度或浓度的测定476
19.2.3 影响测量准确度的因素478
19.3 电位滴定法479
19.3.1 电位滴定的基本原理及装置479
19.3.2 电位滴定确定终点的方法479
思考题482
习题482
20.1.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484
20.1 概述484
第20章 吸光光度法484
20.1.2 吸光光度法的特点486
20.1.3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486
20.1.4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488
20.2 目视比色法与可见光分光光度法490
20.2.1 目视比色法490
20.2.2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490
20.3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493
20.3.1 显色反应及显色剂494
20.3.2 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495
20.4.2 参比溶液的选择498
20.4.1 入射光波长的选择498
20.4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498
20.4.3 吸光度读数范围的选择499
20.5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500
20.5.1 微量组分的含量测定500
20.5.2 高含量组分的测定——示差分光光度法502
20.5.3 光度滴定法503
20.5.4 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504
20.5.5 配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505
20.5.6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507
思考题508
习题508
21.1.1 气相色谱分析的流程511
21.1 概述511
第21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511
21.1.2 气相色谱分析常用的基本术语512
21.2 气相色谱分析法的基本理论514
21.2.1 混合组分的分离过程514
21.2.2 气相色谱分析法的基本理论515
21.3 气相色谱分析法分离条件的选择517
21.3.1 分离度R517
21.3.2 固定相及其选择518
21.3.3 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520
21.4 气相色谱检测器522
21.4.1 热导池检测器522
21.4.2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524
21.5.1 峰面积的测量526
21.5 气相色谱定量方法526
21.5.2 定量校正因子527
21.5.3 定量分析方法528
21.6 气相色谱分析法的应用531
21.6.1 在石油化工和有机化工产品和原料分析方面的应用531
21.6.2 在环境保护及污染检测方面的应用531
21.6.3 农药、临床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析532
21.6.4 在食品分析方面的应用533
思考题533
习题533
主要参考文献535
附录536
热门推荐
- 3451692.html
- 2567229.html
- 3652397.html
- 2200147.html
- 1047725.html
- 2236796.html
- 3474590.html
- 1422202.html
- 3476983.html
- 34632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783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286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209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51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84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03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11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73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40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94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