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
  • 陈炎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506203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77页
  • 文件大小:113MB
  • 文件页数:494页
  • 主题词:审美分析-文化-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审美文化: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1

第一节 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1

定义:原有概念的疏漏9

分析:人类的三种能力9

古代: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体力9

现代:作为生产力要素的智力9

后现代:作为生产力要9

素的审美判断力9

结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调整9

区别:精神享受与物质享受的不同9

变化:从技术的附加值到艺术的附加值9

递增:从精神产品的物质化到物质产品的精神化9

潜能:“智商”之外的“情商”9

第二节 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9

历史发展的“二律背反”:人类的“进化”与“异化”17

终极关怀的必然出现: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欲求17

作为“物理学之后”的本体论研究:“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为“爱智慧”的哲学探索:为有限的生命寻找无限的寄托康德的“批判哲学”:哲学本体论的困境作为“爱神祇”的宗教:不是将宇宙的本体抽象化,而是将世界的主宰人格化宗教的本质:人类本质力量的“异化”神学的方法:不同于机械论的目的论科学的挑战:宗教的危机上帝死后遗留的问题:终极关怀的缺失艺术的真正功能:认识与伦理之外的目的艺术价值的递进:从“初级关怀”到“终极关怀”终极关怀的实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衔接处用艺术来实现终极关怀:“以美育代宗教”的深刻含义第三节 文化也是一种资源17

文化: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社会存在24

资源: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来源24

研究:马克斯·韦伯的成果24

实践:“亚洲四小龙”的启示24

探索:中国文化的富矿24

比较:感性与理性之间的文化24

类型:体育与科学之间的艺术24

自觉:文化策略的选择24

第一章 背景24

第一节 商品经济对审美文化的影响24

文人下海:从饥不择食的投笔从商到红红火火的文化产业40

正视欲望:从遮遮掩掩的禁欲主义到几近疯狂的纵欲主义40

商业促销:从读图时代的来临到梦幻工厂的出现40

日常消费:从审美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到实用商品自身的审美化40

追逐利润:从审美文化产品的通俗化到审美文化境界的庸俗化40

商业联盟:从产品的增值到价值的肢解40

流行时尚:从即时消费到文化快餐40

第二节 私人领域对审美文化的吁求40

私有财产:私人领域的物质前提54

人身自由:私人领域的生活空间54

主体意识:私人领域的精神支柱54

“单位”的淡化:政府功能的减退54

“家庭”的强化:私人领域的复苏54

休闲娱乐:追求多元自我的活动54

私人领域:审美文化活动的襁褓54

身体参与:一种更高文化形态的形成54

艺术欣赏:由指令行为向市场行为的转移54

审美实践:由群体活动向个体活动的转移54

第三节 科技手段对审美文化的渗透54

镜头:微观的世界与宏观的世界67

照相:复制的可能与经典的消失67

数码:形态的软化与精神的增强67

网络:大众的参与与书写的自由67

文本:形态的拼贴与词义的延宕67

传播:文化的剥离与空间的破碎67

符号:能指的泛滥与意义的匮乏67

传媒:精神的控制与反控制67

讨论:既定的“程序”与多余的“共识”67

第二章 服饰67

第一节 统一而单调的三十年67

作为通行准则的“艰苦朴素”:不仅是经济条件落后的无奈选择作为主流服饰的“老三件”:中山装、列宁装和军装中国男装的代表:民族意识与现代精神的融会罕见的服饰活跃期:“让我们的服装更漂亮更多样”阶级立场的大问题:“旗袍”与“布拉吉”的坎坷遭遇政治标准的强制推行:服饰性别特征的一再弱化第二节 多样化复苏的80年代72

改革开放背景下的“西服热”76

与身体观念相联系的“喇叭裤”和“迷你裙”76

匆忙拿来的“健美裤”和“夹克衫”76

遮蔽女性特征的“宽肩”和“粗线”76

掩饰不住青春气息的“蝙蝠衫”和“牛仔裤”76

标举大众色彩和个性意识的文化衫76

看似矛盾的“求异”与“趋同”76

第三节 琳琅满目的90年代76

“服装生产”:一种破除文化壁垒的全球化事件84

“名牌消费”:以日渐崛起的“中产阶层”为主体84

“服饰本土化”:民族自信和民族精神的重新树立84

“唐装热”:“东风”压倒“西风”的文化想象84

“花样年华”:半遮半掩的旗袍风情84

“内衣外穿”:女性服饰的性感表达84

“男性化”:一种新的女装流行元素84

“休闲服”:寻找自由的私人空间84

“名牌意识”:成熟的商品意识不等于健全的审美观念84

第三章 建筑84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生建筑85

建筑艺术:人类文化的永恒纪念碑90

民族形式:现代与传统的结合90

工业建筑:共产主义一体化思想的时代要求90

“为我所用”:从外在形式的主动模仿到内在情感的必然要求90

献礼性建筑:政治观念与工业水平的结合90

“工人新村”:“形式适应功能”的简约之作90

“文远楼”:传统建筑走向现代化路途的奠基之作90

批判梁思成:古典主义复兴之路的强行中断90

天安门广场:政治话语构造起来的建筑空间90

第二节 跃进与停滞时代的建筑90

目标:提高速度与节约材料93

风格:标准化与简洁化93

元素:薄壳结构和悬索结构93

样板:北京工人体育场93

效能:技术的大跃进与观念的大跃进93

僵化:政治建筑作为唯一合法的样式93

手法:形象的明喻与数字的暗喻93

问题:飘向西方还是飘向东方93

例外:白云宾馆、北京饭店等现代性建筑93

第三节 走向多元化的新时期建筑93

从对建筑的多元化实践到对建筑文化的理论探讨112

从未完成的“现代主义”到早熟的“后现代主义”112

从对传统风格的恢复到对现代理念的传达112

从对形式的简单模仿到对内在精神的严重扭曲112

从民族居住方式的改变到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的重构112

从对基本居住的满足到对审美化生存的要求112

从作为政治集会的广场到作为休闲娱乐的空间112

从内涵深厚的“景观建筑”到个性鲜明的“主题公园”112

从“有意味的形式”到“生态建筑”112

第四章 文学112

第一节 急管繁弦的颂歌与浓墨重彩的史诗113

从“新华颂”到“建设颂”119

从“含情脉脉的批判”到“革命+爱情的模式”119

从创作上的“主流与支流”到文学中的“鲜花与毒草”119

从“大跃进民歌”到“两结合方法”119

从“西化与精英”到“国家与民粹”119

从“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到“主题先行”的言说技巧119

从“中间人物”的批判到“高大全”的产生119

第二节 禁忌美学与反抗诗学119

从“三结合”的创作方式到“主题先行”的艺术模式127

从作品的“改写”到作家的“改造”127

从“压抑肉体以突出精神”到“压抑个人以突出集体”127

从“写给领袖的颂歌”到“写给抽屉的独白”127

从直抒胸臆的“日记”到饱含质疑的“诗歌”127

从政治幻想性的“变态的浪漫”到自我慰藉式的“反抗的激情”127

从柔弱颓废的“感伤”到冷静严峻的“哲思”127

从对现代主义的推崇到对浪漫主义的回归127

第三节 启蒙合唱与自由变奏127

宏大叙事:公共话语对个人话语的兼并135

“文革”叙述:一场没有罪人的罪恶135

寻根文学:一种逃离意识形态的写作策略135

乡村文明:西方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参照135

先锋作家:从潜滋暗长到锦衣夜行135

文学环境:从一元独统到多元分化135

日常叙事:精神的独立还是个性的逃亡135

新历史主义:文化的“祛魅”还是幻觉的“复制”135

沉迷当下:一座没有栅栏的牢笼135

第四节 模糊审美与写物主义135

从“逃避风格”的努力到“游戏形式”的结局144

从价值层面的“调和主义”到审美维度的“犹豫表达”144

从“忍辱负重”的典型到“左顾右盼”的浪子144

从“非中心化”的主体到“怎么都行”的姿态144

从灵魂与精神的“寓所”到麻木与虚无的“温床”144

从对意义的形而上追求到对生活的“世俗化肯定”144

从“审美情感”的淡化到“写物主义”的兴起144

从物我交融的“移情”到物我游离的“拟物”144

从“我—你”的关系到“我—它”的关系144

第五章 美术144

第一节 “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十七年”144

姿势:为巩固新政权而涂抹155

格调:积极地向工农兵靠拢155

矛盾:“大众化”与“化大众”155

年画:旧美术改造的急先锋155

国画:从古典主义到写实主义155

油画:徘徊于“苏联化”与“民族化”之间155

“收租院”:赢得五个“头一回”的力作155

口号:“人人都是艺术家”155

“迎门墙”:农民画家的可手“画板”155

反讽:“专业画家业余化”155

第二节 “全国山河一片红”的“文革”岁月155

从思想“引导”到肉体“规训”162

从追捧“圣像”到批判“黑帮”162

从东方的“红卫兵美术”到西方的“波普艺术”162

从政治钳制的“黑幕”到个性主义的“微芒”162

从陕西户县的“田间地头”到法国巴黎的“双年展”162

从出身科班的专业画家到“文革”美术的配角162

从“层层审稿”的制度到“政治标准第一”的原则162

第三节 “星光闪烁”的新时期162

反思:从文本内容到艺术形式172

态度:从徘徊犹疑到果敢出击172

深度:从“政治控诉”到“心灵探索”172

人物:从光芒四射的“领袖”到皱纹层叠的“父亲”172

技法:从“写实主义”的复苏到“生活细节”的选择172

“星星画展”:视觉经验的更新与艺术操守的历练172

“八五新潮”:在艺术的“赤裸”中接受检验172

“枪击事件”:艺术与生活的相互越界172

“新文人画”: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172

第四节 “我选择,我喜欢”的市场经济时代172

大众美术:从政治化到市场化185

策展人:美术走向市场的“中介”185

作品国际化:后殖民主义性质的艺术交流185

符号拼贴:非主流美术的策略选择185

视觉艺术:美术概念在当下的新拓展185

新生代绘画:躲避崇高、面向自我的情感表达185

“玩现实主义”:精神废墟上的自嘲自乐185

“政治波普”:消费主义形式之下的反思批判185

行为艺术:将“观念”进行到底185

“人体彩绘”:在道德、商业与艺术的夹缝中前行185

公共地带:美术试验的新空间185

第六章 音乐185

第一节 坎坷篇185

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原则的确立到“革命歌曲”的大繁荣192

从政治需要与传统心理的合流到民族民间音乐的复兴192

从“大跃进”运动的展开到音乐创作上的“浮夸风”192

从意识形态的强制统一到“文革”音乐的审美畸变192

从多元化的情感需求到都市爱情歌曲的昙花一现192

从对音乐民族化的提倡到对西方现代派音乐的批判192

从对“德彪西音乐”的讨论到对“无标题音乐”的争鸣192

第二节 探索篇192

“新潮音乐”:现代化的急先锋和启蒙者201

美学转向:从描摹世界到表现内心、从群体抒咏到个体吟哦201

形式革新:从优美和谐到变形错位201

邓丽君:国人音乐审美经验的刷新者201

时代景观:提着高唱流行歌曲的录音机走街串巷201

流行音乐的魅力之源:直击现代人的情感诉求201

“摇滚崔健”:游走于乐坛边缘的文化反叛者201

商业机制:有待完善的音乐“助推器”201

高雅音乐的内在困境:在艺术与商业、西方与传统之间201

身份焦虑:商业冲击下的音乐从业人201

第三节 复活篇——90年代后的中国音乐201

挑逗欲望、制造幻境:流行音乐的世俗化沉沦212

摆脱传统、疏离信仰:现代人的自我放逐212

推崇原创、接轨国际:音乐生产体制的日渐成熟212

机械复制、批量生产:消费主义旗帜下的“伪个性”212

规范情感、削平体验:流行音乐的潜在威胁212

追求自然、复归纯朴:民谣音乐的守望之路212

城市巷道、大学校园:行吟歌手们的绿色空间212

挑战成规、放纵身体:作为一种文化宣言的“摇滚乐”212

更新体验、革新形式:“一无所有”中的“无所不有”212

创新流于形式、反叛成为姿态:摇滚乐还能走多远212

调琴鼓瑟、兼习中西:高雅音乐的大众化212

第七章 舞蹈212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舞蹈艺术的大发展213

民间舞蹈的复兴:不仅是传统文化潜意识的回流223

“秧歌舞”的改造:不限于形式因素的调换拼贴223

舞蹈语法的雷同:不外是社会政治学模式的僭越223

中国舞剧的新兴:不再是民族传统元素的单向汇聚223

芭蕾舞剧的引入:不光是“身体”属性的淡化223

“红色娘子军”:不全是政治观念的简单演绎223

强硬组合的后遗症:不单是风格的拖沓和情节的断裂223

艺术形式的嬗变:不只是一个审美层面的问题223

第二节 “文革”时期舞蹈的畸形流变223

从作为“生命图式”的艺术形式到作为“政治膜拜”的朝圣仪式从“挺胸架拳”的“造反舞”到高举“红宝书”的“忠字舞”从心理能量的释放到隐秘快感的获得从政治权力的硬性追捧到“红色芭蕾”的一枝独秀从“八亿人民八个戏”的单调局面到民间舞、古典舞的逐步复苏第三节 新时期舞蹈的嬗变与复苏228

舞蹈的复苏:在回顾传统与对外交流中蹒跚起步243

“仿古乐舞”:传统语汇与现代观念的有机杂糅243

“东方魅力”:在自然律动与历史积淀中寻求平衡243

“有意味的形式”:新古典舞蹈对情节的着意淡化243

“孔雀舞”:心灵与生命完美交融的有力诠释243

“个人舞蹈晚会”:中国舞蹈走向成熟的标志243

“媒体化”:在贴近生活中娱乐人民243

“旁征博引”:中国当代舞剧的自我更新之路243

鼎足三分:中国舞剧的多元化走向243

“社会舞蹈”:全民共欢的盛世景象243

第八章 戏剧243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戏剧243

戏曲改革:从“五五指示”到“三改”政策253

现代戏:从情爱主题到革命传统253

艺术模式:从“古典形式”到“现代诉求”253

传统戏的复苏:从《天仙配》到《梁山伯与祝英台》253

历史剧改编:从“批判揭露”到“歌功颂德”253

话剧新篇:从“革命记忆”到“时代颂歌”253

见证历史:从“茶馆”到“龙须沟”253

知识分子形象的重塑:从“关汉卿”到“蔡文姬”253

内在动力:从“政治任务”到“审美要求”253

第二节 独揽天下的“样板戏”253

场景:“八亿人民八部戏”260

遭遇:传统剧目的一蹶不振260

罢官:“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260

土壤:乌托邦梦幻与概念式生活260

公式:二元对立中的善恶辩证法260

观念:现代的外表与封建的底色260

生活:戏剧舞台的程式化延伸260

形式:京剧唱腔的独揽天下260

改造:从杨子荣到少剑波260

格调:从平实舒缓到雄壮昂扬260

舞美:从多元并存到二元对立260

位置:中央与两侧的严格界定260

心理:从狂热膜拜到冷淡麻木260

第三节 徘徊与探索的80年代戏剧260

从复兴到沉沦:传统剧目的昙花一现266

从缅怀到批判:传统戏与现代戏的双重变奏266

从功利到审美:理性的回归与心态的平复266

从沉迷到探索:巴蜀怪才的异军突起266

从批判到反思:探索剧对人性的深度开掘266

从象征到隐喻:戏剧形式的空前自由与灵活266

从大舞台到小剧场:审美追求的新方向266

从《桑树坪纪事》到《狗儿爷涅槃》: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碰撞与对话第四节 复归与振兴的90年代戏剧266

欣赏主体:从精英到大众的变迁277

追忆经典:民间心理与意识形态的合谋277

戏剧评奖:象征资本的批发与审美趣味的引导277

名著改编:面向市场的自救和历史记忆的重铸277

小剧场运动:为话剧寻找纯粹的观众277

宏大叙事:历史剧题材的新天地277

实验戏剧:“曲高”难免“和寡”277

新写实话剧:审美旨趣的再现与重构277

雅俗共赏:一场刻意营造的世俗神话277

第九章 电影277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影277

革命:“十七年”电影的不倒旗帜290

影像:战斗生活的最佳阐释者290

历史:从鸦片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290

题材:从革命历史到重大时事290

人物:大放异彩的工、农、兵290

银幕:劳动与斗争相交织的世界290

样式:革命正剧的语法规则290

症候:“二大”、“二高”、“二直”的浮夸风290

喜剧:政治化时代的“毒草”和“白旗”290

效果:一份令人失望的答卷290

非主流电影:集体狂欢之外的另一种心理满足290

第二节 “文革”期间的电影290

从“革命”到“极端革命”的政治氛围296

从三部电影轮番“战”到八个“样板”别样红的艺术格局296

从“三突出”到“三陪衬”的角色设置296

从“敌偏我正”到“敌俯我仰”的镜头语言296

从“四字诀”到二元对立式的艺术思维296

从“无米下炊”到“旧片翻拍”的无奈选择296

从“一根皮带一杆枪”到“一条毛巾鼓腮帮”的“高大全”形象296

从“跟风模仿”到“领导授意”的主创方式296

第三节 “新时期”电影296

从单一的电影形态到多元的影像格局315

从微观的技巧尝试到宏观的美学探索315

从“第四代”的纪实风格到“第五代”的影像革命315

从《黄土地》的“高”水准到《红高粱》的“热”效应315

从理性的批判怀疑到感情的眷恋皈依315

从对西方电影的着意“模仿”到对西方评委的刻意“逢迎”315

从“搜奇列异”的影像风格到“先外后内”的生存策略315

从夸饰东方文化奇观到展示个体生存状态315

从体制外的“非法操作”到市场内的“艰难生存”315

从唯我独尊的“政治电影”到含情脉脉的“主旋律片”315

从“敌小我大”的画面构图到“敌我对等”的影像匹配315

从“伦理化”的包装到“泛情化”的叙事315

从产量与票房的“飘红”到理论与体制的“绿灯”315

第十章 电视315

第一节 五彩缤纷的电视剧317

开端:在戏剧和电影的阴影中艰难起步328

优势:空间限制的突破与大众传播的拓展328

技术:从即时直播到延时录制328

反腐:包装过的“主旋律”328

纪录:通俗电视剧与国家民族的“私生活”328

视角:从精英立场转向大众情怀328

调侃:止步于体制问题门外328

讲史:“实事求是”还是“失事求似”328

《还珠格格》:电视娱乐功能的尽情发挥328

改编:官方话语、精英意识与大众心理的妥协与共谋328

第二节 为时代写真的纪录片328

从“人民”到“民族”再到“百姓”:纪录理念的潜在转换337

从“黄河”到“长江”再到“长城”:民族象征物的粉墨登场337

从“画外音”到“同期声”再到“声画合一”:电视语言的日渐成熟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到“老百姓自己讲述的故事”:话语权力的交接易位从《三节草》到《沙与海》再到《英与白》:现实关照精神的延续从“解说”到“讲述”再到“谈话”:纪录形式的民主化变迁从“仰视”到“平视”再到“走近”:叙述技巧的逐渐“亲民”第三节 光怪陆离的娱乐节目337

“娱乐”与“教化”:传统综艺节目的双重责任348

“明星阵容”与“精品意识”:春节晚会崛起的必然性348

“权力渗透”与“商业操作”:如何坚守媒介中的“民俗仪式”348

“互动”与“戏谑”:娱乐节目向游戏本质的回归348

“知道主义”与“大奖刺激”:游戏创意日渐枯竭的明确表征348

“益智”还是“弱智”:需要被追问的竞猜节目348

第十一章 网络348

第一节 神奇的万花筒与多彩的新世界349

网络游戏:从“单机版”到“互动式”355

E-mail:网络时代的“通行证”355

网络聊天:对原始交流状态的回归355

全民书写:网络技术支撑下的写作新景观355

虚拟社区:对现实世界的克隆与再造355

VOD点播:一种交互式视频观看方式355

闪客:备受追捧的网络新贵355

第二节 偶像的黄昏与青春的时代355

知识:从藏之深山到唾手可得359

理念:从强化权威到解构中心359

方式:从“由一到多”的发散型到“由多到多”的平面型359

关系:从“单一支配”到“多元对话”359

结局:上帝逐渐死亡,偶像逐渐陨落359

悖谬:这是一个“反哺”的时代359

差异:一种新的文明表达方式359

易位:从成人专家到技术牛仔359

思想:自治主义与民主观念的繁盛359

实践:反权威、反成规的“自我依靠伦理”359

第三节 信息的失范与文化的殖民359

身份的虚拟与道德的失范368

生理本能的宣泄与私人话语的泛滥368

黄色暴力的涌现与网络“黑客”的横行368

符号的解构与主体的惶惑368

无用信息与有用信息的较量368

信息的超载与“筑波病”的发生368

审美距离的消失与艺术欣赏的“冰激凌化”368

信息的海量生产与审美心态的浮躁倾向368

全球信息传播系统的建立与文化审美的共享368

英语的通用与文化殖民化问题的浮现368

作为现实的经济劣势与作为理想的文化自觉368

第四节 精神的迷失与自由的惶惑368

网络自由:商业资本与技术资本合作谋划的骗局375

工具理性:摆脱不掉的自由陷阱375

主体的情感:在虚拟世界中逐渐迷失375

自由的惶惑:在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之间摇摆375

“艺术场”:网络资本控制下的又一牺牲品375

“点击率”:制造文学泡沫的数字游戏375

“沉默的螺旋”:在狂热中渐渐丧失的自我375

“强制信任”:网络世界中无可奈何的生存策略375

网络安全:加密技术和解密技术的不断较量375

“全景式监狱”:没有秘密可言的网络生活375

第十二章 广告375

第一节 为广告文化“正名”375

“生活风格制造厂”:作为美学叙事的广告文化378

“镜像”与“铸造”:参与社会文化的两种方式378

“纸上的化石”:社会心理与文化进程的忠实纪录者378

“文化附加值”:对消费者心理的非理性操纵378

“麦迪逊大街”:中国广告人的“革命圣地”378

高新技术的普及:广告媒介形式的多样化378

第二节 作为“化石”的当代广告378

从“流风余韵”背景下的文化宽容到“东风西风”时代中的政治较量从“夏娘娘治丧委员会”到“中央组织部礼堂”从对古典符号的借用到对西方文字的接纳从政治内容的诉求到商业精神的表演从红色符号的哄抢到商品名称的雷同从匮乏时代的激情到生产语境中的广告从“红色命名”的重写到“文化记忆”的断裂第三节 “铸造”文化时代景观387

国家主席与迪斯尼乐园399

国际年会与“食谱汇编”399

“半个商人加半个诗人”399

“信息加娱乐加艺术”399

商品广告的文化诉求399

物质世界的“浓情相约”399

文化符号的“自由行走”399

“返俗”的现实主义之旅399

时尚的话语权力399

购买冲动的“诱发”399

审美张力的“延伸”399

明星效应的片面追求399

“能指”与“所指”的断裂399

女性形象的商业殖民399

第十三章 理论399

第一节 审美文化与经济利益399

“统一”还是“对立”:审美与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410

“喻于义”与“喻于利”:中国古代哲人对经济活动的两种态度410

“审美无利害”:从审美与经济的分离到审美与经济的对抗410

高雅艺术的“滑坡”:审美金字塔的坍塌410

“文化精英”:从“固守精神家园”到“法兰克福式”批判“文艺复兴”:商业支持下的艺术繁荣时代“老克腊”与“时尚青年”:自我形象的提升途径作为阶层“区隔”的手段:艺术审美的身份标志“附庸风雅”:一个值得重新反思的概念第二节 审美文化与意识形态410

定义:“必须当做真理来体验的谎言”421

策略:以“编码”的形式传播意识形态421

疑问:意识形态编码是否普遍有效421

延伸:“霸权”理论在性别领域中的运作421

反讽:形象的增生与地位的滑落421

转换:从人类学视野看意识形态问题421

实质:不同文化形态的共同心理需求421

警惕:传统与当代需求的混淆421

标本:以流行音乐作为批判理论的对象421

溯源:文化工业中的“标准化”也可能是传统艺术的主要特征421

第三节 审美文化与生活方式421

生活方式:从全面化、集体化转向特殊化、个人化438

自由的陷落:公共领域对私人领域的入侵438

场域:由高度整合走向相对分散438

制造热点:转型时期的兴奋与盲从438

趣味冲突:社会分层的“晴雨表”438

人性复归:从西方思潮的引进到文化的复兴438

价值中立:不同生活方式的共存共荣438

快乐原则: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438

“新新人类”:从粗糙的拜金主义到精致的物质享受438

“体验经济”:“量身订制”的生活需求438

“远距作用”:传媒对生活的介入及其影响438

“虚拟生活”:一场“准主体”间的交往438

“审丑一族”:从追求深刻的思想到耽于感官的刺激438

第十四章 前景438

第一节 审美文化与市民社会439

“第三次”美学大讨论:学术姿态与理论选择447

市民社会:审美文化的当代土壤447

“超越论”:象牙塔内的美学命题447

大众文化:古代社会的历史传统447

接受主体:审美文化的终身法官447

世俗化:一以贯之的文化特征447

乡村社会:剪不断的文化之根447

第二节 审美文化与民族传统447

“道不远人”:传统哲学的根本精神460

形而上理想:并非彼岸的精神追求460

中国路径:用“审美”来代替“宗教”460

“天堂即在人间”:中国艺术的永恒主题460

“道器不二”:儒、释、道的共同模式460

“为乐”:传统审美的核心功能460

“世俗化”:不同于“低俗化”的文化概念460

“二元对立”:当代文化理论的“虚构命题”460

“中和论”:以和谐为美的艺术精神和美学思维460

“执两用中”:中庸调和的审美路径460

第三节 审美文化与现代特征460

概念: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处476

转型:从偏于理性到偏于感性476

定势: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476

偏重:唯真是求的科学理性476

形态:从范畴界定到体系的建构476

阐释准则:对普适性和永恒性的强烈诉求476

“烦闷”:处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的王国维476

出路:回归本土476

变通:在特定的民族语境中阐释“现代性”476

裂变:在主体性追求中走向感性与理性的对抗476

特征:鲜明的叛逆性476

变化:从理性化主体到感性化主体476

分期:先秦、魏晋、明中叶476

澄清:并非西方式的“现代性”476

后记4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