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食线虫菌物生物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食线虫菌物生物学
  • 张克勤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0463066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13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25页
  • 主题词:线虫动物(学科: 天敌利用 学科: 菌种 学科: 生物学 学科: 研究) 线虫动物 天敌利用 菌种 生物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食线虫菌物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 回顾历史1

1.1 诞生时期(1839-1890)1

1.2 发育时期(1911-1979)3

1.3 成熟时期(1978-今)5

2 食线虫菌物的概念6

2.1 捕食菌物6

2.2 内寄生菌物7

2.3 机会菌物7

2.4 产毒菌物8

3 食线虫菌物靶标——线虫8

3.1 植物寄生线虫的基本形态结构8

3.2 生活史11

3.3 线虫与作物的关系11

第二章 食线虫菌物生物多样性13

1 形态结构多样性13

2.1 食线虫菌物菌丝形态多样性13

2.2 食线虫菌物分生孢子梗形态多样性14

2.3 食线虫菌物孢子形态多样性14

2.4 食线虫菌物厚垣孢子形态多样性17

2.5 食线虫菌物捕食器形态多样性17

3 物种多样性21

3.1 捕食菌物的物种多样性21

3.2 内寄生菌物的物种多样性21

3.3 产毒菌物的物种多样性21

3.4 机会菌物的物种多样性22

4 生活史多样性22

4.1 霜族单顶孢(Monacrosporium psychrophilum)生活史23

4.2 串孢壶菌属(Myzocytium)生活史24

4.3 袋孢广角捕虫霉(Euryancale marsipospora)生活史25

4.4 线虫钩丝孢(Harposporium anguillulae)生活史25

5 生态多样性26

6 功能多样性28

第三章 食线虫菌物生理30

1 营养30

1.1 捕食线虫菌物30

1.2 内寄生菌物及机会菌物33

2 某些特殊食线虫菌物的营养要求33

2.1 Nematophthora gynophila33

2.2 Myzocytium spp.34

2.3 Rhopalomyces elegans34

3 代谢34

3.1 纤维素酶34

3.2 胶原酶35

3.3 丝氨酸蛋白酶类35

3.4 几丁质酶37

4 环境因子的影响37

第四章 形态建成39

1 捕食器的诱导39

2 影响捕食器形态建成的因子40

2.1 生物因子40

2.2 非生物因子40

3 捕食器形成过程42

3.1 黏网形成过程42

3.2 非收缩性环形成过程42

3.3 收缩性环形成过程42

3.4 捕食器形成过程假说43

4 捕食机制43

4.1 吸水膨胀假说43

4.2 充气膨胀假说45

4.3 受控爆炸释放假说45

4.4 收缩环的超微结构45

第五章 食线虫菌物与线虫的相互关系47

1 食线虫菌物形态适应性47

2 寄主专业性47

2.1 捕食线虫菌物的寄主专化性47

2.2 内寄生菌物寄主专化性48

2.3 机会菌物48

3 识别48

3.1 凝集素/糖相互作用介导菌物/线虫的识别48

3.2 蛋白(酶)在线虫与菌物识别中的可能作用53

4 吸引53

4.1 线虫的黏着54

4.2 侵入54

4.3 消解56

4.4 Haptoglossa侵入线虫方式56

4.5 线虫毒素56

第六章 食线虫菌物生态学58

1 分布59

1.1 地理分布59

1.2 水平分布59

1.3 垂直分布60

1.4 季节性分布60

2 影响分布的因子63

2.1 基质63

2.2 土壤因子64

2.3 寄主植物67

3 生存适应机制67

3.1 形态适应性67

3.2 寄生性与腐生性70

3.3 寄主专化性73

4 寄主密度依赖寄生性74

第七章 食线虫产毒菌物及其次级代谢物77

1 研究历史77

2 产毒菌物78

2.1 产毒菌物的主要类群78

2.2 产毒菌物及其杀线虫活性代谢物80

2.3 产毒菌物及其次生代谢物在生防中的应用86

3 菌物杀线虫活性代谢物的化学结构类型87

3.1 醌类(quinone)化合物87

3.2 生物碱类(alkaloid)化合物88

3.3 萜类(terpenoid)化合物90

3.4 大环内酯类(macrolide)化合物90

3.5 肽类(peptide)化合物91

3.6 顶环氧菌素类(isoepoxydon)化合物92

3.7 吡喃类(pyran)化合物92

3.8 呋喃类(furan)化合物94

3.9 脂肪酸类(fatty acid)化合物94

3.10 萘类(naphthalene)化合物94

3.11 其他95

4 产毒菌物活性代谢物的研究发展趋势96

4.1 供试线虫的选择96

4.2 产毒菌株筛选范围的扩大96

4.3 低分子量毒素机理的研究97

4.4 高分子量毒素98

4.5 相关研究98

4.6 生防应用研究98

第八章 生长与繁殖100

1 生长100

2 繁殖100

2.1 无性繁殖100

2.2 有性繁殖102

2.3 无性与有性关系104

3 孢子萌发104

3.1 孢子萌发形态学105

3.2 孢子萌发进行微循环产孢105

3.3 孢子萌发形成侵染结构105

4 环境因子106

4.1 温度106

4.2 pH107

4.3 其他因子107

第九章 遗传与变异108

1 核相及核行为108

1.1 不同菌体结构中细胞核的分布108

1.2 细胞核行为109

2 变异110

2.1 概述110

2.2 分生孢子直接形成捕食器的自发突变体110

2.3 营养缺陷型突变110

2.4 诱导变异111

3 食线虫菌物分子遗传改良展望111

第十章 食线虫菌物分子生物学113

1 应用于食线虫菌物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方法113

1.1 DNA的提取113

1.2 DNA碱基组成115

1.3 DNA-DNA杂交115

1.4 DNA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s)116

1.5 DNA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117

1.6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118

1.7 序列分析119

1.8 数据的分析处理120

2 食线虫菌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122

2.1 节丛孢属及其相关属的分子系统学122

2.2 黏帚霉(Gliocladium)的分子系统学126

2.3 食线虫侧耳科的分子进化126

3 基因克隆及其分离的基本方法127

3.1 基因克隆的基本方法127

3.2 克隆基因的分离128

4 食线虫菌物基因克隆129

4.1 侵染线虫的相关基因克隆129

4.2 捕食线虫菌物捕食器的基因克隆技术131

第十一章 超微结构134

1 电镜技术在形态学方面的应用134

1.1 少孢节丛孢(Arthrobotrys oligospora)135

1.2 舟形单顶孢(Monacrosporium scaphoides)135

1.3 白色单顶孢(Monacrosporium candidum)135

1.4 三角轮枝孢(Verticillium balanoides)135

1.5 柱状单顶孢(Monacrosporium cionopaum)135

1.6 奇特黏舌孢(Haptoglossa mirabilis)136

2 电镜技术在分类学中的应用136

3 电镜技术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136

4 电镜技术在侵染过程研究中的作用137

4.1 内寄生菌物137

4.2 捕食线虫菌物137

4.3 机会菌物138

4.4 注射菌物138

第十二章 生物防治141

1 必要性141

2 自然控制141

2.1 自然控制概念141

2.2 自然控制实例142

2.3 自然控制的检测和估计144

2.4 自然控制的利用144

3 引入控制144

3.1 引入控制概念144

3.2 捕食线虫菌物145

3.3 内寄生菌物145

3.4 机会菌物(雌虫、卵寄生菌物)147

4 在IPM中的作用147

4.1 IPM概念147

4.2 线虫的综合治理148

第十三章 研究方法149

1 显微观察法149

1.1 光学显微镜观察法149

1.2 电子显微镜观察方法150

2 检测方法151

2.1 显微镜检测法151

2.2 选择性培养基152

2.3 选择性分离153

3 相互关系154

3.1 捕食过程观察-透析膜方法154

3.2 侵染155

4 形态建成方法155

4.1 诱导捕食器形成方法155

4.2 分生孢子捕食器(CT)形成155

4.3 捕食器分离方法156

4.4 捕食器同步产生方法156

5 致病性测定方法157

5.1 菌物杀线虫代谢物的研究方法157

5.2 线虫死活的鉴别159

5.3 捕食活性160

5.4 寄生率162

5.5 卵寄生率(EPI)162

参考文献163

附录1-1 捕食菌物物种多样性188

附录1-2 内寄生菌物物种多样性192

附录1-3 机会菌物物种多样性194

学名索引200

主题索引2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