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遗迹化石 生物学、埋藏学及其应用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遗迹化石 生物学、埋藏学及其应用 第2版
  • (丹麦)R.G.勃朗姆利(R.G.Bromley)著;张建平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128077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261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2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遗迹化石 生物学、埋藏学及其应用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部分 新遗迹学1

1 动物—沉积物的关系1

1.1 动物掘穴的原因1

1.1.1 保护和隐藏1

1.1.2 呼吸1

1.1.3 悬浮捕食1

1.1.4 摄食沉积物2

1.1.5 摄食表面碎屑2

1.1.6 园艺觅食2

1.1.7 园艺觅食的反面2

1.2 动物潜穴的方式3

1.1.11 其它习性3

1.1.10 繁殖和损伤3

1.1.9 捕食3

1.1.8 化学共栖3

1.2.1 侵入4

1.2.2 挤入4

1.2.3 挖穴8

1.2.4 回填9

1.2.5 蹼状构造9

1.2.6 生物扰动9

1.3 基底9

1.3.1 粒度10

1.3.2 含水量10

1.3.3 剪切强度10

1.3.4 粘液和生物扰动作用10

1.3.5 基底坚固性术语11

1.4 管和壁12

1.5 潜穴中流体的物理因素13

1.6 动物—沉积物生态学14

2 沉积物搅拌者15

2.1 隙间较小动物群和微动物群15

2.2 吸器端足类16

2.3 软基底的侵入者17

2.4 在基底中游过18

3 蠕虫(绝大多数)的劳作20

3.1 生活于软泥中的两种蠕虫20

3.1.1 鳃曳类蠕虫20

3.1.2 食肉多毛类蠕虫21

3.2.1 射海葵目22

3.2 海葵和其它腔肠动物22

3.2.2 角海葵目23

3.2.3 海笔24

3.3 悬食者的U型潜穴25

3.3.1 磷沙蚕类蠕虫25

3.3.2 客栈胖主人25

3.3.3 一种更普通的螠虫27

3.3.4 U型潜穴的循环推理28

3.3.5 辐射潜穴、U型和L型潜穴30

3.4 食碎屑者的U型潜穴31

3.4.1 潮坪虾31

3.4.2 沙躅的生活32

3.4.3 漏斗状U型潜穴35

3.4.4 具足海参35

3.4.5 某些肠鳃动物36

3.4.7 有毒蠕虫38

3.4.6 围绕土堆的坑环38

3.5 食泥搬运者39

3.5.1 胖海参搬运者39

3.5.2 纤细的多毛类搬运者40

3.5.3 栉头虫科——活动的管状蠕虫41

3.5.4 逆向搬运活动42

3.6 厚壁U型潜穴44

3.7 修建烟囱的蠕虫45

3.8 不完整的蠕虫——须腕动物门47

4 一些著名的掘穴动物49

4.1 双壳类动物49

4.1.1 一种食泥动物49

4.1.2 一种喷气驱动的食悬者50

4.1.3 双壳类动物的平衡和逃逸53

4.1.4 双壳类动物的化学共栖54

4.2 同属的两个心形海胆58

4.2.1 厌氧的心形海胆59

4.2.2 喜氧的心形海胆61

4.3 异尾类甲壳动物掘穴者62

4.3.1 Callichirus major64

4.3.2 食泥动物的箱式构造65

4.3.3 螺旋状和树枝状结构69

4.3.4 悬食园艺家的Y型潜穴70

4.3.5 兼营园艺觅食的食泥动物73

4.3.6 Thalassinidean潜穴系统的分类74

4.4 口足类74

4.5 另一些甲壳动物和一些鱼类75

4.6 螺旋形陷阱78

5.1.1 组合构造81

5.1 共栖81

5 生物扰动的群落生态学81

5.1.2 距离因素85

5.2 生物扰动对基底的改造85

5.2.1 生物扰动的物理效应87

5.2.2 均质化和异质化90

5.2.3 生物扰动作用的化学效应90

5.3 生物效应:孤生现象和群落演变91

5.3.1 孤生关系92

5.3.2 营养群的孤生现象93

5.3.3 群落演变93

5.3.4 群落替代93

5.4 梯序95

5.4.1 环境梯度95

5.4.2 栖居地的垂直分割96

5.4.3 影响生物垂直分布的若干原因97

5.4.4 深海内生底栖动物的梯序结构100

5.5 生物扰动作用的模式100

5.5.1 描述性模式101

5.5.2 数字模式101

5.5.3 梯序模式102

第二部分 古遗迹学104

6 石化筛选作用104

6.1 遗迹化石埋藏学105

6.2 保存潜力106

6.2.1 半浮雕保存106

6.2.2 全浮雕保存108

6.3 累积构造110

6.4 主要生物扰动者与明星遗迹化石112

7.1 对应于不同的习性,同一个体或物种可以产生不同的构造113

7 遗迹学的若干原理113

7.2 同一潜穴在不同的基底中可有不同的保存形式114

7.3 活动方式相同的不同造迹动物可以建造相同的构造115

7.4 多个建造者可以建造一个构造116

7.5 成因生物的不可保存性116

8 遗迹分类学及遗迹的划分118

8.1 遗迹化石命名的发展118

8.2 遗迹化石名称在《国际动物命名规范》中的地位119

8.2.1 化石或非化石119

8.2.2 双名法120

8.3 遗迹分类基础120

8.3.1 总体形态121

8.3.2 潜穴边界的细节121

8.3.5 行迹127

8.3.4 充填物及充填构造127

8.3.3 分枝127

8.4 遗迹属和遗迹种129

8.5 复合遗迹化石131

8.6 若干存疑遗迹属131

8.6.1 Ophiomorpha-Thalassinoides-Spongeliomorpha131

8.6.2 Cruziana-Rusophycus-Isopodichnus133

8.7 遗迹科135

8.8 混乱和结论136

9 遗迹化石的层积学、形态学及习性学138

9.1 遗迹化石的保存分类138

9.2 遗迹化石的习性分类139

9.2.1 停息迹139

9.2.2 爬行迹139

9.2.3 牧食迹139

9.2.4 觅食迹140

9.2.5 居住迹141

9.2.6 诱捕及园艺迹141

9.2.7 捕食迹144

9.2.8 平衡迹145

9.2.9 逃逸迹145

9.2.10 建筑迹145

9.2.11 孵化迹146

9.3 遗迹化石习性分类的评价146

9.4 遗迹化石的功能分析147

9.4.1 井状和U型潜穴147

9.4.2 潜穴边界148

9.4.3 真分枝148

9.4.4 充填物的性质148

9.4.5 蹼状构造149

9.4.6 化学共栖关系150

9.5 功能解释:结论151

10 遗迹化石组合、分异度和遗迹相153

10.1 遗迹化石组合术语153

10.1.1 遗迹组合153

10.1.2 遗迹群落153

10.1.3 遗迹组154

10.1.4 遗迹相156

10.2 分异度和遗迹分异度157

10.2.1 石化潜力157

10.2.2 交叉切割的梯序157

10.3 梯序和遗迹组构160

10.3.1 遗迹组构模拟160

10.3.2 梯序和氧气162

10.4.1 生物扰动程度的判定164

10.4 生物扰动量164

10.4.2 定量评估165

10.5 机会和平衡生态学168

10.5.1 机会遗迹化石168

10.5.2 顶极遗迹化石170

10.6 遗迹社群172

10.6.1 生态社群和功能群172

10.6.2 遗迹学中的社群173

10.6.3 遗迹社群实例173

10.7 赛拉赫或原型遗迹相175

10.7.1 盐度筛选176

10.7.2 Scoyenia遗迹相177

10.7.3 Glossifungites遗迹相177

10.7.5 Skolithos遗迹相178

10.7.4 Psilonichnus遗迹相178

10.7.6 Cruziana遗迹相180

10.7.7 Rusophycus遗迹相180

10.7.8 Arenicolites遗迹相180

10.7.9 Zoophycos遗迹相181

10.7.10 Nereites遗迹相182

10.7.11 Fuersichnus遗迹相182

10.7.12 Mermia遗迹相183

10.8 我们还需要原型遗迹相吗183

11 岩心中的遗迹组构和遗迹化石184

11.1 露头和岩心184

11.1.1 岩心的优势184

11.2.2 观察二维材料,思考三维构造185

11.2.1 研究岩心遗迹化石的技术185

11.2 岩心中的遗迹化石185

11.1.2 岩心的劣势185

11.2.3 遗迹化石的辨认186

11.3 岩心中见到的一些遗迹化石189

11.3.1 Planolites,Palaeophycus和Macaronichnus189

11.3.2 Phyosiphon incertum190

11.3.3 Thalassinoides和Ophiomorpha192

11.3.4 Teichichnus,Zoophycos和Rhizocorallium193

11.3.5 消失的遗迹属193

11.4 遗迹组构和遗迹分异度194

12 遗迹化石可解决的问题198

12.1 确定重要因素198

12.1.1 氧气198

12.1.3 微咸水201

12.1.2 盐度201

12.1.4 淡水202

12.2 与沉积作用的相互影响203

12.2.1 缓慢和可预测的沉积作用203

12.2.2 事件沉积作用203

12.2.3 聚居窗204

12.2.4 管状风暴岩204

12.3 层序地层学中的遗迹学206

12.3.1 界面207

12.3.2 海平面变化207

12.4 遗迹化石组合分析208

12.5 利用遗迹组构进行遗迹化石分析210

13 结论212

词汇214

参考文献2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