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大论战 第2辑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经济大论战 第2辑
  • 张问敏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ISBN:7801183770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336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5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大论战 第2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页1

一、改革潮头风云涌1

(一)改革前沿各执己见1

童大林:现在有一股非难改革开放的空气,我要跟这些人拼老命1

晏智杰:不容给改革泼冷水2

吴易风:经济学界有人“唯我独改”4

何伟:有些人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后退5

倪大奇:“改革是动力”不全面,“讲政治”也是动力6

周新城:有人看不见两种改革观的存在和斗争8

(二)改革同路人 十字路口各东西9

吴敬琏:打着改革旗号的人的行为,为真正保守的人提供阻碍改革的根据9

杨帆:防止暴富集团独占改革收益10

吴敬琏:旧体制代言者负隅顽抗,双轨制既得利益者干着掠夺大众的勾当10

“撤掉体改部门”这一“刀”砍错了地方12

(三)改革彼岸:姓“社”还是姓“资”14

于光远:现代市场经济只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没有姓“社”姓“资”之分14

杨坚白:应该认真研究市场经济姓“资”、姓“社”问题14

徐银山:只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就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15

股份制是资本主义内部产生出来的社会主义因素17

宋涛:不能模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制度的社会性质17

(四)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胜负较量未分晓19

高鸿业:陈云“鸟笼论”在世界上受到重视19

刘日新:经济体制改革并未超出陈云的经济思想19

杨坚白:要敢于倡导经济的计划化21

李成瑞:“四大平衡”理论仍然适用22

唐昌黎: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还会轮流坐庄23

何伟:只有市场经济才能救社会主义25

胡钧:经济体制改革不等于市场化改革25

(五)改革航标灯,定位在何方26

李扬:改革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了26

王小强:中国的改革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南,有的只是增加GNP27

二、社会变迁 阶级分化 利益重组29

(一)工人阶级:改革的动力还是改革的对象29

邢贲思:依靠工人阶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29

陈广文:与国际接轨,不能把工人阶级地位接没了30

张嘉国质问:改革靠精英、强权人物,不靠工人阶级?31

刘斌:执政党对国有资产流失负有历史。道义、法律责任32

冯国庆:当前工人阶级的劳动利益和资本利益双失落32

方嘉德:经济理论界的一些错误观点,把矛头指向了工人和共产党34

乌杰:传统的无产阶级概念不能解释“先富论”35

王珏:劳动者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人,应该看得见、摸得着36

陈礼才:于志安叛逃是由于国企缺乏监督制约机制37

破产企业职工的种种心态38

邢贲思:不能说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生资产阶级39

(二)有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帮手还是敌手39

彭延光:不要害怕承认中国产生了一个新的资本家阶级40

张厚义等:私营企业主群体不是新生的资产阶级40

陆建华:社会阶层变化最大特征是有资本者阶层的崛起41

一程:说不准的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属性45

刘国光:私营企业主是帮手,不是敌手;是建设者,不是掘墓人48

私营企业主,“做梦都想”参政议政49

(三)阶级斗争:熄灭了还是激化了50

梅行: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是“‘左’祸重来”50

张荆剑:要重视阶层心理51

(四)社会阶层:是共同富裕还是两极分化了53

李尔重:对待两极分化不能掩耳盗铃53

童兴:贫富差距表现种种55

张锐:“两极分化”的危险也来自于公有制内部59

中国亿元富翁30个61

三、所有制:老问题 新论战65

(一)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还要不要维护65

《真理的追求》载文:改革不能离开公有制这个基础65

宫希魁:全民所有制范畴行将“退位”66

张寒松提议:公营经济为基础,民营经济为主导68

苏星:中国有把握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69

再过10年,是否以公有制为主将不再成为问题70

(二)私有制:能否超越71

周其仁:人力资本升值表明私有制逻辑难超越71

王小强:“谁的资产谁关心”的逻辑已被超越73

吴敬琏:大水漫灌不是好办法74

崔之元:美公司法变革突破了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私有制逻辑75

张维迎:美公司法变革是私有制逻辑的延伸而非对它的否定77

(三)私有化:大帽子 紧箍咒 花架子78

袁木再反私有化78

齐玉批判披着“产权制度改革”外衣的私有化思潮80

胡培兆:出卖国有资产和国企股票都是私有化,没必要遮遮掩掩卖关子80

高鸿业:私有化不能提高国企效率83

何炼成:评高鸿业的股份制等于私有化观84

牟其中:“我不想与全公司员工为敌”搞私有化84

石康:私有化不能搞花架子,不能成为捞政治资本的工具86

孙尚清:私有化比公有化还难88

李春亭:不要把“私有化”的帽子甩给探索国企出路的人90

韩志国:不要乱扣“私有化”的帽子91

冒天启:理论家们在使用“私有化”概念时经常打架91

(四)重建个人所有制:理想还是现实93

冒天启:马克思“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的设想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基本事实93

何建章:“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实质是私有化94

樊纲:劳动者个人所有制能提高资本效率吗?95

吴敬琏:个人财产联合基础上的合作社无助于大企业改善经营95

(一)国有企业:绝处能否逢生98

王琢:国家用改革的名义向国有企业捅了七刀子,打了两棍子98

四、国企改革:骨头难啃还得啃98

面临重重困境,国企要唱国际歌100

林毅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是开错了药方101

周叔莲:有些人对深化企业改革缺乏决心和信心103

陈清泰:债务重组是国企走向市场的“最后的晚餐”105

卢现祥:国企改革,渐进方式已行不通了106

(二)国有企业:是收缩战线还是坚守阵地107

曹思源:国有制比重应降到15%107

张卓元预言:国企比重下降速度会放缓110

郑天翔:削弱、瓦解国有企业符合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吗?110

董辅礽:仅仅保留国有制并不能实现社会公平111

罗精奋:国有企业不能退出竞争性领域113

袁恩富:国有制是“主体中的主体”113

方恭温:不能笼统地说国有企业应退出竞争性领域115 (三)“抓大放小”:分寸难把握117

围绕“抓大放小”,理解各取所需117

王珏:放活小企业就是民有民营118

袁木:“抓大放小”不能“小企业卖掉,大企业股份化”119

汤英牛等:“抓大放小”会威胁我们的政权统治120

蒋明:“股份合作制”是完完全全的资本主义性质122

一些经济学家指责“一卖当先”论125

陶大镛诘问:难道要拍卖掉全中国吗?126

陈国恒质疑:“诸城模式”能否推广127

梁中堂要求反对“抓大放小”论者提出善策128

(四)国资流失:是非曲直众评说130

韩志国:建立国家的资产负债表,防止窃国大盗130

高尚全:国有资产流失案曝光过度计划经济观念没有转变的产物134

陈清泰:一些经理人员侵吞国有资产令人触目惊心134

崔之元: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源不在公有制,而是缺少经济民主135

沈泓:于志安何罪之有138

鄢列山:从禹作敏到于志安,皆为片面强调“生产力标准”的恶果140

(五)政企分开:治标易,治本难141

王金存:“政企分开”和“两权分离”治标而害本141

于立:市场经济必然存在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就是“政企不分”142

董辅礽:国有企业难以脱离政府转向市场轨道144

刘吉:借助政府搞活国企是天真的幻想146

李义平:国企要排除行政干预是缘木求鱼146

(六)业破产:是“急行”还是“缓行”147

王茂林:企业破产早破早主动,该破不破就被动147

杨培新:国企破产是破银行的产,打职工的屁股,不公道148

董迎:国企破产需“缓行”149

曹思源:国企破产不能“缓行”150

制约国企破产的十大难题151

吴敬琏:公司制企业负责人不应由党组织任命153

(七)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曙光未露153

坚持党管企业干部原则不动摇154

韩旭:要防止党的执政地位在企业改革中落空156

伯衡:只有国资机构才有权任免国企经理157

唐宗焜:政府机构承担不了作为出资主体的职能158

厉以宁:“法人财产权”就是“法人所有权”159

林子力:“法人所有权论”是一种所有权崇拜160

宋养琰:出资者所有权是“小权”,法人财产权是“大权”161

企业家们警告: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思路万万不可行163

国家计委一课题报告称:组建行业性控股公司弊端多164

控股公司改革试点处拉锯状态166

厉以宁:中国经济不需“软着陆”,需要连续飞行169

(一)软着陆还是硬起飞169

五、宏观经济软着陆 金融改革难迈步169

范恒山:1995年经济指标达到预定目标是歪打正着170

王大用:下一轮经济高涨期1998年才会到来171

胡鞍钢:“政治冲击”因素可能引起经济的再次“过热”172

余根钱诘问:启动经济还是启动通货膨胀?173

(二)“银根”松紧何去何从174

左大培主张:银根应该永远从紧176

韩志国:现行紧缩政策促使人们投机176

王东京:货币过紧也会导致通胀,放松银根势在必行178

刘国光:有人鼓吹“通胀有益论”在于利益驱动179

(三)通货膨胀:福兮,祸兮179

左大培:西方通胀为工人谋就业,中国通胀为少数人暴富提供土壤181

张昆仑:通胀也有积极作用182

魏杰:通胀15-20%属“健康”184

(四)泡沫经济:或赞或贬185

陈岱孙:以前有个“泡沫经济”,现在有个“赌博经济”185

吴焦苏:泡沫经济不是洪水猛兽,而是重大功臣185

(五)银行处境:“杨白劳”过年186

杨继绳:银行是最大的“杨白劳”186

李林: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生存危机188

林志远: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是引狼入室190

吴少中:银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191

黄达:银行在宏观调控中“独木撑天”难持久192

(六)金融市场:吉凶未卜193

何新:金融市场已成恶性循环193

萧灼基:以为中国证券市迟早要出事是“悲观经济论”195

吴敬琏:维持证券市场外表红火无益于解决本质问题195

李茂生:中央领导要带头学习证券市场基本知识196

六、布朗“旋风”起 举世议粮食198

来斯待·布朗:中国人口增加将吃空世界粮仓198

胡鞍钢:布朗的预测是错误的200

农经学界展开中国粮食前景大讨论202

陈彪如:中国经济学是综合了各种经济学思想而产生的204

日本白石和良对布朗的“未来中国粮食观”提出异议205

美国科鲁克:中国真能使世界挨饿吗?205

周其仁:当心粮食“主渠道”变成清末“漕帮”,“亦官亦商亦匪……”208

陈锡文:国有粮食部门是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最大的获利者209

殷丽娟:粮贩赚的是财政补贴钱210

徐逢贤:我国粮食生产年均增长率改革后低于改革前211

卢锋:“民以食为天”在经济学意义上已基本不成立212

喻权棫:警惕外国利用吃“买办饭”的人把我们引入歧途215

八、90年代中国之怪现象215

(一)利用外资:引狼入室还是招来凤凰215

七、国门洞开:挑战与机遇215

《人民日报》:积极引资莫彷徨,引资再多没有度217

江小涓:注意利用外资新动向219

龚雯驳:“外资已控制中国部分行业市场”论221

丁宁宁:民族工业面临着“鬼子来了汉奸多”的威胁221

张上塘:引进外资与发展民族工业的争论会给外商造成恐慌222

金碚等:利用外资不是让它代替民族工业223

王洛林驳“保护民族工业就是保护落后”论225

王志乐:与跨国公司合作,壮大民族工业226

刘国光:好企业海外上市等于把权益永远送给了他人228

周光春:外商加紧抢占我国市场228

“外资拜物教”与“外资恐慌症”的一场争论230

(二)特区前途:还特不特,该怎样特232

厉有为:“取消特区论”是极左的平均主义思想232

胡鞍钢:特区之争不是姓“社”姓“资”之争,而是取消234

《深圳特区报》刊文指责某“著名学者”棍子打向党236

杨帆:优惠政策使命完成,理应退出舞台239

厉有为:不能一讲公平竞争就不讲地区倾斜政策240

柳孝华:对待特区应有历史观念、功能观念和全局观念242

于光远等指出:不能牺牲特区的发展来求得地区平衡244

李秀恒认为:经济特区该淡化了245

海南《新世纪》载文认为:开发浦东与宏观调控使经济特区雪上加霜246

于祖尧:1997年以后应实行深港“一体两制”247

在“特区怎么特”争论的背后249

(三)自由贸易改革难自由253

左大培:教条的自由贸易政策和错误的保护政策误人害国253

张曙光等:贸易自由只是一种理想,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实行过255

任烈:自由贸易是把双刃剑,历代霸主都在自由贸易中走向衰落256

于祖尧:“市场无国界”口号是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曲解257

(四)海外华人企业为何长不大259

金碚:中国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企业家办不好大企业259

樊纲:现有华人文化不可能发展出“经理资本主义”大公司261

福山:中国家族企业走向现代化大企业困难太大263

海外华人经济,力量不可低估265

(一)腐败:有说好,有说坏268

张五常:以资产换特权,促进私有化268

张维迎:有些腐败的存在,不是最好也属次优269

韩绍凤等:不要为那些腐败的官员提供理论依据270

王宏远等议:反腐败不能严厉到使政府官员汲汲可危的地步271

唐丰义:要警惕“金权格局”的形成272

郑思:公有制为“腐败根源”论,是主张彻底私有化273

樊纲:反腐败还在于“减少公权的数目”274

《求是》载文指出:“寻租”理论不是揭示腐败根源的科学理论275

(二)怪!怪!怪!275

赚中国人钱难,骗中国人钱易275

南方奖钞票 北方赏官帽276

管金生50万元买博士文凭东窗事发277

《工人日报》载文说:搞垮一个企业一个厂长就够了277

许多企业破产,没有一个厂长经理跳楼279

张问敏:对收入水平的调控,越调差距越大280

九、中国经济学:寻根、借鉴、发展282

(一)经济学舶来品:拿来抑或排斥282

苏星: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分析市场经济的利器282

林毅夫:经济学研究应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283

樊纲:现代经济学基础理论是无阶级性的286

崔之元:西方经济理论面临范式危机289

吴易风:向西方经济学发烧友进一言291

盛洪:不要忽略西方经济学对西方文化的辩护性294

高迦叶:对西方经济学也须讲政治295

《求是》载文批西方经济学是“人类共同财富”也是“我们自己的基础理论”的观点296

袁恩桢:一批西方经济学专家成了劳动价值论的坚定捍卫者297

梁小民:从美国回来不敢再言经济学298

李扬揶揄:中国经济学界用的概念和方法是“万国”牌的299

(二)构建中国经济学:打万国牌还是中华牌299

刘尚希:西方经济学像是位国色天香的西洋大美人,迷倒了不少中国的青年学者300

张军:光靠嘴唱“主义”,无法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301

(三)经济学人圈:争论、分化305

宋承先舌战吴敬琏305

王琢发难科尔奈307

于光远主张宽松气氛,反对剑拔弩张308

吴易风:大款经济学家和人民经济学家能团结在一个旗帜下吗?309

谢平倡议经济学家多与大众传媒联手310

胡培兆:有些名家显得有点浮躁浅薄311

“捣浆糊”与做学问313

杨继绳讥议“地图经济学”314

附录一:记录经济论战 展示改革历程——评《中国经济穴论战》315

附录二:一书面世波涛起 论战硝烟仍未熄323

后记3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