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童庆炳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2988X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94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716页
- 主题词:文学理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文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1
(一)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1
(二)“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4
二、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目的要求5
(一)准确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5
(二)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7
三、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具体方法9
(一)掌握原理,注重理解9
(二)抓住重点,融会贯通10
(三)联系实际,培养能力11
(四)学习教材,攻读原著12
四、本书的逻辑线索和特点15
(一)本书的逻辑线索15
(二)本书的特点16
第一章 文学观念18
第一节 文学观念的嬗变18
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18
(一)文学四要素19
(二)文学活动20
二、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23
(一)再现说23
(二)表现说24
(三)实用说26
(四)客观说29
(五)体验说31
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32
(一)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33
(二)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39
四、文学的界说40
(一)文学的定义40
(二)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41
第二节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43
一、文化概念以及文学的文化意义43
(一)文化概念43
(二)文学的文化意义49
二、文学是文化的意义载体54
(一)文学作为文化意义载体54
(二)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55
三、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58
(一)文学与科学文化58
(二)文学与历史文化60
(三)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化63
第三节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65
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65
(一)文学源于生活65
(二)文学改造生活68
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72
(一)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72
(二)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76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80
(一)审美意识形态的独立性81
(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的内涵81
第四节 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92
一、经验、体验与文学92
(一)经验与体验92
(二)体验与文学94
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103
(一)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104
(二)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105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111
第一节 文学文本111
一、文学文本概念111
(一)文本111
(二)文学文本112
(三)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114
二、文学文本的层面115
(一)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115
(二)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118
(三)文学文本层面120
第二节 文学语言组织121
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121
(一)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121
(二)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122
(三)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124
二、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126
(一)对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的认识126
(二)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133
三、文学语言组织137
(一)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137
(二)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138
(三)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139
第三节 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140
一、语音层面141
(一)语音层面的作用141
(二)节奏146
(三)音律148
二、文法层面154
(一)文法层面的作用154
(二)词法155
(三)句法158
(四)篇法159
三、辞格层面160
(一)比喻和借代161
(二)对偶和反复163
(三)倒装和反讽165
第四节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166
一、内指性167
二、音乐性167
三、陌生化169
四、本色化170
第三章 文学的形象系统177
第一节 文学形象177
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177
(一)艺术世界的有机性178
(二)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178
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182
(一)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182
(二)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183
(三)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184
(四)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187
第二节 文学典型190
一、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190
(一)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190
(二)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190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192
(一)典型的特征性192
(二)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196
(三)典型的艺术魅力197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201
(一)典型环境201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203
第三节 文学意境205
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205
(一)意境论的形成205
(二)意境的界说207
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208
(一)情景交融208
(二)虚实相生211
(三)生命律动214
(四)韵味无穷219
三、意境的分类221
(一)刘熙载分类法221
(二)王国维分类法221
第四节 文学象征意象223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223
(一)意象的四种含义223
(二)“表意之象”与“审美意象”224
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227
(一)哲理性227
(二)象征性228
(三)荒诞性231
(四)求解性232
三、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235
(一)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235
(二)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235
(三)“意象应合”的原则237
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242
(一)寓言式象征意象242
(二)符号式象征意象243
第四章 叙事作品246
第一节 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246
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246
(一)传统叙事理论246
(二)现代叙事学249
二、叙事与叙事作品250
(一)叙事250
(二)叙事作品253
三、叙事的层面253
第二节 叙述语言257
一、叙述时间257
(一)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257
(二)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和频率259
二、叙述视角265
(一)第三人称叙述266
(二)第一人称叙述266
(三)第二人称叙述267
(四)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268
三、叙述标记270
(一)意图标记270
(二)人物标记272
第三节 叙述内容275
一、故事275
(一)事件275
(二)情节277
(三)情景278
二、人物280
(一)“扁平”人物281
(二)“圆形”人物283
(三)典型人物284
(四)“性格”人物284
三、结构286
(一)表层结构286
(二)深层结构288
(三)文法291
四、行动292
(一)叙述功能研究292
(二)叙述逻辑研究294
(三)符号矩阵研究295
第四节 叙述动作297
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298
二、叙述声音300
(一)显在叙述者300
(二)隐在叙述者302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304
第五章 抒情作品309
第一节 抒情作品与情感310
一、抒情作品的内涵310
(一)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310
(二)抒情作品的内涵311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312
(一)情感的特点312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314
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315
(一)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315
(二)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316
第二节 抒情作品与抒情319
一、抒情的本质319
(一)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319
(二)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324
(三)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327
二、抒情的原则328
(一)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328
(二)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330
(三)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332
(四)抒情的一般原则334
三、抒情的途径336
(一)以声传情,声情并茂336
(二)以景结情,情景交融339
四、抒情的策略340
(一)抒情的语法策略341
(二)抒情的修辞策略342
五、抒情的传统349
(一)抒情传统的形成349
(二)不同的抒情传统350
第三节 抒情作品的特征353
一、题材与结构特征353
(一)题材特征353
(二)结构特征355
二、意象与主题特征356
(一)意象与主题特征356
(二)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357
(三)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361
三、文体特征362
(一)文体的美学内涵362
(二)抒情诗的特征364
(三)抒情小品文的特征369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372
第一节 风格的诸种理论372
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372
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374
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380
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383
第二节 文学风格的内涵386
一、风格的定义386
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386
(一)创作个性界说386
(二)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390
三、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393
(一)文体三层面393
(二)语言的编码、词语的分布与文学风格402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405
一、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405
(一)文采406
(二)情调409
(三)气势411
(四)氛围413
(五)韵味415
二、文学风格的特征418
(一)文学风格的独创性418
(二)文学风格的稳定性420
(三)文学风格的多样性421
第四节 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423
一、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423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428
第五节 文学风格与文化431
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431
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433
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436
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439
第七章 文学创作443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与作家素质443
一、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443
(一)感物说443
(二)养气说444
(三)“胸有成竹”说445
(四)“镜子”说446
(五)深层心理说446
二、决定文学创作活动的几种基本因素447
(一)文学创作是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447
(二)文学创作是社会需求的产物448
(三)文学创作又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着紧密联系448
三、作家素质449
(一)文化修养449
(二)作家的独特素质450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450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450
(一)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451
(二)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451
(三)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情感451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451
(一)关于文学创作客体的几种理论观点451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452
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453
(一)情景交融、心目相取454
(二)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454
第三节 创作心理要素456
一、艺术直觉456
(一)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及艺术知觉的异同456
(二)艺术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458
二、艺术灵感461
(一)艺术灵感的特征461
(二)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462
三、艺术情感464
(一)艺术情感的特征464
(二)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466
四、艺术想象470
(一)艺术想象的特点470
(二)艺术想象的类型471
(三)艺术想象与艺术直觉的异同472
五、艺术理解473
(一)艺术理解与创作目的473
(二)艺术理解与选材473
(三)艺术理解与构思过程473
(四)艺术理解与主题的深化474
第四节 文学创作过程475
一、创作动机475
(一)创作动机的构成475
(二)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476
二、创作冲动477
(一)创作冲动的特性478
(二)创作冲动的心理构成481
(三)创作冲动的激起483
三、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483
(一)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484
(二)艺术构思485
(三)艺术传达487
(四)修改与润色490
第五节 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491
一、文学创作的艺术真实性追求491
二、文学创作中的社会价值追求497
三、文学创作的形式美追求499
第八章 文学接受502
第一节 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502
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502
(一)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502
(二)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505
二、文学消费与传播507
(一)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507
(二)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509
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受动512
(一)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512
(二)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513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515
第二节 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516
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516
(一)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517
(二)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518
(三)接受者的审美能力519
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境520
(一)接受者的兴趣521
(二)接受者的审美心态522
(三)接受者的对话愿望523
三、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524
(一)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524
(二)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525
(三)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526
第三节 文学接受过程527
一、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527
(一)期待视野528
(二)预备情绪530
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532
(一)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532
(二)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应534
三、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537
(一)召唤结构537
(二)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538
第四节 文学接受效果542
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542
(一)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543
(二)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544
(三)认识空间的拓展545
(四)人格境界的提高546
(五)审美能力的提高547
二、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548
(一)心灵共鸣与文化认同548
(二)社会交往552
第五节 文学批评554
一、文学批评的意义554
(一)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555
(二)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556
(三)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557
二、文学批评的方式558
(一)审美体验558
(二)理性分析559
(三)价值判断560
三、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561
(一)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562
(二)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563
(三)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567
第九章 文学的源流570
第一节 文学的发生570
一、关于文艺起源的几种观点评述570
(一)摹仿说571
(二)巫术说572
(三)游戏说574
(四)劳动说575
二、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578
(一)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578
(二)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579
(三)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580
第二节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584
一、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584
(一)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584
(二)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586
(三)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587
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592
(一)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592
(二)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态594
第三节 文学自身发展状况596
一、文学的自觉596
(一)从不自觉到自觉596
(二)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599
(三)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601
(四)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603
二、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605
(一)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形成606
(二)当代文学体裁的变异608
第四节 文学思潮与流派610
一、文学思潮610
(一)文学思潮的涵义610
(二)文学思潮的产生611
(三)文学思潮的特点614
(四)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617
二、文学流派629
(一)文学流派的界定629
(二)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630
(三)文学流派的产生631
(四)文学流派的特点635
附录 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639
热门推荐
- 1882120.html
- 365032.html
- 393682.html
- 2540470.html
- 3021703.html
- 2498868.html
- 289504.html
- 1188690.html
- 765038.html
- 17595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08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235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624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976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687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01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637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800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11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42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