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史 吉林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绍贤主编;徐顺福(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 ISBN:7508329163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973页
- 文件大小:137MB
- 文件页数:101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史 吉林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篇1
一、民族电力工业的开创和在竞争中发展4
二、民族电力工业遭受日本侵略者的鲸吞和洗劫7
三、满足掠夺需要日伪加快电力工业发展10
四、电力工业因前苏军拆走设备蒙受严重损失15
五、电业职工积极抢修设备恢复发供电16
总论21
第一章 电力生产恢复与新发展起步(1949~1952年)25
第一节 积极整修设备,续建复建电力设施25
一、续建和改建丰满发电厂大坝26
二、整修和复建火力发电机组27
三、抢修和复建输变配电力设备28
第二节 安全生产工作的创立28
一、设立安全机构29
二、建立和执行规章制度29
三、建立正常安全工作秩序30
四、创立和推广科学安全运行法31
第三节 建立新的生产机构和职工队伍32
一、设置和调整生产机构32
二、组建和培训职工队伍33
三、健全生产指挥系统34
第二章 实施“一五”计划电源建设高速发展(1953~1957年)36
第一节 丰满发电厂大型水电机组建设全面展开37
第二节 兴建高温高压热电联产机组37
第三节 中小型火(热)电机组相应发展39
一、满足当地用电需要建设中、小型火电机组39
二、地方电厂和企业自备电厂起步兴建40
第四节 新中国第一项220千伏大型输变电工程建成41
第五节 电力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41
一、电力工业发展要适应国民经济的需要43
二、电源建设必须着重发展大型发电机组43
三、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和技术,使全省电力工业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44
四、发动职工积极投入电力生产建设,加快了电力工业发展44
五、改进施工技术,创立科学安全运行方法,推动了电力生产建设的发展45
第三章 电力工业在“大跃进”和调整中前进(1958~1965年)46
第一节 继续加强电源建设46
一、中国最早的大型水电站建成47
二、大型热电厂工程建设进展迅速47
第二节“大跃进”对电力工业发展的影响50
一、建设工程质量下降50
二、安全生产受到冲击51
第三节 电力建设在调整中稳步发展52
一、部分发电工程调整下马53
二、大型水电站建设稳步推进54
三、大型火电机组恢复建设54
四、地方电站和企业自备电站加快发展54
五、中小型火电机组建设引发的思考55
第四节 调整管理体制适应电力工业发展57
一、吉林省电业管理局成立57
二、关联单位和施工企业的建立58
三、吉林省电业管理局职能的调整58
第五节 安全经济生产在调整中加强58
一、调整经济指标,精减职工队伍59
二、加强生产计划管理59
三、加强安全管理60
四、贯彻执行规章制度60
第六节 农村电气化事业在调整中加强61
一、农村电网初步形成61
二、农电管理体制初步建立62
三、农电职工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63
第四章“文化大革命”中电力工业艰难发展(1966~1976年)64
第一节 电力工业遭受冲击65
一、“文化大革命”对生产建设造成危害65
二、电业职工临危不惧做出奉献66
第二节 贯彻备战方针进行电源建设66
一、按“山、散、洞”要求兴建火力发电厂67
二、白山发电厂上马复建69
三、第一座中朝界河水电站云峰发电厂建成69
四、全国最大的热电联产电厂建成70
五、一批中、小型火(热)电厂的新建和扩建70
第三节220千伏省电网骨干网架建成71
一、70年代前吉林省内电网孤立、分散71
二、主电网建设起步74
三、骨干网架初步形成76
第四节“革命委员会”的撤销77
第五章 改革开放为电力工业带来勃勃生机(1977~1985年)79
第一节 加快电源建设80
一、东北地区最大的水电厂建成80
二、5台火力发电机组建成投产81
三、通过热电联产改造老小机组82
四、新的电源发展战略形成83
第二节 全省220千伏主电网建成85
第三节 全面整顿提高企业素质87
一、进行企业恢复性整顿87
二、企业全面整顿取得成效89
第四节 企业内部改革增强活力92
一、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93
二、实行厂长负责制94
三、对企业进一步放权95
第五节 实行农电行业归口管理96
第六章 深化改革电力工业阔步前进(1986~1995年)98
第一节 实施新战略电源建设有新发展99
一、扩建和新建大型火电机组99
二、加快热电联产机组建设101
三、改造高耗低效老小机组101
四、大型水电机组建设快速发展102
五、地方和企业自备电厂建设加快103
第二节 集资办电推动电源建设105
一、投资主体的组建和投融资工作的开展105
二、集资建设发电厂加快了发展速度106
第三节 输变电工程建设的新发展106
一、全省220千伏主电网建设不断拓展107
二、第一条500千伏南北输电大通道建成107
第四节 实施管理体制改革108
一、分配制度改革有了新的进展108
二、实施劳动入事工资制度配套改革109
三、吉林省电力公司成立110
第五节 开展企业升级达标和创一流活动111
一、企业升级全面开展111
二、安全文明生产达标活动提高了发供电生产水平114
三、开展“创全网先进,奔全国一流”活动116
四、创建全国第一座国产机组一流火力发电厂117
第七章 电力工业在改革与发展中迎接新世纪(1996~2000年)119
第一节 电源建设向大机组高参数挺进119
一、省内第一座超百万千瓦火电厂建成120
二、热电联产机组建设加快121
三、水电厂的扩建和新建123
四、省内第一座风力发电场建成125
五、地方和企业自备电厂建设速度加快126
六、集资建设发电机组工程进一步发展127
第二节 输变电工程建设取得新的进展127
一、220千伏主电网继续完善127
二、500千伏第二条南北输电大通道建成128
第三节 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129
一、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成立129
二、完成第一步农电管理体制改革任务129
三、集资电厂实行公司制改组130
四、发电资产的出售和转让132
五、发供电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133
第四节 电力市场建设与运营试点135
一、电力市场的建立和运营工作的开展136
二、发电企业实现部分电量离线竞价上网137
第五节 农网改造城乡用电同价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137
一、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取得成效137
二、城乡用电同价工作取得进展138
第六节 开展创建一流电力企业活动139
一、对创一流工作认识逐步深化139
二、创一流活动全面开展140
三、努力创建一流省电力公司141
附录149
分论161
第一章 不断进步的勘测设计163
第一节 勘测设计单位的组建与发展164
一、中央直属勘测设计单位的建立与发展164
二、省属勘测设计单位的组建与壮大168
三、小型勘测设计单位的诞生与成长171
第二节 勘测工作及技术装备不断提高172
一、水文勘测的开展与进步173
二、工程测绘装备与技术的更新175
三、地质勘探装备与技术的完善177
第三节 务实求新的科学技术研究183
一、科学试验研究的深入和扩展183
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开发193
第四节 设计能力水平的全面提高196
一、在学习中启动在实践中改进197
二、“大跃进”中的成绩与教训199
三、贯彻八字方针提高水平201
四、在“文化大革命”困境中前进203
五、改革开放后的新发展206
第二章 电力建筑安装企业的创建与发展214
第一节 施工企业的创建214
一、火电施工企业的概况215
二、水电施工企业的崛起与壮大217
三、输变电施工企业的建立与振兴218
四、输水管道施工企业的组建与成长219
第二节 施工技术装备的发展219
一、50年代以小型机具为主220
二、60~70年代实现机械化220
三、80~90年代技术装备不断更新221
四、施工能力与水平的提高223
第三节 施工技术与工艺的提高223
一、火电建设施工技术的进步224
二、水电建设施工技术的提高228
三、输变电建设施工技术的进步232
四、管道施工技术的改进238
第四节 施工企业的后勤基地建设239
一、基地建设不断加强240
二、住宅建设逐步发展241
三、福利设施日益完善241
第五节 施工企业援外和开拓省外市场242
一、执行援外任务242
二、开拓省外市场243
三、打入国(境)外市场246
第六节 建筑安装企业管理的变革249
一、经营管理机制的建立249
二、施工组织领导体制的改革252
三、质量管理稳步提高254
第三章 曲折发展的火电建设259
第一节 火电建设的起步260
一、安装拆迁机组,奏响建设序曲260
二、扩建新建小型机组,迈开建设脚步260
三、建设热电厂,续写建设新篇章261
四、采用列车电站,缓解电力供需矛盾265
第二节 火电建设在曲折中前进266
一、继续老厂扩建增容266
二、进行“战备”电厂建设268
三、实施坑口电厂工程建设275
四、迈入国产高压机组建设275
第三节 执行“发展战略”火电建设出现新面貌277
一、火电建设的“断档”与电力“发展战略”的提出278
二、西部地区火电建设取得新突破279
三、东部地区火电建设的新进展287
第四节 实施“发展战略”,推动热电联产发展292
一、大规模的中部地区热电联产建设293
二、成果丰硕的老厂供热机组扩建与改造299
三、快速发展的地方与企业热电联产电厂(站)300
第四章 水电、风电建设成绩斐然302
第一节 水电资源分布及开发状况303
第二节 松花江干流水电建设的进展304
一、老厂续、扩建工程建设见成效304
二、“三自”建设的特大型水力发电厂结硕果306
第三节 松花江上游水电开发建设初展雄姿311
一、中央和地方合资水电厂建设顺利开展311
二、地方集资水电工程建设在资金困扰中前进316
第四节 体现平权对等原则的界河水电建设319
一、首座界河电厂建设320
二、第二座界河电厂建设322
第五节 小水电建设星罗棋布324
一、建设的起步与调整324
二、建设的挫折与发展325
三、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建设推动小水电再度繁荣326
第六节 迅速崛起的风电建设331
一、前期工作加快步伐331
二、风力发电场建设取得重大成绩332
三、加大工作力度,继续推动建设进程338
第五章 电网的形成和发展340
第一节50年代孤立分散的电网341
一、以丰满发电厂为中心的跨省网和长吉网341
二、以辽源发电厂为中心的南部网342
三、以二道江发电厂为中心的通化网342
四、以蛟河发电厂为中心的蛟敦网343
五、以镜延线和龙井发电厂为中心的延边网343
六、以白城发电厂为中心的白洮网343
七、小城镇自供网和中、朝互供电344
第二节 电网的修复和升压改造344
一、设备大修抓紧抓实344
二、线路晋级升压改造345
三、66千伏长线路调压运行346
四、154千伏系统的延续和改造347
五、110千伏系统的维持和消失349
第三节 全省220千伏电网的形成350
一、输电线路的建设350
二、60年代主网建设起步350
三、70年代出现建设高潮351
四、80年代电网建设高峰期353
五、90年代进一步完善354
第四节500千伏电网建设365
一、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出现365
二、建设第一条500千伏“大马路”366
三、第二条500千伏“大马路”建成投产366
第五节 城市电网建设368
一、城网的发展过程369
二、城网建设中有关问题的探讨377
第六节 电网的通信建设379
一、专用明线通信载入史册380
二、电力载波通信降为次要381
三、微波通信成为电网主干通信381
四、光纤通信蓬勃发展382
第六章 火(热)电厂生产的发展386
第一节 加强生产管理,提高安全运行水平386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艰难的生产运行386
二、运行管理在“大跃进”和“调整”中曲折发展388
三、“文化大革命”对生产运行管理的冲击390
四、在拨乱反正中运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392
五、改革开放中文明生产大大改善394
六、电源大发展中达标创一流活动广泛开展395
第二节 强化节能管理,提高经济运行水平397
一、采取多种方法,搞好发电经济运行397
二、推广经验,开展节约能源竞赛399
第三节 搞好检修,提高设备健康水平402
一、抢修设备,尽早恢复发电403
二、恢复性大修设备,提高机组运行稳定性404
三、治理“文化大革命”期间投产设备,使其达到铭牌出力406
四、采取先进方法和手段,提高设备检修水平408
第四节 设备技术改造取得明显成效412
一、提高机组发电出力412
二、发展热电联产415
三、降低发电能耗417
四、推进发电技术现代化422
第五节 满足燃料供应,改革管理体制424
一、燃料管理机构的变迁及体制的变革424
二、由分散到统一的燃料管理426
三、及时的燃料调度及充足的燃料贮存427
四、燃料的运输管理与质量监督明显加强428
五、燃料管理的经验和教训430
第六节 加强环保管理,环境得到改善431
一、治理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排放432
二、贯彻“三同时”原则,有效控制新的污染438
三、加强工业卫生工作,改善职工劳动条件440
四、针对严峻的环保形势,制定相应对策444
第七节 电厂管理体制的演变和存在的问题447
一、大分场制改革的尝试447
二、发电管理体制的变革449
三、值得探讨的问题452
第七章 发展前进中的水电生产453
第一节 水电生产的恢复和走向规范化454
一、水电生产的恢复454
二、水电生产走向规范化455
第二节 水电生产的发展457
一、发电能力不断增长458
二、生产组织的发展和职工队伍的变化460
三、规章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465
四、水电生产在电网中的地位及其变化467
五、从一厂一站到一厂多站467
六、从现场值班到无人值班和远方监控468
第三节 安全经济运行水平不断提高469
一、水电生产经济运行工作的开展469
二、水库调度的开创、发展及其重要作用472
三、中、小型水电站的生产运行478
第四节 机电设备检修维护工作的起步与发展479
一、设备检修维护工作走向规范化480
二、设备管理工作不断加强481
第五节 水工建筑物运行和安全工作的开展482
一、搞好大坝鉴定及安全定期检查483
二、进行水工建筑物的检查和试验487
三、开展水电厂大坝观测489
四、水工建筑物的检修、维护与改造490
第八章 电网运行与调度通信水平的提高494
第一节 电网调度机构和指挥系统的建立与发展494
一、电网调度机构的建立与管理494
二、电网调度指挥系统的不断强化502
第二节 电网运行方式的发展和变化510
一、运行方式专业的设置和完善510
二、“文化大革命”对运行方式管理的影响513
三、在拨乱反正中运行方式重新走向正规515
四、运行方式工作迈上新台阶519
第三节 继电保护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524
一、建立机构,继电装置技术水平不断提高525
二、优化整定计算手段,提高继电保护安全运行水平527
三、加强技术改造,落实反事故措施529
第四节 电网通信技术的发展531
一、电力通信机构的建立531
二、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532
三、安全管理逐步强化534
四、电力通信控制系统建设加快535
五、通信建设的经验与教训537
第五节 电网调度自动化建设向现代化迈进538
一、全省远动、电量采集装置的分布和发展538
二、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539
三、地调自动化系统协调建设541
四、调度自动化工作的新拓展542
五、模拟盘显示系统的发展543
六、电力市场试运营及联络线关口模拟调度的探索544
七、电网调度自动化建设经验和教训546
第九章 供电生产的艰辛发展548
第一节 变电运行与检修走过的曲折道路548
一、逐渐走向制度化和科学化548
二、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556
第二节 加强送电运行与检修563
一、提高送电生产运行质量563
二、完善线路检修及管理567
三、增强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571
第三节 逐步完善城市配电网578
一、删繁就简——配电线路的发展578
二、择优汰劣——配电变压器的发展580
三、增供降损——配电城网改造581
第四节 降低电网损失584
一、电网线路损失率发展变化的趋势584
二、实现降损节能586
第十章 用电营业的发展及电力市场运营595
第一节 用电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596
一、用电量不断增长596
二、用电结构的发展变化598
第二节 用电管理的开创和发展605
一、用电监察工作的发展605
二、计划用电管理的加强607
三、节约用电手段的不断完善609
四、安全用电措施的提高611
第三节 电力市场建立并逐步走向规范612
一、依法划定供电营业区613
二、增加售电量并提高售电平均单价614
三、用电管理机构健全完善和营业工作的现代化615
四、营业工作在整顿和标准化建设中稳步推进617
五、严峻的电力市场形势和按市场规律增供扩销618
第四节 加大影响企业经营的电费热费回收力度620
一、艰难的电费收缴工作620
二、各方面因素造成巨额电费长期欠缴622
三、电费回收工作不断加强624
四、热费收缴日益困难626
第五节 电价机制的建立及改革630
一、计划经济时期电价偏低且调整缓慢630
二、电价改革及多种电价的实施631
三、不断调整的电价政策634
第六节 电能计量技术进步与管理手段的创新635
一、电能计量的发展与技术进步636
二、电能计量机构的变革和资产管理的现代化640
三、电能计量监督与计量服务641
第七节 加强行风建设提高优质服务水平644
一、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方针,开展优质服务活动644
二、行风建设依靠机制坚持长抓不懈646
三、树立了良好形象,学习先进榜样648
第十一章 农电事业的发展与改革654
第一节 农电事业的兴起654
一、农村办电高潮的形成和发展655
二、农村电气化县建设658
三、努力建设“三为”服务达标县660
第二节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662
一、农电线路和变电所建设663
二、农电线路和变电所改造665
三、农村配电系统建设与改造667
第三节 加强农电安全经济生产669
一、坚持农电设备检修669
二、搞好农电安全经济运行670
三、努力降低农电线损672
第四节 农村安全用电措施的实施675
一、农村用电安全问题突出675
二、认真落实保证农电安全的措施677
第五节 农电管理工作的加强与体制改革682
一、建立农电管理体制682
二、农电管理体制分析685
三、农电管理体制改革688
第六节 农村用电和市场开拓691
一、农村用电构成692
二、农村供电体制的形成697
三、积极开拓农村电力市场698
四、努力降低农村电价700
第十二章 安全生产及技术监督的发展707
第一节 安全生产在波折起伏中前进707
一、电力安全生产的开拓707
二、“大跃进”对电力安全生产的干扰709
三、“文化大革命”对电力安全生产的冲击710
四、粉碎“四人帮”后安全生产的恢复711
五、大机组和大电网给安全生产带来的新问题714
六、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工作718
第二节 安全管理逐步加强724
一、安全生产新理念的形成724
二、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逐步完善725
三、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创新734
第三节 发展中的技术监督和管理736
一、电力技术监督的发展737
二、四项技术管理逐步加强750
第十三章 电力修造事业的开创和发展757
第一节 修造企业的建立和生产能力的提高757
一、企业的创建和发展757
二、生产能力不断提高759
第二节 发电设备修造和生产在起伏中艰难前进762
一、备品配件畅销全国762
二、辅机产品多成名优763
三、发电汽轮机和锅炉的研制取得成功765
第三节 输变电器材生产的发展766
一、线路金具生产在市场竞争中发展766
二、塔材生产能力不断提高770
三、水泥电杆生产满足了电力建设需要772
第四节 改造和生产变压器适应安全生产需要773
一、改造和生产配电变压器773
二、改造和生产电力变压器775
三、干式变压器生产的发展778
第五节 电能计量校验装置和开关柜的生产779
一、电能计量校验装置生产的起步和发展779
二、低压配电箱和高低压开关柜产量的增长780
第六节 水工设备制造782
一、从修配到制造782
二、在生产发展中完善提高782
三、转轨变型深化改革784
第十四章 电力科技的发展及其对电力工业的推动785
第一节 科技机构的建立和发展786
一、基层电力科技机构的创办及其工作开展786
二、省公司专业科技机构的创建和发展788
第二节 科技队伍发展壮大和科技工作开展790
一、科技队伍的建立和成长壮大791
二、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开展793
三、科研技改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795
第三节 新机组调试的发展和提高797
一、调试机构的建立与工作开展797
二、机组调试能力和水平的提高799
三、调试工作向风力发电领域延伸802
第四节 科技管理工作促进了科技发展803
一、科技管理工作的开展804
二、科技成果的鉴定验收和奖励807
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808
四、科技情报工作发挥了先导作用809
第五节 电机工程学会的建立及其科技活动的开展811
第十五章 开展教育培训培养各类人才814
第一节 职工文化教育的开创和发展814
一、通过扫除文盲及文化教育提高职工素质815
二、开展“双补”教育提高职工文化技术水平815
第二节 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和培训基地建设817
一、建立教育培训管理体制817
二、建立教育培训基地819
三、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的创建和发展820
四、建立管理制度制定培训规划821
第三节 专业技术培训的开展和职工素质提高823
一、搞好生产准备培训823
二、开展常规生产培训825
三、实行工人考工定级826
四、加强短期专业培训827
五、抓好新职工培训教育828
六、开展技术竞赛829
第四节 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推动新型干部队伍建设830
一、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831
二、专业技术干部的外语学习832
三、各级各类干部的专业培训832
四、对技术干部开展继续教育833
第五节 开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工中等专业教育834
一、企业举办职业学校和中专学校835
二、吉林电力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的创办和发展836
三、职工中专班的举办837
四、函授和电视中专教育的开展838
第六节 职工高等教育的举办和高级专门人才培养838
一、职工大学的成立及其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839
二、职工函授大学的创办和发展840
三、职工电大和自学考试教育的开展841
四、举办“七二一”大学自培专业人才841
五、委托高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842
第七节 全日制电力职业技术教育的创办和发展842
一、长春电力学校的建立和发展843
二、丰满电力工业学校(吉林水电学校)的成立和办学层次的提高846
三、水电一局技术学校的成立和教学工作开展848
四、长春电力技术学校的创办和培训职能的扩展849
五、基层企业技术学校的创办和调整851
六、自费走读技工教育的开展和毕业生择优录用852
第八节 普通电力高等学校的建立和发展改革853
一、电力高等本科教育的发展及其贡献853
二、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创办及其改革859
第十六章 多种经营事业的开创与发展863
第一节 企业和职工队伍发展壮大863
一、企业的创建和发展864
二、职工队伍建设和发展提高870
第二节 产值和利税不断增长875
第三节 产品开发销售和发展战略879
一、生产能力不断提高880
二、产品销售市场不断拓展883
三、发展战略和结构调整885
第四节 对社会和企业的贡献891
一、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892
二、支持主业的发展与改革894
第五节 企业资产的积累和增长896
第六节 积极探索改革和发展趋向899
一、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900
二、向公司制、股份制目标前进901
专论905
一、执行“山、散、洞”方针建设发电厂变电所的沉痛教训907
(一)发电厂厂址和变电所所址的选择907
(二)造成的危害909
(三)应该铭记的教训911
二、辽源发电厂开展群众性小指标竞赛是推进914
电力生产发展的创举914
(一)小指标竞赛的缘起914
(二)小指标竞赛在实践中发展916
(三)小指标竞赛的基本经验918
三、发展热电联产的经验与问题922
(一)适应供热负荷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供热方式922
(二)不断提高热电联产的服务效果和供热的安全可靠性923
(三)热电联产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925
(四)热电联产的经验和教训927
四、值得关注的油母页岩发电930
(一)油母页岩资源状况930
(二)锅炉燃用油母页岩的探索931
(三)油母页岩示范电厂建设931
(四)电厂的运行概况与效益933
(五)值得关注尚需扶持的油母页岩发电935
五、电网调峰调频的艰辛历程937
(一)电网在低频率中运行937
(二)电网调峰的严峻形势938
(三)调峰工作的实践940
六、发电侧电力市场试运营简记944
(一)发电侧市场化改组条件已具备944
(二)积极构建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945
(三)逐步建立电力市场运营的规则946
(四)电力市场的组建与初步运营947
七、吉林省电力工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953
(一)电力信息化的发展历程953
(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就955
(三)主要经验和问题959
八、施工修造企业工程和产品质量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影响962
(一)工程和产品质量问题危及企业生存962
(二)工程和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964
(三)提高工程和产品质量,做好全方位优质服务966
后记970
热门推荐
- 1522093.html
- 1733180.html
- 3830837.html
- 1629279.html
- 1083556.html
- 3033875.html
- 3391120.html
- 3271874.html
- 815711.html
- 11372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54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98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360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935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661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235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82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823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48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6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