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传统思想的现代维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朱晓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9708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19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27页
- 主题词:思想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传统思想的现代维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 从传统到现代1
上篇 传统思想的现代阐释9
一 道家的思想文化渊源9
(一)《易经》思想10
(二)史官文化14
(三)兵家传统16
(四)原始道家21
(五)氏族遗风26
二 孔子的避世思想29
(一)孔子的仕与隐29
(二)孔子是隐士吗32
(三)避世与孔子的“为政之道”36
(四)孔子避世思想的批判40
三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基本特征43
(一)实践的辩证法44
(二)独特的巫史文化渊源46
(三)消极的辩证法50
(四)辩证法与认识论、逻辑学的脱节56
四 道家思想的现代生态伦理学意蕴63
(一)自然主义64
(二)“道通为一”67
(三)自然无为72
(四)知止知足77
(五)尊重生命82
五 “浙学”及其兴起89
(一)“浙学”概念考90
(二)“浙学”的兴起94
六 陈傅良与永嘉学派的发展100
(一)陈傅良的思想特质100
(二)永嘉学派的思想史地位及其学派归属105
七 陈亮思想的特质及其意义112
(一)“道存于物”的世界观113
(二)“理欲统一”的道德观114
(三)“义利合一”的价值观118
(四)“学为成人”的人生观121
(五)富民强国的治道观125
(六)陈亮思想的历史定位及其意义128
八 叶适事功学说中的经济思想132
(一)义利并存: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133
(二)本末并举:经济自由主义的理想目标135
(三)理财富民:廉价政府的思想萌芽139
九 王阳明的有为与无为143
(一)王学的经世有为品格144
(二)立体达用的逻辑构架148
十 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民主启蒙性质156
(一)人性论假设和“自然权利”157
(二)否定君权、张扬民权159
(二)“道通为一”67
(三)自然无为72
(四)知止知足77
(五)尊重生命82
五 “浙学”及其兴起89
(一)“浙学”概念考90
(二)“浙学”的兴起94
六 陈傅良与永嘉学派的发展100
(一)陈傅良的思想特质100
(二)永嘉学派的思想史地位及其学派归属105
七 陈亮思想的特质及其意义112
(一)“道存于物”的世界观113
(二)“理欲统一”的道德观114
(三)“义利合一”的价值观118
(四)“学为成人”的人生观121
(五)富民强国的治道观125
(六)陈亮思想的历史定位及其意义128
八 叶适事功学说中的经济思想132
(一)义利并存: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133
(二)本末并举:经济自由主义的理想目标135
(三)理财富民:廉价政府的思想萌芽139
九 王阳明的有为与无为143
(一)王学的经世有为品格144
(二)立体达用的逻辑构架148
十 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民主启蒙性质156
(一)人性论假设和“自然权利”157
(二)否定君权、张扬民权159
(三)尊重生命、贵生养生244
(四)超越死亡248
七 传统文化中不道德现象的现代批判255
(一)传统文化中的不道德现象255
(二)不道德现象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262
(三)对重建和发展现代道德的启思266
八 论作为经济伦理的诚信272
(一)论诚信资本272
(二)诚信的经济伦理功能277
(三)中国现代经济伦理的构建279
九 道家思想与现代科学284
(一)科学与真理284
(二)真理的相对性286
(三)求真之道288
(四)真理的源泉292
(五)真理与价值295
十 马一浮的国学教育思想及其意义299
(一)国学教育的内容:六艺之学299
(二)国学教育的方法:经典教育和人文教育304
(三)国学教育的途径:书院教育309
(四)国学教育的目的:培养“通儒”313
后记319
热门推荐
- 2233360.html
- 1057084.html
- 2599649.html
- 3242368.html
- 1803446.html
- 3548812.html
- 1144327.html
- 1825991.html
- 1890992.html
- 4617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55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572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051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61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53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8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866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153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348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6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