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公共基础知识》解析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公共基础知识》解析
  • 本书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978750353760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34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262页
  • 主题词:公务员-招聘-考试-中国-习题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公共基础知识》解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政治3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4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5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5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5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6

四、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6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6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6

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6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7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7

第四章 认识和实践8

一、实践的特点、基本形式和作用8

二、认识运动的总规律8

三、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9

四、真理发展的辩证性质9

五、真理与价值10

六、主体认识能力10

第五章 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10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0

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0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11

四、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11

第六章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11

一、社会基本矛盾11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2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2

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12

五、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12

第七章 阶级和国家13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13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3

三、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13

第八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13

一、社会意识的本质13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4

三、社会意识的作用14

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14

第九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4

一、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14

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14

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5

第十章 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15

一、社会进步及其标准15

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5

三、人的本质15

四、人的价值15

五、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15

第二篇 邓小平理论17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17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7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17

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8

第二章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8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18

二、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18

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19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19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19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19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9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1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2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0

第五章 社会主义改革20

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0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0

三、“三个有利于”标准21

四、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1

第六章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21

一、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1

二、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22

三、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22

第七章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22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22

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22

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3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3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3

一、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23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3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24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24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24

二、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24

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24

四、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5

五、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25

第十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5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25

二、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25

第十一章 “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26

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展26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26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及其意义26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26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6

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7

三、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7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27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27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7

三、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28

四、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28

第三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9

第一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9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地位29

二、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的基本经验29

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29

四、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30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0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30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30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30

三、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1

四、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31

第三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31

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31

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1

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1

四、“三个代表”的内在联系32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系统的科学理论32

第四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32

一、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2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32

三、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创举33

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33

五、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3

六、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33

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33

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34

九、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34

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34

十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34

十二、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35

十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35

十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35

十五、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35

十六、党的建设的总方针36

十七、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36

第五章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36

一、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36

二、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36

三、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37

四、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37

五、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7

第四篇 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38

第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8

一、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依据和重大意义38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途径38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39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定义39

二、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39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40

第三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1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41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重大意义41

三、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42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43

第四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44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提出44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44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44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45

第五章 社会主义荣辱观46

一、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46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47

第六章 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48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48

二、科教兴国战略48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49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49

五、西部大开发战略49

六、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50

七、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50

八、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50

九、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51

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51

十一、健全现代市场体系51

十二、扩大内需方针51

十三、完善宏观调控51

十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52

十五、完善财税体制52

十六、深化金融改革52

十七、“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52

十八、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与扩大就业52

十九、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52

二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53

第七章 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53

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53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53

三、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53

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53

五、推进司法体制改革53

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53

七、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54

八、维护社会稳定54

第八章 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54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54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55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55

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55

五、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55

六、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55

七、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56

第二部分 经济59

第一篇 宏观经济59

第一章 宏观经济调控59

一、国民经济核算59

二、总供给与总需求59

三、政府经济管理职能60

四、宏观调控目标60

五、国家经济政策60

六、宏观调控体系61

第二章 财政与税收61

一、财政收支61

二、财政预算61

三、税收与税率62

四、财政政策62

第三章 货币与银行62

一、货币、信用与货币供给62

二、利率62

三、我国的金融机构63

四、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63

五、货币政策64

六、通货膨胀及其治理64

第二篇 微观经济65

第一章 市场主体65

一、市场主体类型65

二、家庭经济功能65

三、现代企业制度65

四、市场中介机构67

第二章 市场机制67

一、需求及其决定67

二、供给及其决定67

三、供求法则68

四、市场均衡及其变动68

五、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69

第三章 市场竞争69

一、市场体系69

二、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69

三、竞争与垄断70

四、市场规则与市场秩序70

第四章 收入分配71

一、按劳分配71

二、按要素分配71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71

四、效率与公平72

第三篇 国际经济73

第一章 开放经济73

一、闭关锁国与对外开放73

二、经济全球化73

三、区域经济合作73

四、跨国公司73

五、国际竞争力74

六、国家经济安全74

第二章 国际贸易74

一、国际贸易原理74

二、国际贸易方式75

三、世界贸易组织76

四、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77

第三章 国际金融78

一、国际收支与外汇市场78

二、国际融资方式及其特点81

三、国际资本流动82

第四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83

第一章 经济体制83

一、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83

二、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83

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83

第二章 市场经济83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83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84

三、市场经济的缺陷与宏观调控84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84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84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85

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85

四、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85

五、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85

第三部分 法学基础理论89

第一篇 法律基本内容89

第一章 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89

一、法的内涵和特征89

二、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89

三、法律关系91

四、法律体系91

五、法律原则92

六、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92

第二章 法的制定与实施93

一、法的制定93

二、法的实施94

第二篇 宪法97

第一章 宪法基本理论97

一、宪法地位与法律特征97

二、宪法的作用97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97

一、国体97

二、我国的国家性质98

三、爱国统一战线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98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99

五、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99

六、单一制国家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0

七、选举制度100

八、“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01

九、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01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01

一、基本概念101

二、基本内容102

三、政治权利和自由104

第四章 国家机构和国家形式104

一、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104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10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06

四、国务院106

五、中央军事委员会107

六、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政府107

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108

八、人民法院108

九、人民检察院109

第三篇 有关部门法110

第一章 行政法110

一、行政法的概念110

二、行政主体111

三、行政行为112

四、行政立法113

五、行政许可114

六、行政确认114

七、行政监督检查115

八、行政处罚115

九、行政强制的概念与特征116

十、行政给付116

十一、行政裁决116

十二、行政合同117

十三、行政指导117

十四、行政程序118

十五、行政赔偿119

十六、行政复议119

第二章 刑法120

一、刑法的性质、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120

二、犯罪与犯罪构成121

三、刑罚及种类123

四、犯罪的种类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犯罪123

第三章 民法124

一、民法的概念和原则124

二、民事法律关系125

三、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125

四、物权与所有权126

五、债权127

六、知识产权128

七、人身权129

八、民事责任130

九、财产继承权130

十、婚姻家庭130

第四章 经济法130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分类130

二、企业法律制度131

三、竞争法律制度132

四、消费者权益法132

五、产品质量法132

六、中国人民银行法133

七、税法133

八、劳动法135

九、社会保障法136

十、自然资源法律体系136

十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137

第五章 诉讼程序法138

一、诉讼程序法的基本概念138

二、三大诉讼法138

三、刑事诉讼法138

四、民事诉讼法139

五、行政诉讼法139

第四部分 公共行政143

第一章 公共行政的内涵143

一、公共行政管理含义143

二、公共行政在国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43

第二章 政府职能143

一、政府职能的依据和属性143

二、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143

三、政府职能的特征144

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44

五、政府与社会的关系144

六、中央政府职能144

七、地方政府职能145

八、公共危机管理145

第三章 行政组织145

一、行政组织特性145

二、行政组织设置基本原则145

三、行政组织部门划分的主要方法146

四、中央政府组织与地方各级政府组织146

五、非政府组织147

六、编制管理147

第四章 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制度148

一、人事行政148

二、人才资源开发148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149

第五章 公共财政152

一、公共财政政策152

二、政府审计152

三、政府采购152

四、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152

第六章 行政绩效153

一、行政绩效的基本要点153

二、行政执行153

三、行政成本153

四、电子政务153

第七章 行政责任与行政伦理154

一、依法行政154

二、行政责任主要特征154

三、行政责任追究154

四、行政伦理的内涵和范畴154

五、我国公务员行为规范154

第八章 行政监督155

一、行政监督特性155

二、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155

三、我国政府的监督体系155

第九章 行政改革与创新156

一、行政改革基本含义和模式156

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56

第十章 公共政策158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158

二、政策制定158

三、政策执行159

四、政策评价159

第五部分 科学技术163

第一章 科学技术及其作用163

一、科学与技术163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63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163

四、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163

五、信息社会164

六、知识经济164

第二章 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164

一、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基本战略与方针164

二、国家科技计划164

三、科学技术体制改革165

四、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165

五、保护知识产权165

六、科技创新与产业化165

七、科技成果转化165

八、国家创新体系165

九、信息化带动工业化165

十、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166

十一、生态安全166

十二、中国21世纪议程166

第三章 科学常识166

一、热力学三定律166

二、电磁理论166

三、相对论167

四、量子力学167

五、信息与信息论167

六、遗传和变异167

七、新陈代谢168

八、细胞168

九、基因168

十、蛋白质168

十一、核酸168

十二、生物多样性168

十三、生态平衡169

第四章 科学前沿问题169

一、物质结构169

二、宇宙演化169

三、生命起源169

四、人类起源和进化169

五、人类基因组计划169

六、认知科学169

七、脑科学170

第五章 高新技术170

一、高技术170

二、通信技术170

三、电子计算机技术171

四、网络技术171

五、微电子技术171

六、多媒体技术172

七、自动控制技术172

八、航空航天技术172

九、军事科学技术172

十、生物工程172

十一、克隆技术173

十二、干细胞技术173

十三、新材料技术173

十四、纳米技术174

十五、新能源技术174

十六、激光技术174

十七、交通运输技术174

十八、海洋技术175

十九、水资源利用技术175

二十、农业科学技术175

二十一、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175

第六章 高技术产业化175

一、高技术产业175

二、信息产业176

三、环境保护产业176

四、高新技术开发区176

五、科技企业孵化器176

六、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76

第六部分 历史 国情国力 公文写作与处理179

第一篇 中国古代史179

第一章 先秦时期179

一、早期的人类179

二、氏族公社179

三、夏、商、西周王朝180

四、战国七雄与变法图强180

五、青铜器和铸铁180

六、诸子百家与《诗经》、《楚辞》181

第二章 秦汉至明清时期181

一、秦统一六国与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确立181

二、封建政治制度的演变181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182

四、农民起义与王朝更替183

五、王朝盛世的出现与衰落184

六、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变迁184

七、重农抑商观念的演变与工商业的发展184

八、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185

九、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演变186

十、科学技术的发展187

十一、学术思想的变迁187

十二、文学艺术188

十三、宗教源流189

第二篇 中国近现代史190

第一章 晚清时期190

一、鸦片战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190

二、太平天国运动190

三、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191

四、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191

五、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192

六、列强侵华势力的扩张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92

七、改良思潮与戊戌变法192

八、清末新政192

九、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覆灭193

第二章 中华民国时期193

一、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政权变化193

二、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194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194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4

五、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政治体制194

六、从国家资本主义到官僚资本主义195

七、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195

八、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195

九、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196

十、国共两党的抗战196

十一、民主党派的产生和发展197

十二、抗战胜利与重庆谈判197

十三、解放战争与国民党南京政府的终结198

第三章 新中国建立与发展19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8

二、新中国的外交198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199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与工业化的起步199

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9

六、“大跃进”运动200

七、人民公社化运动201

八、“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和贯彻201

九、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201

十、“文化大革命”202

十一、中国重返联合国与外交工作的新突破202

第四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203

一、拨乱反正与国家战略方针的根本转变203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03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203

四、经济特区的创立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203

五、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203

六、宏观调控与国民经济的“软着陆”204

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204

八、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204

九、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204

十、香港、澳门回归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204

十一、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确立205

第三篇 世界历史207

第一章 古代和中世纪史207

一、世界文明古国207

二、古代希腊、罗马207

三、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7

四、世界三大宗教起源208

五、新航路的开辟208

六、文艺复兴运动208

第二章 近现代史208

一、英国革命208

二、美国独立战争209

三、法国大革命209

四、德意志帝国的形成209

五、欧美工业革命210

六、日本明治维新210

七、十月革命210

八、帝国主义战争与民族独立运动211

九、罗斯福新政211

十、凯恩斯主义211

第三章 世界当代史211

一、联合国的成立及其演变211

二、万隆会议212

三、不结盟运动212

四、两大阵营对立212

五、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212

六、八国首脑会议213

七、欧洲联盟213

第四篇 国情国力214

第一章 国土与资源214

一、自然状况214

二、资源概况215

三、资源保护政策216

第二章 人口与国民素质216

一、人口状况216

二、人口发展战略与计划生育217

三、国民素质218

第三章 民族与宗教218

一、民族状况和民族政策218

二、宗教状况与宗教政策219

第四章 生态环境状况219

一、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219

二、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220

三、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220

四、环境保护的成就和问题220

第五章 社会经济结构220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现状和改革方向220

二、地区差距221

三、国民收入与分配制度221

四、贫困问题221

第六章 综合国力222

一、国力和综合国力的基本状况222

二、国防能力的增强222

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22

四、综合国力发展的前景和问题223

第五篇 公文写作与处理224

第一章 公文写作224

一、公文的概念、类别和功能224

二、公文的文体、结构、格式和稿本225

三、常用公文文种及其选用227

四、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228

五、行文规则228

六、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230

第二章 公文处理230

一、公文处理及其基本任务230

二、公文处理责任231

三、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231

四、公文办理程序232

五、公文拟办、请办、批办、承办、审核与签发的方法要点23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