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Cisco/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达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ISBN:9787517048121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780页
- 文件大小:343MB
- 文件页数:796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信息交换机-技术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Cisco/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Cisco IOS交换机配置与管理2
第1章Cisco IOS系统园区交换机选型及应用2
1.1 Cisco Catalyst园区交换机3
1.1.1 Cisco Catalyst园区以太网交换机分类3
1.1.2 Cisco Catalyst以太网交换机的命名规则3
1.1.3 Cisco Catalyst系列交换机比较4
1.2 Catalyst 6800系列交换机6
1.2.1 Catalyst 6800ia子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7
1.2.2 Catalyst 6800ia子系列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8
1.2.3 Catalyst 6800ia子系列交换机结构8
1.2.4 Catalyst 6807-XL交换机基本特性9
1.2.5 Catalyst 6807-XL交换机结构10
1.2.6 Catalyst 6840-X子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11
1.2.7 Catalyst 6840-X子系列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12
1.2.8 Catalyst 6840-X子系列交换机结构12
1.2.9 Catalyst 6840-X子系列光纤收发器模块端口编号14
1.2.10 Catalyst 6880-X子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17
1.2.11 Catalyst 6880-X子系列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17
1.2.12 Catalyst 6880-X子系列交换机结构18
1.2.13 Catalyst 68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19
1.3 Catalyst 6500/6500-E系列交换机20
1.3.1 Catalyst 6500/6500-E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21
1.3.2 Catalyst 6500-E系列的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22
1.3.3 Catalyst 6500/6500-E系列交换机交换引擎23
1.3.4 Catalyst 6500-E系列交换机结构24
1.3.5 Catalyst 6500/6500-E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27
1.4 Catalyst 4900系列交换机29
1.4.1 Catalyst 4900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特性29
1.4.2 Catalyst 4900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32
1.4.3 Catalyst 4900系列交换机主要应用32
1.5 Catalyst 4500-X系列交换机34
1.5.1 Catalyst 4500-X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35
1.5.2 Catalyst 4500-X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36
1.5.3 Catalyst 4500-X系列交换机结构36
1.5.4 Catalyst 4500-X系列交换机主要应用37
1.6 Catalyst 3850系列交换机39
1.6.1 Catalyst 3850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39
1.6.2 Catalyst 3850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0
1.6.3 Catalyst 3850系列交换机结构42
1.6.4 Catalyst 3850系列交换机主要应用43
1.7 Catalyst 3750-X/3560-X系列交换机44
1.7.1 Catalyst 3750-X和3560-X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45
1.7.2 Catalyst 3750-X/3560-X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6
1.7.3 Catalyst 3750-X/3560-X系列交换机的特色技术48
1.8 Catalyst 2960-S系列交换机50
1.8.1 Catalyst 2960-S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50
1.8.2 Catalyst 2960-S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50
1.8.3 Catalyst 2960-S系列交换机的特色技术51
1.9 Catalyst 2960-X系列交换机53
1.9.1 Catalyst 2960-X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53
1.9.2 Catalyst 2960-X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54
1.9.3 Catalyst 2960-X系列交换机的特色技术55
第2章 Cisco IOS系统的基本使用、维护与管理57
2.1 IOS系统基础58
2.1.1初识Cisco IOS系统58
2.1.2 Cisco IOS体系结构的发展过程59
2.1.3 CatOS与IOS基本特性比较60
2.2 IOS系统的基本使用61
2.2.1 IOS系统命令模式61
2.2.2IOS帮助系统的使用62
2.2.3IOS命令的缩写64
2.2.4 IOS命令的no和default选项64
2.2.5 IOS的错误提示消息64
2.2.6 IOS的历史命令记录功能65
2.2.7 IOS命令的编辑功能65
2.3 IOS文件系统管理67
2.3.1显示可用的文件系统68
2.3.2设置默认文件系统69
2.3.3显示文件系统中的文件信息70
2.3.4改变和显示当前工作目录71
2.3.5创建和删除目录/文件72
2.3.6复制文件72
2.3.7创建、显示和提取文件76
2.4基础配置78
2.4.1更改IOS交换机的主机名78
2.4.2设置命令级别和密码79
2.4.3设置或修改特权模式静态密码80
2.4.4设置特权模式或命令级别加密密码80
2.4.5交换机的初始化配置80
2.5 Console本地登录IOS系统82
2.5.1 Console本地登录的设备连接83
2.5.2配置Console本地登录终端软件83
2.5.3配置Console本地登录密码认证85
2.5.4配置Console本地登录用户名和密码对认证85
2.6 Telnet远程登录IOS系统86
2.6.1配置Telnet远程登录IP地址86
2.6.2 Telnet远程登录身份认证配置87
2.6.3通过Telnet登录Cisco交换机IOS系统88
2.6.4用户登录管理89
2.7系统消息日志配置与管理90
2.7.1系统日志消息格式90
2.7.2禁用消息日志功能92
2.7.3设置显示日志消息的目标设备92
2.7.4启用、禁用日志消息的时间戳功能93
2.7.5启用、禁用日志消息序列号功能93
2.7.6定义日志消息的严重级别94
2.7.7限制日志消息发往缓存历史列表和SNMP管理站94
2.7.8系统消息日志维护与管理命令95
2.8 IOS系统密码恢复95
2.8.1固定配置交换机的密码恢复95
2.8.2禁止密码恢复功能98
第3章 Cisco IOS系统配置文件和映像管理99
3.1 IOS映像文件基础100
3.1.1 IOS映像文件命名100
3.1.2 IOS映像软件特性集100
3.1.3 IOS映像文件分类、格式和查看方法102
3.2使用TFTP协议复制IOS映像105
3.2.1通过TFTP协议复制映像文件前的准备106
3.2.2使用TFTP协议下载映像文件106
3.2.3使用TFTP上传映像文件107
3.3使用FTP协议复制IOS映像文件108
3.3.1通过FTP协议复制映像文件前的准备108
3.3.2使用FTP协议下载映像文件109
3.3.3使用FTP协议上传映像文件110
3.4使用RCP协议复制IOS映像文件111
3.4.1通过RCP协议复制映像文件前的准备111
3.4.2使用RCP协议下载映像文件112
3.4.3使用RCP协议上传映像文件113
3.5从一个堆叠成员复制映像文件到另一个堆叠成员113
3.6 IOS配置文件基础114
3.6.1 IOS配置文件概述114
3.6.2创建和使用IOS配置文件指南115
3.6.3通过使用文本编辑器创建IOS配置文件115
3.6.4配置文件管理命令115
3.6.5恢复交换机到出厂配置116
3.7通过使用TFTP协议复制IOS配置文件119
3.7.1使用TFTP协议下载IOS配置文件119
3.7.2使用TFTP协议上传IOS配置文件119
3.8通过使用FTP协议复制配置文件120
3.8.1使用FTP协议下载配置文件120
3.8.2使用FTP协议上传配置文件122
3.9使用RCP协议复制配置文件123
3.9.1使用RCP协议下载配置文件123
3.9.2使用RCP协议上传配置文件124
3.10清除、替换和回滚IOS配置信息125
3.10.1清除启动IOS配置文件125
3.10.2理解配置存档功能126
3.10.3理解配置替换和配置回滚功能127
3.10.4配置替换和配置回滚的需求和限制128
3.10.5创建一个配置存档129
3.10.6执行配置替换和配置回滚操作130
3.11 Cisco IOS映像的其他管理132
3.11.1 IOS映像重载计划配置132
3.11.2从ROMmon模式恢复连续启动的交换机133
3.11.3从ROMmon模式恢复中断或者丢失映像的交换机143
3.11.4恢复Cisco交换机到出厂配置143
3.11.5通过bootloader程序命令恢复IOS映像的方法143
第4章 Cisco交换机以太网端口和通道配置与管理144
4.1二层以太网端口属性配置与管理145
4.1.1物理以太网端口的标识145
4.1.2以太网端口的默认属性146
4.1.3配置以太网端口速率和双工模式147
4.1.4配置以太网端口描述149
4.1.5配置以太网端口的流量控制149
4.1.6配置以太网端口的Auto-MDIX151
4.1.7二层以太网端口属性管理命令152
4.2三层接口基本属性配置与管理152
4.2.1三层接口类型152
4.2.2配置三层接口基本属性155
4.3接口范围配置156
4.3.1配置接口范围156
4.3.2配置接口范围宏158
4.4以太网通道配置与管理159
4.4.1 PAgP以太网通道协议159
4.4.2 LACP以太网通道协议160
4.4.3以太网通道的on模式161
4.4.4默认以太网通道配置161
4.4.5以太网通道配置指南162
4.4.6配置二层以太网通道163
4.4.7配置三层以太网通道165
4.4.8配置LACP独立模式167
4.4.9配置LACP以太网通道备用端口167
4.4.10二层以太网通道配置示例168
4.4.11三层以太网通道配置示例169
4.5以太网通道负载分担配置与管理170
4.5.1以太网通道负载分担方案170
4.5.2配置以太网通道负载分担172
4.6以太网通道故障排除173
4.6.1两种以太网通道协议总结174
4.6.2以太网通道配置注意事项175
4.6.3以太网通道常见故障及原因176
4.6.4以太网通道不通的故障排除示例177
4.6.5 以太网通道不能负载均衡故障排除示例180
第5章 Cisco 交换机堆叠配置与管理183
5.1交换机的级联184
5.1.1两种交换机级联方案184
5.1.2光纤端口的级联185
5.2交换机堆叠基础185
5.2.1不同交换机系列对堆叠方式的支持186
5.2.2堆叠成员角色及成员编号187
5.2.3堆叠成员优先级值188
5.2.4堆叠成员的添加、替换和删除188
5.2.5堆叠电缆的选择与连接189
5.2.6全带宽和半带宽堆叠连接191
5.2.7堆叠主的选举和再选举193
5.2.8堆叠软件兼容性建议194
5.2.9滚动堆叠升级195
5.2.10交换机堆叠的访问197
5.2.11堆叠成员的访问198
5.3堆叠基本功能配置与管理199
5.3.1交换机堆叠配置情形200
5.3.2分配业务口为堆叠端口201
5.3.3分配叠成员号201
5.3.4设置堆叠成员优先级202
5.3.5启用永久MAC地址功能203
5.3.6设置堆叠端口传输速率为10Gbps204
5.4堆叠预备交换机配置与管理204
5.4.1堆叠预配置功能简介204
5.4.2预备交换机与预配置比较的结果205
5.4.3配置预配置交换机205
5.5滚动堆叠升级配置与管理206
第6章 Cisco交换机VLAN配置与管理208
6.1 VLAN基础209
6.1.1 VLAN概述209
6.1.2理解VLAN的形成原理210
6.1.3 VLAN标签212
6.1.4 VLAN范围214
6.2基于端口的静态VLAN划分214
6.2.1两种重要的二层以太网端口215
6.2.2 Native VLAN216
6.3普通范围以太网VLAN配置217
6.3.1普通范围以太网VLAN配置指南217
6.3.2 IOS系统的两种VLAN配置模式217
6.3.3保存VLAN配置218
6.3.4创建或编辑普通范围以太网VLAN219
6.3.5添加静态访问端口到VLAN中219
6.4配置扩展范围VLAN220
6.4.1扩展范围VLAN配置指南220
6.4.2创建和编辑扩展范围VLAN221
6.4.3使用内部VLAN ID创建扩展范围VLAN222
6.5 VLAN Trunk基础222
6.5.1 VLAN中继概述223
6.5.2 Trunk端口封装类型223
6.5.3 Trunk端口模式226
6.5.4 VLAN中继的前提条件227
6.5.5 VLAN中继的约束227
6.5.6 Trunk端口的VLAN许可228
6.5.7 Trunk端口的默认配置228
6.6 Trunk端口配置与管理228
6.6.1 Trunk端口的基本配置228
6.6.2定义Trunk端口的VLAN许可列表229
6.6.3配置Trunk端口Native VLAN230
6.6.4 VLAN配置示例231
6.6.5配置Trunk端口的负载共享234
6.6.6 使用STP端口优先级进行Trunk端口负载共享配置示例236
6.6.7使用STP路径开销进行Trunk端口负载共享配置示例238
6.7 PVLAN基础240
6.7.1 PVLAN简介240
6.7.2 PVLAN中的三种端口240
6.7.3 PVLAN三种VLAN的特性241
6.7.4 PVLAN与其他功能的交互242
6.8 PVLAN配置244
6.8.1主VLAN和从VLAN配置指南244
6.8.2 PVLAN端口配置指南245
6.8.3配置PVLAN中的主、从VLAN关联245
6.8.4配置二层端口作为PVLAN主机端口246
6.8.5配置二层端口作为PVLAN混杂端口247
6.8.6映射从VLAN到主VLAN SVI接口248
6.8.7 PVLAN维护和管理命令248
6.8.8 PVLAN配置示例249
6.9 VMPS基础251
6.9.1动态VLAN分配原理251
6.9.2 VMPS服务器的安全模式252
6.9.3动态访问端口VLAN成员253
6.9.4Fallback VLAN253
6.9.5VMPS配置指南254
6.9.6 VMPS客户端默认配置254
6.10 VMPS服务器的配置254
6.10.1配置VMPS数据库254
6.10.2配置VMPS服务器257
6.11 VMPS客户端的配置258
6.11.1指定VMPS服务器258
6.11.2配置动态Access端口259
6.11.3 VMPS客户端的其他配置259
6.11.4 VMPS配置示例260
6.12 VLAN间路由配置与管理262
6.12.1配置VLAN间路由262
6.12.2 VLAN间路由配置示例262
6.13同网段同VLAN用户间不能互访问的故障排除示例264
第7章Cisco交换机VTP配置与管理268
7.1 VTP基础269
7.1.1 VTP概述269
7.1.2 VTP域269
7.1.3 VTP工作模式270
7.1.4 VTP通告271
7.1.5 VTP版本特性273
7.1.6 VTP修剪275
7.1.7 VTP和交换机堆叠276
7.2 VTP配置与管理276
7.2.1 VTP配置指南276
7.2.2配置VTP工作模式277
7.2.3配置VTP3密码278
7.2.4配置VTP 3主服务器278
7.2.5配置VTP版本279
7.2.6启用VTP修剪279
7.2.7基于端口配置VTP280
7.2.8在VTP域中添加一个VTP客户端交换机280
7.2.9 VTP维护与管理281
7.2.10 VTP配置示例281
7.3通过VTP不能使VLAN配置信息同步的故障排除284
7.3.1 VLAN配置信息不同步的原因285
7.3.2 VLAN配置信息不同步故障排除示例285
第8章 生成树协议基础289
8.1理解IEEE 802.1d STP290
8.1.1STP的由来290
8.1.2STP基本工作原理291
8.1.3 STP基本概念292
8.1.4理解交换机ID293
8.1.5理解STP BPDU294
8.1.6 STP角色选举297
8.2 STP端口状态300
8.2.1 STP端口状态概述300
8.2.2阻塞状态301
8.2.3侦听状态302
8.2.4学习状态303
8.2.5转发状态303
8.2.6禁用状态304
8.2.7 STP工作原理解析示例305
8.3理解IEEE 802.1w RSTP306
8.3.1 RSTP概述306
8.3.2 RSTP端口角色和端口状态307
8.3.3 RSTP的快速收敛原理308
8.3.4 RSTP BPDU格式和处理方式309
8.4理解PVST、PVST+和Rapid-PVST+311
8.4.1生成树技术发展历史回顾311
8.4.2 Cisco PVST312
8.4.3 Cisco PVST+和Rapid-PVST+312
8.4.4交换机堆叠中的PVST+或Rapid-PVST+生成树314
8.5理解IEEE 802.1s MSTP314
8.5.1 MSTP生成树类型315
8.5.2 MSTP区域及工作原理317
8.5.3 MSTP的其他特性318
8.5.4 MSTP与其他生成树协议的互操作性319
8.5.5 Cisco与H3C交换机生成树模式的协同能力320
8.6生成树协议增强功能321
8.6.1 PortFast(端口快速)322
8.6.2 UplinkFast(上联快速)322
8.6.3 BackboneFast(骨干快速)324
8.6.4 BPDU Guard (BPDU保护)326
8.6.5 Root Guard(根保护)326
8.6.6 Loop Guard(环路保护)327
第9章Cisco交换机生成树配置与管理330
9.1 PVST+、 Rapid-PVST+模式配置与管理331
9.1.1默认生成树配置331
9.1.2 PVST+、 Rapid-PvST+配置指南331
9.1.3配置生成树模式332
9.1.4禁用生成树333
9.1.5配置根交换机333
9.1.6配置从根交换机334
9.1.7配置端口优先级334
9.1.8配置端口开销335
9.1.9配置VLAN桥优先级值336
9.1.10配置定时器336
9.1.11 PVST+和Rapid-PVST+配置管理337
9.1.12 PVST+生成树配置示例338
9.2基于PVST+和Rapid-PVST+模式的负载均衡配置示例341
9.2.1基于端口优先级的负载均衡配置示例341
9.2.2基于端口路径开销的负载均衡配置示例343
9.3 MSTP配置与管理344
9.3.1默认的IOS系统MST配置345
9.3.2指定MST域配置和启用MSTP模式345
9.3.3配置根交换机346
9.3.4配置从根交换机347
9.3.5配置端口优先级347
9.3.6配置端口开销348
9.3.7 配置交换机优先级349
9.3.8配置定时器349
9.3.9为快速传输指定链接类型350
9.3.10 MSTP配置管理350
9.3.11 MSTP配置示例351
9.4生成树增强功能配置354
9.4.1启用根保护功能354
9.4.2启用PortFast功能354
9.4.3启用BPDU保护功能355
9.4.4启用BPDU过滤功能355
9.4.5启用UplinkFast功能355
9.4.6启用BackboneFast功能356
9.4.7启用环路保护功能356
9.4.8启用以太网通道保护功能356
9.5 PVST+到Rapid-PVST+的迁移配置示例356
9.5.1两台汇聚层交换机的原始PVST+生成树配置358
9.5.2两台汇聚层交换机上的原始PVST+生成树配置360
9.5.3两台接入层交换机上的原始PVST+生成树配置362
9.5.4两台接入层交换机的UplinkFast和BackboneFast原始配置363
9.5.5接入层Access1交换机上的迁移配置364
9.5.6 接入层Access 2交换机上的迁移配置366
9.5.7 Services 1和Services 2两汇聚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367
9.5.8 Distribution 1和Distribution 2两汇聚层交换机上的迁移配置367
9.5.9混合模式下的调试输出368
9.5.10迁移后的配置校验368
9.6 PVST+到MSTP的迁移配置示例371
9.6.1 PVST+模式迁移到MSTP模式的配置综述371
9.6.2 Distribution 1和Distribution 2两汇聚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373
9.6.3 Services 1和Services 2两汇聚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374
9.6.4 Access 1接入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375
9.6.5 Access 2接入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376
9.6.6迁移后的配置校验376
第10章 Cisco交换机ACL配置与管理379
10.1 ACL基础380
10.1.1 ACL概述380
10.1.2 ACL类型及应用次序381
10.1.3 ACL配置和应用指南384
10.2 IPv4 ACL配置与管理386
10.2.1数字型标准IPv4 ACL和扩展IPv4 ACL386
10.2.2IPv4 ACL配置原则和经验387
10.2.3数字型标准IPv4 ACL创建387
10.2.4数字型标准IPv4 ACL配置及应用示例389
10.2.5数字型扩展IPv4 ACL创建391
10.2.6数字型扩展IPv4 ACL配置及应用示例394
10.2.7名称型IPv4 ACL创建396
10.2.8名称型扩展IPv4 ACL创建397
10.2.9扩展IPv4 ACL时间范围配置398
10.2.10 IPv4 ACL维护与管理401
10.2.11应用IPv4 ACL到终端线路401
10.2.12应用IPv4 ACL到接口402
10.2.13 IPv4 ACL的注释功能404
10.2.14 IPv4 ACL配置综合示例404
10.3 MAC ACL配置与管理405
10.3.1名称型扩展MAC ACL创建405
10.3.2应用MAC ACL到二层接口407
10.4 VACL配置与管理408
10.4.1 VACL配置指南408
10.4.2 VACL的创建和删除409
10.4.3应用VACL到VLAN中412
10.4.4配置VACL日志413
10.4.5 VACL维护与管理414
10.4.6 VACL配置示例414
10.4.7 VLAN间访问控制ACL与VACL配置比较示例416
第二篇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419
第11章H3C园区交换机选型及主要应用419
11.1 H3C园区以太网交换机概述420
11.1.1 H3C主要园区网以太网交换机系列420
11.1.2 H3C交换机命名规则420
11.2 S10500系列交换机421
11.2.1 S10500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22
11.2.2 S10500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24
11.2.3 S10500系列交换机的机箱结构424
11.2.4 S10500系列交换机单板选型425
11.2.5 S10500系列交换机的应用428
11.3 S9500E系列交换机428
11.3.1 S9500E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29
11.3.2 S9500E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30
11.3.3 S9505E系列交换机的机箱结构431
11.3.4 S9500E系列交换机单板选型433
11.3.5 S9500E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35
11.4 S7600/7600-X系列交换机437
11.4.1 S7600/7600-X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37
11.4.2 S7600/7600-X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38
11.4.3 S7600-X系列交换机的机箱结构439
11.4.4 S7600-X系列交换机单板选型440
11.4.5 S7600-X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43
11.5 S7500E系列交换机443
11.5.1 S7500E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44
11.5.2 S7500E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45
11.5.3S7500E系列交换机的机箱结构446
11.5.4S7500E系列交换机单板选型447
11.5.5 S7500E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50
11.6 S58系列交换机451
11.6.1 S58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51
11.6.2 S58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52
11.6.3 S58系列交换机结构454
11.6.4 S58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60
11.7 S5560-EI系列交换机462
11.7.1 S5560-EI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62
11.7.2 S5560-EI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64
11.7.3 S5560-EI系列交换机主要应用465
11.8 S5500-HI系列交换机466
11.8.1 S5500-HI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66
11.8.2 S5500-HI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68
11.8.3 S5500-HI系列交换机主要应用468
11.9 S5500-EI系列交换机469
11.9.1 S5500-EI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69
11.9.2 S5500-EI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71
11.9.3 S5500-EI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72
11.10 S5500-SI系列交换机473
11.10.1 S5500-SI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73
11.10.2 S5500-SI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74
11.10.3 S5500-SI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75
11.11 S5130-HI系列交换机476
11.11.1 S5130-HI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76
11.11.2 S5130-HI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77
11.11.3 S5130-HI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78
11.12 S5130-EI系列交换机478
11.12.1 S5130-EI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79
11.12.2 S5130-EI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80
11.12.3 S5130-EI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81
11.13 S3600V2系列交换机481
11.13.1 S3600V2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81
11.13.2 S3600V2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83
11.13.3 S3600V2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84
第12章Comware V7系统使用、维护与管理486
12.1 ComwareV7基础487
12.1.1 Comware V7简介487
12.1.2Comware V7的主要优势487
12.1.3Comware V7系统构成488
12.1.4 Comware V7的模块化结构489
12.1.5 Comware V7的分布式架构490
12.1.6 Comware V7的高可用性491
12.1.7 Comware V7的进程级GR493
12.1.8 Comware V7系统的高可用性494
12.2认识Comware系统CLI接口494
12.3 Comware V7命令行视图和命令行格式约定495
12.4 Comware V7系统CLI帮助系统496
12.5 Comware V7命令行输入497
12.5.1编辑命令行498
12.5.2 STRING和TEXT类型参数的输入要求498
12.5.3命令的undo格式499
12.5.4快速输入命令行499
12.5.5配置命令关键字的别名499
12.5.6 命令行输入回显功能500
12.6 Comware V7命令行显示500
12.6.1分屏显示500
12.6.2过滤显示501
12.6.3历史命令调用和查询502
12.6.4典型命令行输入错误信息503
12.7 Comware V7用户线503
12.7.1用户与用户线的关系504
12.7.2用户线的编号504
12.8用户角色504
12.8.1 RBAC概述505
12.8.2权限与角色的关联505
12.8.3角色与用户的关联507
12.9配置RBAC508
12.9.1创建用户角色508
12.9.2配置用户角色规则509
12.9.3配置用户角色资源控制策略512
12.9.4为用户授权角色514
12.9.5切换用户角色515
12.9.6 RBAC显示和维护517
12.10 Comware V7系统通过Console口本地登录517
12.10.1缺省配置下通过Console口登录设备518
12.10.2配置Console口登录设备时无需认证519
12.10.3配置通过Console口登录设备时采用密码认证521
12.10.4配置通过Console口登录设备时采用Scheme认证522
12.11 Comware V7系统Telnet远程登录524
12.11.1配置通过Telnet登录时无认证525
12.11.2配置通过Telnet登录时采用Password认证526
12.11.3配置通过Telnet登录时采用Scheme认证方式527
12.12配置通过SSH登录528
12.12.1 SSH简介528
12.12.2 SSH认证方式529
12.12.3配置设备担当Stelnet服务器530
12.12.4配置设备作为Stelnet服务器的password认证方式532
12.12.5配置设备作为Stelnet服务器的Publickey认证方式534
12.13 Comware V7系统Web登录配置536
12.13.1通过HTTP方式登录设备536
12.13.2通过HTTP方式登录设备配置示例537
12.13.3配置通过HTTPS方式登录设备539
12.13.4通过HTTPS登录设备的配置示例540
第13章Comware V7文件系统、软件系统和配置文件管理543
13.1 Comware V7文件系统管理544
13.1.1存储设备的命名544
13.1.2文件名参数输入规则544
13.1.3目录操作544
13.1.4文件操作545
13.1.5存储设备操作546
13.2通过FTP或者TFTP进行文件传输546
13.2.1 FTP简介547
13.2.2配置设备作为FTP服务器547
13.2.3 FTP服务器典型配置示例549
13.2.4配置设备作为FTP客户端550
13.2.5配置设备作为TFTP客户端551
13.3 Comware V7软件系统升级553
13.3.1通过整机重启方式升级Bootrom程序554
13.3.2通过整机重启方式升级启动文件554
13.3.3通过整机重启方式升级启动文件配置示例556
13.3.4 Comware V7补丁文件557
13.3.5通过热补丁方式升级启动文件559
13.3.6通过热补丁方式升级启动文件示例562
13.4 Comware V7配置文件管理563
13.4.1配置文件分类563
13.4.2配置文件的内容与格式564
13.4.3设备启动过程中配置文件的选择564
13.4.4配置文件保存565
13.4.5本地备份配置文件567
13.4.6配置文件回滚568
13.4.7下次启动配置文件管理569
13.4.8配置文件管理命令570
第14章H3C交换机以太网接口和链路聚合配置与管理571
14.1以太网端口配置572
14.1.1管理用以太网端口572
14.1.2 Combo接口配置572
14.1.3配置以太网端口基本属性573
14.1.4以太网端口的流量控制功能配置574
14.1.5配置以太网端口环回测试功能575
14.1.6配置以太网端口的链路模式576
14.1.7配置允许长帧通过以太网端口576
14.1.8 40GE端口和1 0GE接口的拆分与合并576
14.2二层以太网端口属性配置577
14.2.1配置端口组578
14.2.2以太网端口自协商速率578
14.2.3配置以太网端口的风暴抑制比579
14.2.4配置以太网端口统计信息的时间间隔580
14.2.5配置以太网端口的MDI模式580
14.2.6检测以太网端口的连接电缆581
14.2.7配置以太网端口流量阈值控制功能581
14.3三层以太网接口和子接口配置583
14.4端口批量配置584
14.5以太网端口管理命令585
14.6端口隔离配置与管理585
14.6.1配置端口隔离585
14.6.2端口隔离配置示例586
14.7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与管理587
14.7.1以太网链路聚合基本概念588
14.7.2以太网链路聚合模式589
14.7.3配置静态聚合组590
14.7.4配置动态聚合组592
14.7.5配置二/三层聚合组的可选任务594
14.7.6 配置聚合链路负载分担596
14.7.7以太网链路聚合管理命令598
14.7.8二层静态链路聚合配置示例598
14.7.9二层动态链路聚合配置示例600
14.7.10三层静态链路聚合配置示例602
14.7.11三层动态链路聚合配置示例603
第15章H3C交换机IRF配置与管理605
15.1 IRF基础606
15.1.1 IRF的主要优点606
15.1.2固定配置交换机对IRF的支持607
15.1.3框式交换机对IRF的支持607
15.1.4 IRF基本概念608
15.2 IRF系统建立原理610
15.2.1物理连接610
15.2.2拓扑收集611
15.2.3角色选举612
15.2.4 IRF的管理与维护612
15.3多IRF冲突检测原理614
15.3.1 LACP MAD检测原理614
15.3.2 BFD MAD检测原理615
15.3.3 ARP MAD检测原理616
15.3.4 MAD故障恢复617
15.4固定配置交换机的IRF配置与管理618
15.4.1配置IRF域编号619
15.4.2配置成员编号619
15.4.3配置IRF端口620
15.4.4配置成员优先级621
15.4.5配置成员设备的描述信息621
15.4.6配置IRF链路的负载分担类型622
15.4.7配置IRF的桥MAC地址保留时间622
15.4.8使能IRF系统启动文件的自动加载功能623
15.4.9配置IRF链路down延迟上报功能623
15.4.10 IRF维护与管理命令624
15.5 MAD检测配置与管理624
15.5.1配置LACP MAD检测624
15.5.2配置BFD MAD检测625
15.5.3配置ARP MAD检测626
15.5.4配置保留接口627
15.5.5手动MAD故障恢复628
15.6固定配置交换机IRF配置示例628
15.6.1 LACP MAD检测方案的IRF配置示例628
15.6.2 BFD MAD检测方案的IRF配置示例630
15.6.3 ARP MAD检测方案的IRF配置示例632
15.7框式交换机的IRF配置与管理633
15.7.1独立运行模式下预配置IRF634
15.7.2将当前配置保存到设备的下次启动配置文件635
15.7.3切换到IRF模式635
15.7.4访问IRF636
15.7.5使能IRF合并自动重启功能636
第16章 H3C 交换机VLAN配置与管理637
16.1 H3C交换机VLAN基础638
16.2 VLAN基础配置638
16.2.1 VLAN基本属性配置638
16.2.2 VLAN接口基本属性配置639
16.3基于端口VLAN配置640
16.3.1二层以太网端口类型640
16.3.2将Access端口添加到VLAN中642
16.3.3将Trunk端口添加到VLAN中643
16.3.4将Hybrid端口添加到VLAN中644
16.3.5基于端口VLAN的配置示例645
16.4基于协议VLAN配置647
16.4.1协议VLAN简介647
16.4.2配置基于协议VLAN648
16.4.3基于协议VLAN的配置示例649
16.5基于IP子网VLAN配置652
16.5.1基于IP子网VLAN的配置652
16.5.2基于IP子网VLAN的配置示例653
16.6基于MAC地址VLAN配置655
16.6.1手动配置静态MAC VLAN的实现机制655
16.6.2动态触发端口加入静态MAC VLAN的实现机制656
16.6.3动态 MAC VLAN的实现机制657
16.6.4配置基于MAC地址的VLAN657
16.6.5手动配置静态MAC VLAN的配置示例659
16.7 VLAN维护与管理661
16.8 GVRP配置与管理662
16.8.1 GVRP基础662
16.8.2 GVRP工作原理665
16.8.3 GVRP功能启用和注册模式配置668
16.8.4 GARP定时器配置668
16.8.5 GVRP维护与管理669
16.8.6 GVRP综合配置示例670
16.9管理VLAN配置672
16.10 MVRP配置与管理673
16.10.1 MRP工作原理674
16.10.2 MRP消息类型674
16.10.3 MRP定时器676
16.10.4 MVRP注册模式677
16.10.5 MVRP配置与管理方法677
第17章H3C交换机扩展VLAN特性配置与管理686
17.1 Super VLAN配置与管理687
17.1.1 Super VLAN聚合原理687
17.1.2 Sub VLAN主机的三层通信原理689
17.1.3 Super VLAN配置692
17.1.4 Super VLAN简单配置示例694
17.1.5 Super VLAN综合配置示例696
17.2 Private VLAN配置与管理698
17.2.1 Private VLAN简介699
17.2.2配置Private VLAN700
17.2.3 Private VLAN配置示例(promiscuous模式)704
17.2.4 Private VLAN配置示例(trunk promiscuous模式)707
17.2.5 Private VLAN配置示例(trunk promiscuous&trunk secondary模式)710
17.2.6 Secondary VLAN间三层互通配置示例713
第18章H3C交换机生成树配置与管理716
18.1生成树技术基础717
18.1.1 STP协议基础717
18.1.2 STP生成树计算基本流程719
18.1.3 RSTP简介721
18.1.4 PVST简介722
18.1.5 MSTP简介722
18.1.6 MSTP的基本概念723
18.2生成树配置与管理726
18.2.1生成树配置任务727
18.2.2生成树工作模式配置729
18.2.3配置MST域730
18.2.4配置根桥或备份根桥731
18.2.5配置设备的桥优先级732
18.2.6配置MST域的最大跳数733
18.2.7配置交换网络的网络直径733
18.2.8配置生成树的时间参数734
18.2.9配置超时时间因子735
18.2.10配置端口发送BPDU的速率735
18.2.11配置端口为边缘端口736
18.2.12配置端口的路径开销736
18.2.13配置端口的优先级737
18.2.14配置端口的链路类型738
18.2.15配置端口收发的MSTP报文格式739
18.2.16打开端口状态变化信息显示开关739
18.2.17使能生成树协议739
18.2.18执行mCheck操作740
18.2.19配置摘要侦听功能741
18.2.20配置No Agreement Check功能742
18.2.21配置TC Snooping功能743
18.2.22配置生成树保护功能744
18.2.23生成树维护与管理命令747
18.2.24 MSTP配置示例747
18.2.25 PVST配置示例751
第19章H3C交换机ACL配置与管理754
19.1 ACL基础755
19.1.1 ACL的编号、命名和分类755
19.1.2 ACL规则匹配顺序756
19.1.3 ACL规则步长757
19.2 ACL配置与管理757
19.2.1 ACL生效时间段配置757
19.2.2 IPv4基本ACL配置759
19.2.3 1Pv4高级ACL配置760
19.2.4二层ACL配置765
19.2.5用户自定义ACL配置768
19.2.6 ACL复制配置770
19.2.7应用ACL进行报文过滤771
19.2.8 ACL维护与管理773
19.3 H3C交换机ACL配置示例773
19.3.1 IPv4基本ACL配置示例773
19.3.2 IPv4高级ACL配置示例776
19.3.3二层ACL配置示例779
热门推荐
- 2570214.html
- 1927896.html
- 2865467.html
- 1183931.html
- 2340661.html
- 1576880.html
- 8969.html
- 2090155.html
- 2466869.html
- 15280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410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308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620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43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86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991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329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1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945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