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诊断学 修订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邓铁涛主编;陈群,郭振球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4781822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26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237页
- 主题词:中医诊断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诊断学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5
一、审察内外5
二、辨证求因6
三、四诊合参7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7
第四节 中医诊断学学习的要求和方法8
第二章 四诊9
第一节 望诊9
一、望神9
(一)神的概念9
(二)得神、失神与假神10
(三)神气不足与神志异常11
二、望面色11
(一)面部色诊原理及其临床意义12
(二)面部与脏腑相关部位12
(三)望色十法13
(四)常色与病色13
(五)色、脉、症合参17
三、望形态17
(一)望形体17
(二)望姿态18
四、望头颈五官九窍18
(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19
(二)望目20
(三)望耳21
(四)望鼻22
(五)望口唇22
(六)望齿、龈23
(七)望咽喉23
(八)望下窍24
五、望皮肤25
(一)色泽25
(二)润枯25
(三)肿胀25
(四)痘疮25
(五)斑疹26
(六)白?与水疱27
(七)痈、疽、疔、疖27
六、望络脉28
(一)望小儿食指络脉28
(二)望鱼际络脉29
(三)望指甲形色29
七、望排泄物与分泌物29
(一)痰、涎、涕、唾29
(二)呕吐物30
八、望舌30
(一)舌诊的临床意义30
(二)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31
(三)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32
(四)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33
(五)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38
第二节 闻诊41
一、听声音41
(一)正常的声音42
(二)病变的声音42
二、嗅气味44
(一)病体的气味45
(二)病室的气味45
第三节 问诊46
一、问一般情况46
二、问主诉46
三、问生活史、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47
四、问起病47
五、问现在症状47
(一)问寒热47
(二)问汗49
(三)问头身50
(四)问胸胁脘腹52
(五)问耳目53
(六)问饮食与口味54
(七)问睡眠56
(八)问二便57
(九)问妇女58
(十)问小儿60
第四节 切诊61
一、脉诊61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和脉诊的临床意义61
(二)脉诊的部位62
(三)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64
(四)平脉65
(五)病脉66
(六)诊妇人脉73
(七)诊小儿脉74
(八)相兼脉与主病74
(九)脉症顺逆与从舍75
二、按诊76
(一)按诊的方法和意义76
(二)按诊的内容76
第三章 八纲80
第一节 表里80
一、表证81
二、里证81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81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82
(一)表里同病82
(二)表里出入82
第二节 寒热82
一、寒证83
二、热证83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要点83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84
(一)寒热错杂84
(二)寒热转化85
(三)寒热真假85
五、寒证、热证与表里的关系86
(一)表寒证86
(二)表热证86
(三)里寒证86
(四)里热证86
第三节 虚实86
一、虚证87
二、实证87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要点87
四、虚实的错杂、转化和真假88
(一)虚实错杂88
(二)虚实转化89
(三)虚实真假89
五、虚实和表里寒热的关系90
(一)表虚证90
(二)表实证90
(三)里虚证90
(四)里实证91
(五)虚寒证91
(六)虚热证91
(七)实寒证91
(八)实热证91
第四节 阴阳91
一、阴证和阳证92
(一)阴证92
(二)阳证92
(三)阴证和阳证的鉴别要点92
二、阴虚证与阳虚证93
(一)阴虚证93
(二)阳虚证93
三、亡阴证和亡阳证93
(一)亡阴证93
(二)亡阳证93
第四章 辨证97
第一节 病因辨证97
一、六淫、疫疠辨证98
(一)风淫证候98
(二)寒淫证候98
(三)暑淫证候98
(四)湿淫证候98
(五)燥淫证候99
(六)火淫证候99
(七)疫疠证候99
二、七情证候100
三、饮食劳伤101
(一)饮食所伤101
(二)劳逸所伤101
(三)房室所伤101
四、外伤102
(一)金刃所伤102
(二)虫兽所伤102
(三)跌仆所伤102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103
一、气病辨证103
(一)气虚证103
(二)气陷证103
(三)气滞证103
(四)气逆证104
二、血病辨证104
(一)血虚证104
(二)血瘀证104
(三)血热证105
(四)血寒证105
三、气血同病辨证106
(一)气滞血瘀证106
(二)气虚血瘀证106
(三)气血两虚证106
(四)气不摄血证106
(五)气随血脱证107
四、津液辨证107
(一)津液不足证107
(二)水液停聚108
第三节 脏腑辨证109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110
(一)心气虚证、心阳虚证与心阳暴脱证110
(二)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110
(三)心火亢盛证111
(四)心脉痹阻证111
(五)痰迷心窍证112
(六)痰火扰心证112
(七)小肠实热证113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113
(一)肺气虚证113
(二)肺阴虚证113
(三)肺阳虚证114
(四)风寒束肺证114
(五)寒邪客肺证114
(六)痰湿阻肺证115
(七)风热犯肺证115
(八)热邪壅肺证115
(九)燥邪犯肺证116
(十)大肠湿热证116
(十一)大肠液亏证117
(十二)肠虚滑泻证117
三、脾与胃病辨证117
(一)脾气虚证118
(二)脾阳虚证118
(三)脾虚下陷证118
(四)脾不统血证119
(五)脾阴虚证119
(六)寒湿困脾证119
(七)湿热蕴脾证120
(八)胃阴虚证120
(九)食滞胃脘证120
(十)胃寒证121
(十一)胃热证121
四、肝与胆病辨证121
(一)肝气郁结证122
(二)肝火上炎证122
(三)肝血虚证122
(四)肝阴虚证122
(五)肝阳虚证123
(六)肝阳上亢证123
(七)肝风内动证124
(八)寒滞肝脉证125
(九)肝胆湿热证125
(十)胆郁痰扰证125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126
(一)肾阳虚证126
(二)肾阴虚证126
(三)肾精不足证127
(四)肾气不固证127
(五)肾不纳气证127
(六)膀胱湿热证128
六、脏腑兼证128
(一)心肾不交证129
(二)心脾两虚证129
(三)心肝血虚证129
(四)心肾阳虚证130
(五)心肺气虚证130
(六)脾肺气虚证130
(七)脾肾阳虚证131
(八)肺肾阴虚证131
(九)肝肾阴虚证131
(十)肝脾不调证132
(十一)肝胃不和证132
(十二)肝火犯肺证133
第四节 经络辨证133
一、十二经脉病证133
(一)手太阴肺经病证133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134
(三)足阳明胃经病证134
(四)足太阴脾经病证134
(五)手少阴心经病证134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134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134
(八)足少阴肾经病证135
(九)手厥阴心包络经病证135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135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135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135
二、奇经八脉病证136
(一)督脉病证136
(二)任脉病证136
(三)冲脉病证136
(四)带脉病证136
(五)阳维、阴维病证136
(六)阳蹻、阴蹻病证136
第五节 六经辨证137
一、六经辨证的概念137
(一)太阳病证137
(二)阳明病证138
(三)少阳病证139
(四)太阴病证139
(五)少阴病证139
(六)厥阴病证140
二、六经病的合病、并病、传经与直中140
(一)合病140
(二)并病140
(三)传经141
(四)直中141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141
一、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141
(一)卫分证候142
(二)气分证候142
(三)营分证候142
(四)血分证候142
二、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143
第七节 三焦辨证143
一、三焦辨证的概念144
(一)上焦病证144
(二)中焦病证144
(三)下焦病证144
二、三焦病的传变规律145
第五章 诊断与病案146
第一节 四诊与辨证的运用146
一、辨证要点146
(一)四诊详细而准确是辨证的基础146
(二)围绕主要症状进行辨证146
(三)从病变发展过程中辨证147
(四)个别的症状,有时是辨证的关键147
(五)辨证与辨病的关系148
二、八纲与其他辨证方法的运用149
三、外感病与杂病的辨证149
第二节 病案150
一、中医病案的特点150
二、中医病案的内容和要求151
(一)四诊部分151
(二)辨证部分151
(三)立法部分152
(四)处方部分152
(五)病案书写的要求152
三、病案的整理154
四、病案格式155
(一)住院病案格式的内容和要求155
(二)住院证治记录156
(三)门诊病案156
第六章 附篇158
第一节 症状鉴别诊断158
一、发热158
(一)恶寒发热158
(二)壮热160
(三)潮热162
(四)往来寒热162
(五)烦热163
(六)微热164
二、出汗165
(一)全身出汗165
(二)局部出汗166
三、昏迷167
四、抽搐169
五、失血170
(一)咳血170
(二)呕血171
(三)衄血171
(四)便血172
(五)尿血172
(六)崩漏下血173
六、咳嗽174
七、喘促175
八、呕吐176
九、泄泻176
十、便秘177
十一、小便不利178
十二、黄疸179
十三、眩晕180
十四、心悸(怔忡)181
十五、不寐181
十六、疼痛182
(一)头痛182
(二)胸胁痛183
(三)胃脘痛184
(四)腹痛185
(五)腰痛186
(六)肌肉关节痛187
第二节 原文选录187
一、望诊187
(一)神色形态部分187
(二)舌诊部分189
(三)目部部分192
(四)鼻部部分193
(五)口唇部分193
二、闻诊193
(一)辨声音以诊断外感内伤193
(二)辨声193
(三)五脏、五声、五音193
(四)五声候五脏之病194
(五)尸气194
三、问诊194
(一)问病194
(二)诊病须察阴脏、阳脏194
(三)问证求病195
四、切诊195
(一)诊脉须知胃气195
(二)五脏四时平病死脉(以胃气为本)195
(三)论四时五脏之脉196
(四)指法总义197
(五)诊脉须注意上下来去至止197
(六)论外感内伤的脉诊198
(七)论感证的脉诊198
(八)脉症顺逆198
(九)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198
(十)按诊199
五、八纲199
六、辨证200
第三节 歌诀选读201
一、察舌辨证歌201
二、诊色歌203
三、李濒湖《濒湖脉学》二十七脉“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203
四、李中梓《诊家正眼》二十八脉脉象与主病歌诀207
五、《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病脉顺逆诀》212
六、败脉歌213
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程214
附1 常见证候国家诊断标准218
附2 常见舌象彩色图片223
热门推荐
- 666991.html
- 265100.html
- 3584060.html
- 1323189.html
- 2238077.html
- 3365966.html
- 918710.html
- 2850629.html
- 1405457.html
- 12424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27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422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82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78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997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38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612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09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899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9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