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护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护理学
  • 成都中医学院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14298·88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413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护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总论1

第一章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1

第一节 医护合一的历史1

第二节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3

第二章 中医学基本理论7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7

第二节 整体观念9

第三节 天人相应12

第四节 防重于治13

第三章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学的精髓15

第一节 辨证论治相辨证施护15

第二节 四诊在护理中的运用16

第三节 掌握各种辨证方法28

一、八纲辨证29

二、卫气营血辨证35

三、六经辨证39

四、脏腑辨证42

五、气血津液辨证52

六、病因辨证55

第四章 中医治则和护理58

第一节 冶病求本58

一、正治法58

二、反治法58

三、反佐法59

第二节 标本缓急59

三、标本同治60

二、缓则治其本60

一、急则治其标60

第三节 扶正祛邪61

第四节 调整阴阳61

第五节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62

一、因时制宜62

二、因地制宜62

三、因人制宜63

第五章 中医护理的主要内容和特色64

第一节 病情观察64

第二节 精神护理65

一、饮食与疾病的关系66

第三节 饮食调理66

二、饮食与药物的关系68

三、饮食的分类68

四、饮食的宜忌71

第四节 生活起居73

第五节 危重病人的护理75

一、高热病人的护理75

二、昏迷病人的护理75

四、大出血病人的护理76

三、痉厥病人的护理76

第六章 各种中医疗法和护理78

第一节 针灸疗法和护理78

一、针刺法和护理78

二、灸法和护理90

第二节 耳针疗法93

一、耳穴的分布和主治93

二、选穴和操作方法95

第二节 拔罐疗法和护理96

三、注意事项和护理96

一、火罐的种类97

二、操作方法97

三、护理和注意事项100

第四节 放血疗法和护理100

一、放血部位100

二、操作方法101

三、护理和注意事项101

一、操作方法102

第五节 刮痧疗法和护理102

二、护理和注意事项103

第六节 按摩疗法和护理103

一、按摩疗法的机制103

二、按摩基本手法104

三、手法的运用原则109

四、手法的禁忌扣护理110

第七节 气功疗法和护理110

一、操作方法110

二、注意事项和护理113

第七章 中医给药方法和护理114

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114

一、四气114

二、五味114

三、升降浮沉115

四、用药禁忌115

五、药物的毒性116

第二节 中药的剂型和作用117

一、汤剂117

二、散剂117

三、丸剂118

四、膏剂118

五、丹剂118

六、胶剂118

十二、冲剂119

十一、糖浆剂119

十、片剂119

九、合剂119

八、花露119

七、酒剂119

十三、胶囊剂120

十四、注射剂120

十五、安瓿口服液120

第三节 中药的煎法120

一、煎药用具120

三、煎煮时间和火力大小121

二、煎药用水121

第四节 服药的方法和护理122

一、服药时间123

二、汤药温度123

三、服药数量123

四、服药护理124

第五节 外用药的用法和护理125

一、辨明阴阳125

二、疮疡分期和给药原则126

三、外用药的种类、用途和护理126

四、外伤换药方法和护理132

第一节 中医病房的环境135

一、病室的温度和湿度135

第八章 中医病房管理135

二、病室的通风136

三、病室的光线136

第二节 出入院病人的护理137

一、入院病人的护理137

五、病室的安静137

四、病室的清洁卫生137

二、出院病人的护理138

第三节 住院病人的护理139

一、分级护理制度139

二、住院病人的组织管理140

三、推行责任制护理141

第四节 中医护理病历和有关表格的书写格式143

第九章 常用中药中毒的解教和护理151

第一节 中药中毒的主要途径和中毒反应151

一、清毒法152

第二节 中药中毒的一般解救方法和护理152

二、解毒法153

三、肾脏排泄法153

四、对症疗法153

第三节 常用中药的中毒解救和护理153

一、植物药153

二、动物药162

三、矿物药163

第一节 内科疾病的一般护理165

第十章 中医内科常见疾病和护理165

下篇 各论165

第二节 感冒166

一、风寒感冒166

二、风热感冒167

第三节 发热167

一、表热167

二、里热169

三、半表半里热170

四、虚热171

一、外感咳嗽172

第四节 咳嗽172

二、内伤咳嗽173

第五节 喘证174

一、实喘174

二、虚喘175

第六节 哮证175

二、缓解期176

第七节 肺痈176

一、发作期176

一、初期177

二、成痈期177

三、溃脓期177

四、慢性期178

第八节 肺痨178

一、阴虚肺燥179

二、阴虚脾弱179

三、肺肾阴虚179

第九节 肺胀180

四、阴阳两虚180

一、寒饮射肺181

二、痰热壅肺181

三、肺肾气虚182

四、肾不纳气182

第十节 失音182

一、实证183

二、虚证183

一、气虚184

第十一节 虚劳184

二、血虚185

三、阳虚185

四、阴虚186

第十二节 胃脘痛186

一、肝气犯胃186

二、病邪阻滞187

三、脾胃虚寒187

四、胃阴不足188

第十三节 呕吐188

一、实证189

二、虚证190

第十四节 呃逆191

一、实证191

二、虚证192

第十五节 噎膈192

一、痰气瘀阻193

二、瘀血内结193

三、气虚阳徽194

第十六节 腹痛194

三、气滞腹痛195

一、寒积腹痛195

二、虚寒腹痛195

四、瘀血腹痛196

五、食积腹痛196

第十七节 泄泻196

一、感受外邪197

二、饮食听伤197

三、脾胃虚弱197

五、肝气乘脾198

四、命门火衰198

一、湿热痢199

二、疫毒痢199

第十八节 痢疾199

三、噤口痢200

四、寒湿痢200

五、休息痢201

六、虚寒痢201

第十九节 便秘201

二、虚秘202

一、实秘202

第二十节 胁痛203

一、肝气郁结203

二、瘀血停着203

一、阳黄203

第二十三节 臌胀203

三、肝阴不足204

四、肝胆湿热204

第二十一节 黄疸205

二、阴黄206

一、积证207

第二十二节 积聚207

二、聚证208

一、实胀209

二、虚胀209

第二十四节 心痛210

一、气滞血瘀210

四、肝肾阴虚211

三、气虚血弱211

二、痰浊痹阻211

五、心肾阳虚212

第二十五节 心悸212

一、心神不宁213

二、心血不足213

三、阴虚火旺213

四、心气虚弱214

五、心阳不振214

一、心脾血亏215

六、心血瘀阻215

第二十六节 失眠215

二、心胆虚怯216

三、阴虚火旺216

第二十七节 头痛216

一、外感头痛217

二、内伤头痛218

第二十八节 眩晕219

三、气血亏虚220

二、肾精不足220

一、肝阳上亢220

四、痰浊中阻221

第二十九节 中风221

一、中经络222

二、中脏腑222

三、中风后遗症223

第三十节 癫狂224

一、癫证224

第三十一节 痫证225

二、狂证225

一、发作时226

二、发作后227

第三十二节 痹证227

一、风寒湿痹227

二、热痹228

第三十三节 腰痛229

一、寒湿腰痛229

三、肾虚腰痛230

二、湿热腰痛230

四、瘀血腰痛231

第三十四节 水肿231

一、阳水231

二、阴水232

第三十五节 淋证233

一、热淋233

二、石淋233

四、膏淋234

三、血淋234

五、劳淋235

第三十六节 癃闭235

一、实证235

二、虚证236

第三十七节 消渴237

一、上消238

二、中消238

第三十八节 血证239

三、下消239

一、咳血240

二、吐血241

三、便血242

四、尿血243

第三十十九节 厥证244

一、实证245

二、虚证245

第四十节 疟疾246

一、正疟246

三、牝疟247

四、疟母247

二、温疟247

第四十一节 虫证248

一、蛔虫248

二、蛲虫249

三、绦虫249

第十一章 中医妇科常见疾病和护理251

第一节 妇科疾病的一般护理251

第二节 月经不调252

一、月经先期253

二、月经后期256

四、月经过多257

五、月经过少258

第三节 崩漏259

一、阴虚血热259

二、脾肾气虚260

三、气滞血瘀260

四、肝肾阴虚261

第四节 闭经261

三、气滞血瘀262

一、气血虚弱262

二、肝肾亏损262

四、寒湿凝滞263

第五节 痛经263

一、气滞血瘀264

二、寒湿凝滞265

三、气血虚弱265

四、肝肾亏损265

一、肝经郁火266

第六节 经行吐衄266

二、阴虚肺燥267

第七节 经行泄泻267

一、脾虚泄泻267

二、肾虚泄泻268

第八节 经行前后诸证268

一、肝郁气滞269

二、脾肾阳虚269

三、心阴虚269

一、肾阴虚270

第九节 绝经前后诸证270

二、肾阳虚271

第十节 带下病271

一、脾虚带下272

二、肾虚带下272

三、湿热带下273

四、湿毒带下273

第十一节 妊娠恶阻274

一、脾胃虚弱274

四、气阴两亏275

二、肝气犯胃275

三、痰滞中焦275

第十二节 妊娠腹痛276

一、虚寒腹痛276

二、血虚腹痛276

三、气郁腹痛277

第十三节 胎漏、胎动不安277

一、气血虚弱278

二、肾气虚弱278

四、外伤279

三、血热阴虚279

一、脾虚子肿280

第十四节 子肿280

二、肾虚子肿281

三、气滞子肿281

第十五节 子痫281

一、先兆期282

第十六节 子淋283

一、阴虚子淋283

二、发作期283

二、实热子淋284

三、气血虚子淋284

第十七节 产后发热285

一、外感发热285

二、血瘀失热286

三、血虚发热286

四、邪毒发热287

第十八节 产后发痉287

二、邪毒发痉288

一、血虚发痉288

第十九节 产后腹痛289

一、血瘀腹痛289

二、血虚腹痛290

三、寒凝腹痛290

第二十节 恶露不绝290

一、气虚型291

二、血热型291

一、血虚脱证292

第二十一节 产后血晕292

三、血瘀型292

二、血瘀闭证293

第二十二节 癥瘕293

一、血瘀癥瘕294

二、气滞癥瘕294

第二十三节 阴挺294

一、气虚阴挺295

二、肾虚阴挺295

一、阴血亏损296

第二十四节 脏躁296

二、肝气不舒297

第二十五节 阴痒297

一、湿热下注297

二、肝肾阴虚298

第十二章 中医儿科常见疾病和护理299

第一节 儿科疾病的一般护理299

第二节 新生儿疾病的一般护理301

一、湿热发黄(阳黄)303

第三节 胎黄303

二、寒湿友黄(阴黄)304

第四节 脐风304

第五节 夜啼306

一、脾寒啼306

二、心热啼306

三、伤食啼307

四、惊吓啼307

第六节 感冒308

一、风寒感冒308

三、暑湿感冒309

二、风热感冒309

一、风寒闭肺310

二、风温犯肺310

第七节 肺炎喘嗽310

三、痰热壅肺311

四、恢复期311

第八节 呕吐312

一、伤食、伤乳吐312

二、胃寒吐313

三、胃热吐313

四、虚火吐314

五、惊吓吐314

第九节 小儿腹泻315

一、伤食泻315

二、寒湿泻316

三、暑湿泻316

第十节 盘肠气痛317

一、腹部中寒317

四、脾虚泻317

二、积滞壅结318

第十一节 疳积319

一、乳食壅积319

二、积久脾虚320

三、虫积致疳320

四、气血两亏321

第十二节 小儿惊风321

一、急惊风322

二、慢惊风323

第十三节 小儿水肿324

一、阳水肿324

二、阴水肿325

第十四节 紫癜325

一、血热型326

二、气虚型326

第十五节 小儿暑温327

一、邪在卫分327

四、内闭外脱328

二、邪在气分328

三、热入营血328

第十六节 麻疹329

一、疹前期329

二、出疹期330

三、疹没期331

第十七节 风疹331

一、邪在肺卫332

二、邪热入里332

一、风热夹湿333

第十八节 水痘333

二、毒热炽盛334

第十九节 顿咳334

一、初咳期335

二、痉咳期336

三、恢复期337

第二十节 痄腮337

二、重证338

第二十一节 疫喉痧338

一、轻证338

一、邪在肺卫339

二、热入气营339

三、余毒伤阴340

第二十二节 疫毒痢340

一、实热内闭341

二、内闭外脱341

第二十三节 小儿麻痹证342

一、瘫痪前期342

二、瘫痪期343

第十三章 中医外科常见疾病和护理344

第一节 外科疾病的一般护理344

第二节 疖345

一、肿疡阶段345

二、溃脓阶段345

第三节 疔疮346

一、面部疔疮346

二、手足部疔疮347

第四节 丹毒348

二、发于腿弪部349

一、发于头面部349

第五节 乳痈350

三、发于胸腹部350

一、郁乳期351

二、酿脓期351

三、溃脓期352

第六节 流注352

二、成脓期353

三、溃脓期353

一、初期353

第七节 流痰354

一、初期355

二、溃脓期355

第八节 附骨疽356

一、余毒蕴结356

二、体质虚弱357

第九节 肠痈358

一、瘀滞期358

三、毒热期359

二、蕴热期359

第十节 脱疽360

一、虚寒证360

二、瘀滞证361

三、阴虚火燔证362

四、气血两虚证362

第十一节 瘿瘤363

一、痰气郁结363

一、初期364

第十二节 瘰疬364

二、火郁伤阴364

二、中期365

三、后期365

第十三节 湿疹366

一、温热型366

二、风热型367

三、血虚风燥型367

四、脾虚型367

第一节 骨伤科疾病的一般护理369

第十四章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和护理369

一、受伤初期370

第二节 四肢骨折370

二、受伤中期371

三、受伤后期372

第三节 脊柱骨折合并截瘫372

一、受伤初期373

二、气血阻滞373

三、脾肾阳虚374

四、痰热壅滞374

五、久病体虚375

第四节 损伤性腰腿痛375

一、急性损伤375

二、气滞血瘀376

第十五章 中医痔科常见疾病和护理377

第一节 痔科疾病的一般扩理377

一、实热型378

二、湿热型378

第二节 痔疮378

三、气血虚亏型379

附:手术病人的护理379

第三节 肛瘘380

一、湿热型381

二、阴虚型381

三、气血亏虚型381

第四节 脱肛382

一、早期(一度)382

三、晚期(三度)383

二、中期(二度)383

第五节 肛裂384

一、简单肛裂(早期肛裂)384

二、典型肛裂(陈旧性肛裂)384

第十六章 中医眼科常见疾病和护理386

第一节 眼科疾病的一般护理386

第二节 针眼387

第三节 睑弦赤烂388

第四节 眦漏389

第五节 暴风客热390

第六节 疳积上目391

一、脾失健运391

二、脾胃积滞392

三、脾虚肝热392

四、脾胃虚寒393

第七节 瞳神缩小和瞳神干缺393

一、肝胆实火型393

二、风湿化热型394

第八节 绿风内障395

三、阴虚火旺型395

一、肝经实热396

二、肝郁气滞397

三、肝肾两亏397

第十七章 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和护理399

第一节 耳鼻喉科疾病的一般护理399

第二节 耳疖和耳疮400

第三节 脓耳401

一、急性脓耳401

第四节 耳鸣和耳聋402

二、慢性脓耳402

一、肝火上扰403

二、痰火郁结403

三、肾精亏损404

四、脾胃虚弱404

第五节 鼻疔404

第六节 鼻鼽405

第七节 鼻渊406

一、实证407

二、虚证408

第八节 乳蛾409

一、风热乳蛾409

二、虚火乳蛾410

第九节 喉痹411

一、风热喉痹411

二、风寒喉痹411

三、虚火喉痹412

第十节 喉痈4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