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对话的难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对话的难度
  • 叶继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702006230X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03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13页
  • 主题词:鲁迅著作-文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对话的难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立人”:一个民族的世纪理想19

第一节 鲁迅人学思想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百年对话19

一、中西方文化背景下鲁迅人学思想的形成与超越21

二、“国家课程标准”与21世纪新人的塑造26

第二节 “致人性于全”:现代人格设计的基本理念29

一、“张大个人之人格,又人生之第一义也”30

(一)、“尊个性而张灵明”的话语逻辑32

(二)、开创个性存在与发展的合理空间39

(三)、在言语实践中培养主体的精神自觉48

二、“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58

(一)、科学与人文:健全人生的理想双翼59

(二)、文学与审美:“涵养吾人之神思也”66

第二章 文化审美观照下的文学“为人生”72

第一节 文化创造、审美创造与人生意义72

一、从词源考证看文化“化”人72

二、沉潜与超越:鲁迅文化心理的构成因素75

第二节 文化审美:鲁迅独特的人生创造形式77

一、素朴灰色的人生影像:对传统小说定义的改写77

二、文化反思中的历史意识与理性深度80

第三节 文化解读:一种走近与“对话”的方式88

一、风俗世情:中国前现代时期文化的呈现方式89

二、“文化分析”:对生活意义或价值的澄清91

第四节 鲁迅文化观对当下母语教育的启示94

一、从“语文”概念的界定看文化维度上“对话”的可能95

二、否定性表达方式对现代文化的建设意义98

三、文化传承:从古旧典雅向现代刚健推进104

第五节 文化经典:确立鲁迅在母语教材中的“定篇”地位106

一、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21世纪鲁迅成为远去的“背影”106

二、“定篇”:鲁迅经典保存的特定空间109

第三章 置于时代精神氛围下的鲁迅接受观照112

第一节 共时性水平接受:鲁迅学界与语文教育界的平行比较113

一、1949—1976 意识形态控制下的时代总特征113

(一)、文学“一体化”,社会学阐释,鲁迅“圣化”113

(二)、语文教育:政治工具性质,“汉语”、“文学”分科,“文道之争”,教材选篇:从“五四”启蒙作品转向战斗性杂文118

二、1976—2006思想解放运动:中国的第二次启蒙136

(一)、鲁迅研究的“学理化”、边缘理论的引入与新成果的收获136

(二)、语文课程:从“工具性”定位向“工具性、人文性”转变“应试教育”、“标准化”评价、课程改革与教育理念转型142

第二节 历时性垂直接受:60年鲁迅意义接受的反思152

一、反思的理论依据与鲁迅文本意义接受分析152

二、解释的历史性:解释的被规定性、解释群体157

三、“为人生”:鲁迅经典意义的现代性表达160

四、多元解释中审美意义的核心价值165

第四章 教育体制内的特殊接受群体研究171

第一节 处于当代文化转型思潮中的接受群体审视172

一、转型时期当代文化与文学整体格局扫描172

(一)、大众文学,现代传媒的勃兴,欲望化大潮,人文精神失落173

(二)、全球“一体化”,海外汉学的引进,经典重构,颠覆与传承176

二、中学生接受群体心理分析:时尚性趣味,功利化追求,质疑经典179

第二节 “言说”与“对话”:“潜在读者”与“现实读者”183

一、“潜在读者”:鲁迅“言说”与“倾听”的特定对象184

二、“现实读者”:“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分析190

三、另一种“现实读者”:从接受中介的阐释能力反观现代文学教育194

第三节 接受者存在的差距与“对话”可能性途径的探索198

一、“五四”新文学与“国语”教育互动史实的当下启示198

二、在两种反馈中比较接受空间的差异及方法的谋求204

第五章 走向审美的鲁迅接受210

第一节 鲁迅美学思想诠释210

一、历史争议:是“观念载体”还是“审美物化”210

二、艺术理念的执着:“创作总根于爱”221

第二节 鲁迅接受中的“反审美”倾向批判226

一、以社会背景为前提推导出政治性结论226

二、机械刚性的社会科学术语对文本意蕴的挤压232

三、教学价值终极指向的“文以载道”234

第六章 审美接受中的心理规律研究238

第一节 鲁迅的文本特征与“心理距离说”理论的运用239

一、接受的姿态:旁观与介入241

二、炽烈的情感:否定与肯定247

三、独特的言说:再现与表现254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一般过程与鲁迅文本接受258

一、注意定位与渐入佳境259

二、发现“完形”与高峰体验260

三、理性判断与审美效应264

第三节 鲁迅文本的悲剧美感与接受心理研究266

一、基于悲剧本质认识的接受研究266

(一)、人生有价值东西的毁灭是悲剧痛感的根源267

(二)、在“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过程中体验悲剧痛感269

(三)、在“反价值”的结局中激发对美好人生的追求271

二、“审美同情”与“道德同情”273

第七章 理解的语言性:“召唤结构”280

第一节 “召唤结构”:有效“对话”的创造空间280

一、语言:鲁迅遭逢世界的艺术方式280

二、“空白”:审美接受有效开始的驱动力281

第二节 鲁迅文本多层次语言结构的“召唤性”285

一、语音语调语形层285

二、语义建构层287

三、修辞格层293

(一)、象征——意蕴丰厚的文化隐喻293

(二)、反复——简洁中的繁复294

四、意象意境层298

(一)、意象群组合构成的人生境遇299

(二)、场面描写中的文化元素300

(三)、情节结构中的无限空白305

五、思想感情层307

第三节 破译“空白”:接受主体的创造313

一、接受主体的“心理图式”与个性化阐释313

二、接受主体介入与“对话”中的引导314

第八章 叙事形式的现代性与鲁迅小说接受研究317

第一节 鲁迅小说从传统向现代的创造性转化317

一、西方小说影响与叙事理念的嬗变317

二、《呐喊》、《彷徨》叙事的现代特征319

第二节 传统理论对于鲁迅小说接受的不适应性324

一、知识体系的陈旧及与当代批评理论的疏离324

二、传统小说“三要素”对鲁迅文本意义的遮蔽326

第三节 基于叙事者话语方式研究的“倾听”与“对话”331

一、内聚焦叙事策略及叙事代言者带来的对话难度332

二、双重聚焦与多重叙事的叙述变奏342

三、零聚焦倒叙模式与叙事者视角的有意限制349

四、在叙事者视角的变化中读出两个故事356

五、超位视点的全局控制与文本的深层意蕴376

附录390

参考书目390

后记3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