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庙镇志 1986-2006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铜梁县大庙镇人民政府编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72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39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庙镇志 1986-2006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大庙区简介7
大事记8
第一章 建置沿革21
第一节 建置和镇名21
一 建置简述21
二 镇名21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21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行政区划22
第四节 村简介24
第二章 自然地理26
第一节 地理位置26
第二节 地质、地貌、土壤26
一 地质26
二 地貌26
三 土壤26
第三节 山脉河流27
第四节 气候28
第五节 灾害28
水灾28
旱灾30
风雹灾31
第六节 自然资源31
一 土地资源31
二 植物资源31
三 动物资源32
四 矿产资源33
五 水资源33
第三章 政党群团34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组织34
一 中共大庙区委员会34
二 中共司马乡委员会35
三 中共大庙镇(乡)委员会36
四 党支部39
第二节 党的代表大会44
第三节 中共大庙镇纪律检查委员会45
第四节 历届党委纪委的主要活动和工作46
“创先争优”活动46
“三项评比”活动47
“内清”工作47
“两坚持教育”活动47
建立乡镇党校48
奔小康竞赛活动48
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村镇活动50
“双创双争”活动50
党建“三项工程”50
村级组织三年整顿建设及五好村活动51
“双学”活动52
“一学三比”活动52
村级民主政治建设53
宗旨教育活动54
成立大庙镇农村工作队54
制定大庙镇“十五”规划5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54
建立行政服务中心56
全面建设小康铜梁主题教育活动56
开展“四村”活动、实施“百村工程”57
创建“平安社区”、“民主法制示范村”活动57
党风廉政建设58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64
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干部队伍活动64
干部运行管理机制65
第五节 群众团体70
一 共青团组织70
二 妇女组织73
三 工会组织77
四 其他77
第四章 政权79
第一节 大庙镇(乡)人民代表大会79
第二节 大庙镇(乡)人大主席团83
第三节 大庙区公所84
第四节 大庙镇(乡)人民政府85
第五节 部门设置89
第六节 干部队伍90
第七节 大庙镇下辖村(居)民委员会91
第五章 公安司法94
第一节 机构设置94
一 大庙派出所94
二 大庙人民法庭94
三 大庙司法所95
第二节 社会治安95
第三节 刑事 民事 经济案件95
第四节 法制教育98
第五节 安全管理101
第六节 户政管理102
一 户口登记管理102
二 重点人口管理103
三 居民身份证管理104
第六章 人民武装106
第一节 人民武装部106
第二节 兵役106
一 现役兵员征集106
二 预备役制度108
三 民兵108
第三节 国防教育112
第七章 农业113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13
一 土地承包责任制113
二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23
三 专业村、专业社、专业大户125
四 农村经营管理130
五 减轻农民负担及农村税费改革132
第二节 农业生产132
一 粮油作物132
二 蚕桑135
三 水果135
四 茶叶136
五 蔬菜、西瓜137
第三节 耕作制度改革138
一 水田改制138
二 旱地改制138
第四节 渔业139
一 种类139
二 饲养139
三 饲料139
第五节 农田基本建设140
第六节 农业园区141
一 农业园区简述141
二 农业园区建设的特点141
第七节 全国农业普查142
第八节 农业管理机构及服务体系建设142
第八章 农机 水利145
第一节 农机145
第二节 水利147
一 蓄水工程147
二 引水工程155
三 提水工程156
四 高效农田工程156
五 水土保持工程157
六 水力发电站157
七 水利工程管理及综合利用157
八 防洪抢险157
第三节 管理机构158
第九章 林业159
第一节 森林资源159
第二节 植树造林159
第三节 森林管理159
一 护林组织及其职责159
二 森林抚育161
三 制止乱砍滥伐161
四 保护林地161
五 森林火灾预防161
六 森林病虫害防治162
第四节 生态环境建设162
第五节 竹木采伐及利用179
第十章 畜牧业180
第一节 畜禽种类与发展180
一 种类180
二 发展180
第二节 品种改良与繁殖189
第三节 饲草饲料190
第四节 疫病防治190
第五节 管理机构190
第十一章 工业191
第一节 乡镇企业191
一 企业发展191
二 重点企业简介192
三 停产倒闭企业194
四 招商引资194
第二节 企业产权体制改革195
一 改制企业195
二 承包企业195
三 集体企业196
第三节 村社企业196
第四节 个体私营企业196
第五节 劳务输出196
第六节 管理机构203
第十二章 交通 邮电204
第一节 交通204
一 交通建设概况204
二 公路204
三 民桥民路208
四 交通工具种类209
五 运输209
六 交通管理210
第二节 邮电210
一 邮政210
二 电信211
第十三章 商贸214
第一节 商业体制214
一 国营商业214
二 合作商业215
三 集体商业216
四 私营商业217
第二节 商贸流通经营体制改革217
第三节 市场220
第四节 收购、销售、加工、储存221
第五节 住宿、餐饮221
第十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222
第一节 机构设置222
第二节 市场管理222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225
第四节 经济合同、商标管理225
第五节 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和违法案件226
第十五章 财政 税收 金融227
第一节 财政227
一 机构设置227
二 财政体制228
三 财政收支229
第二节 税收231
第三节 金融233
一 大庙营业所233
二 大庙信用社233
三 大庙合作基金会235
四 大庙邮政储蓄237
第十六章 土地管理238
第一节 地籍管理238
第二节 建设用地管理238
一 土地征用、用地补偿238
二 用地审批238
三 土地监察执法239
第三节 土地开发与利用240
第四节 土地规划241
第十七章 镇村建设 能源利用 环境保护250
第一节 镇村规划与建设250
一 集镇规划与建设250
二 农村规划与建设253
第二节 能源利用255
第三节 环境保护255
第四节 管理机构256
第十八章 文化 体育257
第一节 机构设施257
第二节 群众文化体育活动258
第三节 民间艺术263
一 土语263
二 谚语264
三 谜语269
四 歇后语269
五 诗词、方言、快板、话剧、民歌、花鼓、莲宵270
第四节 广播、电视、电影、录相276
第五节 文物古迹277
一 古墓葬277
二 石窟寺及石刻278
三 古建筑279
第六节 志书、党史、年鉴279
第十九章 教育280
第一节 学前教育280
第二节 小学教育281
第三节 中学教育285
第四节 成人教育290
第五节 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291
第六节 “两基”、“普实”工作294
一 建立班子,落实责任294
二 宣传教育,形成共识295
三 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295
四 强化教师队伍管理和建设296
五 “两基”、“普实”效果情况297
第七节 管理机构298
第二十章 卫生 科技299
第一节 卫生299
一 医药卫生机构和队伍299
二 预防保健302
三 防治疫病305
四 爱国卫生307
五 医疗医药308
第二节 科技310
一 科技组织310
二 科技队伍310
三 科技的推广和运用312
第三节 档案314
第二十一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316
第一节 人口动态316
第二节 人口构成317
第三节 人口投资318
第四节 人口普查319
第五节 计划生育319
第二十二章 人民生活327
第一节 人民收入327
一 城乡储蓄327
二 经济收入327
三 人平粮食331
第二节 消费水平331
一 高档商品拥有量331
二 饮食结构331
三 穿戴更新331
四 扇凉取暖332
五 交通运输332
六 现代通讯332
第三节 居住条件332
第二十三章 劳动工资 社会福利 婚姻家庭334
第一节 劳动工资334
一 用工制度334
二 劳动保护334
三 工资福利334
第二节 社会福利337
一 农村五保供养337
二 城镇低保补助339
三 优待抚恤339
四 救灾扶贫341
第三节 婚姻家庭342
一 婚姻登记342
二 家庭342
第二十四章 风俗习惯344
第一节 婚嫁344
第二节 丧葬344
一 殡葬改革344
二 安葬方式346
第三节 祭祀346
第四节 庆贺346
第五节 节日346
第六节 庙会347
第七节 迷信347
第八节 新风尚347
一 文明单位、文明户347
二 婚育新风348
三 好人好事349
第二十五章 宗教350
第一节 教派及场所350
第二节 宗教活动350
第二十六章 人物351
第一节 人物传记351
第二节 烈士英名录352
第三节 人物简介352
第四节 受国家、省、市级表彰的人员357
第五节 百岁老人357
附录358
后记372
热门推荐
- 361109.html
- 2058789.html
- 8979.html
- 688316.html
- 3258526.html
- 360784.html
- 2112238.html
- 2348147.html
- 2595712.html
- 30207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922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863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601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131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225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289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51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655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926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78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