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
  • 周小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415502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23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33页
  • 主题词:性别差异-关系-教育-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性别与教育传统:概念分析与理论铺垫31

一、社会性别的概念分析31

(一)社会性别的词源:gender31

(二)社会性别的内涵34

(三)社会性别视角的特征37

二、教育传统的概念分析40

(一)传统的内涵与特征40

(二)教育传统的内涵与特征42

三、以社会性别视角研究教育传统的合理性45

四、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性别化教育与性别中立教育48

第二章 性别化教育与性别中立教育的历史考察52

一、性别化教育与性别中立教育的萌芽52

(一)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性别:“别”与“同”的异曲同工53

(二)女子教育初建与男女同学初步确立57

二、性别化教育与性别中立教育的传承66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性别66

(二)性别化教育:母性主义及其面临的抵制71

(三)性别中立教育:男性中心主义趋向及其招致的质疑74

(四)性别化教育与性别中立教育的主要观念76

三、性别化教育被否定,性别中立教育被弘扬81

(一)新中国成立后约三十年问的社会性别:“男女都一样”81

(二)两种教育传统的不同际遇85

(三)两种教育传统不同际遇所产生的影响88

四、性别化教育复兴,两种教育传统面临反思94

第三章 两种教育传统的反思(一):若干两难问题剖析100

一、重视性别差异还是忽视性别差异:如何理解性别差异及其与男女平等的关系100

(一)性别化教育:重视性别差异但陷入了性别本质主义100

(二)性别中立教育:忽视性别差异、突破性别本质主义但囿于男性中心主义101

(三)动态理解性别差异及其与男女平等的关系103

二、相同的(不同的)教育过程是否一定产生相同的(不同的)教育结果104

三、平等的教育是否应是相同的教育106

四、教育应为男女两性确立什么样的人的理想形象108

(一)性别化教育:性别刻板的人的形象108

(二)性别中立教育:男性化的人的形象109

(三)确立人的理想形象的关键点:社会与家庭112

(四)教育应将男孩女孩培养成“完整的人”117

第四章 两种教育传统的反思(二):教育应如何对待女性125

一、教育应如何对待女性:由排斥转向全纳125

二、教育应全纳女性——全纳什么129

(一)全纳家庭130

(二)全纳母性135

2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135

(三)全纳关怀139

(四)全纳联结144

三、关于教育应如何全纳女性的初步思考147

(一)传授家庭生活所需要的知识与智慧148

(二)开展母性教育,同时让教育自身拥有母性149

(三)以关怀性的教育培养关怀者153

(四)建立联结:不仅仅是为了女孩的教育155

第五章 社会性别视角下两种教育传统的超越159

一、性别化教育与性别中立教育的超越路径——融合159

二、当代中国的社会性别与两种教育传统融合的必要161

(一)当代中国社会性别的多元161

(二)社会性别多元与两种教育传统融合的必要168

三、两种教育传统的超越——性别敏感教育170

(一)性别敏感教育概念的来源170

(二)对性别敏感教育概念的理解173

四、对性别敏感教育主要观念的补充说明175

(一)重视性别差异而不为其所束缚175

(二)赋予女性发声的权力176

(三)采纳灵活的教育组织形式176

(四)引导男女学生成长为“完整的人”178

五、性别敏感教育的实践构想178

(一)性别敏感教育在教材与课程中的实践179

(二)性别敏感教育在教学中的实践186

(三)性别敏感教育在教师教育中的实践191

(四)性别敏感教育在教育德性中的实践195

结语 为了男女两性成长为完整的人204

参考文献207

后记218

致谢2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