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雹云物理与防雹的原理和设计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雹云物理与防雹的原理和设计
  • 许焕斌,段英,刘海月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气象出版社
  • ISBN:750293826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96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31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雹云物理与防雹的原理和设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雹(强对流)云物理1

第一章 冰雹微物理1

1.1 冰雹1

1.2冰雹的微物理结构特征3

1.2.1雹胚3

1.2.2雹块的结构3

参考文献4

第二章 冰雹(强对流)云5

2.1 冰雹云5

2.1.1上升气流的速度需大于15m/s5

2.1.2云体具有深厚的负温区6

2.2冰雹云的分类7

2.1.3长的生命史7

2.3冰雹云的发展过程9

2.4冰雹云的物理模型11

2.4.1雹云雷达回波和气流结构模型(Browning,Lud1am 1962)12

2.4.2累积带冰雹形成模型(Сулаквилидэе 1967)14

2.4.3超级单体冰雹云模型16

2.4.4单体冰雹云模型23

2.4.5有序多单体冰雹云模型24

2.4.6超级单体——龙卷模型25

2.4.7其他类雹云模型27

2.5冰雹云类型与环境场的关系27

2.6冰雹云的移动、传播和分裂,积云的合并29

2.6.1移动和传播29

2.6.2分裂和合并35

2.7冰雹云单体的组合(织)和雹云云系40

2.8强对流(雹)云的地面观测的物理特征46

2.8.1 强对流(雹)云过境时地面气象要素场的变化46

2.8.2雹云地面降雹带(雹击带)48

2.9冰雹云的观测特征50

2.9.1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50

2.9.2冰雹云的闪电特征55

2.9.3冰雹云的声信息56

参考文献57

第三章 冰雹形成机制59

3.1雹胚的形成59

3.1.1凝结(华)增长59

3.1.2并合增长61

3.1.3雨滴冻结65

3.2雹块的增长65

3.3冰雹形成机制的研究思路和方案67

3.4冰雹粒子群的运行增长规律67

3.4.1理想环境场的静态模拟和动态模拟71

3.4.2实例模拟78

3.4.3模拟结果的讨论82

3.4.4小结84

3.5强对流(雹)云中水凝物粒子的积累85

3.5.1云中粒子群的累积85

3.5.2对流云中粒子群累积的数值模拟86

3.6强对流(雹)云中云水的消耗89

3.6.1 大粒子在增长运动中对云水场的消耗90

3.6.2结语91

3.7强对流(雹)云中的特征回波结构的数值模拟92

3.8冰雹的分层结构的模拟试验93

3.9规律的再现和观测验证95

3.9.1“零线”和回波模拟与多普勒雷达观测事实的比较95

3.9.2再现97

参考文献99

第四章 强对流(雹)云数值模式100

4.1引言100

4.2强对流(雹)云的性质和对模式的宏观动力、热力场描述功能的要求100

4.2.1 动力框架100

4.2.2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103

4.2.3差分计算方法105

4.2.4宏观场方程组106

4.3适合于强对流(雹)云的冰雹形成机制的微物理框架108

4.3.1冰雹是降雨(雪)过程的进一步发展108

4.3.2冰雹形成的微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描述方案111

4.3.3冰雹(降水粒子)形成的微物理过程的粒子群分档描述方案117

4.4方程的数值解法119

4.4.1 Eu1er式差分解法120

4.4.2半Lagrange解法122

4.4.3全Lagrange式的粒子增长运行模式(轨迹模式,H3TRAJ)123

4.5综述126

附录1 国内有关云模式研究和应用的情况简介(附表1~4)128

附录2各发生项和转化项的表达式131

附录3水凝物和水汽场之间的平衡调整147

参考文献148

第二编 防雹原理和积云增雨149

第五章 播撒防雹原理149

5.1播撒防雹原理149

5.2播撒防雹原理实施中的问题152

5.3最近雹云物理的进展对四个命题的回答154

5.3.1第一个命题(雹胚形成和大雹运行增长)的回答154

5.3.2第二个命题(及时有效的“利益竞争”)的回答156

5.3.3第三个命题(多型多变的雹云中的规律)的回答156

5.3.4第四个命题(人工雹胚的浓度)的回答157

参考文献159

6.2爆炸对云体的作用表现161

6.2.1农民和地方政府的评价161

6.1 引言161

第六章 爆炸防雹原理161

62.2统计检验162

6.2.3物理变化163

6.3爆炸产物和它们对云过程的可能作用169

6.3.1爆炸产物169

6.3.2爆炸碎片170

6.3.3冲击波172

6.3.4声波174

6.3.5扰动气流182

6.3.6重力波190

6.3.7爆炸的微物理防雹作用192

6.4爆炸作用的外场试验取证和数值模拟再现196

6.4.1爆炸对雾影响的数值模拟(实验结果的再现和理论的检验)196

6.3.8讨论196

6.4.2外场炮击云试验200

6.5炮响雨落数值模拟试验204

6.6爆炸扰动气流场对大气稳定度的影响206

6.7本章小结207

6.7.1爆炸防雹原理207

6.7.2爆炸作用与播撒作用的结合208

6.7.3关于雷电的作用208

6.7.4关于云顶爆炸的反应209

6.7.5关于火箭发射中的激波和尾流的作用209

6.7.6关于在雹云中实施爆炸后地面观测到降软雹的问题209

6.7.7进一步的工作210

参考文献210

7.1.1一维模型212

7.1.2二维模型212

第七章 防雹概念模型212

7.1防雹概念模型简介212

7.1.3三维模型214

7.2新的防雹概念模型215

7.3零线和作用区的判定218

7.3.1多普勒雷达观测方法218

7.3.2一般雷达观测方法218

7.3.3 目测方法218

7.4防雹区布局原则219

7.5本章小结220

参考文献220

8.1 引言221

第八章 积云(对流云)物理与积云增雨221

8.2 积状云降水的一些观测事实223

8.3 阵雨形成机理224

8.3.1研究方案224

8.3.2合成旋转环境风场的模拟结果226

8.3.3台成静风场(理想)个例(xg1-hr)234

8.3.4实例模拟的模拟结果236

8.4分析和讨论242

8.4.1“零域”的动力特征和大粒子形成“穴道”242

8.4.2粒子的集中和积累243

8.4.3关于主入流区243

8.4.4大粒子的循环增长244

8.5积云人工增雨实施方案的设计244

8.6对流云物理和对流云增雨245

8.7结语247

参考文献248

第三编 防雹实施方案的设计249

第九章 冰雹预报与冰雹云识别249

9.1冰雹预报249

9.1.1有利于产生冰雹的天气形势249

9.1.2冰雹与高空急流活动的关系250

9.1.3冰雹与高空冷空气活动的关系250

9.2雷达回波判别冰雹云250

9.2.1多普勒天气雷达冰雹云回波特征250

9.2.2数字化雷达冰雹云回波特征及判别指标254

9.2.3常规雷达冰雹云回波特征255

9.3闪电定位系统判别冰雹云256

9.3.1 闪电频数的月变化257

9.3.2闪电次数的时变化257

9.3.3冰雹云闪电特征258

9.4卫星云图识别冰雹云261

9.4.1冷涡后部对流云团261

9.4.2冷锋云系前方对流云团261

9.4.3冷锋云系前沿对流云团261

9.4.4云顶温度判别指标262

9.5冰雹云的宏观识别262

9.5.1利用冰雹云的外貌形态识别262

9.5.2利用声音识别262

9.5.3利用光识别262

参考文献263

9.5.4从地面气象要素演变特征识别冰雹云263

第十章 防雹的条件及外场作业(试验)方案设计264

10.1我国人工防雹的发展历程264

10.2自然降雹特征265

10.3防雹网的布局与外场环境条件的选择269

10.3.1 高炮作业点的布设及环境条件的选择269

10.3.2火箭作业点的布设及环境条件的选择269

10.4作业工具与弹药270

10.4.1“三七”高炮和炮弹271

10.4.2火箭发射系统272

10.4.3地基碘化银发生器277

10.5高炮防雹、增雨作业(试验)方案设计277

10.5.1防雹作业方案的设计277

10.6高炮、火箭防雹(增雨)作业(试验)的资料获取280

10.5.2火箭防雹作业方案设计280

10.6.1资料收集的内容281

10.6.2雷达资料的收集281

10.6.3降雹及灾情资料281

10.6.4作业点及作业区雨量资料281

10.6.5地面防雹增雨作业记录281

参考文献282

第十一章 防雹作业的决策指挥和组织实施系统283

11.1人工防雹的监测预警(决策指挥)系统283

11.2防雹作业的(预警)决策指挥系统功能与总体设计284

11.2.1系统的整体设计284

11.2.2系统的功能及分系统设计285

11.2.5微机及网络设备287

11.2.4通信与网络287

11.2.3闪电定位联网系统287

11.3系统的设计原则288

11.4人工防雹的组织实施289

11.4.1高炮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试验)的组织实施289

11.5作业的安全管理290

第十二章 防雹效果的检验和效益评估291

12.1统计检验291

12.2区域回归试验292

12.3防雹效果的物理检验与分析293

12.3.1测雹板资料获取与分析方法294

12.3.2邻近两个测雹点的对比分析295

参考文献2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