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罗宏曾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7220005733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806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82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特征1
一 朝代更迭频繁2
二 新经济地区的开发12
三 民族大迁徙与民族大融合18
四 门阀士族政治23
五 文化事业上的辉煌成就28
结束语29
第一章 儒学与教育31
第一节 魏晋儒学31
一 魏晋儒学的历史渊源31
二 魏晋儒学面临的困境34
三 嵇康的儒家思想36
四 傅玄《傅子》中的儒学思想38
五 晋室东迁与儒学继续发展40
第二节 十六国少数族统治者与儒学44
第三节 南学与北学49
一 南学、北学的形成及其差异49
二 南学发展概述50
三 北学发展概述53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儒学地位略论59
第五节 三国时期的教育与选士60
一 学校教育的恢复60
二 选士标准的变更63
第六节 两晋时期的教育与选士66
一 学校教育与考试66
二 门第教育的特点71
第七节 十六国时期的教育与选士72
第八节 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与选士76
一 南朝教育之林薮76
二 北朝教育之弘扬81
三 科举选士之萌芽87
第九节 魏晋南北朝教育小结89
第二章 玄学91
第一节 玄学形成的时代背景91
一 玄学的定义91
二 玄学形成的社会原因和思想渊源92
第二节 何晏、王弼倡导“贵无论”93
一 何晏、王弼生平述略93
二 “贵无论”的基本内容94
三 王弼的“本末”、“体用”、“一多”、“动静”观95
四 “贵无论”与名教的关系96
第三节 阮籍、嵇康思想略论98
一 “竹林七贤”的组合及其分化98
二 阮籍的政治哲学思想102
三 嵇康的政治哲学思想106
第四节 郭象、裴?的思想111
一 西晋后期玄学的发展及其流派111
二 郭象《庄子注》及其“独化论”114
三 裴?《崇有论》117
第五节 刘劭、钟会和欧阳建的思想120
一 刘劭《人物志》121
二 钟会《四本论》125
三 欧阳建《言尽意论》128
第六节 东晋南朝时的玄学131
一 晋室东迁后玄学发展概述131
二 玄学与儒学的结合133
三 玄学与佛学的合流136
第七节 玄学的评述及其历史地位140
一 玄学的范围和分期140
二 玄学与政治的关系142
三 玄学对文学艺术的影响143
四 玄学在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146
第三章 佛教149
第一节 魏晋佛教的广泛传播150
一 印度佛教及其初传中国150
二 魏晋佛教兴盛的原因155
三 鸠摩罗什和释道安的贡献162
四 般若学说中的“六家七宗”167
五 慧远与中国佛学172
六 僧肇、竺道生与中国佛学179
七 法显的西行及其《佛国记》199
第二节 南朝佛教的发展与反佛斗争204
一 南朝佛学学派的建立与佛教弥漫204
(一)“成实学派”与“三论宗”204
(二)“三教同源”说与“真神佛性”说209
(三)“天台宗”的初创215
(四)南朝封建帝王、大族对佛教的推崇220
二 南朝时期的反佛斗争227
(一)慧琳著《白黑论》227
(二)何承天著《达性论》、《报应论》228
(三)刘峻著《辨命论》230
(四)郭祖琛、荀济和朱世卿231
第三节 北朝时期的灭佛与佞佛233
一 北魏太武帝灭佛233
(一)北魏初年佛教的发展233
(二)太武帝灭佛的原因和影响235
(三)文成、献文二帝佞佛与佛教的复兴237
二 孝文帝与佛教239
三 “净土宗”的创建及其流布241
(一)北魏后期诸帝王佞佛244
四 北周武帝灭佛244
(二)北齐佛教246
(三)北周武帝灭佛的特点和后果248
三 顾欢著《夷夏论》250
第四节 佛教综述与传统文化的发展252
一 佛寺、僧尼数与佛学著作254
二 中国佛学的初建与学派的形成258
三 佛教与文学、艺术、自然科学259
第四章 道教262
第一节 魏晋之际的早期道教263
一 “三张”与五斗米道263
二 于吉与太平道264
三 帛和与帛家道265
四 左慈、葛玄、郑隐和魏夫人266
一 葛洪简历及其政治哲学267
第二节 葛洪的道教思想与金丹派道教的创立267
二 葛洪的道教思想270
三 金丹派道教的创建272
第三节 东晋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275
一 杨羲、许谧与上清派道教275
二 陆修静与灵宝派道教278
四 陶弘景著《真诰》和《真灵位业图》282
第四节 北魏寇谦之改革道教284
一 北魏初期五斗米道的流传284
二 寇谦之简历与太武帝尊奉道教284
三 新天师道的主要特点286
第五节 道教发展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287
一 “三洞”、“四辅”诸经的整编288
二 教派分合与道经传授290
三 道教对佛学内容的吸收292
四 道教对儒学的调和294
五 道教的西传295
第五章 唯物哲学298
第一节 杨泉《物理论》298
第二节 鲍敬言《无君论》302
第三节 范缜《神灭论》306
一 范缜生平及其反神学斗争述略306
二 《神灭论》的基本内容310
三 《神灭论》的重要贡献及其缺点315
第六章 文学317
第一节 诗318
一 建安诗人与建安风骨318
(一)曹操和他的诗318
(二)曹丕和他的诗321
(三)曹植和他的诗323
(四)“建安七子”的诗327
(五)蔡琰和她的诗331
(六)建安风骨333
二 正始诗人和太康诗人335
(一)嵇康、阮籍的诗335
(二)陆机与左思、潘岳的诗337
三 陶渊明和他的诗341
四 元嘉诗人和永明诗人347
(一)谢灵运和颜延之的诗347
(二)鲍照的诗350
(三)谢朓的诗352
(四)沈约和何逊的诗354
(五)“永明体”的历史价值356
(一)关于“宫体”诗357
五 梁陈年间的宫体诗人357
(二)徐陵及其《玉台新咏》359
(三)王褒和江总的诗360
六 庚信和他的诗361
第二节 辞赋和散文364
一 辞赋364
(一)王粲《登楼赋》364
(二)曹植《洛神赋》364
(三)左思《三都赋》366
(四)陶渊明《归去来辞》367
(五)江淹《别赋》368
(六)庾信《哀江南赋》、《小园赋》369
二 散文371
(一)诸葛亮《出师表》372
(二)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374
(三)李密《陈情表》375
(四)陶渊明《桃花源记》376
(五)丘迟《与陈伯之书》376
第三节 民歌378
一 《孔雀东南飞》378
二 东晋南朝民歌380
(一)《吴声歌》381
(二)《西曲歌》384
(三)《西洲曲》385
三 十六国北朝民歌386
(一)恋歌387
(二)战歌387
(三)牧歌和其他388
(四)《木兰诗》390
第四节 小说392
(一)志怪小说的产生393
一 志怪小说393
(二)志怪小说的基本内容394
(三)志怪小说的影响与作用406
二 笔记小说408
第五节 文学评论414
一 文学评论发达的原因及其成就414
二 曹丕《典论·论文》417
三 陆机《文赋》419
四 刘勰《文心雕龙》420
五 钟嵘《诗品》423
六 萧统《文选》425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贡献427
第七章 史学和目录学、文字学431
一 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432
第一节 五部正史的编撰432
二 范晔《后汉书》435
三 沈约《宋书》437
四 萧子显《南齐书》438
五 魏收《魏书》439
六 正史编撰附记441
第二节 《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444
第三节 方志和谱学447
一 《华阳国志》447
二 《十六国春秋》449
三 谱学451
第四节 人物传和杂记455
一 《高士传》455
二 《商僧传》458
五 《帝王世纪》460
四 《古史考》460
三 《邺中记》460
六 《弘明集》461
七 《西京杂记》462
八 《世说新语》464
九 《颜氏家训》467
十 张华《博物志》471
十一 法显《佛国记》473
十二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475
第五节 亡佚史书要览477
一 后汉史478
二 三国史479
三 两晋史480
四 十六国史482
五 南北朝史483
六 类书485
七 起居注486
第七节 目录学490
一 郑默《中经簿》和荀勖《中经新簿》490
二 李充《四部书目》和王俭《七志》492
三 阮孝绪《七录》493
四 北魏《魏阙书目录》及其他496
第八节 文字学497
一 《字林》498
二 《玉篇》498
三 《尔雅注》499
第八章 书法与绘画艺术501
第一节 书法501
一 钟繇502
(一)王羲之逸事及其书法渊源503
二 王羲之503
(二)《兰亭序帖》真伪之争及其他505
(三)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贡献507
三 王氏学家与王献之508
四 六朝其他书家510
(一)羊欣511
(二)王僧虔511
(三)萧子云512
(四)智永513
五 北朝书家和“魏碑”513
六 魏晋南北朝书法的历史价值515
第二节 绢画、纸画517
一 三国两晋时的绘画518
(一)曹不兴、卫协与戴逵518
(二)顾恺之及其《女史箴图》、《洛神赋图》519
二 南北朝时的绘画524
(一)陆探微524
(二)张僧繇525
(三)萧绎526
(四)蒋少游、杨子华与曹仲达526
第三节 壁画527
一 石窟壁画527
(一)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壁画527
(二)敦煌莫高窟壁画528
(三)天水麦积山石窟壁画530
二 墓室壁画530
(一)魏晋十六国墓室壁画530
(二)南朝墓室壁画533
(三)北朝墓室壁画534
一 洛阳邙山石棺石刻线画539
第四节 石刻线画、陶盆彩画和漆画539
二 陶盆彩画541
三 漆画541
第五节 绘画理论著作543
一 顾恺之的《论画》及其他544
二 宗炳《画山水序》和王微《叙画》545
三 谢赫《古画品录》与姚最《续古画品录》546
第九章 雕塑、烧铸与建筑工艺548
第一节 雕塑工艺548
一 郭煌石窟造像548
二 云冈石窟造像550
三 龙门石窟造像551
四 响堂山石窟造像555
五 炳灵寺、麦积山和其他石窟造像558
七 丹阳陵墓神兽石雕560
六 晋阳西山大佛560
第二节 烧造、铸造工艺566
一 青瓷器造型艺术566
二 铁镜造型艺术571
三 铜镜造型艺术572
四 鎏金铜器和金银器573
第三节 都邑、宫殿、园林与寺塔575
一 都邑及其宫殿575
(一)邺都575
(二)洛阳577
(三)建康581
二 造园艺术583
(一)华林园584
(二)金谷园586
(三)小园586
三 寺塔建筑587
(一)洛阳永宁寺塔589
(二)登封嵩岳寺塔591
(三)洛阳景明寺塔592
(四)南京琉璃塔592
第十章 音乐与歌舞593
第一节 三国西晋时的音乐594
一 杜夔595
二 嵇康595
三 荀勖596
四 阮咸597
五 左思与刘琨597
六 《广陵散》、《酒狂》与《梅花三弄》598
第二节 东晋南朝时的音乐600
一 《清商大曲》600
二 柳世隆与柳恽601
三 《乌夜啼》与王金珠602
四 宗教与音乐603
第三节 十六国北朝时的音乐605
一 西凉乐606
二 疏勒乐606
三 龟兹乐606
四 天竺乐607
五 康国乐607
六 高丽乐和安国乐607
第四节 乐器607
一 琴608
二 琵琶608
三 筝609
四 箜篌609
七 箫610
五 笳610
六 筚篥610
第五节 歌舞611
一 鞞舞612
二 铎舞612
三 佛舞613
四 杯柈舞613
五 巾舞614
六 白纻舞614
七 鸲鹆舞615
八 前溪舞615
九 踏歌615
十 兰陵王舞616
十一 踏谣娘舞616
一 五禽戏618
第十一章 体育、杂技、围棋与博戏618
第一节 体育618
二 导引619
三 罗汉十八手620
四 竞渡620
五 族钩621
六 蹴鞠621
第二节 杂伎622
一 杂耍类622
二 角力类622
三 幻术类623
四 轻巧惊险类623
第三节 围棋624
一 投壶627
第四节 博戏627
二 弹棋628
三 樗蒱629
四 象戏630
五 斗草、斗凿630
六 斗鸡、斗鸭630
第十二章 生活习俗632
第一节 衣食住行632
一 魏晋时期的衣著穿戴632
二 南北朝时期的服饰装扮及其他636
三 胡床、帐、步障647
四 饮食651
五 牛车、羊车、鹿车与肩舆657
六 客舍、桥梁与船、舰659
一 士庶不婚与身分内婚662
第二节 婚丧嫁娶662
二 自由婚配与胡汉通婚及其他664
三 孝悌与丧葬670
第三节 清谈与服寒食散674
一 清谈风气的形成675
二 清谈的内容和形式675
三 服寒食散677
第四节 豪侈与斗富678
第五节 岁时节令680
一 元日681
二 修禊节681
三 七月七682
四 孟兰盆节684
五 重阳节685
第六节 社神与城隍神686
六 火把节686
一 社神蒋子文687
二 城隍神689
第十三章 天文、历法与算学、物理学691
第一节 天文与历法691
一 虞喜“岁差”说和姜岌“游气”说691
二 张子信的五星运动不均匀性说692
三 从《黄初历》到《大明历》693
四 北朝历法696
第二节 算学697
一 刘徽《海岛算经》和《九章算术注》697
二 祖冲之的圆周率702
三 《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和《五经算术》704
一 静电吸引原理的初步应用705
第三节 物理学705
四 北朝算术705
二 嵇康的元气自然论706
三 张华对消除共鸣的发现707
四 荀勖的律学研究成就--律笛管口校正的数据和规律707
五 何承天的律学研究成果--最早的十二平均律710
六 对电学和磁学的认识和研究711
第十四章 医学和化学713
第一节 医学713
一 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713
二 华佗与外科、麻佛散716
三 王叔和与脉经718
四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721
五 葛洪著《肘后卒急方》723
六 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和按摩、气功疗法725
七 北朝医学728
八 龙门药方洞石刻药方729
第二节 化学与炼丹术730
第十五章 农学和地理学734
第一节 农学734
一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734
二 《南方草木状》和《竹谱》740
第二节 地图学与地理学741
一 裴秀《禹贡地域图》和“制图六体”741
二 郦道元的《水经注》745
三 陶弘景《古今州郡记》和《西域图》752
第十六章 烧瓷、冶炼和机械制造753
第一节 烧瓷技术753
第二节 炼钢技术754
二 刘?、阿利的百炼钢刀755
一 蒲元的“淬火法”755
三 綦母怀文的灌钢技术756
第三节 机械制造758
一 “机器人”758
二 织绫机和水车、水排760
三 发石车和指南车761
四 连机碓和水碓磨761
五 木牛和流马762
六 司里车和相风764
第十七章 中外文化交流766
第一节 与海东诸国的文化交流766
一 高句丽、百济、新罗766
(一)政府间关系概说766
(二)儒学、教育与文化艺术768
(三)僧人说法与寺院建造769
(四)生活习俗及其他770
(五)高句丽诸国对我国和日本文化的影响772
二 邪马台、大和773
(一)政府间关系述略773
(二)儒学、官制与语言文字775
(三)生产技术与器物776
(四)生活习俗及其他778
第二节 与天竺、师子国的文化交流779
一 天竺五国779
二 师子国782
第三节 与波斯、大秦等西域诸国的文化交流784
一 大宛、大月氏、?哒784
(一)两国政府间的交往786
(二)波斯铠甲传入我国786
二 波斯786
(三)我国养蚕和丝织技术传入波斯787
(四)波斯萨珊艺术的东传787
三 大秦788
四 其他两域诸国790
第四节 与南海诸国的文化交流792
一 林邑792
二 扶南793
三 狼牙修、丹丹、槃槃794
四 诃罗单、干陀利、婆利796
第五节 西域音乐、舞蹈和杂技的东传797
一 西域乐器的东传798
二 西域舞蹈的东传800
三 西域杂技的东传802
第六节 我国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805
热门推荐
- 3296295.html
- 935441.html
- 1006991.html
- 405421.html
- 1795593.html
- 3830222.html
- 3300366.html
- 277121.html
- 951512.html
- 35064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324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564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78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653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317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250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90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38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840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4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