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史稿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史稿
  • 申凡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96572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58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376页
  • 主题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教育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破冰筹办期(1981—1983)1

第一节 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筹办的背景1

一、20世纪中期的华中工学院1

二、20世纪80年代的新闻界和新闻教育界4

三、朱院长办文科首选新闻系的缘由5

第二节 新闻系筹办的各项工作8

一、新闻系创办的机缘与设想8

二、向教育部申报新闻学专业9

三、成立筹建新闻系的工作班子11

四、实施“以招生促建设”13

五、新闻系办公室开始工作14

第二章 红火初创期(1983—1991)17

第一节 华中工学院新闻系成立17

一、隆重的开学典礼17

二、干部专修班的招生与入学18

三、新闻干部专修班的教学探索19

四、新闻干部专修班的后续21

五、突出实践经验的提高式教学活动22

第二节 迅速到位的硬件建设26

一、快速建成的资料室26

二、工科学校的气派:实验室29

第三节 走特色之路的本科生培养31

一、文理交叉的课程设置32

二、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35

第四节 新闻事业管理班与其他成人教育38

一、国内首创的超前专业:新闻事业管理干部专修班38

二、成人教育的其他办学层次41

第五节 面向社会的学术与教学活动43

一、建系第一会:“史沫特莱在中国”学术研讨会43

二、学生“海疆万里行”旅行报道46

三、学生航拍《绿园曲》47

四、创办《改革信息报》50

五、举办全国首届新闻新学科学术研讨会53

六、创办《新闻探讨与争鸣》56

第六节 起步的科研、教研与著述58

一、从无到有的科研58

二、摸索中的教研59

三、异军突起的著作61

第七节 新闻系的行政管理64

一、行政机构的沿革65

二、师资的管理与培养67

三、与学校管理部门的磨合70

第三章 艰辛探索期(1992—1997)76

第一节 文理交叉教学的推进76

一、报纸编辑课率先使用计算机76

二、课程调整与特色的推进77

三、成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79

第二节 教学管理经验的积累81

一、教学管理日趋完善81

二、试行本科生导师制83

三、教材建设基本配套84

四、教学研究的推进85

第三节 拓展学科发展空间87

一、打开对外交流的渠道87

二、举办华文报刊国际学术研讨会89

三、走上正轨的科研94

第四节 姗姗来迟的硕士点97

一、艰难的“挂靠招生”之路97

二、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98

三、努力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101

四、招收在职研究生102

第五节 行政管理与师资的变动103

一、机构与干部变动103

二、师资的变动104

三、与学校机关的再磨合106

第四章 迎风起飞期(1998—2005)109

第一节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成立109

一、学校成立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决策109

二、两次学科研讨会与“十五”规划112

三、学校文科工作会议114

四、以多媒体网络实验室为代表的硬件建设115

五、院庆20周年庆典116

六、陆续召开的学科研讨会118

第二节 教学特色进入网络时代119

一、开办网络新闻班119

二、建立广告学专业123

三、从新闻评论团到新闻评论方向班124

四、精品课与创意团队126

五、教材的修订127

六、获三种教学奖励128

第三节 进入收获期的教改128

一、教学研究的新议题129

二、级别提升的教改立项130

三、第一个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近20年办学特色的总结131

四、又一个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20年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提炼133

第四节 由硕士教育到博士教育136

一、获得传播学硕士点136

二、获得新闻学博士点141

三、影响深远的全国博士生教育研讨会142

四、获得新闻传播博士一级学科授予权146

五、新闻学院的博士生教育149

第五节 活跃的学术活动152

一、科研项目大增152

二、论文与著作分量的加重154

三、新世纪新闻策划学术研讨会155

四、两届品牌传播论坛157

五、新世纪首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158

六、全国首届电子与网络出版发展暨学术研讨会160

七、首届新媒体与传播革新论坛162

第六节 行政管理的改革164

一、机构与干部变动164

二、师资的变动169

三、关于师资建设的两次学科建设研讨会172

四、与学校机关的融合173

第五章 发展壮大期(2006—2013)175

第一节 教学迈上新台阶175

一、“网络新闻班”列入传播学专业(新媒体技术方向)招生176

二、新闻评论方向班列入学校招生目录177

三、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178

四、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9

五、全面调整教学计划181

六、省级、校级精品课182

七、再次修订与增补教材184

八、成批的教改项目与教学获奖185

九、多维创新基地与创新团队186

十、《新闻青年》和《新青年时代》188

十一、再次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培养模式的创新195

十二、省级、校级优秀本科论文的指导197

第二节 国家级的特色专业与课程198

一、新闻学国家级特色专业198

二、广电新闻国家级特色专业200

三、国家级精品课:外国新闻传播史202

四、国家视频公开课程:传播的历程204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专项项目205

六、“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6

第三节 学科建设的新发展207

一、学科建设的5次研讨会208

二、设立广播电视博士点211

三、设立广播电视传播学硕士点212

四、设立广告公关硕士点213

五、设立广告公关博士点213

六、设立编辑出版硕士点214

七、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214

八、增设公共关系学博士点215

九、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16

十、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17

十一、湖北省重点文科基地218

第四节 跨越式的科研与学术活动219

一、学术著作大丰收219

二、省部级、市级科研项目琳琅满目221

三、丰硕的国家课题223

四、三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27

五、文理交叉社会服务项目的突破229

六、科研获奖的升级229

七、召开首届公关与广告国际学术论坛231

八、召开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术会233

九、持续召开学术会议的多个论坛236

第五节 行政管理的成熟239

一、机构与干部变动240

二、人事的变动242

三、管理制度的配套244

四、聘任制的推进244

五、青年教师群体的崛起246

六、再提学院文化建设246

附录253

附录A 新闻学院(系)大事记253

附录B 新闻学院(系)行政机构演变267

附录C 新闻学院(系)30年人事变动统计表288

附录D 新闻学院(系)历年科研、著作统计表313

附录E 新闻学院(系)历年本科招生统计表331

附录F 新闻学院(系)历届本科生、专科生被评为校级各类优秀学生名单333

附录G 新闻学院(系)历年研究生招生人数统计表338

附录H 1983年学校给教育部关于设置新闻学专业的报告340

附录I 教育部批准华工等校设置新闻学等专业的批复343

附录J 84级本科培养计划344

附录K 《湖北日报》1987年9月25日对新闻系办学特色的报道347

附录L 《湖北日报》1984年“史沫特莱在中国”会议报道349

附录M 《改革信息报》停刊“致读者”信350

附录N 90年代新闻系给学生提供的阅读书目351

附录O 《武汉晚报》2000年6月28日报道的网络班毕业355

后记357

热门推荐