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重印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重印
  • (美)拉铁摩尔,唐晓峰译 著
  • 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404956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31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452页
  • 主题词:边疆地区-概况-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重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译者的话1

原序1

第一部分 长城的历史地理1

第一章 中国及其周边领土3

历史上的大陆及海洋时代4

陆权和海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

中国文明的西化7

区域与人口8

中国的边疆扩展11

亚洲内陆边疆的历史问题13

第二章 长城边疆的地域构成16

第三章 黄土地区与中国社会的起源21

中国文化发源于黄土地带21

古代中国文化与黄土地带的土壤气候之关系24

从黄土地带向外的早期发展25

向北方发展的弱势28

中国历史的形式29

贸易、矿冶与官僚31

中国历史的循环33

19世纪——西方的侵入34

第四章 蒙古草原与草原游牧社会的特征39

黄河流域与蒙古地区早期文化的差异40

草原游牧社会的兴起42

草原社会兴起的功能解释44

草原社会经济与中国本部情形的比较47

草原历史的阶段特征50

游牧经济的种类以及羊的重要性52

财富与移动性54

蒙古在成吉思汗统治下的统一与其后的崩溃57

喇嘛教的再输入(16世纪)59

喇嘛教与满族势力在蒙古的兴起(17与18世纪)61

满族统治下的蒙古:固定疆界的建立63

满族统治下的蒙古:贸易的增长及其影响65

19世纪末期的蒙古67

20世纪的蒙古68

第五章 满洲的农田、森林和草原72

满洲在历史上的分裂72

东北南部与中国的关系74

东北地区北部及东部的环境与经济条件77

清朝始祖努尔哈赤80

16世纪末东北地区的政治83

东北边疆上汉族统治的衰微86

努尔哈赤的功业及清朝的建立88

清朝开国时的军事与政治组织90

清朝初期汉人在满洲的影响92

对草原及森林居民的影响93

19世纪的满洲95

铁路的影响97

日本在与东北及中国内地关系中的地位100

第六章 中亚的绿洲与沙漠104

中亚的辽阔地带104

绿洲地理及农业106

从定居发展到游牧109

中国与中亚之间的次级绿洲113

汉族向中亚的渗透116

行商路线与贸易118

宗教对社会与政治的影响121

新疆的回教123

中亚的满族与回族124

新疆的政治及经济状况(1911—1928)128

中国边疆发展的高潮132

苏联近期的影响135

第七章 西藏高原141

地理因素141

西藏人的社会起源144

西藏的农业与游牧业145

早期西藏与中国内地的联系148

西藏的政治统一149

喇嘛教的政治作用150

藏人对中国西部及新疆的占领(8世纪)152

喇嘛教早期的支配地位153

蒙古势力控制时期(1206—1700)155

清朝统治下的达赖和班禅之地位158

近代中英权益在西藏的冲突160

第八章 过渡地带163

边疆与边界的区别163

印度西北边疆的情况及政策166

亚洲内陆部落南侵的“贮存地”169

第二部分 传说时代与早期历史时代173

第九章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区别175

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特征176

新石器文化的两个区域178

铜器文化的产生180

“发明”铜器的社会及经济影响183

汉人与少数民族的分化189

第十章 农业的进化与游牧业的反复192

现代学者与中国历史传统192

古代传说中的“帝王”194

古代传说的地理证据197

传说中的社会及文化证据201

夏、商时期205

周代210

黄土高原及大平原居民的早期分化212

文化发展与灌溉起源的关系214

汉族第一次向东、西两方的横向扩展218

南方——中国第二中心的兴起220

中国文化向西方及西北方发展的障碍222

游牧经济的起源223

游牧与定居人口的关系225

第三部分 列国时代231

第十一章 北方与南方汉族的历史233

周朝的主要列国233

对少数民族侵周的传统观念的修正235

是汉族发展而不是蛮族入侵238

汉族扩张特征与环境的关系241

汉族与少数民族冲突的两个时期243

周代权力中心的变化245

游牧经济与汉族社会及国家的兴起248

周朝列国的发展250

第十二章 古代中国的列国与帝国254

中国与欧洲封建制度254

走出封建制度257

文官、宦官、士大夫259

草原部落与封建制度的关系261

战国(前453—前361)263

少数民族战争与长城的修建(前4世纪末)266

中国封建制度及城乡“细胞”269

孔子与封建制度的关系272

秦与帝国制度的诞生275

从封建制度到帝国秩序的转变277

第十三章 中国历史上边疆形态的起源280

边疆形态与过渡地区的关系282

秦、赵、燕284

秦的兴起288

边疆地区本身的政治重要性290

第四部分 帝国时代293

第十四章 统一帝国与统一边疆——中国的长城295

前帝国时代的长城295

秦国的边疆特点297

早期修筑长城的劳工的社会意义298

秦国军事的过度发展300

为何秦朝能统一边疆却国运不长302

秦朝的灭亡及汉朝的建立(前206)304

司马迁的边疆记载307

匈奴与草原新式统治者的出现308

从边缘游牧制度转变到完全游牧制度310

边疆民族语言差异的推测312

头曼的事业316

冒顿的事业与草原新社会的兴起318

第十五章 空间范围的意义——绿洲历史与长城历史323

汉族向南发展与向亚洲内陆边疆发展的比较323

固定边疆之不可能325

中国与草原的政治成熟327

西汉政策:防止边将变节328

边疆管理的目标:保持边疆人口的中国规范330

汉朝与匈奴332

汉族向中亚渗透的开始336

汉族向中亚发展的根本原因337

汉族在草原边缘地位的困难340

汉族在绿洲的地位342

绿洲中的汉族及少数民族势力344

边疆均势的消长347

第十六章 边缘社会:征服与迁徙350

中国社会与草原社会融和的失败350

游牧社会的变异:机动性与战争351

游牧民族统治的循环356

匈奴历史:一个完整的游牧社会循环史的例证358

后来的循环360

第十七章 朝代及部落历史的循环364

中国历史的周期性364

冀朝鼎的朝代循环论365

朝代循环的重复368

起源于长城以外的王朝370

草原边缘地带在朝代更替中的作用371

中国与草原之缺乏统一376

参考文献379

索引401

译后记4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