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灾害保障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灾害保障学
  • 曾国安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54381806X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374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9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灾害保障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灾害问题与本书研究主题1

(一) 引言1

(二) 灾害的不可避免性2

(三) 灾害的危害性3

(四) 本书研究的主题10

二、灾害保障及其作用12

(一) 灾害保障的含义12

(二) 灾害保障同社会保障、商业保险的关系13

(三) 灾害保障的必要性与作用17

三、建立灾害保障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0

(一) 灾害保障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20

(二) 建立灾害保障学的必要性21

(三) 建立灾害保障学的迫切性23

(四) 灾害保障学的研究方法25

四、研究灾害保障学的意义28

第二章 灾害保障思想的历史回顾31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灾害保障思想31

附本书图表:33

图2.1 社会总产品分配图33

二、中国历史上的灾害保障思想39

(一) 天命主义禳弭论40

(二) 赈济论42

(三) 调粟论43

(四) 养恤论45

(五) 安辑论47

(六) 放贷论48

(七) 仓储后备论49

(八) 社会互助论50

(九) 节约论51

(十) 对中国历史上灾害保障思想的几点评价53

三、西方国家的灾害保障思想54

(一) 17世纪以前的灾害保障思想54

(二) 17世纪的灾害保障思想56

(三) 18世纪的灾害保障思想58

(四) 19世纪的灾害保障思想61

(五) 20世纪灾害保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68

一、中国灾害保障实践的历史回顾76

(一) 巫术救荒76

第三章 灾害保障实践的历史回顾76

(二) 政府救灾79

(三) 灾害互助保障100

(四) 灾害社会援助101

(五) 灾害自我保障104

二、外国灾害保障的历史回顾105

(一) 17世纪以前的灾害保障105

(二) 17世纪到十九世纪末期以前的灾害保障107

(三) 19世纪末期以后的灾害保障114

表3.1 各国及地区社会保险立法首次立法时间表117

(一) 我国传统灾害保障体制的基本特征126

一、我国传统灾害保障体制的基本特征及形成原因126

第四章 从传统灾害保障体制到新型灾害保障体制126

(二) 我国传统灾害保障体制形成的过程129

(三) 我国传统灾害保障体制形成的原因134

二、对我国传统灾害保障体制的简要评价140

(一) 我国传统灾害保障体制的历史作用140

(二) 我国传统灾害保障体制存在的问题142

(一) 财政体制的改革及其影响144

三、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对灾害保障体制的影响144

(二)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145

(四) 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的变化及其影响146

(三) 市场机制的引入和保险市场的发展及其影响146

(五) 经济成分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147

四、建立新型的灾害保障体制148

(一) 关于灾害保障体制优劣标准的思考148

(二) 灾害保障体制选择的约束条件150

(三) 对我国新型灾害保障体制目标模式的构想152

第五章 政府救灾160

一、政府救灾的特点及其必要性160

(一) 政府救灾的含义及其特点160

(二) 政府救灾的必要性163

(一) 我国传统政府救灾体制的特征165

二、我国传统政府救灾体制的形成与特征165

(二) 我国传统政府救灾体制形成的原因168

(一) 我国传统政府救灾体制的历史作用170

三、对我国传统政府救灾体制的评价170

表5.1 部分地震政府拨款救助情况表171

(二) 我国传统政府救灾体制的问题172

表5.2 国家财政一些年份划拨的自然灾害救济费情况表175

四、我国政府救灾体制改革探索179

(一) 我国政府救灾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179

(二) 对我国政府救灾体制改革的评价183

(一) 加快我国政府救灾体制改革的紧迫性185

五、加快我国政府救灾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与改革的基本思路185

(二) 深化我国政府救灾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188

第六章 灾害商业保险192

(一) 灾害商业保险的性质、功能与作用192

一、灾害商业保险的一般分析192

图6.1 灾害商业保险结构图194

(二) 灾害商业保险的特征与局限性197

(三) 灾害商业保险在灾害保障中的地位201

(一) 灾害商业保险的运行程序204

二、灾害商业保险的运行程序与规律204

图6.2 灾害商业保险运行程序图205

(一) 灾害商业性财产保险的一般分析207

三、灾害商业性财产保险207

(二) 灾害商业保险运行的一般规律207

(二) 灾害商业性财产保险承保的主要风险208

(三) 家庭财产保险211

(四) 运输工具保险214

(五) 农业保险217

四、灾害商业性人身保险224

(一) 灾害商业性人身保险的一般分析224

(二) 意外伤害保险232

(三) 健康保险238

五、对中国灾害商业保险的评价243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灾害商业保险的发展243

表6.1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灾害商业性保险赔款情况表246

表6.2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对部分震灾赔付情况表247

表6.3 我国家庭财产保险发展情况表248

表6.4 我国运输工具及责任险发展情况表250

表6.5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情况表251

表6.6 我国人身保险发展情况表252

表6.7 我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发展情况表254

(二) 我国灾害商业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256

表6.8 北京市民对有关险种的了解程度259

(三) 推进我国灾害商业保险发展的对策思路261

第七章 灾害社会保险264

(一) 灾害社会保险的含义与构成264

一、灾害社会保险概述264

(二) 灾害社会保险的性质与特点266

(三) 灾害社会保险在灾害保障中的地位267

(一) 工伤社会保险概述268

二、工伤社会保险268

表7.1 20世纪70—80年代世界72国工伤社会保险费率表275

表7.2 我国企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分级表284

(二) 我国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286

(一) 疾病与医疗社会保险294

三、疾病医疗社会保险294

(二) 疾病医疗社会保险的基本内容296

(三) 我国传统疾病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内容300

(四) 我国传统疾病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304

表7.3 中国城乡居民需住院而未住院的原因305

表7.4 1978—1992年中国国有企业劳保医疗费用情况表306

表7.5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与我国某些疾病住院天数比较310

(五) 我国传统疾病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311

四、残疾社会保险与遗属社会保险314

(一) 残疾社会保险314

(二) 遗属社会保险315

第八章 灾害互助保障318

一、灾害互助保障与灾害保障318

(一) 灾害互助保障的性质318

(二) 灾害互助保障的作用320

二、灾害互助保障的类型321

(一) 正式的灾害互助保障与非正式的灾害互助保障321

(二) 长期性的灾害互助保障与临时性的灾害互助保障324

(三) 亲属之间的灾害互助保障与非亲属之间的灾害互助保障324

(四) 单位成员之间的灾害互助保障与非单位成员之间的灾害互助保障327

(五) 社区居民之间的灾害互助保障与非社区居民之间的灾害互助保障330

(六) 灾害互助合作社与非合作社型灾害互助保障331

三、建立灾害互助保障体系336

(一) 建立灾害互助保障体系的意义336

(二) 灾害保障资源的分配与灾害互助保障体系的建设337

四、灾害互助保障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339

(一) 灾害互助保障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339

(二) 政府支持灾害互助保障发展的方式340

第九章 灾害社会援助341

一、灾害社会援助与灾害保障341

(一) 灾害社会援助的界定341

(二) 灾害社会援助的特点342

(三) 灾害社会援助的重要性344

(四) 对灾害社会援助应采取的态度346

(五) 灾害社会援助在灾害保障中的地位349

二、灾害社会援助的来源351

(一) 灾害社会援助的国内来源351

(二) 灾害社会援助的国外来源352

三、当前灾害社会援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55

(一) 当前灾害社会援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55

(二) 解决目前灾害社会援助中存在的问题的措施358

四、灾害社会援助未来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363

(一) 灾害社会援助应有更快的发展363

(二) 政府应支持灾害社会援助的发展365

(三) 政府支持灾害社会援助发展的措施366

主要参考文献3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