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对话的难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叶继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702006230X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03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13页
- 主题词:鲁迅著作-文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对话的难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立人”:一个民族的世纪理想19
第一节 鲁迅人学思想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百年对话19
一、中西方文化背景下鲁迅人学思想的形成与超越21
二、“国家课程标准”与21世纪新人的塑造26
第二节 “致人性于全”:现代人格设计的基本理念29
一、“张大个人之人格,又人生之第一义也”30
(一)、“尊个性而张灵明”的话语逻辑32
(二)、开创个性存在与发展的合理空间39
(三)、在言语实践中培养主体的精神自觉48
二、“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58
(一)、科学与人文:健全人生的理想双翼59
(二)、文学与审美:“涵养吾人之神思也”66
第二章 文化审美观照下的文学“为人生”72
第一节 文化创造、审美创造与人生意义72
一、从词源考证看文化“化”人72
二、沉潜与超越:鲁迅文化心理的构成因素75
第二节 文化审美:鲁迅独特的人生创造形式77
一、素朴灰色的人生影像:对传统小说定义的改写77
二、文化反思中的历史意识与理性深度80
第三节 文化解读:一种走近与“对话”的方式88
一、风俗世情:中国前现代时期文化的呈现方式89
二、“文化分析”:对生活意义或价值的澄清91
第四节 鲁迅文化观对当下母语教育的启示94
一、从“语文”概念的界定看文化维度上“对话”的可能95
二、否定性表达方式对现代文化的建设意义98
三、文化传承:从古旧典雅向现代刚健推进104
第五节 文化经典:确立鲁迅在母语教材中的“定篇”地位106
一、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21世纪鲁迅成为远去的“背影”106
二、“定篇”:鲁迅经典保存的特定空间109
第三章 置于时代精神氛围下的鲁迅接受观照112
第一节 共时性水平接受:鲁迅学界与语文教育界的平行比较113
一、1949—1976 意识形态控制下的时代总特征113
(一)、文学“一体化”,社会学阐释,鲁迅“圣化”113
(二)、语文教育:政治工具性质,“汉语”、“文学”分科,“文道之争”,教材选篇:从“五四”启蒙作品转向战斗性杂文118
二、1976—2006思想解放运动:中国的第二次启蒙136
(一)、鲁迅研究的“学理化”、边缘理论的引入与新成果的收获136
(二)、语文课程:从“工具性”定位向“工具性、人文性”转变“应试教育”、“标准化”评价、课程改革与教育理念转型142
第二节 历时性垂直接受:60年鲁迅意义接受的反思152
一、反思的理论依据与鲁迅文本意义接受分析152
二、解释的历史性:解释的被规定性、解释群体157
三、“为人生”:鲁迅经典意义的现代性表达160
四、多元解释中审美意义的核心价值165
第四章 教育体制内的特殊接受群体研究171
第一节 处于当代文化转型思潮中的接受群体审视172
一、转型时期当代文化与文学整体格局扫描172
(一)、大众文学,现代传媒的勃兴,欲望化大潮,人文精神失落173
(二)、全球“一体化”,海外汉学的引进,经典重构,颠覆与传承176
二、中学生接受群体心理分析:时尚性趣味,功利化追求,质疑经典179
第二节 “言说”与“对话”:“潜在读者”与“现实读者”183
一、“潜在读者”:鲁迅“言说”与“倾听”的特定对象184
二、“现实读者”:“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分析190
三、另一种“现实读者”:从接受中介的阐释能力反观现代文学教育194
第三节 接受者存在的差距与“对话”可能性途径的探索198
一、“五四”新文学与“国语”教育互动史实的当下启示198
二、在两种反馈中比较接受空间的差异及方法的谋求204
第五章 走向审美的鲁迅接受210
第一节 鲁迅美学思想诠释210
一、历史争议:是“观念载体”还是“审美物化”210
二、艺术理念的执着:“创作总根于爱”221
第二节 鲁迅接受中的“反审美”倾向批判226
一、以社会背景为前提推导出政治性结论226
二、机械刚性的社会科学术语对文本意蕴的挤压232
三、教学价值终极指向的“文以载道”234
第六章 审美接受中的心理规律研究238
第一节 鲁迅的文本特征与“心理距离说”理论的运用239
一、接受的姿态:旁观与介入241
二、炽烈的情感:否定与肯定247
三、独特的言说:再现与表现254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一般过程与鲁迅文本接受258
一、注意定位与渐入佳境259
二、发现“完形”与高峰体验260
三、理性判断与审美效应264
第三节 鲁迅文本的悲剧美感与接受心理研究266
一、基于悲剧本质认识的接受研究266
(一)、人生有价值东西的毁灭是悲剧痛感的根源267
(二)、在“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过程中体验悲剧痛感269
(三)、在“反价值”的结局中激发对美好人生的追求271
二、“审美同情”与“道德同情”273
第七章 理解的语言性:“召唤结构”280
第一节 “召唤结构”:有效“对话”的创造空间280
一、语言:鲁迅遭逢世界的艺术方式280
二、“空白”:审美接受有效开始的驱动力281
第二节 鲁迅文本多层次语言结构的“召唤性”285
一、语音语调语形层285
二、语义建构层287
三、修辞格层293
(一)、象征——意蕴丰厚的文化隐喻293
(二)、反复——简洁中的繁复294
四、意象意境层298
(一)、意象群组合构成的人生境遇299
(二)、场面描写中的文化元素300
(三)、情节结构中的无限空白305
五、思想感情层307
第三节 破译“空白”:接受主体的创造313
一、接受主体的“心理图式”与个性化阐释313
二、接受主体介入与“对话”中的引导314
第八章 叙事形式的现代性与鲁迅小说接受研究317
第一节 鲁迅小说从传统向现代的创造性转化317
一、西方小说影响与叙事理念的嬗变317
二、《呐喊》、《彷徨》叙事的现代特征319
第二节 传统理论对于鲁迅小说接受的不适应性324
一、知识体系的陈旧及与当代批评理论的疏离324
二、传统小说“三要素”对鲁迅文本意义的遮蔽326
第三节 基于叙事者话语方式研究的“倾听”与“对话”331
一、内聚焦叙事策略及叙事代言者带来的对话难度332
二、双重聚焦与多重叙事的叙述变奏342
三、零聚焦倒叙模式与叙事者视角的有意限制349
四、在叙事者视角的变化中读出两个故事356
五、超位视点的全局控制与文本的深层意蕴376
附录390
参考书目390
后记397
热门推荐
- 1039077.html
- 2515934.html
- 1165301.html
- 1176689.html
- 2578474.html
- 3614930.html
- 3017810.html
- 1581452.html
- 3359794.html
- 16072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21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825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495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488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08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175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907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53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247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3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