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热带亚热带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彭少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1080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06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536页
- 主题词:热带-生态环境-环境保护;亚热带-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热带亚热带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1
1.1.1 恢复生态学的基本涵义1
1.1.2 恢复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2
1.2 恢复生态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3
1.2.1 恢复生态学的发展简史3
1.2.2 恢复生态学的发展趋势4
1.3 恢复生态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意义7
1.3.1 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7
1.3.2 恢复生态学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意义18
第2章 恢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19
2.1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19
2.1.1 土地退化与生态系统退化19
2.1.2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原则27
2.1.3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程序与方法28
2.1.4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方向与目标30
2.2 退化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理论32
2.2.1 脆弱性的概念32
2.2.2 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的意义33
2.2.3 脆弱性与其他因素的关系33
2.3 相关生态学理论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41
2.3.1 与物质相关的生态原理的应用41
2.3.2 与能量有关的生态原理的应用42
2.3.3 与空间有关的生态原理的应用43
2.3.4 与时间有关的生态原理的应用45
2.3.5 与多样性有关的生态原理的应用45
2.4 生态恢复的动态理论48
2.4.1 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48
2.4.2 演替理论48
第3章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能量结构的恢复61
3.1 能量生态学概念及研究概况61
3.2.1 辐射梯度的观测62
3.2 能量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法62
3.2.2 小气候梯度的观测63
3.2.3 冠层结构的测定63
3.2.4 生物量和热值研究法64
3.2.5 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速率研究法65
3.3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冠层结构动态66
3.3.1 群落的冠层结构66
3.3.2 个体结构与群体结构69
3.4 不同群落的冠层辐射分析70
3.4.1 林上总辐射70
3.4.2 林上反射率70
3.4.3 林冠吸收率71
3.4.4 林下透射率71
3.5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温度与湿度的变化72
3.5.1 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内温度的变化72
3.6.1 群落植物的光合与呼吸速率变化73
3.6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群落植物光合与呼吸速率73
3.5.2 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内湿度的变化73
3.6.2 光合与呼吸速率研究方法探讨75
3.7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群落的生物量研究75
3.7.1 部分群落优势种的单株生长式75
3.7.2 不同恢复阶段群落的生物量分布76
3.7.3 不同恢复阶段群落的生物量年增量和净初级生产力78
3.7.4 不同恢复阶段森林群落凋落物的比较78
3.8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群落优势种各器官的热值79
3.9 不同恢复阶段群落的能量现存量与净固定量80
3.10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光能利用效率81
3.11 南亚热带森林植被的热量平衡83
3.11.1 热量平衡理论84
3.11.2 热量平衡的研究方法86
3.11.3 热量平衡的月进程86
3.11.4 热量平衡的日进程87
3.12.1 气候生产力模型88
3.12 气候生产力模型88
3.12.2 生产潜力模拟结果90
3.13 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结构与功能探讨91
3.13.1 数据同化与分析91
3.13.2 不同群落的能量流动模型92
3.13.3 鹤山马占相思人工林的能量现存量及能量流动97
3.13.4 黑石顶常绿阔叶林能量流动模型99
3.14 植被恢复过程中能量特征99
第4章 热带亚热带植被生态恢复早期水热环境的变化101
4.1 生态系统小气候和水文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03
4.1.1 森林气象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恢复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103
4.1.2 森林水文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恢复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105
4.2 先锋生态系统的小气候效应107
4.2.1 3种重建先锋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情况107
4.2.2 先锋生态系统温湿效应的动态变化规律109
4.2.3 不同先锋森林生态系统温湿效应的比较122
4.2.4 森林生态系统温湿度的垂直梯度分异125
4.3 先锋森林生态系统冠层上方的辐射能环境及蒸散量128
4.3.1 南亚热带鹤山木荷林与湿地松林冠层上方的辐射能环境128
4.3.2 南亚热带鹤山木荷林与湿地松林冠层蒸散量131
4.4 先锋森林生态系统的地表径流特征136
4.4.1 地表径流特征分析138
4.4.2 地表径流系数的月变化140
4.4.3 地表径流量与降雨特征的关系140
4.4.4 地表径流产流特征分析142
4.5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中小气候的变化146
4.5.1 退化生态系统与先锋森林生态系统气温的比较147
4.5.2 退化生态系统与先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温度比较151
4.5.3 退化生态系统与先锋森林生态系统空气相对湿度比较157
4.5.4 退化生态系统与先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湿度比较158
4.6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160
4.7.1 降水量与蒸发潜力的差异163
4.7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水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163
4.7.2 水量平衡各分量的差异164
4.8 基于水热的植被生态恢复机制167
4.8.1 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植被生态恢复的限制因子167
4.8.2 恢复成功与否的标准168
4.8.3 植被生态恢复的水热原理169
4.8.4 基本原理对于恢复实践的启示170
第5章 植物营养生态特性与植被恢复先锋种群的选择172
5.1 植物营养生态学概念172
5.1.1 定义172
5.1.2 研究范畴172
5.1.3 研究意义174
5.1.4 存在问题与前景174
5.2 植物种群重要营养策略175
5.2.1 植物形态及生长习性与营养适应策略175
5.2.2 营养利用效率与影响因素177
5.2.3 营养转移及其影响因子180
5.2.4 植物对元素的选择吸收183
5.2.5 营养分配与防御策略184
5.3 南亚热带几种先锋树种的养分含量格局184
5.3.1 枝、根养分含量与径级的关系184
5.3.2 不同器官的养分差异187
5.3.3 种间养分的差异187
5.3.4 不同器官养分相似性的数学分析190
5.4 南亚热带几种先锋种群体内元素的相关性192
5.5 南亚热带几种先锋种群的营养转移特征194
5.5.1 营养转移率195
5.5.2 营养转移量197
5.6 植物对环境营养有效性的影响198
5.6.1 重要有机酸分子对磷吸附的影响198
5.6.2 有机酸分子对阳离子的影响202
5.6.4 几种人工林对土壤矿质氮形态的影响203
5.6.3 有机酸分子对土壤铝毒性的响应203
5.7 森林土壤铵吸附特征204
5.7.1 植物物质对土壤吸附铵的影响205
5.7.2 关于化学动力学209
5.7.3 森林土壤铵吸附动力学研究212
5.8 植物物质对环境酸碱度的影响216
5.8.1 作用机制216
5.8.2 几种人工林对环境酸碱度的影响217
第6章 植物种类的生理生态特性对植被恢复过程+的效应218
6.1 植被恢复过程中种与生态系统的功能关系219
6.1.1 种对生态功能效应的形式220
6.1.2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功能关系224
6.1.3 种在退化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中的作用226
6.2 演替种类组成发展趋势的理论研究227
6.3.1 演替生境的形成229
6.3 植被恢复中演替植物的环境特点及变化规律229
6.3.2 演替生境的物理环境的变化趋势230
6.4 建群种的生理生态特性对植被恢复过程的效应235
6.4.1 华南丘陵退化荒坡先锋马占相思林的水分生态237
6.4.2 华南丘陵退化荒坡先锋马占相思林的呼吸变化240
6.4.3 先锋群落叶面积指数变化特点247
6.4.4 植被恢复树种在不同实验光环境下叶片气体交换的生态适应特点250
6.5 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生理生态响应对植被恢复演替的影响261
6.5.1 全球变化背景下大气CO2浓度升高与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262
6.5.2 全球变化与群落的演替263
6.5.3 植被恢复演替植物光合作用对空气CO2浓度增高的响应264
6.5.4 补增UV-B辐射对植物羧化和电子传递速率影响269
第7章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动物及土壤生物群落的演替与功能275
7.1 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及生物量发展与植被的恢复状况的关系275
7.1.1 动物多样性变化过程与植被复杂化过程相一致276
7.1.3 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和植被结构的复杂性紧密相连277
7.1.2 动物生物量随植被的恢复而增加277
7.1.4 有害动物的发生、发展与森林植被的发展状况相关281
7.2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动物对植物的保护与传播作用实例283
7.2.1 大型森林蜘蛛的捕虫功能284
7.2.2 屋顶鼠的捕虫功能284
7.2.3 屋顶鼠传播植物种子的功能286
7.3 土壤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与植被的恢复288
7.3.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生物量在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变化288
7.3.2 土壤动物群落在植被重建发展过程中的演替291
7.4 土壤生物在营养循环和能量转换中的作用299
7.4.1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功能在植被发展过程中的变化300
7.4.2 土壤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分解作用302
7.4.3 土壤动物在凋落物前期分解中的作用大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305
7.4.4 土壤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能量转换中的作用307
8.1.1 概述312
8.1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碳元素相关特征312
第8章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重建的碳元素特征及土壤生态312
8.1.2 土壤微生物量碳313
8.1.3 地统计学在土壤、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317
8.1.4 马占相思人工林地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321
8.1.5 马占相思人工林森林土壤CO2排放通量及与环境因子的模拟326
8.1.6 土壤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碳的影响332
8.1.7 鹤山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碳储量334
8.2 广东省森林土壤的碳储量估计及对全球变化的贡献340
8.2.1 广东省森林植被及土壤碳储量估计340
8.2.2 植被恢复对缓解全球变化的贡献342
8.3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的碳同位素示踪343
8.3.1 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剖面选择343
8.3.2 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剖面选择344
8.3.3 土壤剖面的碳同位素测定结果345
8.3.4 碳同位素测定结果的分析与讨论348
8.4.2 研究方法350
8.4.1 试验区及林分概况350
8.3.5 小结350
8.4 桉林重建林地过程中的巨尾桉养分循环特征350
8.4.3 结果与分析351
8.4.4 结论与讨论359
8.5 桉林重建过程中土壤酶活性与微量元素含量关系360
8.5.1 试验地区与研究方法360
8.5.2 步骤与分析结果及讨论362
8.5.3 结语366
8.6 重建桉树人工林地的土壤微生物类群生态分布规律366
8.6.1 土壤微生物的垂直分布366
8.6.2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生态环境367
8.6.3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林分生长368
8.7 桉树重建人工林植被林地土壤肥力灰色关联分析369
8.7.1 试验地概况369
8.7.2 采样与测定方法369
8.7.4 土壤养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370
8.7.3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370
8.7.5 土壤酶灰色关联分析结果371
8.7.6 结论372
第9章 区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及生态系统管理374
9.1 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其特征374
9.2 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分布374
9.3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目标与原则375
9.4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方法与程序376
9.5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机制377
9.6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标准与时间378
9.7 南亚热带森林恢复的过程与机制380
9.8 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及其在恢复生态学中的应用380
9.8.1 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381
9.8.2 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382
9.8.3 生态系统健康的等级理论389
9.9 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原理390
9.8.4 生态系统健康在恢复生态学中的应用390
9.9.1 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391
9.9.2 生态系统管理的原理及其要素392
9.9.3 热带亚热带森林的生态系统管理395
第10章 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理论与中国热带亚热带实践399
10.1 矿业废弃地的生态环境问题399
10.1.1 生态景观被破坏399
10.1.2 土地遭受严重污染399
10.1.3 土壤结构被破坏,养分缺乏400
10.1.4 地下水和下游水质受到影响400
10.1.5 生物多样性锐减400
10.2 矿业废弃地的自然恢复401
10.2.1 植物定居与自然恢复过程401
10.2.2 植物对矿区环境的适应性机制402
10.3 矿业废弃地的人工恢复405
10.3.1 矿业废弃地的人工恢复之涵义405
10.3.2 开展人工恢复的指导思想406
10.3.3 基质改良措施407
10.3.4 植物种类选择411
10.3.5 人工播种414
10.3.6 矿山废水的生态处理415
10.3.7 生态恢复过程与生态系统全面恢复417
10.4 矿业废弃地成功恢复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探讨420
10.4.1 较早的评价体系420
10.4.2 最近的评价体系421
10.5 中国热带亚热带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实践422
10.5.1 中国采矿地恢复的历史概况422
10.5.2 典型采矿地的生态恢复实践424
10.5.3 生态恢复效益评价428
10.6 讨论428
参考文献431
名词术语463
英文摘要484
热门推荐
- 3825771.html
- 1572004.html
- 3523542.html
- 3509916.html
- 1563907.html
- 1169756.html
- 1835415.html
- 637494.html
- 3029192.html
- 8998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85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029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599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88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983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831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945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1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6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3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