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陈先达文集 第4卷 问题中的哲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陈先达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21842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88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397页
- 主题词:陈先达-文集;哲学-随笔-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陈先达文集 第4卷 问题中的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哲学与哲学问题3
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3
一、哲学新变革与旧哲学的终结3
二、最具生命力的哲学体系是源自问题中的哲学8
哲学与生活、科学的关系15
一、哲学植根于生活又可能远离生活15
二、中国与西方哲学中的哲学与科学关系特色19
三、正确处理哲学与生活、哲学与科学的关系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28
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点与共同本质28
二、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与基本原理的普遍性31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与基本原理研究34
四、正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本质37
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的条件性40
六、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当代价值44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47
一、应该加强哲学与经济学的对话47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取向和价值取向49
三、市场经济问题考察的整体性与哲学视角5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文本解读65
一、文本当代解读的重要性及其局限性6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本质67
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及其应用73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而不是实证科学73
二、社会规律的载体是社会而不是人76
三、社会形态理论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而不是公式82
四、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而不是唯一作用84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性90
一、“实践唯物主义”的不同含义和争论的本质90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92
三、正确理解和处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104
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109
一、历史事实的本质及其特点110
二、历史现象的多样性及其相似性120
三、历史规律的条件性及其重复性122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科学发展观127
一、规律性与目的性属于不同领域127
二、规律的人化和异化133
三、作为科学发展观依据的客观规律141
历史主体与社会更替147
一、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与社会地位的矛盾147
二、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与社会的更替150
三、政权更迭与历史经验的总结153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财富观158
一、“小国寡民”与“安贫乐道”158
二、“经济人”假设与财富异化160
三、解放生产力和共同富裕167
农民战争与宗教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173
一、宗教在农民战争中的组织和舆论作用的普遍性174
二、革命性质是判断宗教功能和价值取向的根据176
三、以宗教为外衣斗争的时代和民族特点178
四、宗教与邪教的本质区别180
五、农民革命的社会根源与领导者的主观动机182
中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历史周期率18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胜利189
一、道路的艰难曲折与灿烂辉煌189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0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1
四、坚持科学世界观和思维方法192
五、牢记苏共亡党失政的教训19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的实践解读198
一、当代中国最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题198
二、立足变化着的实际199
三、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标准203
四、准确理解和坚持基本原理应该重视文本研究204
五、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208
六、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209
真理标准讨论意义的哲学蕴涵212
一、马克思主义的威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12
二、实践始终是判断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17
三、坚持实践标准与继续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220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学术道路22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226
一、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226
二、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227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232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23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历史周期率241
一、历史周期率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对的新问题241
二、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24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伟大意义246
四、居安思危和增强忧患意识250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出现的必然性及其实现257
一、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必然性与偶然性257
二、毛泽东的远见和历史认识的局限261
三、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64
四、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中的合规律与合目的性269
下篇 文化与文化强国之路275
社会历史考察中的文化视角275
一、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文化决定论275
二、文化问题成为时代热点的社会背景278
三、文化问题考察中的两种历史观280
四、当代人类困境不能简单归结为文化危机282
五、中国文化争论与中国社会发展前途的选择284
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286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292
一、马克思主义是指导而不是取代民族文化292
二、文化多样性是民族多样性的必然产物294
三、重视文化发展规律的研究296
四、立足当代与背靠传统和面向世界298
中华文化经典与中华文化精神301
一、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302
二、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国人民305
三、历史杰出人物与中华文化精神的人格化309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16
一、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性质316
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18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320
一、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320
二、坚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323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贯彻双百方针327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31
一、繁荣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必经之路331
二、文化强国与提高文化软实力332
三、文化安全与文化交流335
四、破解文化强国建设的体制之谜337
五、建立文化强国的迫切性338
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不是走尊孔读经道路340
一、文化复兴与尊重文化传统340
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的民族文化因素343
“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346
一、拒斥西方鼓吹的“普世价值”346
二、重视人类“价值共识”348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356
学术评价的主体和评价标准358
一、学术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与不同的价值取向358
二、学术评价中的科学标准和价值标准359
三、优化评价标准与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364
主要参考文献366
索引369
后记374
热门推荐
- 2106689.html
- 1799730.html
- 2957121.html
- 606374.html
- 3277856.html
- 2063004.html
- 2191027.html
- 3740527.html
- 398157.html
- 20981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630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978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484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47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1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41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14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848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349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20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