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的学术品格与教育理论创新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教育的学术品格与教育理论创新
  • 刘旭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13964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52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362页
  • 主题词:教育学-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的学术品格与教育理论创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学术传统概述1

第一节 讨论教育学术传统的意义2

一 教育研究是教育活动的固有品质3

二 拓展教育活动的内涵5

三 彰显教育活动的内在品质8

四 挖掘蕴含在实践中的教育智慧10

第二节 教育学术传统的内涵与特点17

一 学术的内涵17

二 教育学术研究是教育活动内在价值的体现20

三 教育学术传统的内涵25

四 教育学术传统的特点29

第三节 “边界的渗透度”视域中的教育活动34

一 “边界的渗透度”界说35

二 为什么要讨论“边界的渗透度”?39

三 提升教育的“边界的渗透度”的路径43

第四节 教育学术传统与时代精神47

一 教育学术活动是时代文化的反映47

二 教育学术活动是时代文化的组成部分52

三 中国教育学术传统的基本特性58

第二章 教育学术传统的反思与批判62

第一节 教育学术研究的科学化历程反思62

一 两类教育研究范式分析62

二 “预设论”教育研究范式其形态66

三 学科建制与教育学术传统的断裂72

四 学科化的教育研究的后果76

第二节 科学哲学与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变80

一 逻辑实证主义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之源81

二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对教育研究的影响84

三 教育研究方法走向综合化89

四 教育研究方法观的转换94

第三节 人文学科及其研究方法的旨趣98

一 人文学科的特性与教育学的学科定位98

二 古典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旨归100

三 近代以来人文学科研究路径的偏离103

四 人文学科研究方法旨趣的回归110

第三章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114

第一节 教育与生活的分裂及其原因分析114

一 生活世界是生成教育价值的本源114

二 关注生活世界是教育的时代精神119

三 以往对生活的内涵的误读及原因121

第二节 生活世界及其结构124

一 生活世界理论124

二 生活的形态与结构130

三 教育与生活的同质性133

第三节 休闲与人的和谐发展136

一 休闲是对生活意义的肯定136

二 创造是生活的意义所在139

三 和谐发展是创造的基石142

四 开展积极的闲暇教育145

第四章 “现代性”教育理论批判149

第一节 “现代性”教育理论概述150

一 近代以来教育理论发展的轨迹150

二 “现代性”教育理论的特征158

三 近代以来教育理论出现缺陷的缘由166

第二节 “现代性”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分析170

一 本质主义教育理论170

二 基础主义教育理论及其批判177

第三节 知识取向的教育理论批判183

一 知识取向的教育理论形态分析183

二 知识取向的教育理论批判及教育理论的性质187

第四节 理性主义教育理论批判191

一 理性主义教育理论的表征191

二 重构教育理论的实践性195

第五章 “无立场教育”思维与教育理论创新201

第一节 教育理论学术旨趣的实践转向201

一 教育理论要恪守自身独特的学科立场201

二 构建自身的学科思维方式206

第二节 “无立场教育”思维与人的全面发展210

一 教育理论的任务是澄清认识210

二 “无立场”思维的立场213

三 澄清教育的思想方法218

第三节 知识的分立性与教育理论创新222

一 哈耶克“分立”的知识观222

二 分立知识视野下的教育理论226

三 创新文化,促进每个个人知识的生成230

第六章 教育创新与回归教育的原点234

第一节 创新与教育创新234

一 教育创新的内涵及其特点234

二 教育创新的价值内涵237

第二节 回归教育的探究本性是教育创新的起点241

一 教育是沟通和交流活动241

二 教育通过创新促进人的发展244

第三节 教育的探究本性的遮蔽245

一 追逐功利性的目标246

二 远离真实的生活情境246

三 误读知识247

四 模式化的教育方式248

第四节 回归教育的原点249

一 充分发挥教育的自主性249

二 关注个体美好生活的理想的实现250

三 指向教育功能和结构的和谐251

四 真正地了解儿童、尊重其成长的法则252

五 构建自己的教育话语体系253

第七章 实践是教育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254

第一节 教育理论的知识社会学基础254

一 知识社会学与教育理论254

二 教育理论的建构性和生成性257

三 生活和实践是教育理论的背景264

第二节 教育理论从思辨到行动的转换268

一 教育理论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教育实践268

二 科学合理地诠释沟通和交往271

三 教育学术传统的回归276

第三节 “无知”的教育活动领域与教育理论创新278

一 “无知”及其意义278

二 教育活动领域的“必然无知”283

三 “无知”的教育活动领域及其边界286

四 默会知识与教育的行动性288

五 把握“无知”的教育活动领域与教育理论创新291

第四节 行动是教育理论创新的基点293

一 以行动为导向的教育理论294

二 教育理论行动属性的殇变296

三 教育理论的行动属性回归的意蕴299

四 教育理论行动性的回归302

第八章 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构建与创新306

第一节 话语体系与教育学话语体系306

一 话语体系及其功能306

二 教育学话语体系及其功能307

第二节 教育学话语权的社会配置与结构分析308

一 教育学话语权的社会配置308

二 学科化教育学话语的结构分析312

第三节 教育学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315

一 学科化教育学话语的历史基础315

二 学科化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弊端316

三 对当下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批判318

第四节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思路322

一 更加自觉地从丰厚的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322

二 积极开展具有首创精神的教育实践324

三 更加全面和准确地反映时代精神325

四 批判地学习借鉴西方教育学学科话语体系326

第九章 教育学的学术品格与教育学学者的担当327

第一节 教育学的学科品性328

一 教育学是具有家国社稷情怀的学问328

二 教育学是由关怀和希望引导的学问329

三 教育学是与生活相关联的学问329

四 教育学是有自身学科领域的学问330

五 教育学是能够介入公共领域、参与公共事件的学问331

第二节 教育学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的失却331

一 教育学文化使命和担当的弱化332

二 以技术化的思想方法讨论教育问题333

三 缺乏对教育的终极意义的挖掘334

四 “平庸的恶”与碎片化的研究334

第三节 教育学学者的使命和担当337

一 要关心公众利益,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337

二 要坚持批判的立场,坚守自身的学术品格338

三 要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价值340

四 要有浓烈的、坚定的学科意识和学科担当340

后记3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