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学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学概论
  • 李毅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7541922285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336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5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社会学的科学体系1

一、社会学的对象和特点1

二、社会学的学科体系4

三、社会学的学科地位5

第二节 社会学的科学价值6

一、社会学的科学性6

二、社会学在中国社会改革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7

第三节 社会学简史9

一、国外社会学9

二、中国社会学17

第二章 社会学的观点21

第一节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21

一、卡尔·马克思21

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总述21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其它论述23

四、对马克思社会形态划分方式的不同理解26

第二节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28

一、资本主义28

二、社会主义32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36

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6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39

三、当今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改革的性质41

第三章 研究社会的方法45

第一节 方法体系概述45

第二节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48

一、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48

二、社会调查的主要方法49

第三节 社会研究的定量分析方法52

一、变量及其测度52

二、单变量描述性分析54

三、多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分析研究57

四、假设检验与回归分析58

第四节 科学研究的艺术60

一、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研究假说的形成62

二、收集、研究资料的艺术63

三、解释的模式与推理的方式65

附录:怎样写研究报告68

第四章社会与个70

第一节 社会化70

一、个人社会化70

二、个性发展73

三、角色75

第二节 人的本质 人的需要 人的价值77

一、人的本质77

二、人的需要78

三、人的价值79

第三节 人的现代化80

一、人的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中的作用80

二、中国人的现代化82

第五章社会群体86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86

一、社会群体的涵义86

二、群体的社会作用86

三、群体的分类87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88

一、涵义及其特征88

二、初级群体的功能89

三、发展趋势90

第三节 社会组织92

一、涵义与特点92

二、构成与分类93

三、当今中国的主要社会组织95

第四节组织管理99

一、组织管理的目标99

二、组织管理的方式100

三、组织管理理论101

四、中国社会组织管理改革的基本任务101

第六章 社会分层105

第一节 阶级与阶层概述105

一、分层、阶级、阶层的涵义105

二、社会阶级划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06

第二节 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109

一、正确划分和分析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重要性109

二、怎样划分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110

三、各阶级阶层在中国社会改革与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现状、地位、作用与前途110

第三节 社会流动119

一、各种社会流动简述119

二、我国社会流动状况121

三、积极而科学地引导中国社会流动123

第七章 社区127

第一节 社区概述127

一、什么是社区127

二、农村社区129

三、城市社区131

第二节 我国农村社区132

一、我国传统农村社区132

二、当今中国农村社区135

第三节 城市化138

一、城市化的过程139

二、我国城市化的状况141

三、我国城市化的道路144

第八章 民族与宗教149

第一节 民族149

一、民族概述149

二、我国的民族152

三、我国的民族政策156

第二节 宗教158

一、宗教概述158

二、宗教在我国163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167

第九章 经济体制170

第一节 经济体制概述170

一、经济体制的涵义170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体制170

三、现代社会的商品经济体制的运行方式:两次调节的二元机制172

第二节 改革前的我国经济体制180

一、改革前的我国经济体制的形成180

二、改革前的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181

三、改革前的我国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181

四、改革前的我国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182

第三节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183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83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184

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187

四、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设想189

第十章 政治体制193

第一节 政治体制概述193

一、政治体制的涵义193

二、资本主义政治体制194

三、社会主义政治体制194

第二节 改革前的我国政治体制195

一、我国政治体制的建立与特征195

二、改革前的我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197

第三节 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200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200

二、近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201

第十一章 社会保障体制206

第一节 社会保障体制概述206

一、社会保障体制的意义206

二、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体制的经验教训207

三、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主要内容209

第二节 改革前的我国社会保障体制211

一、改革前的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产生211

二、改革前的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特点213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215

一、改革的总目标215

二、城市社会保障体制改革216

三、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219

四、优待优恤改革221

第十二章 教育体制224

第一节 教育体制概述224

一、教育体制的涵义224

二、教育体制的内容225

三、教育体制的社会功能228

第一节我国教育体制的状况229

一、我国教育体制的产生与发展229

二、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特点232

第三节 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235

一、教育体制的现代化235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指导原则236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任务236

第十三章家庭242

第一节 家庭的本质242

一、家庭是人类的生育体制242

二、一夫一妻制是人类家庭体制的主要形式243

第二节 家庭的功能与结构245

一、家庭的主要功能245

二、中国家庭的功能247

三、家庭的结构249

四、当今中国的家庭结构250

第三节 当今中国的家庭结构252

一、恋爱252

二、结婚254

三、家庭关系257

四、离婚与再婚259

第十四章社会行为262

第一节 微观社会行为理论262

一、西方社会学的社会“互动论”简介262

二、马克思关于社会“交往”的论述263

三、建立反映当今中国社会的微观社会行为理论265

第二节 集体行为266

一、集体行为概述266

二、我国的集体行为267

三、怎样对待我国的集体行为268

第三节 社会运动268

一、社会运动概述268

二、我国以往的社会运动269

三、我国今后的社会运动270

第十五章 人口与环境272

第一节 人口研究272

一、人口的本质272

二、国外人口理论与国外人口政策277

第二节 我国人口问题与我国人口政策280

一、我国的人口问题280

二、我国的人口政策284

第三节 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286

一、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286

二、我国的环境问题289

三、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290

第十六章 社会控制292

第一节 社会控制及其形式292

一、社会控制的涵义292

二、社会控制的形式及其作用293

第二节 越轨与犯罪297

一、越轨行为297

二、犯罪289

三、我国犯罪状况与综合治理300

第三节 我国法制建设的道路304

一、法律控制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社会控制形式304

二、我国法制建设的成就305

三、我国法制建设的道路306

第十七章社会变迁309

第一节社会变迁概述309

一、社会变迁的涵义309

二、社会变迁的原因310

三、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311

第二节 二战以后人类社会的变迁312

一、世界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312

二、二战以后发达国家的社会变迁313

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运动316

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改革与社会现代化322

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程322

二、中国十年社会改革的伟大成就与存在的问题324

三、中国社会改革与社会现代化面临的三个难题326

四、中国社会改革的努力方向327

附录: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331

后记3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